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憂國寡民

    和農民種植無關,各地都有主打農副產品品種,沒有關注種植面積應該最大的糧食種植(主要原因是糧食不值錢)。

    我們進口大豆等糧食,因為我們種植面積太小。糧食價格低,農民為了生活只能種植水果蔬菜,瓜果蔬菜大量過剩,多收了三五斗反而更貧窮。

    只有提高糧價,宏觀調控種植品種,才能平衡農業物價。

  • 2 # 茶人吳老三

    1.利益驅使,這幾年,由於糧食,玉米小麥的價格趨於平穩,農民就覺得不得錢,紛紛改種其他的經濟作物。造成部分產能過剩。

    2.扎堆種植,大家覺得今年的什麼作物行情好,就一窩鋒的盲目跟風種植。

    3.缺乏科學的田間管理,使得種出來的東西賣相不好,品質不高。

    4.宏觀調控,大家沒跟上政府的經濟宏觀調控政策。

  • 3 # 語言該說了

    這和人都去當老闆了誰來買你的東西一個樣的。農村人的觀念應該改變了、不能各自為政、既然形成規模的產品產業就應該利用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利用現代化資訊來產銷。搞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鏈、而不是象現在一窩風跟著種、

  • 4 # 基層微課堂

    農產品為什麼滯銷,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過剩。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是統一規劃合理佈局。

    這些年農產品滯銷幾乎年年發生,農民真的的是苦不堪言。

    農產品的生產現狀

    對於農產品的滯銷,雖然我們常常聽說,但到底生產現狀任何。

    以2018年為例。

    我們先看一下水果:

    合計:2億噸

    2億噸是個什麼概念,人均就是140公斤。

    現在看一下蔬菜。據統計,我國的蔬菜產量佔全球的60%。世界第二的印度佔全球的11%。

    生豬出欄70億頭,雞鴨鵝100億支。

    這就是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現狀。一句話,產量嚴重過剩。

    農產品為什麼生產過剩

    農產品過剩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糧食價格低,種地不賺錢。農民被動由糧食種植轉向果蔬業。

    另一個是農民掌握的資訊太少,也缺乏正確的引導,今年什麼火第二年一窩蜂。現在什麼水果價高,大家一哄而上栽植。

    一些果樹剛進入盛果期果子卻沒價了,許多大棚剛種了一兩季蔬菜就閒置了。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現在農民發展農業基本是處於自由狀態,供求關係完全由市場決定。我們國家太大了,農民不可能獲得太多供求資訊,只能是跟風。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計劃。

    具體來說,比如某種水果,首先確定優質高產區,我們只在這個高產區域發展這種水果,除非需求量大,強制別的普通區域不能發展。

    這樣不但便於管理,也能提高產品的品質,更能打出品牌。

    總之,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是生產過剩,造成生產過剩的原因是農民無政府狀態。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方法是適度的政府計劃。

  • 5 # 橋哥手機攝影

    現在農產品豐收都滯銷,農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好,確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來談談我個人看法啊,第一種植;我們的農民很多人在種植這一塊喜歡跟風,沒有考察市場前景,盲目投入大面積種植,技術也不過關,種植出來的產品也有可能不符合市場要求,銷售起來就價格低廉銷量還不容樂觀,第二銷售;我們的農民很多種植的農產品都不是訂單生產,都是個人覺得種的啥,銷售方面都靠收購商上門收購,一旦市場前景不好,收購商也肯定不會收購,就導致滯銷,自己沒有一個銷售渠道是不行的,就拿我爸爸來比喻,去年我爸爸種植了一百多窩蜜本南瓜,差不多全部有兩頓多,去年南瓜的收購價格低廉,剛開始收購0.45元一斤,到後來一兩毛一斤,價格確實偏低,對種植戶來說說是重重的打擊,賣了也是虧,不賣更虧。但是對於我爸爸來講,他算幸運的,因為我爸爸種植的南瓜全部都是我拉到重慶去給他全部賣完了的,價格在7毛-—一塊一斤,

  • 6 # 蓮媽說三農

    似乎從很多年前開始,“農產品豐收就滯銷”的怪象在我國就層出不窮了。每年,都有很多產地很多農產品無人收購,賣不出去,導致種植戶鉅虧。導致有砍樹的,有挖坑埋的,有直接倒河裡還汙染了水質的,那豐產之年為什麼打破不了滯銷的“魔咒”呢?蓮媽給大家分析分析。

    盲目地跟風種植

    前年,四川攀枝花米易番茄大面積滯銷,去年,陝西多個農產品,如黑布林李,西瓜滯銷,今年,雲南洋蔥、土豆滯銷,每一年這種悲劇都在上演。研究一下,根本的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種植戶的盲目跟風。種植面積越大,品種越單一,一旦質量跟不上,就會導致市場的競爭力非常低。

    今年有種植戶種了一個品種,大家看到掙錢了紛紛眼紅,明年大家都種這個品,這種跟風現象在中國一點都不少見。農產品上市之後,再加上儲存條件、資金規模限制,那一個品上市就扎堆,大量同質化的農產品上市,勢必造成價格的下跌,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

    政府引導和扶持

    中國的農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種植方法一樣,種植規模一個比一個大。政府在引導農戶種植之前,對產品分析專業程度還有所欠缺,盲目地引進農產品讓農戶種植。曾經就有出現水稻快熟了,讓割掉種植其它農產品的鬧劇。在引入一個新的農產品之前,政府給果農很多扶持,比如種植面積大的農戶提供貸款支援,但是在成熟期的引導和扶持卻不夠,在農產品大量上市的時候再“打急抓”,往往事倍功半。

    日本農產品直銷模式

    農產品經過越多的中間流通環節,成本就會上漲很多,在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提倡用直銷的方式銷售農產品。首先,盡全力打造一村一品,減少同質化的產品,做有特色的農村產品,既促進了銷量,也增進了地方的品牌建設。提供大量的人才進入農村引導、指導農民耕種,成立農業協會幫助農民找尋銷路。透過直銷,農民自主定價,直接銷售給終端,大幅度減少了中間流通成本。

    多渠道抱團發展

    每個地方都會有農業合作社,農業協會將各個合作社集中起來,在農產品成熟期集中銷售,這種集中銷售的好處是能夠提升產品的議價空間,不至於產生惡性競爭。很多農民因為資金有限,運輸能力和倉儲能力缺乏,政府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條件解決。

    透過大資料對接

    透過在農業銷售資料上,分析過往資料,積極對接採購方,由政府或者合作社統一出面,與需求方達成條件促使供貨,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這種方法能帶來更快的效果,農民缺銷路,政府掌握資料進行對接。現在,各大電商都也已經佈局助農版塊,隨著業務的下沉,也促使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程序。

    總之,科學化的種植,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解決了科技的問題,再解決人的問題,才能將“豐產就滯銷”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 7 # 黃河之源

    農產品豐收滯銷,有各種方面的原因,一取消了馬路市場,批發市場,菜市場攤位費價格奇高,物流成本增高,諸多因素引起蔬菜價格上漲,城市市民因蔬菜價高,減少蔬菜消費等等原因。

  • 8 # 農產品行情播報

    個人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一、種植品種太單一

    很多地區都是種植同一個品類,多年如此,導致受產量和行情的影響波動特別大,建議可以在種植選品的時候就提前考察好,不要盲目跟風和缺少差異化。

    二、產地資訊不對稱

    同一種農產品,很多產地豐收了,但是卻賣不上價,而很多大城市卻還缺貨導致價格飆升,說明了資訊的嚴重不對稱,建議可以多到一些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去看看,比如一畝田、1688等,看是否有采購商需要貨的資訊。

    三、銷售渠道不豐富

    很多產地都是每年有固定的採購商過來採貨,但是採購量有限,一旦趕上豐收,採購商的消化能力有限,同時還可能壓價,導致好貨賤賣,所以建議還是要提前佈局銷售渠道,像一畝田的豆牛代賣業務,可以把貨直接賣到批發市場,很好的解決了農產品豐收滯銷問題,不妨試試。

  • 9 # 微語農技

    農產品滯銷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

    1、現在糧食產品收入低,果蔬等經濟作物收入高,所以種植其他作物的人多了,產量葉就多了,就過剩了。

    2、訊息不暢通。農民們種出農產品不知道往哪裡有需求,消費者一般也找不到原產地直接購買,這也會導致滯銷。

    3、跟風種植。往往一種作物價格上漲就會引起農民們一窩蜂去種植,但是這就導致這種作物產量上升,於是價格就會降低,而且由於市場飽和,一部分產品就會滯銷。這種週期性的變化是資訊不對等下缺少宏觀調控和長遠目光導致的。

    對於農產品滯銷問題,首先不建議大家總是隨著市場改變作物,半道換作物是永遠追不上市場的,不如把自己一直在種植的作物提高品質,目前來說需求的變化其實不大,主要是供給的變化在 引起價格的變化,所以優質的產品總能賣得出去。

    東西好也要會吆喝,銷售渠道非常重要。種植一種作物最好研究一下這種作物的市場在哪裡,什麼地方的人愛吃,什麼群體的人愛吃,針對定製營銷策略。要善於利用網際網路銷售。

  • 10 # 消費合作社推廣者

    豐收就滯銷是正常現象,因為整個農業生產過剩,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如下:1、組織消費合作社,繫結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優質產品,消費者需求多少就生產多少,比如說以養豬為例,生產專供城裡人過年用的年豬,不喂飼料,不打激素,城裡的消費者先打定金。可以根據消費需求安排生產量;2、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比如說生產的小米滯銷,我們可以把小米加工成酒,還可以開發與酒相關的旅遊產品,金融產品,比如說讓大家來存酒,今年的酒喝不完,就多存幾年,酒是越放久越醇,價值也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八國(八種)語言能給我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