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橫掃牛鬼蛇神
-
2 # 公爵王
當時漢獻帝在曹操手裡,他就是曹操最大的招牌。可以說曹操代表的也是當時中央政權,也是士族代表,以及寒族代理人,禮賢下士,以寬德服人,雖然袁紹比他更有資格,但是智商明顯不及曹操。而劉備當時的忽悠看起來很不靠譜,首先他的皇族身份很模糊,血統經過了十幾代的稀釋,給人的信任度大減,而且他當時力量不足,能力也沒有完全顯示出來,而且四處寄人籬下,朝不保夕。荀彧是忠於漢帝國的忠臣儒士,很好參謀長,他當然洞察一切,以當時的形式來看,必須尋找一個有能力,有實力的領導來效忠朝廷。而曹操當時是最合適不過的!
-
3 # 綠野九勁
劉老闆宗室這個名是自封的,皇叔是獻帝為制衡曹操不得不給的。關鍵是曹老闆發家時,劉老闆還不過是小弟。。。。一個世家子弟怎麼可能跟個小弟
-
4 # 冰唐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曹操,年輕時也是舉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這是他的第一個官位。
也就是說,他們同為漢臣!
在荀彧的信仰中,忠於大漢,以漢為正統是不可商量的。
劉備雖名為皇室後裔,可也只是他自稱的,身份實在可疑,而且那時的劉備,實力有限,但荀彧已看出劉備雖有皇家血統,其志不小,必不會久居人下,甚至還想搞分裂或篡位什麼的,於是勸曹操把劉備給殺了,怎可能追隨劉備呢?
而荀彧當時急需尋找一位有雄才之主,救大漢江山於將倒,曹操無疑是一個最合適的物件。
曹操年輕時為洛陽北部尉,可是妥妥的好官,公正嚴明,無奈官場黑暗,屢遭打壓。後刺殺董卓,十八路諸候會盟,僅曹操一支拼盡全力追殺董卓,其他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這些可以看出曹操實在是在努力做好一個“能臣”的本份與決心。
荀彧怎可能不知道這個事蹟呢?這時候曹操的人設,很符合荀彧的期望,這也是他從袁紹那邊跳槽到曹操陣營中的原因。
有同樣的追求目標,又有雄才大略,荀彧當然會追隨曹操啦。只是後面,他們的目標出現了分歧,也是他們也沒想到的。曹操慢慢有了野心,但荀彧還是希望他能忠於大漢,所以遲早要面對的,那是後話。
-
5 # 特別大的浪
但是,回過頭來想想,荀彧既然一直心存漢室,當初為何不選擇呢?要知道劉備不但是漢室宗親,而且一直抱著匡扶漢室的信念,多次失敗卻,直到最後都代漢自己做了,劉備還是建立季漢,硬生生把國祚又延續了40多年。
其實,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最終促使荀彧選擇了曹操。
第一,曹操有實力儘管在起初,曹操的實力比不上,但實際上曹操也是胸懷大志,而且他有眼光和謀略,不是像袁紹那種色厲內荏,為小利而忘大義,也不是像那種一心想稱帝,絲毫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事實也證明了曹操,他擒、滅袁術、敗袁紹,馬踏塞北,劍抵遼東,不但消滅了北方大大小小的實力,而且最終統一了北方,也擋住了鮮卑等胡人的鐵蹄。
第二,最初曹操還是心存漢室的曹操曾公開過自己的想法和志向,那就是《讓縣自明本志令》。這篇令文寫於公元210年,當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但是被很多人抨擊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後來他就發了這篇文章,其中一句如下: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意思是,我曹操後來升官為典軍校尉,更想為國家殺賊立功,也想封侯做個將軍,死後我的墓上面題刻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就滿足了。可見曹操起初並沒有野心,也想著匡扶漢室。
為什麼荀彧在191年離開袁紹而選擇曹操?
那一年,討董聯盟失敗,唯有曹操是全心為漢室的,其他人心思不在討伐上,而是發展自己勢力。董卓遷都長安時,曹操認為是擊敗他的好機會,可惜沒人願意去,只有曹操拼死去追擊,結果在滎陽被打敗。這些都說明,曹操起初和荀彧一樣,心存漢室。
第三,劉備沒有實力劉備是個英雄,這一點曹操看出來了,同時代的人對劉備都是豎起大拇指的,也都承認他的漢室之後身份。,但是有一點,劉備早年不得志,顛沛流離幾十年,直到47歲之後,他請到輔助自己,才算站穩腳跟,有自己一畝三分地。
沒有實力,在亂世很難生存,若非諸葛亮逆天改命,恐怕誰也不太看好劉備。荀彧自然也是,心存漢室的人很多,他總得選一個靠譜點的吧。
只是後來曹操的心更野了,這是誰也料不到的。再加上荀彧的世族在一帶,那正是曹操的勢力範圍,世家大族總要考慮自己全族人的性命,這些原因綜合起來,所以荀彧才會選擇曹操吧。
-
6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荀彧是一位有“理想”的謀臣,原入袁紹帳下,然而其“聞操有雄略,而“度紹終不能定大業”,所以“乃去紹從操”。這裡所說的大業,實際上是“興復漢室”,即“興復漢室”就是荀彧的理想。
那麼,荀彧為何選擇追隨曹操,而不是所謂的皇室後裔劉備呢?有三點原因:
一、曹操是“王佐之才”荀彧追隨曹操的時間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彼時,曹操已是漢朝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靈帝於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駕崩,西北軍閥董卓進京倒行逆施,禍亂朝政。曹操於陳留“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次年(190年),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在起義軍“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之時,曹操獨自引軍西進。
這一切,都被當時還在袁紹帳下的荀彧看得一清二楚,在當時,曹操就是那位能夠“匡扶漢室”的最佳人員,況且,曹操也在做“匡扶漢室”之事。
二、劉備名聲未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時,劉備在哪呢?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為累次建立功勳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按照漢代的官職,平原縣縣令為縣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最高行政長官,縣屬郡,郡屬中央。即劉備當時的職務是一個地級市的市長。而曹操,已是典軍校尉及東郡太守。
同時,劉備此時的兵力實在太弱,也不足以吸引荀彧。
三、距離太遠我們再看平原縣的位置,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城南張官店,而曹操彼時任東郡太守,治所在河南省濮陽市。荀彧所在的位置(袁紹治所)鄴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至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荀彧知道曹操,也離曹操最近。
因此,荀彧選擇追隨曹操而不是劉備!
-
7 # 筆中乾坤
因為曹操年輕時是以當個大漢朝廷的“能臣”為目標,只不過後來隨著權力與功勞的逐漸增大,野心才隨之膨脹,至於曹操的野心什麼時候開始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曹操年少時就機靈能幹,遇事會隨機應變,但放浪形骸,意氣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學業的修養,所以當時的人都沒有認為他有才能,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兩人認為他有才能。橋玄曾對太祖說: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號召義軍剿董卓董卓進京後,為了把皇帝置於自己的掌中,他廢天子,另立劉協為帝,從而把朝廷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董卓十分看重曹操,本想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不料曹操政治眼光獨到,看出跟著董卓不會大有作為,而且他也不想為虎作倀,此時他還是心繫大漢的!
曹操逃出京城後,號召天下諸侯騎兵剿滅董卓,匡扶漢室!
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其實是曹操第一個站出來要討伐董卓的,只不過眾人會盟後推舉袁紹為盟主而已!
奉天子以令不臣大家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起初曹操並不是這樣的,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敵人們這樣說的,孔明在隆中對時便說過!
先是曹操的謀士毛玠就提出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毛玠的這個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在這裡用了“奉”字,表示對皇帝的尊敬,而非挾持、控制。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韂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天子迎奉歸來後,曹操把一切禮儀重新恢復起來,把天子照料的是舒舒服服的,於是天子便封曹操為大將軍,只不過後來袁紹覺得曹操宦官之後壓自己一頭心裡頭不舒服,曹操便把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了!
綜上所述,在曹操年輕時便有人評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這句話的人真正用心是給了曹操兩條路,看他自己想在如今亂世中做能臣還是奸雄!
顯而易見,剛開始曹操是衝著匡扶漢室的能臣來著,因此許多文人士子投靠曹操,荀彧就是看中了曹操這些,但令荀彧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力的增大,當初的那個“能臣”早已“死亡”,如今誕生了一位“奸雄”!
回覆列表
荀彧為什麼跟隨曹操而不跟隨劉備,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曹操起兵時間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回家募兵,宗族兄弟和仰慕曹操的人都來投奔,曹操很快積累了人馬,併成了討伐董卓的一路諸侯,而劉備此時剛剛從軍,還是小兵。要什麼,沒什麼,怎麼匡扶漢室?
2、曹操作為統帥的水平
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舉,身邊人才濟濟,並最終先人一步,迎接漢獻帝,並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荀彧的目標,匡扶漢室,所以,漢獻帝在哪,荀彧在哪!
3、天下分崩離析的狀態
黃巾起義,造成天下分崩離析,雖然名義還是漢室,可各路諸侯各自為證,匡扶漢室的除了曹操,估計荀彧看不到別人,更加上皇帝在曹操地盤,不得已為之。加上荀彧的識人之明,估計後期也看出了劉備其實和曹操是一路貨色,所以就跟隨了曹操!
所以,我認為荀彧跟隨曹操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跟隨了對的人,雖然最後事與願違。可曹操也許就是荀彧心中匡扶漢室的那最後一點希望,也許一點都沒有,可他還是保留著這個僅存的奢望。所以,荀彧不可能跟隨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