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曹
-
2 # 一米彩虹
曹丕,德智體都沒有明顯短板。曹植,曹彰都是偏科生。曹昂不在,集團創業➕守成革新的時候,CEO也需要一位這樣的綜合型的選手延續壯大發展
曹衝
年少聰慧,從小就鋒芒畢露,成長之路難免遭他人誹謗妒忌陷害。此環境下,很難健康長大成年,且少年天才表現出來的聰慧並不能代表日後能很好的治軍,御民。
曹昂
文治武功皆不差,一路跟隨曹操建功立業,又是長子,如果不短命能活到後面,他的世子之位幾乎很難撼動,可惜沒有如果。
-
3 # 歷史土豆包
曹丕真的已經做的非常好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失誤其實只有三點:
第一,對夷陵之戰的處理不當。
第二,死太早。
第三,點太背。
其實曹丕當政不過七年(仔細算的話,沒準不到六年),初期還有一段時間的禪讓工作要做(差不多一兩年),這段時間的曹丕其實沒什麼黑點。
曹丕真正的失誤是對吳蜀夷陵之戰處置失誤。
之後,曹丕進行了第二次出征,不過曹丕此次出征的目的並不是徵吳(雖然他確實徵吳了),而是解決曹操時代遺留的臧霸割據青徐的問題。看曹丕的行軍路線:大軍先到譙(老家),然後問臧霸來不來。這擺明了就是選擇題:臧霸來了,就大家一起徵吳,然後解除臧霸兵權,從而解決青徐問題;臧霸不來,就不再徵吳,而是直接打死臧霸,從而解決青徐問題。
結果就是藏霸來了,之後被派往京口,由徐州方向徵吳。青徐問題順利解決,然後順便為之後徵吳探路,甚至戰鬥本身還有戰果。這次徵吳曹丕做的很漂亮。
長江很長,但實際上是由北向南打過長江的可行的路線其實只有四條(由南向北也是):
第一,益州方向,出兵重慶(白帝城),順江而下。也就是劉備伐吳的時候路線。
第二,荊州方向,出宛城,到襄陽。曹操歷來從這裡徵吳。
第三,合肥方向。孫十萬常年來送人頭的地方,後期曹休兵敗也是這麼走的。
第四,京口路線,從徐州到吳郡。
對曹丕來說,第一條不現實,而剩下的三條就是曹丕二次徵吳之中,兵分三路的路線了,所以曹丕第二次徵吳可以看做是一種嘗試。就結果而言,京口路線的主力為臧霸(感覺就是拿來送死的),斬獲最多。
於是,幾年之後,曹丕進行了第三次徵吳,他造戰船千艘,集合大軍,想要由徐州出發, 走京口路線直接攻打吳郡,一舉消滅吳國(後來朱元璋由這一路線反向北伐滅元)。
不過有一句說一句,京口路線其實千百年來一直沒人走,原因有二:
一方面,古代的時候,京口這路線的長江江面較現在更寬(具體數字我忘了)。也就是從京口渡江的難度比現在大,也比其他兩條路線的渡江難度大。這方面曹丕的處理方法是造很多的船。
另一方面,當時氣候環境問題,現在雖然有錢塘江大潮這種情況,但是當年的氣候會更寒冷,京口路線偶爾會有冰凌,對運輸造成巨大的阻礙。曹丕的應對方法是造大船。
於是,曹丕第三次徵吳之前就造了很多的大船……結果曹丕遇到了比罕見的冰凌更加罕見的長江冰封。你看,曹丕不是一般的倒黴。
然後,曹丕就病死了。你看,曹丕實在是命太短。
至於其他方面,曹丕其實沒有什麼黑點。
比如很多人說曹丕削弱宗室,但是曹丕實際上任用了包括曹真、何晏在內的大量曹操的養子,政權一直到曹睿時代都很穩固,這個實在怪不到曹丕。再說了,也不看看幾十年後的八王之亂,一堆司馬打的有多慘。梁武帝蕭衍算不算明君?但是一大推姓蕭的在蕭衍活著的時候就打成漿糊了,這就是大肆分封宗室的後果。朱元璋也大封宗室,還不是他一死就靖難了?
再比如說九品中正制,這是很多人黑曹丕的一點。但真正的情況是,至少東漢以來,察舉制就基本上變成了世家大族之間的胡吹了,有人統計了兩漢有記載的孝廉二百多人,其中寒門出身僅有18人。也就是說,當時的上升通道已經事實上被世家們把持,當官完全是看門第;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承認這一事實:反正都是士族當官,那不如在門第之外加入了才華的考察因素,這樣選出來的人最起碼是有才華計程車族;再說了,正是因為加入了才華的考察因素,寒門子弟才有了和世家大族競爭的資本。曹丕的中正制這實際上是曹操“唯才是舉”政策的延續和常態化,其實是一種進步。制度其實是好制度,但是做事的人把事情做壞了。
-
4 # 遊遊蜉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互相攻伐。董卓擁劉協為帝,獨攬朝政。在長安大經殺伐掠奪,激起公怒,呂布殺了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誅候。生下眾多兒子。以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最為出色。
長子曹昂被張繡圍功攻戰死。曹丕成了長子。
曹衝俊美聰慧,才識過人,也有仁心。曹操也有立他為嗣的意思,可惜他13歲就死了。
按照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曹丕公元217年被曹操立為魏王太子。公元220年曹操頭痛發病離世。十月28日,曹丕受禪稱帝,廢漢獻帝自立,國號魏,定都洛陽,終結了漢朝400多年的統治。
曹丕文韜武略,治國有方,廣納賢材,鞏固統治,發展國力。從而形成與吳蜀抗衡的實力。足以說明曹丕的過人能力和超群膽識謀略!
-
5 # 錫城小事
一個皇帝能否能做好,一個是自身是否賢明,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活得是否長壽,是否有合適的接班人。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
曹昂,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隨曹操出征張繡,張繡降而復叛,曹昂為救曹操被殺。
曹衝(196年-208年),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譙 (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衝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衝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這三個人,曹丕除外,其他兩個一文一武,但是三國是個亂世,需要的是曹操這樣的亂世梟雄,純粹的武將和天資聰穎但是沒有過多的歷練的帝王是很難有機會治理好國家的。
而且曹家的一個特點,壽命有點短,曹丕也就活到了40,而曹昂應該也是二十多就英年早逝,曹衝就不說了,活到了13歲。不過曹丕好歹留下了合格的接班人,其他兩個並沒有記載。所以說,無論如何, 曹丕應該是最合適的。他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稱帝,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功績還是挺彰顯的。
曹丕以他的才幹要是能活的長久些,多活個二三十年,整個天下都是曹家的了。也不會有司馬傢什麼事了!
-
6 # 一個人的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引用《三國志》裡的記載來作為回答。曹丕先天具備文采,提筆就能寫出文章,知識廣博記憶力強,才能和技藝全都具備,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品評,我認為還是很客觀的說法。但是對於曹丕的問題,陳壽說的也很直接,他是這麼說的:“如果曹丕能有寬宏的肚量,用公平的誠心勉勵自己,立志高遠留心正道,使自己的道德心胸能夠寬廣,那麼和古代賢明的君主相比,相距也不會很遠。”
曹丕能夠在與曹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深通權謀之術,司馬懿等人更是成為他手下的“四友”。司馬懿和吳質在他繼位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同時也說明曹丕有識人、用人、控制人的能力。
至於曹昂,正史記載裡關於他的記錄並不多,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跟隨曹操南征的時候,在宛城之戰中被張繡所害,有記載說曹昂的死,是因為他把馬匹讓給了曹操,他是替自己父親死的,因此稱讚他的忠孝仁義。但這種品質和做皇帝,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只從這些記錄中,只能看出曹昂是個孝子,並不能看出曹昂有什麼突出的,作為人君的能力。
曹衝稱象,我們大家都喜聞樂見,提到曹衝,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聰慧。那麼這個聰慧的娃子,到底適不適合做皇帝呢?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衝在五六歲時,他的智力和思維水平就和成年人一樣,這叫什麼呢?在我看來這不叫天才,這叫早熟,過早的成熟,讓曹衝不僅聰慧而且世故。為了氣替看管倉庫的官吏洗脫罪責,曹衝用刀劃破自己的衣服,說是被老鼠咬壞。曹操寬慰曹衝說不必介意,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一會兒管理倉庫的官吏把馬鞍被老鼠咬壞的事報告給曹操,曹操也就寬恕了他的罪責。但這個故事也只能看出曹衝的聰慧,而恰恰曹衝的聰慧,卻是以破壞曹操軍規作為代價的。
曹丕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高尚,也不聰慧,但他精於權謀之術,深通進退之道,因此才是最佳的繼承人選。
回覆列表
曹操的確對曹衝給予厚望,多次向臣子表示想讓曹衝接班。但是,很不幸。曹衝13歲就病死了。
曹衝死了,曹操十分傷心,曹丕還安慰曹操,結果讓曹操兇了一頓: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