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退之317

    晏殊和蘇軾,都是北宋時期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們才華橫溢,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只是在後世,蘇軾的影響大於晏殊。蘇軾是全才型人物,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樣樣行。晏殊與蘇軾在這幾個方面比較,晏殊略顯風騷一點。但晏殊一生總得來說比蘇軾仕途順暢,遭遇坎坷少之又少,蘇軾順暢的時間短,坎坷的時間長。

    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大,晏殊為人機警、慎密。蘇軾為人豪放,心無城府,善良。這是他倆際遇不同的第一個原因。

    二人生活的時代不同,所遇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格局、喜愛不同!晏殊遇上宋真宗、宋仁宗。而蘇軾遇上的是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境遇與環境不同,造就了他倆不同的人生。這是他們際遇不同的第二個原因。

    我試著分別說一說。

    首先說一說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撫州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為秘書正字。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仁宗即位後,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在地方大興學校,培育人才。在仁宗親政後,他更受寵遇,屢經遷升,最終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成為宰相。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

    再說一說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晏殊一生主要的時間為京官,而蘇軾一生主要的時間為地方官。對不同環境的體驗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對後世的影響不同!晏殊在地方做官留下名勝古蹟幾乎沒有,而蘇軾留下的太多,蘇軾在密州,在西湖杭州,在黃州赤壁,在惠州,在海南,都有他留下的東西在!

  • 2 # 猿有驚人語

    首先從時代背景分析: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活躍的時代算是北宋中後期了,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活躍的時代是北宋前期了。

    晏殊自幼聰穎,七歲能文,十四歲時因宰相張知白推薦,以神童召試,被朝廷賜同進士出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及後累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等,併成為當時太子趙禎(即後宋仁宗)的太子舍人。因為是仁宗的舍人(親信),自然仁宗繼位會大力提拔重用。蘇軾嘉祐二年(宋仁宗晚期年號)(1057年),才中進士。然在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所以兩個人的機遇完全不一樣。

    北宋前期,皇帝與文人共治天下,政治清明,有才之士多得到重用,賢相輩出,一代接力一代,所以晏殊身為仁宗親信,又是才華橫溢之人,又能為朝廷薦拔人才,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亦培養了不少日後官拜宰相的人才,如韓琦自仁宗始任歷三朝宰相、晏殊女婿富弼後亦官拜宰相。所以即使暫時自己失勢,過後不久馬上又能回到權力中樞,自家人多,能不一直身居高位嗎?

    但是蘇軾身處的時代,朝廷積弊已久,腐敗重生,皇帝就想著變革,改變此種局面,於是進入了變革的時代,王安石主持變法。新黨權傾朝野,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蘇軾性格豪放,在湖州知州任上,上書神宗,寫著寫著,感情迸發,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最後因為宋朝是文人的天堂,特別是蘇軾這種大才之人必定有惜才之人大力營救,神宗也捨不得殺害一個橫空出世的才華橫溢之人,只被貶官處理,被貶官黃州。

    後期因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蘇軾也被重新啟用,但是當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至此蘇軾一直被排擠在權利中樞之外,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逝世。

    所以蘇軾的遭遇和晏殊的重用,時代背景也決定了日後的命運。

    從人物分析:

    晏殊處事謹慎,審時度勢,真宗駕崩,趙禎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臣議論紛紛,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這才使此事了結。事後,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太后認為他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舊臣,便額外加恩,授官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後參與編修《真宗實錄》,並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進升為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再遷樞密副使,自禮部侍郎轉授刑部侍郎。

    蘇軾性格豪放,敢於為民請命,嫉惡如仇,性格剛直,敢於針砭時弊,不計得失,新黨得勢,針砭新法弊端,被排擠朝野,好不容易重新被啟用,又看不慣保守派的腐敗作風和打壓新黨的手段,又被排擠,所以性格也決定了兩人的命運高低不同。

    東坡肉

  • 3 # 瑜論新知

    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了東坡先生傳奇的一生,換個角度論蘇軾命運

    這是我的一篇論述蘇軾人生命運的文章,關於蘇軾不多贅述了,性格決定命運。

    至於晏殊嘛,與蘇軾那是迥然不同的性格與人生。

    人生贏家——晏殊

    晏殊的成功和兩個因素是分不開的:成績好和命好。

    首先,晏殊的命好體現在他生活的時代。

    話說北宋自開國以來,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之下,內外都很安定,逐漸發展成文人天堂。

    晏殊就是在這樣一個和平穩定的年代蹦蹦跳跳。

    同時他還有別人所沒有的聰明大腦,是官方認證的神童,宋朝版「鄰居家的孩子」。

    晏殊 14 歲就被推薦到中央,接受了宋真宗的最終面試,並毫無懸念地考中。至此,晏殊拿到了朝廷的官方認證,開始上班、打卡、當官。

    無論朝廷鬧出多大動靜,都無法阻擋晏殊開掛的人生,他從小官做起,一路做到了宰相。

    所以..............全劇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希特勒,德軍能打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