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摸黑人
-
2 # 追逐幸福的逐夢人
回答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下當時的情況,春秋時期,楚國偏居南方,遠離中原,被稱為南蠻。今天的好多人可能不懂,因為作為楚國都成所在地的湖北人長以中原人自居,那湖北到底算不算中原?這個是要分時期的,由於中華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夏商周朝代的建立都是在河南中北部,華夏的文明早期主要是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人口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帶,楚國開發的比較晚,一直到了周朝時期才開始在湖北一帶建立城邑,經過很多代楚人的發展慢慢發展成為南方的大國,但是要按人口密度來說和當時的中原地區來說差距是非常大的,楚國雖然領土廣闊,但是在公元前506年那時候,湖南廣東一帶基本沒什麼人,安徽江西一帶人口密度也比較小,但是今天我們看來這些地區人口都是很密集的,但是當時情況完全不一樣的,這就造成楚國看著幅員遼闊,但是人口是低於晉國.齊國這樣領土遠小於它的國家的,疆域遼闊人口不集中,造成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兵力不集中,很容易各個擊破。這也是吳楚柏舉(或稱伯莒)之戰,楚國失敗的原因之一。
吳國傳到吳王僚時,已有了制霸天下的雄心。還沒等吳王僚動手,他的堂弟公子光(吳王闔閭)收買假廚子專諸,魚腸劍刺死吳王僚。為吳國掙面子的事,落到了闔閭頭上。
吳國離中原諸國太遠,身邊的大國只有楚國,欲霸天下必先滅楚。不過,闔閭有足夠的信心完成這一目標,因為他手下有兩大絕世天才:文有伍員(伍子胥),武有孫武。而且伍子胥是楚國世家出身,熟悉楚國地理及上層情況,是吳國攻楚的活地圖。
闔閭比較幸運,他的對手楚國此時正處在一箇中衰期。楚成王、楚莊王的霸業,早被歷史的陰風不知道吹到了哪裡。在位的楚平王熊居昏庸無道,寵信奸臣費無極,把楚國帶到了陰溝裡。公元前516年,楚昭王熊珍(熊軫)即位,依然沒有挽回楚國的頹勢,而兩年後,公元前514年,闔閭即吳王位。
闔閭很清楚楚國和吳國的實力對比,他採取蠶食之計,一步步壓縮楚國的戰略空間。公元前512年、公元前511年,吳國先後發動對楚國的進攻,拿下六(今安徽六安),灊(今安徽霍山)。吳國的這些戰役主要是試探性質,一試楚國的實力,二試孫武的實力,結果都令闔閭滿意。
闔閭發現大舉進攻楚國的條件已經成熟,公元前506年,闔閭出兵5萬伐楚,這幾乎是闔閭的家底。而楚國有雄兵20萬,僅憑吳軍很難取勝。闔閭拉來了兩個盟友——蔡國(河南新蔡附近)、唐國(湖北隨州附近),讓蔡、唐聯軍在楚國的北部作戰,牽扯楚軍注意力。吳軍也把主力拉到了北線,這麼做有兩個考慮:一、與蔡、唐聯軍會合;二、取得反楚的晉國支援。
為了保持軍隊體力,吳軍此次北上是坐船去的。具體路線是:吳軍先渡過長江,然後從邗(江蘇揚州)進入邗溝(京杭大運河蘇中段前身),然後溯河進入邗溝與淮河的交匯處(今江蘇淮安),在淮河向西溯行,與久候多時的蔡、唐聯軍合兵一處。吳軍與蔡、唐聯軍於豫章會合,這個豫章可不是魏晉南北朝時的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而是安徽省、河南省交界處的淮河南岸大別山地區。之後,吳軍向西行進二百公里,抵達漢水東岸。
看地圖你會發現,吳軍的行動非常詭異,像跳棋一樣在棋盤上沒有規率地跳來跳去,略過楚國的很多關隘。這正是闔閭制定的“引楚軍主力過漢水,聚而殲之”的戰略。但是,楚國也有高人,就是大司馬沈尹戌。沈尹戌就看出吳國在實行戰略冒險,企圖深入楚國腹地機動作戰。沈尹戌對楚軍主帥囊瓦說:“吳軍舍舟船而就車馬,我們可以奇兵燒掉吳軍的戰艦,再扼守豫章與漢水東岸之間的險關,封堵吳人的歸路。吳人千里無糧,到時軍心渙散,一戰可殲之。”
不過,楚國高層覺得沈尹戌有些多慮,以楚國之雄,對付在楚國境內孤魂野鬼般亂竄的吳軍,不在話下。當然,有的反對者,比如楚大夫史皇對沈尹戌純屬是羨慕嫉妒恨,明知沈尹戌的辦法可行,就是加以阻撓,不想讓沈尹戌立功。囊瓦也不想讓沈尹戌出風頭,拒絕了沈尹戌的建議,決定讓楚軍涉過漢水,與吳軍速戰速決。
可是,楚軍追擊吳軍,吳軍是輕裝前進,等於拉著楚軍的大象鼻子滿世界跑,消耗地的是楚軍的體力和後勤補給線,而吳軍的糧草可以在楚國內部就近解決。等吳軍跑到柏舉時,吳軍依然活蹦亂跳,楚軍卻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後勤輜重早不知道甩哪去了。
柏舉位於大別山東麓,在今湖北省麻城市東北郊,這是吳國君臣事先選定的殲滅楚軍主力的地點。吳軍剛開始還比較保守,想再觀察一下楚軍。闔閭的弟弟夫概王年輕氣盛,想立頭功,在沒有得到哥哥同意的情況下,私率輕兵五千直闖楚軍大營。楚軍正如夫概王之前預料的那樣,軍心早已渙散。吳軍如猛虎下山,楚軍很快就作鳥獸散了。這一天,是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左傳》對此戰有記載,《定公四年》雲:“子常(囊瓦)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楚軍的敗兵像一群無頭蒼蠅一樣,亂哄哄地向郢都逃竄。
吳軍則跟著楚軍一路追擊,但不動手,直到楚軍擠在漢水要渡河時,吳軍突然插上一刀,楚軍沒剩下幾個人了。
吳軍乘勝殺到郢都城外,楚昭王熊珍早就帶著金銀珠寶逃跑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楚昭王逃出郢都的次日,吳軍入郢,楚亡。然後,就是著名的伍子胥懷著刻骨的仇恨,發楚平王屍,鞭三百。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國都哭秦牆,秦哀公出兵救楚,楚國復興。
但是,這場柏舉之戰帶給楚人的恥辱感,直到楚國被秦始皇二次消滅時,也沒有洗掉。對吳國來說,雖然沒有真正吞併楚國,但透過柏舉之戰滅楚,奠定了吳國稱霸江湖的基礎。
-
3 # 蘭靈笑笑生
楚國雖然大,雖然強,但是吳國先是來了伍子胥,然後又來了孫武。
吳國得了伍子胥,孫武伍子胥對楚王是有私仇的,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自己算是僥倖逃出楚國來到吳國,並且發誓要滅了楚國。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還幫助闔閭當了吳王。
然後吳國又出現一高士孫武,在伍子胥推薦下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
我們知道孫武是兵家老祖宗,兵聖。著有兵法十三篇,人稱《孫子兵法》。孫武還是一個大戰略家,對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後勤等等都很重視。
常年疲楚既然要滅楚國,以吳國這點兵力當然是不能對楚國達到滅國之舉的。於是,吳國採取了長達六年的疲兵之舉。通俗點說,就是很像麻雀戰。
吳王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當吳軍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即派大軍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時,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就這樣反反覆覆,連續這麼多年。搞得楚軍疲憊不堪,鬥志全無,還耗費楚國大量的人力物力。
戰爭條件到了公元前507年,蔡國國君蔡昭侯、唐國國君唐成公,因為被楚國令尹子常(囊瓦)勒索和被拘三年,他們為了報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這樣楚國的北側失去了屏障。公元前506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國諸侯在召陵會盟,共謀伐楚。
晉國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國的附庸沈國。楚國於是出兵圍攻蔡國。吳國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就以救援蔡國為名,經淮道秘密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國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國實施打擊。
戰爭過程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伍子胥,孫武為大將。具體戰爭過程就不說了,柏舉之戰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等戰法五戰五勝,打敗楚國。
戰爭結果戰爭結果就是楚王西逃,吳軍攻佔了郢都,並進行了屠城,到處燒殺搶掠,引起了楚人的仇恨。
伍子胥更是把楚平王的墳給掀了,鞭屍三百下,以洩憤。然後又去找當時的楚昭王,但是沒能抓到。
楚國後來雖然復國,但是元氣大傷。而吳國經此一戰聲威大震,為後來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
-
4 # 欲雲談史論今
楚國,是春秋初迅速崛起的一個大國。
早在齊桓公稱霸東周時,楚國就成為周王國南方一霸,控制了整個南陽盆地,並以此為根據地、瘋狂進犯中原。中原試圖稱霸的諸侯國,有齊、宋、晉等等,但所有中原諸侯國在稱霸的過程中,最大敵人卻都是同一個——南方的楚國。在與中原諸侯國長期爭霸過程中,雖然楚國有勝有敗,卻鮮少有中原諸侯國能攻入南陽盆地、對楚國造成致命威脅。相反,楚國還不斷髮展壯大,一度號稱東周最強大的諸侯國!
可在公元前506年,一個被中原遺忘了數百年的諸侯國卻突然殺入南陽盆地,不但擊潰了楚軍,還攻破了楚國郢都,差點將其滅國!
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吳國,竟然扳倒了東周最強大的楚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吳國的早期發展史,其實是個謎。《史記》聲稱文王叔伯為讓賢季歷,逃至荊蠻後而創立了吳國。但今人從《宜侯夨(cè)簋》銘文分析,認為吳國極有可能是周康王時分封的諸侯國。由於長期與中原隔絕,吳國慢慢被王室遺忘,被視作了蠻夷。
但在春秋中期時,吳國國力卻不可小覷。
公元前601年,楚穆王東征群舒國(今安徽舒城、廬江、巢縣一帶),順便與吳、越二國結盟而返。這是吳國第一次出現在《左傳》的記載中。由此分析,吳國勢力已越過長江,接近淮河流域了。
公元前584年,吳軍北上討伐郯(tán)國(今山東郯城西南一帶),讓魯國上卿季文子深為感嘆:“中原諸侯實力太弱,以致蠻夷入侵,這都是因為沒有好霸主啊!”吳國政治中心在今江蘇省太湖一帶,卻能跨越長江天險北上擴張到山東半島邊緣,可見吳國國土範圍並不如人們想象中那麼狹小。
也就是在這一年,為報令尹子重、司馬子反的滅族之仇,前楚人申公巫臣在晉景公支援下,將中原先進的戰車戰術以及射御之法傳授給了吳人,這更是讓吳國軍隊如虎添翼。
從這時起,吳國就成了晉國遏制楚國的重要棋子,常年入侵楚國,讓楚人疲於奔命。以兩國這時期的交戰史而言,楚國勝少敗多,這充分印證了吳國軍事實力的強大。
吳國並非弱小,與楚國堪稱對手。
但在吳、楚對抗前期,雖然吳國常佔上風,畢竟是難以對楚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就此長期消耗下去,憑藉楚國的雄厚國力,相信吳國未必能拼得過楚國。
遺憾的是,吳、楚開始長期對抗之際,正是楚國走上下坡路之時。晉國之所以能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吳國結成同盟,關鍵人物就是前楚人申公巫臣。申公巫臣為娶夏姬,與夏姬結婚後逃到了晉國。原本他只想安安穩穩地度過下半生,並不想參與晉、楚爭霸。可申公巫臣拐跑夏姬之舉,卻遭致楚國令尹子重、司馬子反的嫉恨,兩人公權私用、滅了巫臣之族。為了報仇,申公巫臣才向晉人提出了扶持吳國、以遏制楚國的計劃。
曾經的楚人卻被逼成了楚國死敵,證明了楚國國內政治的異常。不但是申公巫臣,伍子胥也是如此。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殺死了太子建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懷恨在心的伍子胥逃到了吳國,尋求復仇的良機。正是在他輔佐之下,吳王闔閭才找準了楚國命門,差點滅了楚國!
申公巫臣與伍子胥,僅僅是楚國人才外逃的兩個縮影。除他們外,這一時期因為各種原因逃離楚國的還有苗賁皇、析公、雍子、范蠡、文種等等諸多士大夫。這麼多優秀人才逃離,甚至很多還公開與楚為敵,足以證實楚國內政已經出現了大問題。
楚國的最大問題,是公室集權程度太高、缺乏制衡,導致執政者逐漸腐化昏庸。楚康王死後,楚靈王好大喜功、生活奢侈,楚平王寵幸小人、誤害忠良,令尹囊瓦貪婪成性、好信讒言。連續三位執政者的亂政,讓楚國徹底踏上了衰退的道路。高層亂政,中下層也就人心渙散,楚國民眾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人才頻繁外逃,就是楚國內政昏庸腐化最直接的表現。
不但如此,昏庸的統治者在國際上也接連犯了一系列錯誤,讓楚國在東周陷入了孤立。公元前526年,在晉國強力干涉下,王子朝在與周敬王的競爭中徹底失敗,被迫攜帶大量周王室典籍出逃,楚人公然接納了他。自此後,周王室與楚國關係徹底惡化,一度召集諸侯會盟,聲稱要討伐楚國。雖然此時晉國卿士大多人浮於事、不願參與東周事務,使得王室伐楚議題得不到諸侯國的廣泛支援,可楚國卻因此而陷入了孤立。
不但得罪周王室陷入了孤立,楚國高層的貪腐,還將自己盟友逼到了對立面。
因為唐、蔡二國只進貢了楚昭王卻忘記了囊瓦,令尹囊瓦悍然扣押了兩國國君長達三年。直到兩國國君不得已獻出自己的寶物後,囊瓦才放他們回國。這讓唐、蔡兩國怒不可遏,一回到國內,就背叛了楚國。特別是蔡國,在東周四處聯絡反楚力量,向楚國發起報復。
楚國的敵人太多,蔡、唐二國很快就找到了得力盟友。
在此之前,吳王闔閭殺死吳王僚篡位成功。其後,在伍子胥規劃下,吳國採取“三分吳軍,輪番伐楚”的策略,常年消耗楚國國力,已持續了近十年。在得知唐、蔡二國想報大仇後,伍子胥立刻訪問二國,迅速與他們結成了反楚同盟。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軍隊乘船由淮河抵達蔡國後上岸,從豫章(東起今安徽霍邱、六安、霍山之間,西達今河南信陽及湖北廣水應山區東北)正式發起了對楚國的總攻。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即將全面展開!
即便楚國正遭遇來自國內外的種種困難,可當吳王闔閭發動這場戰爭之時,也許闔閭自己都還沒有萬全把握能畢其功於一役。楚國能與強大的晉國對抗了一百多年,豈能被新近崛起的吳國徹底擊垮?
可誰都沒想到,關鍵時刻令尹囊瓦的昏庸,讓楚國失去了最後一絲希望。
楚國左司馬沈尹戌原本是吳人,而且曾是吳王闔閭的部屬。對於吳軍戰法,沈尹戌極為熟悉。所以,戰前沈尹戌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殲敵於南陽盆地內的絕妙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主力固守漢水東岸,與入侵的吳軍形成長期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機動力量殺向淮水邊,破壞吳人舟船、切斷吳軍的退路及糧草供應;然後,沈尹戌再率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殺回南陽盆地,與楚軍主力前後夾擊吳軍,以徹底擊敗吳王闔閭。
如果沈尹戌的計劃能順利實施,那將不會是吳國滅楚,而是楚軍在南陽盆地內的“關門打狗”了!可惜,沈尹戌的過高威望引起了令尹囊瓦的妒忌。所以,在身邊親信挑撥離間下,囊瓦立刻就單方面改變了作戰計劃,將楚軍主力拉到了小別山(今湖北光山縣至黃岡之間)到大別山(今安徽霍邱西南九十里的安陽山)之間,主動出擊來尋求吳軍決戰。
可惜,囊瓦帶軍能力委實太差,連戰三次都敗下陣來。
楚軍被迫後撤,最終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吳軍衝潰,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囊瓦自知失敗,連忙逃到了鄭國;沈尹戌則在雍澨(shì,今湖北京山西南)進行了殊死抵抗,結果戰死疆場。
此後,郢都幾乎是絲毫無抵抗地落入了吳軍手中。在佔領郢都後,吳軍從楚王到大臣,按照級別高低入住楚國君臣家中,侵犯楚國君臣妻妾,讓楚人遭受了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屈辱。
因此,為何“小小”吳國能攻破強大楚國的都城?首先,吳國並不弱小;在得到晉國支援後,實力更是大增,足以與楚國長期抗衡。其次,楚共王之後,公室的腐化墮落讓國內政治癒發黑暗,以致人心渙散、人才外逃屢見不鮮,嚴重削弱了楚國實力。第三,統治階層的昏庸,讓楚國在國際上陷入了孤立,盟友紛紛背叛。最後是楚國昏庸的統治者在關鍵時刻決策失誤,直接導致了柏舉潰敗,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讓吳軍毫無阻力地攻佔了郢都。
所以說,楚國郢都被攻破,不是吳軍太強大,而是楚國統治階層太過昏庸無能。
回覆列表
因為楚國一直是大而不強!
楚國由於其歷史原因,所以一直走的介乎歐盟和美國的聯邦制。羋姓王族統治楚國,屈景黃等貴族把持朝政。這些大家族形成了楚國政治基礎,從軍事到政治,再到外交,無不是這些貴族擔任要職。我們所熟悉的屈原也是楚國貴族,要不然他也擔任不了重要職務。
這些貴族領地基本不受王族管控,貴族在自己的領地裡可以徵兵、練兵,徵收錢糧,王族必須透過貴族才能將統治延伸到這些封地。所以楚國一直很大但是不強,一些小國也敢咬上一口。曾經的吳起逃到楚國,楚王決心變法,但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吳起被殺,變法失敗,楚國失去了改革的機會。
吳國的闔閭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所以他透過專諸刺王僚奪取了吳國的政權,他手下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這兩人基本上是當時的最強兩人組,所以吳國也能成為一霸。吳國在最強的時期,打敗大而不強的楚國也算是合情合理。並且吳國背後還有晉國在使勁,吳國佔領楚國國都後,晉國擔心其坐大不在予以戰略支援,秦國也在考慮良久後參與進來,最終還是吳國退出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