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衙門

    不僅嚴嵩曾有報國之心,和珅、秦檜、魏忠賢也都曾有為國家做貢獻的想法,可是官越做越大,心思也就越來越不是從前的心思。這就是為什麼近些年我們一直在提:不忘初心,善始善終。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惡人,也沒有人剛做官就是貪官,也沒有官是自始至終都做惡事。

    @大帥說歷史 嚴嵩確曾有報國之心,但後來走向鉅奸道路,七分過在自身,三分過在朝綱,且看如下分析:

    嚴嵩曾經的報國心

    弘治十八年,嚴嵩考中乙丑科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後被授予編修,後來嚴嵩得了一場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嚴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劉瑾權傾天下之時。

    朝廷曾想要嚴嵩復官,可是嚴嵩不沒答應,

    嚴嵩言:“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可以見得,透過自己努力考上進士的嚴嵩,也曾經有雄心壯志,也不與人同流合汙,非常有骨氣,殊不知十餘年後,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成了明朝的大奸臣。

    作惡多端的嚴嵩

    迫害忠臣“夏言”:

    夏言,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學家。 1517年,考中進士。明世宗繼位後,夏言直言敢諫,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

    嘉靖二十三年韃靼入侵河套地區,陝西總督曾銑發兵奪回河套,並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再水陸並進,逼韃靼退兵,此舉得到夏言的支援。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並與之商討計劃。

    沒曾想,嚴嵩買通皇帝身邊的宦官,稱曾銑“輕啟邊釁”,並指誣陷曾銑敗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夏言。

    世宗居然相信,曾銑被殺,夏言下獄,同年十月,夏言被斬首,夏言的親信或貶或罰。

    此後,嚴嵩出任內閣首輔,從此專權朝政。

    禍國殃民:

    嚴嵩阿諛奉承已經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在他看來,皇帝就是可以為所欲為,不受任何限制,作為臣子,對皇帝只能順水推舟,唯命是從,這樣就可以有權有勢。至於國家百姓如何,對他來說都可以不問不聞。

    張廷玉評價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為何嚴嵩會從“報國”變成“毀國”

    嘉靖帝放縱:

    嘉靖帝是一個非常不願意“直接說話”的帝王,他喜歡讓臣子猜他的想法,然而他的想法只有嚴嵩猜的很準,所以嚴嵩的話,嘉靖帝都喜歡聽,這也就更加縱容了嚴嵩的驕橫跋扈。

    朝綱的混亂:

    一個沒有關係的底層青年,雖然考中進士,但如果不學會阿諛奉承的官場之道,很難生存下去,更何況如今的嘉靖帝更是一個喜歡被拍馬屁的帝王,容易輕信讒言。這樣從上而下就形成了一種不好的風氣,大家都不喜歡講真話,喜歡講真話的夏言也被嘉靖帝砍了頭……

    所以,筆者認為混亂的朝綱也造成了嚴嵩的改變。

    嚴嵩不能保持初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嚴嵩不能像蓮花一樣始終保持清廉的初心,誰也怪不得,只能怪自己定力不堅定,而且他黑化的太快,也太狠。

    下場悲慘

    多行不義必自斃,嚴嵩作惡多端,最後沒有落得好下場。因世宗沉迷道教,嚴嵩作為首輔排除異己、殺害忠臣、廢弛邊防,導致國家岌岌可危。嚴嵩的行為觸發了眾怒,世宗也對他逐漸疏遠,最終被抄家。

    嚴嵩,用四十年,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答/大帥說歷史

  • 2 # 小太拾

    自古男兒志在四方,尤其科舉出生的人,誰不想為國報效呢?

    嚴嵩看似鉅奸,其實卻為明朝貢獻了自己的大半生,沒有嚴嵩,嘉靖朝最重要的抗倭、御韃不可能成功,所以嚴嵩其實是完成了自己報國之志,只是跟其它人方式不同而已。

  • 3 # 辛仔侃歷史

    時勢不光造英雄,也造狗熊,畢竟艱難困苦的環境最是考驗人心。挺過去了,那就名垂千古;挺不過去,又不甘心,那不好意思,只能遺臭萬年了。很可惜,嚴嵩選擇了後者。

    單看嚴嵩的前半生,你會感覺那就是一個即將流芳百世的名臣軌跡。

    他很聰慧

    從小便被稱為神童,三歲便能寫字,六歲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八歲考中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鄉試中舉,二十五歲廷試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二十七歲,授翰林院編修,官居七品,成了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

    他很孝順

    十五歲那年,正準備考取舉人的他,父親突然暴斃。不顧眾人的勸說,毅然回鄉守孝。二十八歲那年,剛剛為國家效力了三年的他,又得到一個噩耗,母親去世了。在父親去世後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大,供他讀書,考上功名。沒想到還沒來得及被他孝順就去世,為此他非常悲痛,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恐怕是對他最大的打擊了。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的他果斷回到家鄉,為母守孝五年。

    他很正直

    他曾面對烏煙瘴氣的朝廷,直言道:"朝中目前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他們為伍!"不光嘴上說說,也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言行,下定決心不與奸人為伍。所以,守孝結束後,任朝廷如何催促,他都不為所動,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活。他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遠離政壇。

    他很痴情

    十九歲中舉,便與青梅竹馬的歐陽淑端成親。從此之後,無論是最初的布衣少年,還是後來的內閣首輔。終其一生,只此一妻。一心一意,白首不分。

    這是多麼完美的前半生。可惜他沒有沿著這條可以名垂千載的軌跡一直走下去。這一切都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戛然而止。

    這一年,已經五十八歲的嚴嵩,歷經幾番沉浮,一路輾轉幾千裡,從分宜到南京,從南京到北京,從蔥蔥少年到花白老者,終於升任禮部尚書,進入了帝國權利的中心。本以為可以一展平生所學,為國為民的時候,卻突然面臨了一個重大考驗。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被皇帝責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惶恐不安的嚴嵩,站在自家的庭院裡痛苦思考:是堅持原則呢?還是順從現實?堅持原則的話恐怕官帽不保,順從現實的話,自己多年清譽恐怕要付諸流水。算了算了,我已經五十八歲了,不再是少年了,還是不要再折騰了,就這樣認命吧。“可以理解他的選擇, 畢竟一個人可以去接受成功後帶來的金錢、地位、聲譽,卻很難再次適應一無所有。

    史料記載嚴嵩挨訓後“惶懼,盡改前說,條畫禮儀甚備”。從此徹底喪失了一個讀書人應有的骨氣,一門心思圍繞嘉靖皇帝,從而平步青雲,權柄天下。用後半生的榮華富貴把前半生積累的名聲糟蹋的一乾二淨。

    生不逢時,碰上一個聰明絕頂卻又不幹正事的皇帝,他又能做得了什麼?

  • 4 # 乘心遊

    1.嚴嵩治國之能臣,在王朝下,所有臣民都是棋子,奸是為官之本,不奸處不了高位,能力強而奸才能成為頂級名臣。

    2.皇帝默許下,嚴嵩權力才能達到頂峰,無非官僚體系代言人。

    3.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茶涼本就常態,在權利登頂過程中必然得罪過一堆權臣,在爭權道上必然有許多死亂,等權利保護傘降落時,被歷史鞭躂也就成為必然。

    4.明朝的頂層權力制度設計造就這樣權臣,明朝天才奇葩皇帝促成了這種權臣。

  • 5 # 史菌

    嚴嵩(1480-1567年),江西分宜人,著名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被《明史》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的奸臣形象早就深入人心,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他在中國歷史奸臣榜上都位居前列,做人實在有點失敗。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奸臣的名頭也是一步一個腳印、透過自身不懈努力才鍛造成功的。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肯定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嚴嵩父親嚴淮是個讀書人,不知道是運氣不好還是資質欠佳,總之多次參加科考都名落孫山,最後只能放棄夢想當了一位教書先生,把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悉心栽培教導。這期間嚴淮是否對嚴嵩進行過權力遊戲的啟蒙,實在不好說,不過望子成龍是肯定的。

    歷史上的很多奸臣,都被打上了不學無術的記號,但是這個放在嚴嵩身上顯然不合適。在父親的培養下,嚴嵩認真學習,一路高歌猛進:五歲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取得二甲第二名(全國第五名)的好成績,入選翰林成為一名庶吉士,完成了父親的心願。

    正當嚴嵩準備大展手腳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對分析嚴嵩的心路歷程很有幫助。

    正德四年(1509年),嚴嵩的母親去世了。嚴嵩非常孝順,他傷心欲絕痛哭不止,決意放棄大好前程,辭官回家。從這裡看,這個時候的嚴嵩不僅是個孝子,而且沒有被權欲所操縱。

    朝廷並沒有忘記嚴嵩。在回家幾年、過了服喪期以後,朝廷多次下旨催促嚴嵩回去為國效力,都被嚴嵩拒絕,他的理由是:“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他所說的奸人,是當時朝中兩個當紅的宵小之輩——錢寧、江彬。從這裡看,當時的嚴嵩心存高潔,有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是不屑於與小人同流合汙的。

    正德十一年(1516年),嚴嵩終於出山,因為人微言輕,只在翰林院撈了個編修的職位,混了一年多,跟理想抱負神馬的完全不沾邊。

    正德十四年(1519年),嚴嵩奉命傳旨回來時路過江西臨江府,運氣衰到家,好巧不巧碰上了“寧王之變”。嚴嵩舞文弄墨有一套,打打殺殺確實不是長項,估計被血腥的場面刺激到了,京城也不回了,乾脆回老家躲了起來。這一躲就是兩年。

    正德十六年(1521年),受老師、當朝重臣楊廷和之請,嚴嵩第三次進京,沒想到運氣就如此之差,遇到了“大議禮”(“大議禮”是明朝很有名的一個事,篇幅有限,這裡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檢視)。嚴嵩興致勃勃趕來,楊廷和卻無暇顧及嚴嵩,最後被吏部扔到了南京翰林院——相當於混吃等死的地方。要知道這年嚴嵩才四十一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啊。

    然而正是在南京,嚴嵩迎來了翻身的機會。

    “大議禮”結束,張璁、桂萼一方大獲全勝,包括楊廷和在內的大批官員被清洗,新生勢力粉墨登場。而桂萼,和嚴嵩既是老鄉又是朋友,嚴嵩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

    不久,嚴嵩收到任命,連升三級成為國子監最高長官——祭酒。隨後更是好運連連:嘉靖七年(1528年)升禮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年)任南京禮部尚書,後改任吏部尚書。

    在這次“大議禮”中,嚴嵩雖然沒有親身參與,卻著實體會到了朝廷鬥爭的殘酷性,他左右逢源,並最終獲得了巨大收益。不過雖然他攀附了桂萼,背叛了老師,也不能說他走上了邪惡之路,可能他只是不甘心歲月蹉跎、一直居於人下罷了。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嚴嵩都表現得非常不錯,朝廷上也敢於直言,或許,這時候他依舊期望能實現年輕時候的夢想。

    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

    這一年七月,嘉靖突然心血來潮,要把自己從沒當過皇帝的爹搬進太廟。這一非分要求毫不意外的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這個事情歸禮部管,而禮部尚書就是嚴嵩。嚴嵩不得不出頭了。

    嚴嵩先寫了個自以為四平八穩滴水不漏的奏摺給嘉靖,希望忽悠忽悠就過去了。沒想到被嘉靖一眼識破,並痛責嚴嵩兩面耍滑頭,要求他必須明確態度。嚴嵩狼狽跑回家,回顧了一生的歷程,終於大徹大悟,用盡洪荒之力寫了《慶雲頌》和《大禮告成頌》,歌頌嘉靖的英明決策偉大領導,立場堅定的站在了嘉靖一邊,並且發揚禮部尚書的職業專長——“條劃禮儀甚備”,獲得了嘉靖的高度讚揚。

    訊息傳開,大臣一片譁然,各種難聽的話鋪天蓋地而來。但是對於嚴嵩來說,根本就無所謂,這些都一錢不值,他只需要服務好嘉靖,這才是他的長期飯票。

    從這天起,嚴嵩徹底與昨天告別,只要能一直飛黃騰達,只要能榮華富貴,再別談什麼理想,別提什麼光輝歲月,沒有什麼是不能交易的,沒有什麼是不能出賣的。

    樹立了全新的人生觀後,嚴嵩開始了他瘋狂的人渣之路。現在在他眼裡,一切不合作者都是前進路上的絆腳石,都必須除掉,不管用什麼手段。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頭號政敵夏言被斬首。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經的戰友、後來的死敵仇鸞被除。

    接著,沈鍊、楊繼盛相繼被殺害。……

    為了保住權位,嚴嵩對所有不聽話和彈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殘酷的打擊,輕者去之,重者致死,透過不斷的培植親信、剷除異己,形成了一個恐怖的龐然大物——嚴黨,縱橫嘉靖朝,專權二十年。

    明朝第一奸臣就此鍛造成功。看到一句話說嚴嵩,覺得再合適不過了:我用四十年,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 6 # 鶴小雙

    據說,嚴嵩在死前留下了兩句詩:“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

    《明史》將嚴嵩歸為奸臣。其實,評價歷史人物,有時候會很複雜。嚴嵩肯定不是好人。但很多時候,他只是執行嘉靖的意圖。本質上,究竟是他的問題,還是嘉靖的問題?

    你可以選擇像楊繼盛一樣,死諫君王,求仁得仁,獲千古忠名。但代價就是拋棄了自己的家庭,留孤兒寡母,慼慼餘生。而有的人,趨利避害,為了獲得權勢,媚上邀寵,但這又是人性使然。

    何為忠,何為奸?夏言算是忠臣,但他也是大禮儀之爭的受益者。徐階算是忠臣,但他的親戚們在家鄉無節制斂財,以低價強買土地近幾千畝,百姓怨聲載道。跟他們同時期的陸炳,一面跟嚴嵩勾結斂財,一面又保護忠臣。即便是嚴嵩,把持朝政近20年,也並非一無是處,任用胡宗憲,平定倭寇。整備邊防,以備韃靼。或許有人會反駁嚴嵩的功勞。但嚴嵩十幾年如一日,在內閣值房勤勤懇懇值班,除夕之夜也不例外。這一份認真勤懇,總不會被質疑。

    一、 白話嚴嵩生平

    他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年,從小被父親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中舉做官,光宗耀祖。但父親早逝,他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從來沒有忘記父親的希望,十幾年寒窗苦讀,終於在25歲的時候,高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官職。前途一片光明。

    但上天似乎不想給這個青年機會,正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時,他不幸生了一場大病,被迫退官回籍。而這一退就是10年。不僅現代人有中年危機,古人也有。35歲的他,懷著忐忑不安的焦慮復出。

    一個毫無政治背景和資源的中年人,可想而知其前途的艱難。在此後的10年間,他只能在南京和北京之間往返,於翰林院教學編書,甚至都無法進入政治舞臺邊緣。古人云:“四十而不惑”。轉眼間已經45歲的他,內心應該十分困惑,為何自己命運如此多舛?

    上天在他快要絕望的時候,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有一個同鄉,小他2歲,比他晚12年中進士,無論是年紀或者資歷都不如他。但這個人卻是當朝的政治紅人。他抱著最後的希望,不顧顏面和尊嚴,討好他的後生同鄉。終於,這位向來目中無人,敢於與皇帝唱反調的同鄉,被他感動了。同鄉提拔他為國子監祭酒(類似中央黨校校長)。

    35歲之前,作為一個清秀才俊,在退官期間,他被地方官員請去修州府志。那時日子雖清貧,但與青燈古卷為伴,奮筆疾書之時,也曾暢想精忠報國,造福蒼生。

    35歲之後,當他真正涉足政壇,想要一展胸中抱負時,現實給了他當頭棒喝。一個毫無政治背景的人,憑什麼能出將入相?看清現實後的他,知曉了官場規則。於是,他放下了自己尊嚴,成為了那些攀附權勢官員中的一員。

    他是聰明人,通曉規則之後,轉身變成了政治老手。之後,苦心經營了11年,由於通曉禮儀,被嘉靖看重,自此便留在皇帝身邊,掌管禮部,官居二品。這一年,他56歲

    之後,他媚上有功,寵幸愈隆。再6年,他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終於成功入內閣,走進了帝國政治權力中心。他年逾花甲,求名得名。不知道他入閣的那一天,是否記得30年前,青燈之下,一位青年才俊奮筆疾書的模樣。

    他,就是嚴嵩。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嘉靖的寵幸下,嚴嵩把持朝政近20年,後被嘉靖所棄,強令退休。失勢後,清流集團對他發起總攻,朝廷由此定罪。他被抄家,兒子被斬首。4年後,在他87歲高齡之時,於貧病交加中溘然長逝。

    據說,他死前留下了兩句詩:“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大概他想到了自己可能被後人議論。但他沒想到的是,清朝修的《明史》會這麼說他,“嵩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鹹指目為奸臣”。在正史上,他被歸為奸臣,遺臭萬年。

    二、後世對於評價嚴嵩為奸臣的由來

    史籍中對嚴嵩評價為奸臣,始於《明世宗實錄》與《嘉靖以來首輔傳》。前者是嚴嵩的繼任首輔徐階主持編修;後者是明代文壇領袖、著名史學家王世貞編修。前者是官修史;後者是私修史。

    在《明世宗實錄》中,徐階刪增了部分史料。他將嚴嵩善於用人、重國政邊備、條陳防虜御倭之策等史實刪改,而偏重揭其用人不當、溺子橫行等不法之事。目的在於,將明世宗嘉靖的失德失政歸結於嚴嵩名下,使之代為受過。

    《嘉靖以來首輔傳》是王世貞編寫。嚴嵩當政之時,王世貞之父失職被查,嚴嵩未能救其父。由此,王世貞深恨嚴嵩。因而,王世貞所著之書,不可避免摻雜個人恩怨。清朝修《明史》參考了王世貞對於嚴嵩的史著。

    對於嚴嵩奸臣評價,也有人表示反對意見。跟嚴嵩同處一世的艾南英對王世貞的評價就表示異議。艾南英指責王世貞“罪狀相嵩,獨可信乎”,直言王世貞為報個人私怨,不顧史實。明朝末年一些大儒,如查繼佐、傅維鱗等雖對嚴嵩多有批判,但都未將其列為奸臣,而是與張居正一樣被列為權臣。在清朝編修《明史》時,著名政治家、直隸總督李紱曾主張“嚴嵩不當入奸臣傳”。

    三、嚴嵩的命運不由他自己,而由嘉靖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一句著名的臺詞,“沒有誰是真正的賢臣,賢與不賢也由不得他們,賢時便用,不賢便黜”。這句話基本就能概括嘉靖一朝所有內閣大臣的命運。其實,賢或不賢,就看是否能服務好嘉靖。嘉靖要斂財,能替他弄錢的嚴嵩就是賢臣。嘉靖覺得嚴嵩已經管不住嚴黨了,底下人分的錢比上繳嘉靖的還多,那嚴嵩就不先了。

    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嚴嵩的醜惡是嘉靖帝的醜惡,嘉靖帝的醜惡是帝國制度的醜惡”。只要嚴嵩想追求進步,那麼是賢臣還是奸臣,就由不得嚴嵩自己選擇了。

  • 7 # 朝文社

    答:最初,嚴嵩也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用心讀書,考取功名,為的並非都是榮華富貴,也有著一腔報國熱情。但隨著時間流逝,嚴嵩逐漸從一個有為青年,演變成嘉靖朝最大的奸臣,他貪戀權柄、賣官鬻爵、陷害忠良,為了權勢無所不用其極,那麼為何嚴嵩會走向這條鉅奸道路最終留下千古罵名?

    一、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一出生,是善良的,還沒有沾染上社會的不良習氣。有的人則說,人之初性本惡,說的就是人在幼兒階段,就已經暴露出佔有和破壞的本性,大多數情況下,幼兒都喜歡弄壞一些東西,而並非保護什麼東西。

    從人降生那一刻,就有很多東西已經決定了,其中包括一個人的性格基礎和意識形態,雖說人會隨著社會發展有著相應變化,但有些東西在骨子裡是很難改變的。

    不論嚴嵩之前有多大的報國之志,但最終他也是個貪戀權勢、金錢的貪官,從考取功名,到其權傾朝野,從一窮二白,到富可敵國,權力可以改變一個人,而嚴嵩欣然接受這種改變。

    史料記載“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移疾歸,讀書鈐山十年,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

    嚴嵩出身的家庭,在宋朝原本是個名門望族,而到了明朝家道中落,家庭條件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是艱苦,在其考上進士前夕,家境仍處於一貧如洗的階段。寒門或許出不了貴子,但寒門會讓一個人奮發努力,為了改變自身命運,嚴嵩學習很用功,這顆不甘的野心,大概從他小時候就一直存在。

    二、為了權力不得不如此

    當時,正是正德年間,而且恰好是劉瑾權傾朝野之時,朝廷之上籠罩著一層宦官的高壓統治,政治環境是相當惡劣。嚴嵩對此也是嗤之以鼻,嚴嵩不想以劉瑾為伍,所以他選擇隱居,等到風頭過去,他再出頭。

    此時的嚴嵩仍有著報國之志,他的大致想法應是先有了權力,才能實現其抱負。如果嚴嵩一生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就算他再壞,也不會禍及國家,畢竟權力就那麼點,影響力也就變得極其有限。然而如果是一國宰執大臣,那這破壞力就能無限擴大。

    史料記載“帝將祀獻皇帝明堂,以配上帝。已,又欲稱宗入太廟。嵩與群臣議沮之,帝不悅,著《明堂或問》示廷臣。嵩惶恐,盡改前說,條畫禮儀甚備。禮成,賜金幣。”

    忠言逆耳利於行,但誰喜歡被天天懟來懟去,包括皇帝在內,大家都喜歡聽奉承之言。嘉靖帝剛繼位,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大禮儀之爭,為了爹的名分,嘉靖和朝臣們爭得不可開交。

    嚴嵩也參與其中,他和群臣一樣,高舉反對大旗,嘉靖皇帝很不高興,嚴嵩有些惶恐。此時的嚴嵩明白了,要想得到權位,就得順著皇帝的性子來,從此,嚴嵩開始了諂媚奉承之路。嚴嵩改變了之前的主張,支援嘉靖為爹爭名分,於是嘉靖對嚴嵩更加信任和重用。

    要想求得朝廷高位,那就要精通獻媚逢迎,此時的嚴嵩或許還沒有意料到,他和他的初心開始背道而馳,甚至是越走越遠。等到他剷除一切政敵,真的做到權傾朝野,他發現他已經深深陷入權力的漩渦,再也無法脫離。

    但凡直言敢諫的忠臣,大多沒有什麼好下場,其中包括夏言。夏言身負大才、滿腹學識,嘉靖年間擢升為內閣首輔,別看身居高位,但夏言為人清高,不甘於逢迎領導,所以他被嚴嵩給擠了下來,並落得個身首異處。

    反觀嚴嵩的一生,那是榮華富貴,足足活到了八十多。雖說嚴嵩晚年十分悲慘,兒子嚴世蕃被斬,他自己也落得個乞討而死,但嚴嵩好歹是自然死亡,而夏言呢?是被誣陷處死,一個大忠,一個大奸,明顯有很大的不同。

    三、嚴嵩或經歷過重大打擊

    在嚴嵩小時候,父親嚴淮就傾注了莫大的心血,經常將嚴嵩抱在懷裡,嘴裡叨唸著三字經,用來啟發嚴嵩的智力。等到嚴嵩大一點,就聘請老師教導嚴嵩。哪怕條件不濟,忍受貧困,嚴淮也會千方百計讓孩子讀書,想讓嚴嵩來光宗耀祖。

    嚴嵩考上庶吉士,授予編修之職,本是前途似錦,但因為其祖父、母親相繼去世,嚴嵩只得選擇回家守制。三年守制期滿,就可以回朝繼續任職,但嚴嵩沒有選擇回京,而是繼續在家讀書。

    人如果不遇到什麼巨大的挫折或打擊,是不會變化如此之大的,我們推測,也許因為親人的去世,讓嚴嵩心性大變。或許因為劉瑾在朝廷作威作福,讓嚴嵩不得已隱居在家。其中可能還有很多不為人知情況。

    期望越大,壓力越大,從父親開始,嚴嵩就成了家裡的希望,哪怕再窮困都要供他讀書,這讓嚴嵩不得不拼命去爭取富貴,來光耀門庭。這一切可能都是嚴嵩變化的原因,或許是一次巨大的挫折,或許是一個微小的舉動,讓嚴嵩清楚,他要不顧一切奪得權勢。

    在回朝復職後,嚴嵩還在南京任職數年,南京作為陪都,有著完整的行政體系,這是朱棣留下的,但南京的官員大多沒有實權,也沒有太多事情做,如果用來養老,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嚴嵩則不甘於如此,或許在某個夜晚、某個清晨,嚴嵩決定換個活法,不惜一些代價地往上爬,哪怕成為權臣鉅奸,他也無怨無悔。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寫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