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瀑激雪
-
2 # 字遊天下者
印著字帖練是模仿別人。別人的字型擺在那,依樣葫蘆,相對容易。一旦離開別人的字帖,就像拄著柺杖走路的人丟了柺杖,要獨立行走,難度肯定加大。
人寫字原夲都是我字型。學別人就是要突破自我,塑造新的自我。這個新的自我不是短時間就能塑造成功的。需要一個慢長的過程。沒有耐心沒有定力,恐怕很難持之以恆。
練字,還要看定位。如果只是想提高自己,把字寫好看一點,而非當什麼書法家,我覺得沒必要糾結。比如我,只想把字寫得美觀一點,買本行書字帖,照抄幾遍,勉強過得去,OK了。我懶惰,不再在寫字方面去勞神。
如果過要成名成家,那就另當別論。坐得冷板凳,是必須的。除此之外,還得看悟性。有的人說自己無論怎麼練都練不好,我想這個跟悟性有關吧。
提到寫字,我有一次在書店裡聽人說,他不承認什麼書法家。現代人很少用毛筆,因此對毛筆字特別推崇。在古代,讀書人成天拿著毛筆寫來寫去,有幾人寫不好毛筆字啊?只是大多數人的筆跡都沒儲存下來。至於王羲之嘛,他有幸留下了《蘭亭序》。當時的人也許有比他寫得好的。但是在那個時代,也許人們不會特別在意去儲存什麼自己的字跡。僥倖儲存下來的,就被後人當做寶貝兒。那個人對寫字很不在乎,大聲地叨叨。
他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不過,想到字如其人,還是把字寫好點吧。美總比醜好。
-
3 # 秋聲堂主
一、我們先從單個字說起,臨帖的時候有“模子”參照,照貓畫虎相對較容易。不論是臨寫什麼帖子,我們總是一筆一劃對照著寫,無論是結字還是各個筆畫,都與帖子相近。比如蘭亭序中的20餘個“之”字,每種寫法都不同,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對照著寫沒問題。但是脫帖之後呢?有多少能記住每個“之”字的寫法?包括他的大小、結構、筆畫粗細、用墨濃淡等等。所以,一些書法大家在初期,往往專攻一家,在不斷臨帖的過程中死記硬背每個字的寫法,達到能夠背臨的狀態,再往下一步走。
二、再說章法的問題。正書(篆書、隸書、楷書)還好,佈局安排相對比較整齊,就不說了。行書和草書對章法的要求很高,一個字的大小、濃淡,甚至一個筆畫的長短都對章法有較大的影響。打個比方,我們隨便把一位古人的行書帖放在面前,得把帖子裡面的字的順序打亂了來臨,即便是採用“雙鉤填墨”法,讓每個字和原貼達到幾乎一模一樣,這樣寫出來的帖子馬上就變醜了。為什麼?因為每個字的結字、用墨等等,是需要根據作品的章法需要來隨機應變的。古代書家那麼多的帖子,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帖子裡面,必定是不同的寫法。所以,我們在臨帖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字上面,還要放在章法佈局上,多分析、多思考。這也是比較難的一關。有一個方法,我們在字形結構上過關後,可以找不同法帖出來,對著法帖的章法,用你擅長的書體寫自己的內容,帖子的第一個字大,你第一個字寫大,帖子第三個字小、淡,你的第三個字也寫小一點、淡一點,這樣鍛鍊下去,會對自己的章法佈局有所促進的。
三、再說個態度問題。為什麼這麼講?其實我們很多人學習書法,在臨帖的時候能夠做到專心致志、一絲不苟,好像有個人在監督自己一樣,這其實是心理作用,因為你面前有個標準在有個法度在,所以就生怕臨不好、臨不到位。另一方面呢?別人的章法在那裡,結字在那裡,用墨也在那裡,我們不需要思考。但是一脫離帖子呢,瞬間沒有了這種心理壓力,寫好寫壞成了一件無所謂的事情。如果再不思考章法佈局、結字等問題,那寫出來的東西必然就沒法看了。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書友都會有這種情況。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像對待臨帖的態度一樣對待妥帖時的書寫,無論是章法佈局還是結字、用墨,都提前思考好,“謀定而後動”。寫出來之後,再與古人的帖子作個對比,查詢不足,下次努力改正,久而久之定會有所改變。
我老師對我講,學習書法是個漫長的過程,大體上要經歷三個大的階段,臨帖(達到背臨水平)—集字創作—融合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很多人都終身停留在第一階段,少部分進入了第二階段,能把這個階段做到頂級水準,那麼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家了,剩下的極少數只能在頓悟之下真正進入第三階段。
大家常說,學習書法需要“天賦”+“勤奮”。我認為,“天賦”其實是要善於思考和研究,不能像沒有靈魂的機器一樣去臨帖,那樣的話,就算你把《蘭亭序》臨摹一千遍一萬遍,寫到和原貼一模一樣,但是隻要一創作,依然寫不出高質量的作品來。
回覆列表
不是不行了,而是你給自己內心無形中設限了。不要緊,拋開字帖,按照過去的運筆方法練下去,不久,便會見成績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