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日晟
-
2 # Zh上善若水W
在三國時代,曹操應該是最牛的梟雄,佔領先機,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快統一北方,其也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但是,曹操為何在鼎盛時期,眼看就要統一的關鍵時刻,一敗塗地,這到底是為什麼?曹操做人無所不為,做事無所顧忌,為何還無法一統天下?
1:“缺士族支援”曹操能夠快速的佔據北方,最為基礎的原因是他得到了北方多數豪族地主階級的支援。代表的也是大豪族,大地主的利益。而東漢開始,實際的地方權利也控制在這幫人的手中。這些人也基本上是唯利是圖,你看曹操佔領荊州也是受到當地蔡氏豪族支援,才順利拿下。而到江東,張昭等本地豪族也是力主投降。而照此趨勢,由豪族支援的曹操很快可以統一。但是,曹操根本的失敗在於,沒有得到士族和老百姓的支援,曹操83萬軍隊南下,堅定反抗的是以劉備集團為代表計程車族和底層草根,東吳也是這個情況,反抗的基本上是黃蓋,魯肅,周瑜等士族階層。因為曹操代表豪族的利益,對百姓疾苦和士族前途也比較漠視,因此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支援。這是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2:“曹操缺仁義”曹操在整個三國時代那是武力有餘,而仁義不足。因為漢代開始,儒家思想逐步佔統治地位,講究君主仁義愛民,這才是大勢所趨,天下歸心的典範。
但是,在曹操這根本看不到,曹操殺人如麻,視生命如草芥,而且還曾為了報仇屠徐州城,這些劣跡在當時看來,都是暴君,暴虐的象徵,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劉備敗退新野,10萬民眾扶老攜幼跟隨劉備的原因了。因為他們認為曹操不仁義,也不愛民,根本不符合一個統一天下雄主所具備的!
3:“曹操的傲慢”在曹操滅掉袁紹,佔據整個北方,又遠征烏桓大勝歸來以後,曹操是志得意滿,開始驕傲自大。認為天下彈指間可定,因為就算孫劉加一起也就10萬人,而自己官渡之戰就消滅袁紹幾十萬,那是何等的氣魄!而且,此時曹操最為倚重,言聽計從的郭嘉已經死了,失去了這麼一個曠古奇才的輔佐和提醒,曹操更加容易犯錯。
而且,此時,曹操隨著年紀的增長,也越發無法做出英明的決策和戰略佈局。83萬大軍對付弱小的孫劉聯軍,本該是水到渠成,一觸即發,但是,卻因為曹操自己一系列的低階錯誤,使得本該提早統一的希望破滅,三分天下之勢形成。而這一切就是曹操的狂妄自大,失去進取精神,和失去核心智囊所直接造成的後果。
因此,曹操在當時佔據天時,但不佔地利和人和。而且從後世來看,任何一個不仁義的梟雄都是無法取得天下的。
-
3 # 言笑晏晏啾
曹操可是一代梟雄,在三國時期很多人都說要功夫漢室,但是真正保護漢室的卻只有一個人就是曹操,他的做法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卻並沒有真正的把漢室給推翻自己當皇帝,他這樣的舉動也讓很多人不理解,因為誰也不清楚他到底有沒有篡位的想法。其實他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壯大自己的一個實力,二來就是利用漢室來保護自己,可想而知他自己還是一個忠臣,因為他知道如果強行徵地的話,肯定會成為天下人的話柄,同時也給了一些強大的諸侯討伐他的藉口,所以他一直用的都是丞相自居。
-
4 # 新莽傳奇
赤壁之戰前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透過迎奉漢獻帝在政治上取得主動。隨後以漢丞相自居,依靠天子征服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的以弱勝強讓曹操士氣大振。打敗袁紹後,曹操基本就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遠征烏桓,險中取勝。這次戰爭中郭嘉帶病出徵、病死,令曹操損失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謀士。郭嘉是曹操在戰爭中最重要幫手,類似於張良的角色。劉表的死。劉表的小兒子在母舅的支援下投降曹操。這件事是意外之喜。劉表所佔據的荊州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可以取得荊州,那麼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了。劉琮率荊州集團投降,還帶去了水軍。這是曹操北方軍隊所欠缺的。大大加強了曹操的軍事實力。這讓曹操更加志得意滿。劉琮的投降產生了連鎖效應。孫權的江東集團分成主降派和主戰派。主降派一度佔據上風。赤壁之戰後曹軍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特別是水軍損失殆盡。水軍是南征的重要力量,所以短時間內難以再對南方用兵。孫權得以強化對內的政治把控。威望得到大大增強。同時也明白要想對抗曹操就必須與劉備集團聯盟。孫劉進入短暫的蜜月期。劉備取得了荊州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多年漂泊後終於有了地盤,且得到了最重要的輔佐者諸葛亮。至此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出現。三家相互制衡,國家進入區域性穩定的局面。赤壁之戰對曹操的影響曹操再也沒有發動大型的南征軍事行動。曹操將自己的重心移回北方。加強了對朝廷的控制。為自己的接班人掌權鋪路。曹操至死也沒能完成對中國的統一。這也成為了他畢生的遺憾。回望歷史,曹操雖然沒能統一中國。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無數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成為中國人最熟悉最喜歡的一段歷史。
《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以及各種衍生品(連環畫、電影電視劇、遊戲等)更讓這段歷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
5 # 木魚石的感嘆
要想有所為,一切需要實力為後盾。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靈帝時的太尉,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從這點來說曹操的出身就是個問題。中國社會從古至今都有翻看祖上三代的傳統。
劇照
曹操自陳留起兵,一路逐鹿中原,由弱至強,戰官渡,遠征烏桓 ,南匈奴,鮮卑,統一中國北方,奠定曹魏的基礎。赤壁失利後平定涼州。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魏蜀吳人口歸屬情況,掌握當時三國的硬實力吧。以公元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52萬戶,230萬人。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靠士兵衝鋒陷陣的,兵員糧草為基礎。何況蜀漢,孫吳對於防守方有一定的地利優勢。
劇照
從硬實力方面來看,曹操無法透過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來滅蜀,吳或明或暗的聯盟。從赤壁之戰的失利,就能看出。
中華民族絕大部分是漢族,來自於大一統的漢朝,漢朝分西漢和東漢。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大漢根基很深,紮根於廣大人民心間。雖東漢末年,也是如此。這也是蜀漢能建立於三國的根本原因。
一統天下,需要東征西討,更需要民心思歸,曹操觀滄海後在短歌行中發出感慨。只能以身為漢臣施展自己的抱負。
曹操,一部三國演義給後世的形象是梟雄。頌揚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讓我用短歌行中的句子,回答提問者,曹操當時為不能一統天下的感慨吧。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回覆列表
赤壁敗北,在正史中,並沒有演義中那麼誇張,當時曹操計程車兵大量得了疫病,迫不得已,就將所有船隻盡數燒燬後主動撤退。
但隨後孫劉聯軍追擊,曹操主力受損。
之後曹操勢力進入低谷期,不過曹仁能夠據守住荊州一部,可見當時曹操帥二十多萬精銳南下,是留下一部分在荊州的。但曹操從進攻轉為防守。
因此,曹操當時的機動兵力不足以再組織大規模的南征了。
這給予了劉備在荊州立足的時間,且為攻略蜀地爭取了比較多的時間。
但劉備用了九年時間才得下了整個益州,實為不易。九年時間,曹魏還不能回覆元氣?此時曹操在做什麼?西北馬超的叛亂。才使得劉備有了充足的時間,否則曹操也不用等快那麼年後才去進攻漢中。
而後劉備定鼎蜀地,軍威大盛,從曹操手中搶得了漢中。蜀劉軍事達到巔峰。
九年時間,足夠練就數萬精銳,而劉備的勝利就是以這數萬精銳為基礎的。
北方人口或者說中原雖人口多過南方。但經過黃巾之亂,軍閥混戰,人口也是低谷,因此,相對蜀吳前期的優勢並非那麼巨大。
但中原的潛力豈是當時的南方可比的。數十年後,曹魏人口超過四百萬,蜀國不足百萬,孫吳也才200多萬,這還是侵吞了蜀國的荊州一部的原因。
曹操在世時,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劉備、孫權皆有數萬精銳,二者聯盟在蜜月期時,是很團結的。
且二者都有地利,曹軍在中原稱雄,但面對艱險的山路,急湍的江水,實力大打折扣。
根據郭嘉遺計,曹操統一北方後,接下來得到荊州,之後兵威屈服孫權、劉璋。
但荊州得之太易,曹操幾乎得到了荊州的全部,數萬甲兵、水師。這才有了曹操想要一口氣解決孫權的念頭,賈詡雖勸說,但在曹操心中毫無地位的他豈能說動,曹操依舊一意孤行。
假使劉備沒有荊州這個跳板,孫權也只有江東六郡,前者註定不能雄起,後者註定弱勢而守。
而荊州的三分,使得曹操御守的疆域不斷擴大,投入的兵力也增加不少。
關羽的北伐,對曹魏的震懾很大。從此,荊州變成曹魏不得不投入重兵防守的區域。直到曹魏遷都洛陽之後。這也是曹操的兵力並無太過可怕的優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