回覆列表
  • 1 #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談論大河文明興起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大河文明之前的大型文化遺址是如何衰敗的。

    在農業出現之後,大河流域文明出現之前,人類歷史上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大型的文化遺址。最著名的有以色列的耶利哥和土耳其的加泰土丘等。

    以色列的耶利哥

    以色列的耶利哥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城市,在約公元前 8000—前 7500 年,耶利哥出現了人類最早的防禦性的建築——防禦塔、城牆和壕溝。是人類得以儲存至今的最古老城牆遺址。

    土耳其的加泰土丘

    加泰土丘又名沙塔爾•休於,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7500—前5200年,面積達 13.8 萬平方米,遺址在一道防禦的土牆內,學者估計此地人口約為 5000—8000 人,遠超過之前的耶利哥,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居民點。

    加泰土丘是當時黑曜石工具的生產中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加泰土丘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早期冶金中心之一,在加泰土丘西邊山丘展示了公元前 6200—前5200 年從新石器時代到銅石並用時代的演變。早在約公元前 6000 年這裡就出現了鉛製飾物,約公元前5800年又出現鉛銅合金的珠、管等飾品,在房間壁畫顏料中使用的石青、孔雀藍等表明此時已較多利用礦物原料,遺址中發現的紅銅渣證明冶銅的存在,加泰土丘冶煉銅器在周邊地區遺址多有發現,說明加泰銅器已成為貿易利器。

    大河文明之前的史前大型文化遺址為何最終走向衰敗?

    加泰土丘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早期冶金中心,然而冶金術的出現並沒能阻止加泰土丘走向衰敗。從約公元前6000年開始,加泰土丘人口不斷減少,只剩下3000人,到約公元前5200年最終廢棄。大體同時,在過去領先的黎凡特地區的耶利哥等聚落也迅速走向衰落,淪為荒丘。這些早期大型農業聚落衰敗的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屬於“刀耕火種”,這種種植方法對生態破壞極大,許多年後土地糧食產量會越來越低,逐漸種不出糧食。等到周邊的土地都開墾完畢,多餘的人口就只好移居出去,如果正好遇到乾旱降臨,那麼像加泰土丘、耶利哥等大型聚落將免不了走向衰落。

    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

    大河文明的興起

    在黎凡特和安納托利亞農業聚落走向衰敗的同時,也正是東南部兩河流域平原興起的時候,這很大程度是受來自黎凡特和安納托利亞的移民影響,天然降水的減少,導致人們前往低地的兩河流域開始人工灌溉。人類文化中心就此轉移到像兩河流域這樣的大河平原地區,這些區域灌溉便利、地勢平坦、沃野千里,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在這些大河地區發展出不同於臨時性耕作——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的長久性耕作——“灌溉農業”。災難在給人類帶來困苦的同時,也讓人類再次實現了技術飛躍,灌溉農業結束了人類刀耕火種的原始遷移階段,讓一小片土地也能養活密集的人口。同時大河流域水利交通便利,便於糧食運輸到指定點,為城市的出現提供了物質條件,人類開始進入長久定居階段,並由此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

  • 2 # 秣陵校尉

    不完全是這樣的!

    不錯,如題主所言,很多文明誕生於大河流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古文明:中華文明-黃河長江;古埃及文明-尼羅河;古巴比倫文明-兩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印度河。

    四大古文明

    但是,也有很多很重要的文明,並不誕生於大河流域。

    希臘文明沒有大河,羅馬文明沒有大河,(臺伯河長400多公里,很多地方縱馬可越,真不算什麼大河)!再次要一點的文明,比如迦太基文明沒有大河,更早一點的克里特文明在海島上,更沒有什麼大河!阿拉伯文明甚至是誕生於沙漠之中!

    臺伯河

    大河,顯然並不是催生文明的唯一要件!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文明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呢?

    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認為,“文明是增進文化創造的社會秩序。它包含四大因素,即經濟的供應、政治的組織、倫理的傳統、及知識與藝術的追求。”

    經濟、政治、倫理、知識與藝術,是文明產生的四大條件。

    靠近大河邊,有灌溉之利,便於發展農業;有舟楫之便,交通發達,便於交流。這個是大河文明的便利。

    但是,只要一個地方有充足的水源,足以支撐起足夠大的農牧業經濟,也完全可以催生出一個璀璨的文明!

    像前面提到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就是如此!

    克里特文明遺蹟

  • 3 # 燕中劍營養師

    1、早期人類,為了生存必須靠著湖泊或者海洋(中國清河、長江,古希臘靠愛琴海等),湖泊(海)一方面養育(湖泊可以澆灌田地,發展農業文明,海水提供食鹽和魚類食物,還能海上運輸貨物)早期先民,另一方面也是威脅先民生存的因素(水災淹沒村落糧食,海上巨浪或者龍捲風災害)

    綜合利弊,先民們選擇趨利避害。

    2、河水衝擊土壤,在湖泊三角洲行程肥沃土壤,可以發展種植業,糧食問題解決,得以發展人口,存進經濟,文化等前進。

    3、湖泊/海洋作為運輸載體,可以讓先民去更遠地方,遷移族群。

  • 4 # 一屋

    大河文明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故農業往往很發達。而農業,是人類文明發展最最最基礎的——飯都吃不飽哪兒有心情搞其他的?所以人類早期文明都是農耕文明。人類早期農業技術決定了規模化的出現對地理環境的依賴,而規模化可以看作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要素——定居與聚居。通常來說,這樣的地理環境似乎只能出現在大河流域。兩河、尼羅河、黃河、印度河,都擁有沖積平原嗎?某位美國人類學家在討論我們祖先創立的古代遠東文明時,特地指出自然條件下,疏鬆、肥沃、面積足夠的相對開闊、平坦的平原,對華夏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性。同時,研究古代人類文明時,你不能忽視灌溉、交通,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組織的需求。

    六個原生文明中五個誕生於河流流域:尼羅河流域(埃及)文明——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文明——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黃河流域(華夏)文明——黃河印度河流域(印度)文明——印度河安第斯山脈(印加)文明—— 安卡斯馬約河、馬烏萊河所以,確實有不是以大河文明起家的原生文明——墨西哥高原文明,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瑪雅。這是一個叢林文明,不靠河。也正因為如此,瑪雅文明是六大原生文明中最晚出現的一個,畢竟河流提供的灌溉能力對人類農業活動太重要了。

  • 5 # 歷史小奴才

    是的,大多數的文明都是起源於大河流域,這樣的文明叫做河流文明(農耕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屬於河流文明,還有南美洲的瑪雅文明也屬於河流文明;而歐洲的古埃及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它們屬於海洋文明(商業文明)!

    大多數文明都是河流文明的原因是:

    1、大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能保證人類的繁衍生息。

    2、大河流域沉積大量肥沃土壤,形成三角洲或者平原,適宜農耕。

    3、大河流域一般氣溫適宜、降水豐富、可利用動植物種類豐富,為早期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望採納喲。

  • 6 # 雲行筆記

    這是個探討文明起源的好問題,但這個問題的提法有一些瑕疵。

    首先歷史上的文明包括哪些?就大的範疇講應該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估計你想問的是農業文明,它與河流的關係更為密切。

    那農業文明也存在著幾個階段,比如早期的文明古國階段,以及後來的帝國文明和宗教文明階段。發端於愛琴文明的,古羅馬文明以及後來延續出的基督教文明和西方文明,就不是產生於大河流域。

    是否您想問的是,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所在的早期區域文明,都產生於大河流域?我們這裡所說的早期文明,就只會是農業文明瞭,既然是探討農業文明的產生,我們不妨先回顧下農業的產生。

    一、農業的產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四大文明古國所在的區域文明,它們除了大河以外,還有一個驚人的相似性,就是都處在中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可以理解為,農業誕生的原因。

    你去想低緯度亞熱帶、熱帶地區植被豐茂,物產豐富,你可腦補下現在雲南和海南農貿市場裡,五顏六色的水果。以採摘為生的智人,只要能佔有一片相當的林地,就能過得豐衣足食,你可腦補下剛果叢林裡的大猩猩,他們自不用費心費力地去進行農業種植。當然,即便在非洲也會有在豐盈地區競爭不下去的部族,他們被排擠出叢林,在叢林邊緣開墾開始非洲的農業種植活動。

    而高緯度地區,適合農業生產的季節短暫,低生產效率時期的固定畝產,不足以養活種植者,因而他們只能靠擴大遊獵採摘面積,來養活自己,還好那裡苦寒,願意去那裡生活的人不多,因而逐漸行成了後來的遊牧文明。

    由此再看中緯度地區,他們單靠採摘不足以養活自己或壯大部族,但如果馴化作物進行耕種,卻可以彌補採摘的不足。甚至隨著作物馴化程度的加深,耕種管理一代一代的加強,畝產的逐步提高,作物收穫豐盈,最終完全可以替代古老的採摘活動。

    由此,古代農業也便在中緯度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公元前1萬年,西亞就開始了大麥、黑麥、小麥、燕麥的種植,公元前7000年,黃河中游開始種植黍、粟,公元前6000年,長江下游開始了水稻的種植,時間都不短吧。

    二、文明的產生

    四大古文明都守著大河,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實說來也簡單,農業要灌溉,就需要充足的水源,大河便是這樣灌溉條件的一個保證。但你真要去到黃河邊上,就會發現,農田邊上的河水是不能直接用來灌溉的,因為,鄰近地點的河水,往往在更深的河谷裡。你要用河水灌溉,要麼從上游引水,那麼修建提水工具,那都不是一家一戶能搞定的事情,需要一個村落或部族的團結。如此一個小型簡單的水利工程,便會團結和凝聚一個小型的部落。

    那麼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的修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放眼我國公元前3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他們大都在山谷和丘陵地帶,為什麼?我認為其一是灌溉引水方便,其二能夠躲避洪水。但這樣的地方,由於種植面積的緣故,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逐漸增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就得下到平原去生活。

    現在河南、山東的平原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產糧區域,那為什麼五千年前,黃帝時代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卻不多呢。大洪水,你去想象一下,彙集上游山區大量來水的黃河,出現在的鄭州桃花峪衝入河南平原的壯景。

    在沒有堤壩的束縛下,黃河會扇子面般掃描衝擊平原,那估計不出幾十年就得掃描一次你在豫東平原耕種的土地和村莊。你在腦補一下,蔣介石1938年扒開花園口,造成的黃泛區,引發了1942年的河南饑荒。這種地方土壤自然肥沃,但大洪水的災難,卻像一把懸在頭上的劍,兩三代人就得掉下來一回,這樣的村莊能長久居住和發展嗎?

    由此可見,公元前1600年,大禹治水的重要性,那是遠比我們想象的偉大的多的多的多。

    首先,他治理了的黃河,引導黃河流入大海,我們可以理解為築堤疏通,自此百姓就可在平原上安居樂業了,一個豫東平原,那可比陝西的關中平原和山西汾河谷地的平原總和要大很多的。

    其次,他團結了黃河沿線的部落,有如現在跨省協調的黃委會,只是他有更高的行政管轄和軍事統領的權威,中華大地上最早的王朝——夏,就是在他去世後產生的,而華夏文明我們也認為由此發端。

    三、文明與大河的關係

    其他三個文明,在國家行成過程中,也有大體相仿的歷程。因為河流的治理,需要全流域部族的動員和統一的協調管理,這樣會將原本平面化分散的部族權力,集中統一起來,一級一級凝聚成強大的最高權力。

    河流流域面積越廣大,分散的部族就會越多,因治理河流而凝聚出的最高權力就會更強大。就像星雲塌陷凝聚到一定的臨界質量,就會發生熱核反應,內爆點亮成恆星。最高權力凝聚到一定人口基數,也會發生質變,國家和文明由此產生。

    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刪掉上一秒你還特別想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