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費3963

    都是帝嚳高辛的後代,是第幾世孫,沒說,只能說文王與商湯同宗,但輩分不確定。其實你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很多也是同宗而分支不同而已。

  • 2 # 別酒流年

    周文王和商湯同輩?他倆可是差了五百多年呢?這是怎麼回事?咱們來探究一番。

    帝嚳

    帝嚳,(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姬姓,名俊,華夏族。

    帝嚳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號高辛氏,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裡天帝帝俊的原型。

    帝嚳是黃帝曾孫(孫子的兒子),血緣關係為:黃帝生少昊,少昊生蟜極,蟜極生帝嚳。

    帝嚳先是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後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前2245----前2176年在位,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於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

    春秋戰國後,帝嚳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是帝摯、棄(史稱后稷)、契、帝堯之父。

    帝嚳到商湯

    帝嚳子契,子姓,名契,又名卨(xiè),別稱“閼伯”。契是帝嚳與簡狄之子、帝堯異母兄。被帝堯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為號稱“商族”,契成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先祖。後世尊稱其為“商祖”、“火神”。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也就是帝嚳十五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從帝嚳到商湯的血緣關係如下:

    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湯。

    《史記》當中,報丁是上甲微之子,根據出土的甲骨文,現代史學家認為司馬遷寫錯了。

    帝嚳到周文王姬昌

    帝嚳子棄,姬姓,名棄,其母有邰(tái)氏女,曰姜嫄。

    棄生於稷山(今山西稷山縣),史稱后稷,被尊為稷王(也作稷神)、農神、耕神、穀神。童時,好種樹、麻、菽。成人後,有相地之宜,善種穀物,教民耕種與稼穡之術。堯舜時,為司農之神。他第一個建立糧食儲備庫和畎畝法,放糧救飢,賜百姓種子,被認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我們比較熟悉,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祖后稷的第十四世孫。

    帝嚳到姬昌的傳承關係是:

    帝嚳—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周王季—周文王姬昌。

    商湯比姬昌大約大了518歲,但是從傳承關係來看,二者只差了一個輩分。這一點是否可信呢?

    從商湯到商紂王,五百多年,商王傳了17代31王。也就是說周文王姬昌比商紂王輩分高16輩。

    從帝嚳商末周初,時間跨度達到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中,商人繁衍了30代,周人繁衍了15代。

    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也說的過去,並不是很奇怪。

    我堂哥的女兒,也就是我堂侄女,只比我小一歲。30年,我家就差出一代人了。一千多年差出十幾代人並不稀奇。

    雖然這不能簡單的1+1的問題,但並非不可能。

    況且商周始祖都是傳說,比較玄幻。

  • 3 # 國寶會說話

    世間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周文王?

    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啥時候變成王了!

    正確的說法:西伯侯

  • 4 # 少昊國人

    周文王姬姓,祖先是黃帝文化發展創始人的軒轅氏族傳人少昊後人,祖傳文化是人皇鳥官;黃帝文化主要是社會發展制度是氏族邦國時代,承載文化是《陰陽五行論》,傳承於母系漁獵文化;商湯姓殷,祖宗是蚩尤,主軸文化是原道文化《三墳》,崇拜三魂神靈,傳承於火耕刀種文化。在母系氏族時代,屬於姻親聯邦關係,存在血親,共祖文化,不是同胞血脈關係。按照現代語境講,是姨親關係。

    這個問題,要從末次冰河後期倖存文化發展史去探索。經過母父系社會的變更中,父權獨立,摧毀了華夏民族人的母系氏族時代,建立了父權家庭再興氏族文化時代。這過程,從華夏民族人史上看,屬於大汶口文化發展時期,炎帝文化發展大約有一千年,後來農漁牧文化發展中,出現了兩大集團合併,後史命名為“炎”帝文化時代。

    之後為農牧文化為中心的黃帝文化,從黃河上游東進後,受到了漁獵文化發展史上的金天氏黃帝(海岱文化與淮河文化)發展的反擊,且首先統一了黃河與淮河文化,歷史性發展了邦國文化。邦國文化,體現在國體制下氏族間的聯合體文化,形成了黃帝為中心,東西南北帝相輔的氏族締結時代,這是龍山文化的起源。殷氏族文化發展地在山東泰山一帶,及近海,南聯荊楚。姬姓在沿海發展。

    從蚩尤與黃帝戰爭後,蚩尤氏族南遷在湖北一帶,聯邦族仍有一部在泰山及日照一帶。屬於堯領導的氏族邦國,後打敗了夏舛,建立了“商”。湯,從水從月,水漁獵,月古稱“道”。因為夏朝時已經受海患影響,一共搬遷15次之多,後世稱“商”,實際上是殷氏族的一支。屬於苗人祖先。由於姬姓奪了王朝,漸漸南遷湖北湖南一帶。

    姬姓邦國,長居沿海,在禹時代受到海患侵浸,幾乎滅亡,後遷移於泰山和歧山。經過近一千年繁衍,打敗了紂,奪回了華夏民族管理權。

    從人文史料上看,少昊後,堯,舜,禹,分別“風\火\水”氏族代言人。堯是殷即苗人祖文,禹是水族人祖先,舜是姬的祖先。史有堯嫁兩女與舜,由此可見,湯與姬其後人是表親。他們不是一個祖先,有什麼輩分之比。

    現代格局是:姬子孫佔居了中原與百越及遼東;殷子孫去了湖南,禹後佔了雲貴。

    五千年前是親家,五千年後各居一方。文化同宗,餘怨未解。

  • 5 # 柒染流年

    周文王和商湯,都是帝嚳的後代,按輩分來說,確實都是第十四代孫。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蟲喬)極,嬌極生帝嚳。

    帝嚳(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姬姓,名俊,華夏族。育有四子,帝摯、棄、契、帝堯。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商湯是帝嚳的第十四世子孫,他是契佐的嫡系子孫,也是欽定的部族接班人。所以他才繼承了子姓,全名叫做子履,又叫做天乙。

    帝嚳--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子冥--王恆--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葵--商湯

    父帝嚳將契遷居於商丘,兄弟帝堯將他封於商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為號稱"商族",契成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先祖。後世尊稱其為"商祖"、"火神"。

    作為天下共主的時候,天下大水。治水有功的契佐被舜帝賜姓“子”,由於之前的契佐出生在殷水附近,所以他的後代也以殷為姓,例如商紂王又被稱為殷紂王(帝辛,商湯第十五世子孫)。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帝嚳十四代子孫。

    帝嚳--后稷(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

    帝嚳之子,后稷,姬姓,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生於稷山,被尊為稷王、農神、耕神、穀神。周之先祖(《史記·周本紀》: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腳印而生棄。稷是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山海經》:帝俊生后稷,按照詩經記載為上帝之子。)

    綜上所述,商湯和姬昌,都是帝嚳的第十四代孫。輩分上是一樣的。

    輩分這個問題,中國人還是比較講究的。我就叫過剛出生的嬰兒,小姨(以A代稱)。這麼換算下來,我出生的孩子,得叫A--姨奶奶。等我孩子20歲結婚生孩子。出生的孩子就得叫20多歲的A--太奶奶。

    古人生育有早有晚,生育早(15~20生子)的輩分多(例如子契--商湯--商辛),生育時間晚(30~40生子)的輩分大(例如后稷--姬昌)。人家生兩代人了,你才生一代人,十幾代過去了,相差幾百年,也是有可能的。

    還有個問題,五帝,在一定程度上,是神話了的人物(《山海經》、《封神榜》等),歷史太過久遠,難以考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我是不知道他翻閱了多少古籍查證,我只知道,我在今天,用百度這麼快的搜尋,要的答案也是不夠全面的。《史記》還原了很大部分的歷史了。起碼在五帝黃帝篇,我沒有看到應龍、倉頡、伶倫的存在。

    看歷史,你看你想知道的是什麼吧。每個人關注的點不同,可以看野史八卦,可以看正史,可以看趣事。重點是想從中獲取些什麼。過於細枝末節的地方不必鑽入死衚衕。以免迷失本心。

  • 6 # 中原伏麟

    主要是周本紀在世系記載方面有漏洞,第一代后稷和最後一代后稷,中間有十代左右的空白歷史,都統一記載為后稷。從最後一個后稷算起,到周文王之間的歷史比較完整。

    整體而言,夏本紀和商本紀記載都比較詳細,唯獨周本紀因為距離堯舜時期年代久遠,記載有漏洞,給人抓了把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學習好的人往往更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