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ser32

    這個邏輯我實在是服了[祈禱]

    首先請了解下北宋和南宋與其它朝代不同,是有血緣和歷史聯絡的。只是我們後人把它人為分割成了兩個朝代,不承認這點就會有個天大的坑出現。千古奇冤的岳飛最大的口號就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如果不承認兩宋一體,那宋高宗殺岳飛不是和李世民殺隋朝舊臣一樣順理成章嗎?

    歷史上1126年,金軍第一次進攻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時,宋欽宗在兵部待即李綱請求下,同意守城,但暗中卻派弟弟康王趙構到全營作人質以求和。東京保衛戰贏得勝利後,康王被召回,金兵退走,宋徽宗回到東京,欽宗解散各地援軍,李綱被罷黜。經過半年休整,金軍第二次圍攻東京。1127年春,全軍攻破東京,來鐵宗親.自到金營乞降,被扣留。全軍北返時,把徽欽二帝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為俘虜帶走,北宋滅亡。1127年6月12日(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宋大將宗澤等擁護康工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稱皇帝,這就是南宋的開始,康王趙構就是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年號建炎。不久,遷都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成為們偏安江南的封建王朝。

    宗澤任東京留守,在黃河、淮河間頑強抵抗,手下有個戰將名叫岳飛!!!

  • 2 # 鄴都一遺民

    因為退無可退,每個王朝滅亡時總有投降派,抗爭派,和觀望派,金滅北宋是分兩次的,第一次被阻擋在汴梁堅城下,簽訂了城下之約。金兵退去後,主和派佔了上峰,主戰派全部調離京城,金兵第二次圍攻汴梁,主和派竟然把各路勤王兵馬都勸回,一心要像宋遼合議一樣和金講和。但是雙方明顯不是宋遼一樣勢均力敵嘛,金幹嘛要和你講和,於是北宋被滅。各路反抗勢力退入南方繼續抗爭。而南宋也不是沒有投降派,元攻入臨安城時太后帶著滿朝文武都投降了嘛,但還是有不甘心失敗的抗生派退入更南方反抗,先是福建,後是嶺南,退入崖山已經退無可退了,於是出現了爭先眾生墜海的慘劇。總之,北宋不是沒有抵抗派,南宋也有投降派。

  • 3 # 珠峰雪松

    北宋和南宋給人的印象是孱弱,總是被人揍得鼻青臉腫的。但有所不同的是北宋吧,人家剛舉起拳頭,他就癱趴在地上了,又是賠款又是割地的賠著笑臉,不戰而降。而南宋則不同,別人欺負過來了,也知道不是人家的手腳,但他夠在有骨氣和性子倔:老子打不過,也要跟你拼命!這倆兄弟怎麼會有天壤之別呢?

    話說老趙家的天下是趙匡胤,見後周孤兒寡母的,心想:保你們,還不如我自個兒做皇帝。於是,趙匡胤搞了一出“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的戲,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隨後,他又擔心手下的一班兄弟們有樣學樣。接著,趙匡胤又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戲,輕鬆地收回兵權,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由於家產來得容易,老趙家的子孫沒受過什麼苦就知道享樂。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北宋的君主過多地強調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敵人打上門了,總是賠款、割地求和,不戰而降。

    南宋建立於北宋“靖康之恥”後,由當時的宋朝皇室成員趙構,在江南一帶建立起的一個政權。迫於生死存亡的危險形勢,趙構不得不任用一些主戰派官員,與一批能打的將領,如李綱、宗澤、岳飛等。其中,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更是所向披靡,打得金兵落花流水。宋史軍事上,恐怕是這一段最讓人提氣了,只是可惜毀在了那“十二道金牌”上。恥辱使人變得有骨氣,也有脾氣!後來,即便打不過被逼上崖山,也要堅持反抗到底,絕不要再受恥辱。

    不同的生長環境,塑造了兩宋人不同的性格。

  • 4 # 醉裡挑燈侃歷史

    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多方面來分析,為何同一個王朝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其實,我認為,北宋其實也是有主戰派而且也取得了不少勝利,並非不戰而降,且最後關頭被金兵攻破都城而滅。抵抗力度大不如南宋軍民。

    從這五點來分析一下南北宋的差距。

    1.軍事層面。

    南北宋的富庶發達是舉世聞名的,這樣的朝代,錢多,科技發達,社會繁榮,軍事力量不會太差。其實來說,當時金國全民皆兵不過八十萬人,滅宋不過出兵十五萬,而北宋兵力光禁軍就八十多萬。而且北宋軍隊的裝備也是當世最好的裝備,重灌步兵步人甲重達六十多斤,由1825枚鐵甲葉組成,大家應該直到鑌鐵在古代的冶煉難度和重要地位,而步人甲是南北宋基本裝備。為何北宋卻敗給了遊牧民族的金國,很快滅火,落得靖康之恥。

    北宋向來重文輕武,以文治武,且以文官帶兵,沒有經驗的知識分子如何發揮部隊的戰鬥力?

    北宋採取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精銳士兵加入中央禁軍,邊軍孱弱,且禁軍吃空餉嚴重,部隊腐化。而為了維護統治實行的將領輪換制,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這在和平時期還有利於維護統治,畢竟宋朝一直防止武將奪權。而一旦打仗,如何能有效指揮軍隊。空有狄青,曹瑋,宗澤這樣的名將卻也只有守城之力。

    所謂,兵者詭道也,戰場形式瞬息萬變,最講究靈活應變,而宋太宗趙光義就愛指揮打仗,每次在後方也會提前畫好,戰列布陣圖,將領們必須按照他畫的排兵佈陣,行軍打仗,命令也要他釋出,就算資訊時代也無法及時應對戰場的各種情況,那個時候將領如同布偶般,敵人會按你的劇本走嗎?所以,趙光義和遼國打了多年,打出了個澶淵之盟,支付鉅額歲幣,歷史首創。

    而古代戰爭,戰馬是很重要的,北宋雖富有四海,卻缺少優質戰馬,而遼金吐蕃對戰馬管控極為嚴格,畢竟他們不想宋國錦上添花。就算互市的戰馬也是閹割處理的,所以騎兵不足的北宋空有精銳裝備,卻戰力不足,最初的精銳騎兵靜塞軍也因戰馬問題而沒落。

    反觀南宋,經濟實力沒有多少損失,軍備也是精銳,而將領對軍隊的控制力,皇權對將領的寬鬆,軍民恢復山河計程車氣,朝廷上下基本一致的抵抗政策,使南宋軍隊戰力更加強悍,加上岳飛韓世忠等名將的努力,南宋朝廷在軍事上更加強盛。

    2.統治階層態度。

    南北宋雖都以文治國,但北宋自太宗以來,對外多采取綏靖政策,多以雄厚的財力歲幣了事。面對挑釁也多息事寧人,比如皇宮中就有專門給遼使節送死取樂的內等子,何其可悲。而宋徽宗宋欽宗皆是除了當皇帝什麼都行的主,又想投降,又迫於壓力要打卻又左右搖擺,文臣也是投降派為主。就算靖康之前金國入侵,在李綱抵抗勝利之後,二位還想投降,卻在最後關頭輕通道士,被金軍攻破都城,引發了靖康之恥,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痛。

    而在靖康之恥後的南宋朝廷,起碼上下一心對抗侵略者,起初統治上層對將領的信任,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靖康之恥的引以為恥,連主和的宋高宗在聽到秦檜:如欲天下無事,須南自南,北自北,則無事矣。後怒到:如此,則朕亦北人,將安歸乎?(《大宋宣和遺事》)。統治階層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國家戰爭意向及軍民抵抗力度。加之南宋多名將,幾乎可以收拾舊河山。

    3.民族意識以及文化教育的不同。

    兩宋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但有很大不同。北宋多以抒情婉約為主,享樂思想風靡,豪放派也多以抒發感情為主,民族意識不強,北宋末年並未如其他朝代腐朽不堪,民不聊生,相反物質豐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以當時的民風是太平盛世突然滅國,毫無危機感。而南宋確實南遷之後,靖康之恥是上下階層所有人的痛,南宋教育也特別強調愛國教育與民族意識培養,光看那時的詩詞就可見一般,《滿江紅》岳飛的滿腹愛國之情,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渴望安邦定國的家國情懷。而知識分子與群眾也知道再不反抗就會到了亡國滅族的險境。所以,民族意識極為強烈,力爭抵抗到底。

    4.地理因素。

    北宋原與遼國接壤,金滅遼後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與遊牧民族的緩衝地帶,自從五代十國丟棄之後直到明朝才重回中華之手。北宋失去了防禦縱深,之後再無阻礙,金兵常去直入,利用騎兵機動迅速的優勢,南下進攻汴梁(河南開封)。而南宋卻與金以及後來的元有長江天險阻隔,而南方道路彎曲,水路複雜曲折,使騎兵沒有了用武之地,除非擁有強大的水軍,南宋崖山之戰也是因為指揮不當才失敗,但當時水軍實力強於蒙古。

    5.外部侵略勢力的態度。

    金國滅宋之前為了滅遼,和北宋談和,共同伐遼,並未成仇,之後進攻北宋也是等待北宋賠款納貢,態度曖昧,最後一舉攻破宋朝,讓人沒有防備。之後又因各種原因被南宋反攻,內部也腐化享樂。便沒有強烈的徵宋慾望。而蒙古確實明確的以征服世界為主,在聯宋滅金後,立刻伐宋,且蒙古軍隊的屠城滅絕政策更激起了南宋軍民的反抗意識與民族尊嚴,這是一種叫做氣節的精神。崖山之戰三十萬中華兒女為國捐軀,以身報國。這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愛國情懷,是五千年文明的強烈展現,中華民族萬歲!

  • 5 # 後唐明宗李嗣源

    我覺得應該從這幾方面來分析:首先,地形。北宋的首都開封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基本上無險可守,敵軍一旦進入宋境即可長驅直入、威脅首都;而南宋首都位於杭州,北部有淮水水系、長江水系,錢塘江等等重重水澤,古代的大江不像現在,都是很寬闊的,對於那個年代的北方民族,以騎兵為主力,不善於涉水,因此韓世忠可以幾千人大破金兵,後來趙葵兄弟佈置的兩淮防線,阻擋了橫行世界的蒙古鐵騎,都得益於江河湖海的阻隔;另外,川陝地區歷來易守難攻,山川險峻,吳玠兄弟在此據守,僅以萬餘人馬阻擋金軍不可一世的完顏宗弼、撒離合十萬大軍,後來就更不用說了,孟珙、餘玠、王堅數代人在此堅守,固若金湯,釣魚城甚至打死了蒙古大汗,可見南宋卻有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

    其次,北宋重文抑武,文風盛行,並且在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的思想指導下,宋朝更注重文化宣傳,道德規範,使得近鄰遼國都一片春華秋月起來,加上長期的與北鄰的和平相處(與遼國百年無戰事)使宋軍整體戰鬥力日降,最後成為不堪一擊的老兵油子。而南宋因為長期與金軍、蒙古軍戰鬥,且時刻不忘恢復故土,因此戰士士氣高昂,常年保持良好的戰鬥力。

    再次,北宋時期,不允許邊防將帥有私人武裝,為防止出現五代十國時期那樣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經常是將不知兵而兵不知將,訓練士卒的將領往往不是領軍將領,而是臨時受命的將軍,導致軍心不穩,軍將離心,而南宋時期,因為國家危機,不得不允許各軍閥擁有私人武裝,以至於有時候趙構甚至無法直接命令一些軍將,比如老油條劉光世,他手下那批猛將幾乎只聽劉衙內而不停皇帝的命令!可見當時軍閥擁有的權力之大,從這個角度看南宋的將領所擁有的權力遠大於北宋,因此戰時的機動性、靈活性更大,也有助於將領臨時指揮,隨機應變,也大大加強了宋軍的戰鬥力。

  • 6 # 茶壺書院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北宋非不戰而降,是因為宋朝的皇帝懦弱,驚惶失措,戰不敢戰,和沒和成,逃沒逃掉,城池破了。

    皇帝臣子後宮等等一大批人,被一網打盡,直接給金國人俘虜了,一起抓到五國城(今天的依蘭縣,歸哈爾濱管)去了。都不存在什麼降不降的問題了。直接就把北宋給滅了。

      

     後來,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從北方逃回來,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被推為皇帝,成立了南宋政權。不是說南宋政權有多強大,一直可以支撐到崖山。而是,宋高宗趙構跑的快,金國人多次都沒有抓住他。

    建炎3年(公元1129年)初, 金軍攻佔趙構的揚州行宮, 趙構逃跑。 金軍追擊, 趙構跑到海上避難。在海上躲了幾個月。金兵在 “搜山檢海捉趙構”沒有成功後,火燒明州之後往北撤退了。

    後來全國的抗金力量抵擋住了金國人的攻勢。岳飛等人軍隊甚至打到了河南郾城。被南宋皇帝召回害死了。

    金國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想吞併南宋,已經力不從心,南宋也無心反攻,收復失地。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達成和約內容如下:南宋向金國稱臣,金國冊封南宋康王趙構為皇帝;秦檜代表趙構跪著接旨,他們劃定疆界,東面以淮河中流為界,西面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面屬於宋朝,北面屬於金國;南宋每年要向金國繳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天送至泗州交納。

    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10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宋以放棄淮河以北大面積的土地,來換取暫時的和平。

    第二個不平等協議

       宋孝宗即位後,他有一個夢想。想收復中原。

    他首先給岳飛平反,起用老將張浚等發動“隆興北伐”。結果被金軍打的潰不成軍。

      主和派群起攻擊北伐誤國,力主和議。孝宗嚇得魂不附體,趕緊下罪己詔,罷黜張浚,任用妥協派執政,並下令撤防,派遣使者和金國議和。

      隆興二年(1164年),在金國大軍的脅迫下達成了隆興和議。和議主要內容為:

    金宋兩國皇帝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與金國。

    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南宋中後期,金國政治腐敗,內部混亂,蒙古部落開始崛起。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南宋名存實亡,1278年,時年9歲的宋端宗於碙州島病逝,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徹底戰敗,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

    不能說南宋是堅持反抗到崖山的,南宋是一直跪著逃到崖山的!最後跪無可跪,蹈海而亡!

  • 7 # 禪悟淨慧

    這個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北宋不戰而降,南宋反抗到崖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壇淵之盟,引來的後患。

    宋朝到了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即公元(1004)年,遼聖宗和蕭太后大舉進犯中原,勢如破竹,大軍直逼黃河港壇州(今河北濮陽)。

    朝野上下一片驚慌失措,許多大臣建議把朝廷遷都到南方去,打算來個苟且偷安。幸好寇準也在朝堂之上,對這種逃跑計劃非常氣憤,大聲怒斥道:契丹犯我疆土,豈能是逃避就解決得了嗎?狼到什麼時候都是喂不飽的。

    宋真宗急忙問寇準,愛卿依你之見如何應對啊!啟稟聖上,依微臣之見,欲退遼兵,非聖上御駕親征不可。宋真宗一聽腿肚子直打顫,但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豈能說孬種的話,皇帝的威嚴還怎麼樹立!

    宋真宗故意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內心卻是硬著頭皮答應御駕親征。一國之君以身作則,親自出戰,國民大喜,軍心大震。還別說:宋真宗還真露臉,兩軍經過一番激戰,遼軍竟然不堪一擊敗北了。

    遼軍打敗的原因有二,一雖然是精兵強將,作戰勇猛,他們可是遠道而來,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二宋軍以逸待勞,又有皇帝陛下在身後督戰,士氣大增勇敢無敵。所以遼軍敗退河北諸州一代休整。

    宋真宗初戰告捷,心中不免喜悅無比。要說這位皇帝真是螞蟻穿豆腐提不起來的主,不是一鼓作氣將遼軍打回老家,而是對現狀十分十足。能不打仗就不打,只要遼軍不來侵犯就好。

    他還別出心裁的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主動與契丹求和。腦子好像有問題,不知發的是啥神經?契丹的蕭太后此時正愁無法打贏宋軍呢!誰曉得”肥豬拱門”宋朝求和了。蕭太后自然是求之不得,馬上安排議和事宜。

    地點在今壇陽西南,和談條件你看了都得氣笑了。契丹稱宋帝為兄,宋帝以遼太后為叔母。兩國互通貿易,宋朝必須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將士們不解,我們是贏了是輸了?為啥賠錢給契丹蕭太后?群情激奮怨聲載道,士氣大減!!在說宋朝的百姓聽說皇上親征大獲全勝,正要舉行全國慶賀呢!一聽說”壇淵之盟的內容,肺子都氣炸了,搖頭嘆氣一致說:晦氣死了。朝中群臣一聽,不由從心底吐了口吐沫,呸呸呸……。王安石推薦的一群奸臣。

    宋朝自從宋太祖、宋太宗統一華夏,歷經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由於契丹和西夏侵犯不斷,宋朝很難再圖發展。

    自宋神宗繼位時,神宗銳意進取,致力於軍隊建設。但是一看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者,盡是言不由衷之人。於是啟用王安石,王安石痛論時政主張變法,實施了十四項新法。王安石的新法的確是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定製的,卻遭到了司馬光、歐陽修、程頤等人猛烈抨擊。

    神宗還是有魄力的,根本不理大臣們的反對,力挺王安石變法。可是此時的王安石除了神宗以外。他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王安石一看老哥一個,怎麼幹事業啊!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沒人追隨我不行!

    於是向神宗啟用新人,蔡京、蔡確、章惇、呂惠卿、蔡卞等北宋奸臣。可這些北宋奸臣卻都是直接或間接靠王安石舉薦起家。

    試想在朝廷裡有這些位奸臣當道還能好的了,大宋的江山一半是這些人給禍國的。

    話還得說回來,王安石是一代名相,行的正,走的直光明磊落,不能把宋朝滅亡歸罪於王安石。他也不知道這些人後來都變成鬼了。

    靖康之難後北宋走向沒落。

    到了宋徽宗執政時期,這位藝術皇帝可好,每天除了寫字畫畫,就是吟詩作對。國家大事一律由蔡京看著辦,此時滿朝上下都是蔡京的黨羽,加上太監童貫與其狼狽為奸,國家讓他們糟蹋的不堪言表。全國各地動亂不已,《水滸傳》宋江他們就是在這時候造反的。

    公元1126年,北國的金兵以六萬人馬,圍困了京都汴京。當時宋朝的勤王之師二十餘萬兵馬,居然沒有抵抗,宋徽宗就想以土地換和平,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賠金二十萬兩,銀四萬兩。

    本以為解決問題了,可是金兵沒走多遠又回來了。將徽宗、欽宗、太子、后妃、公主、親王等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難”。

    金國兵馬在很短的時間內,吞併了契丹,同時摧毀了北宋集團。金為達到長期統治的目的,扶持宋朝奸臣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國號改為楚。宋朝自太祖公元960年起,至北宋滅亡時公元1127年止,國運167年。

    南宋反抗到崖山。

    這時的大宋江山擁有長江以南及東南一帶,還有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地沒有失守。各地紛紛起來了不少的保家衛國的義勇之師,南宋名將不乏韓世忠、岳飛、張俊等等忠臣。應該大有作為的,可惜宋高宗一味的逃避金敵。

    在這個節骨眼上又出了個秦檜大漢奸,岳飛連戰連捷正要收復更多失地之時,秦檜獻讒言汙衊岳飛謀反,用十二道金牌強行調回,投入大獄含冤而死。韓世忠也被奪了兵權,沒有了用武之地。

    在秦檜的調停下,宋與金議和,宋對金稱臣,金封宋為皇上。天大的笑話,秦檜在這裡起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代大漢奸,千古罪人,罵名萬代。

    公元1260年,又出了位大奸臣賈似道,揹著宋理宗慌說朝廷諸軍大捷,宋理宗就信了他的話,還封他為衛國公。賈似道故意扣押蒙古使者,目的是讓蒙古發兵打南宋,使者不歸蒙古果然出兵攻佔了臨安。

    文天祥率領各種義軍和宋軍部分人等,在福建、江西、廣東一帶與蒙古人連戰。最後因給養軍力不足的原因失敗了,文天祥英勇就義。

    這一時期南宋人民包括北宋流亡過來的百姓,深知家國存亡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懷著悲憤欲絕的心情,在各地反抗著蒙古侵略者,這樣也給南宋的朝廷一個喘息的瞬間。

    公元1276年,陸秀夫、張世傑等人保護瑞宗即位於福州,不久福州也被攻破了。瑞宗和陸秀夫他們帶領十萬多民眾向廣東逃走,途中瑞宗病死海上。陸秀夫又立咼為衛王,逃到了新會的崖山,這時元將張宏範帶領大隊的戰艦圍困住崖山。

    陸秀夫、張世傑等一看山窮水盡了,前無去路,後有追兵。陸秀夫背起咼投入”洪濤巨浪”之中。緊接著跟隨的那十萬百姓,也紛紛跳入大海,誓死不做亡國奴。

    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也是崖山為之落淚的時刻,海面上根本看不到水的身影,漂浮著一層層的屍體。痛哉,悲哉,南宋滅亡了。

    南宋之所以能抵抗到最後,一是文臣武將的忠心耿耿,二是老百姓加入了抗戰群體,軍民一齊一致對外的結果。

  • 8 # 唐糖月塘

    從宋建立同遼對峙說起,宋太宗繼位以後,南爭北戰,後來統一了中原地區。而10世紀初,遼的興起由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率先完成,後有他的兒子統治並改國號為遼,並取得了幽雲十六州這塊領地。

    宋太宗覬覦這塊地,於是率兵攻打,然高粱河一戰不敵遼,大敗而歸。幾年以後,宋軍再次攻打幽州,結果還是慘敗而歸。於是宋改變作戰計劃,將進攻轉為了防守。把主要兵力轉向對人民的防範和鎮壓,統治者確立"守內虛外"的政策,側面反應出北宋軍事實力已不敵遼,轉而對內調整。

    透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宋太宗好戰卻能力不濟,兩次攻打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統治內部矛盾影響到他的統治地位,於是將兵力調整轉向對內鎮壓,間接說明北宋積貧積的局面。

    1004年,遼軍進攻北宋,受宰相寇準的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士氣大振,牛轉了戰敗的局面。於是遼宋後來訂立"憻淵之盟,"宋遼對峙形成,雙方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了和平局面。

    到北宋中後期,金的建立,金聯合北宋夾擊遼,遼被滅亡。做為曾經遼的同盟的北宋,這樣就陷入唇亡齒寒的局面。遼被滅掉後,金兵幾次揮兵南下進攻北宋,由於北宋內部統治腐敗,皇帝懦弱無能,多數大臣主戰求和,導致缺乏抵抗決心。1127年後都城終是被攻破,北宋兩帝被俘虜,北宋滅亡。

    南宋能夠堅持反抗是出了一批愛國將領例如前期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為南宋前期保家衛國。而後"岳飛"被以"莫須有"得罪名被殺,岳家軍也隨後被解散了。由於岳家軍的結節取勝為南宋迎來"紹興議和"的局面,以此奠定了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換句話說,是南宋主動求議和,以求自保。

    "紹興議和"奠定了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後來有進行幾次戰爭,雙方政治軍事力量持平,直到元朝的建立。

    南宋後期無法抵禦元朝的攻擊,元朝軍事實力過於強大,於1276年都城被滅亡。直到1279年才被消滅殆盡是因為南宋出了一批愛國將領像文天祥、陸秀夫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元。文天祥最後被俘虜英勇就義。文天祥的崇高的氣節支撐著其他愛國將領負隅頑抗,因此這場反抗游擊戰持續了三年左右以陸秀夫和年幼的皇帝被逼跳崖而告終!

  • 9 # 記錄時間的人

    北宋也並非不戰而降,當時主和派大臣的意見佔了上風。通過歷史經驗他們希望以金錢朝貢來打動金國,讓他們退兵。可以金國人不吃這一套,他們也想到中原的花花世界來享受享受,北方的環境實在太惡劣了,寒冷而且食物缺少。

    南宋拼死抵抗,因為他們知道已經退無可退。喪失了南方哪裡還有立足之地,抵抗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 10 # 紅塵觀自在

    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需將它分解為三個階段性問題,才能得到完整的解答和對歷史正確的理解。

    一、金為何能在短短兩年內滅掉北宋,造成“靖康之恥”?

    二、金在俘虜徽欽二帝后為何冊立傀儡皇帝后北返,給予南宋喘息、建政之機?

    三、南宋為何能與金、西夏、蒙古周旋百年才滅亡?

    靖康之恥源於北宋朝廷的戰略失誤和政治腐敗

    公元1120年,北宋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海上之盟”,共同滅遼。結果宋軍幾十萬大軍毫無建樹並大敗於遭受兩面夾擊的遼,金軍卻輕易攻取了遼國首都並因此發現了北宋的虛弱無能,遂產生侵宋之心。

    從公元1125年到1127年金軍兩次揮師南下,不過兩年多時間就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

    北宋自與遼訂立《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修養生息,為何軍力如此不堪?都城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為何輕易就被攻陷,是人禍還是天意?

    01 宋都東京的地理形勢

    宋都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後周世宗柴榮形容它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說明它交通便利、地位重要。

    開封境內有分屬黃河和淮河的眾多水系,使開封城區的水域面積達220公頃,占城區面積的10%。《宋史·河渠志》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 。每年僅汴河運抵的東南六路漕糧多達六百萬石,百貨雜物更是不計其數。

    除了水路,開封的陸路交通同樣四通八達。密集的交通網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聯絡在一起,此外,北渡黃河沿太行山可到北京,南下大道聯通著東南和南方各地,形成以開封為中心、輻射全國的陸路交通網。

    當年太祖趙匡胤定都開封還基於如下考慮

    1、北宋制定的“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策略導致開封屯集了全國半數以上的禁軍,如此龐大的中央禁軍需要供養,放眼北宋全境,只有汴京是經濟最發達、最富庶的。2、修建運河,溝通了黃河與淮河,解決了漕運問題。軍隊依託開封水陸交通體系的優勢,既能保證了數十萬宋軍的物資供應,又可以向四周機動部署,對北方入侵的遊牧民族進行積極防禦。

    凡事有利亦有弊,因為處於黃河下游沖積扇平原的南翼,沒有任何山川險要的阻擋,開封也成為了“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加上城牆緊鄰黃河岸,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從華北平原一路衝鋒下來、渡過黃河後幾乎沒有任何地理阻礙和防禦縱深,就可以直逼汴京城下。

    退亦無可退,開封南面是黃淮平原,無險要可以據守,都是大平原,怎麼跑得過金兵的馬蹄子?

    開封地理形勢的隱患是明顯的,其地利遠遠不如洛陽,對此太祖心裡也非常清楚。

    趙匡胤曾為了遷都洛陽向郡臣解釋:“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這個建議遭到晉王趙光義的強烈反對,他以“在德不在險”為由進行駁斥。趙光義走後,趙匡胤對侍從嘆息:“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一語成讖,百年之後靖康之恥不幸而應驗。

    02 戰略失誤:聯金伐遼和貪圖收回河北故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遼的漢化已很深(注意:草原民族武力值會隨著漢化程度減弱),且宋有意透過兩國的“榷場”貿易不僅使遼在生產生活的必須品上嚴重依賴北宋,在經濟上對北宋也嚴重依賴,甚至可以說被侵蝕(堪稱古代版的國際金融戰爭)。

    如此,遼對北宋其實已無威脅,甚至可以說是北宋的邊境屏障。當時遼國君臣也感到宋、金夾攻遼的嚴重性,“遣肖客、韓昉為使臣,對宋奉表稱臣,乞念前好”。韓昉等見童貫、蔡攸在軍中,直言“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

    可惜,北宋當政的是投降派,史載:“貫、攸斥出之。”

    宋、金、遼三國鼎立,是穩定的政治結構,就如吳蜀聯合對抗曹魏,三角平衡一旦被打破,強者更強、弱者必亡。

    這樣看來,宋高宗阻止岳飛執意北伐,也是為了保持南宋、金、西夏的平衡,在未來蒙古崛起時南宋也不至於要獨自與之對抗。

    北宋聯金伐遼之後,雖然金按約定歸還了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金天會元年,1123年),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北宋還不得不在河北分兵駐守,削弱了黃河沿岸的駐防力量;而且在金人強大騎兵打擊下無任何抵抗力。

    金的騎兵雖然戰鬥力強悍,但那只是在華北平原上好使。過了黃河後進入江淮和秦嶺、大別山地區,河網港汊密佈、山路崎嶇,金的騎兵優勢就沒有了。

    所以北宋心心念的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成了戰略包袱,不如退出汴梁、據守江淮。

    03 百年腐敗、名將凋零

    北宋聯金擊遼,派出數十萬大軍卻慘敗,這讓金看到了宋真實的戰力很渣,才產生了趁勝打擊北宋的想法。北宋軍事上的孱弱,源於政治腐敗。

    當時當政的是史上著名的“六賊”,即蔡京、童貫、高俅之流。他們一味逢迎宋徽宗的個人嗜好,四處收羅奇花、異草、怪石,耗費民力;政治上排斥異己、打擊主張派,幾乎一手遮天。六賊後又慫恿聯金伐遼,以至於打破了宋、金、遼的戰略平衡。

    說他們並非主和派、而是投降派一點不為過。

    六賊當家,北宋名將凋零,唯一可用的“種家軍”也被邊緣化;最後一代種家名將种師中也死於皇帝的瞎指揮。

    04 戰和不定,犯了兵家大忌

    在金兵已經兵臨城下的局勢下,北宋君臣卻戰和不定,輕信謊言。

    本來,金人第一次攻擊汴京時,李剛守城還是卓有成效的,而宋欽宗為了表達“和議”的誠意竟然撤了李剛的職務,讓他去當有職無權的河北宣撫史;第二次圍汴京,完顏宗翰和宗望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竟然聽信了士大夫們的慫恿,進了金營獻上降表。

    和議是假,擒王是真;但宋朝軍民尚能一戰也是真。

    說宋朝君臣是極端弱智一點都不冤,相反,金人卻是玩弄謀略的高手,經常以議和忽悠宋皇帝自廢武功(打擊有能力的軍事將領和主戰的文臣、自毀防禦工事)。

    事實上,金人要求宋欽宗到金營議和的真實原因是:東京城雖破,而開封軍民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加巷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不敢貿然進佔全城。

    皇帝都被騙俘了,軍民的作戰意志自然瓦解,軍事上更不可能再有所作為。這個場景像極了後世的明朝“土木之變”。

    無論北宋和南宋,皇帝和一干的文臣似乎都是騎牆派,拿錢買和平成了常態,經常嚴重干擾一線軍民的抵抗意志和決心。

    若論本質原因,是因為懼怕武將和民軍在抗金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對皇權構成威脅。封建統治階級,歷來害怕群眾被髮動起來、組織起來,這個是王朝的宿命。

    05 :北宋非亡于軍事,實亡於政治;非亡於地理,實亡於作戰意志。

    否則,100年後的南宋釣魚城守衛戰,宋將王堅憑藉一小小城池和一軍之力就抵抗世界最強大的蒙古軍隊幾十萬人馬36年,且導致蒙哥汗的死亡。直到南宋滅亡、大勢已去、忽必烈又答應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的情況下,守將這才棄城投降,且有32名(一說36名)將軍拔劍自刎,可謂忠烈千秋。

    靖康之恥後金國為何放慢進攻節奏,放任南宋建政並發展壯大?

    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中,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俘虜帶往五國城,在追擊趙構一段時間後,金國對漢人的攻擊為何放慢了節奏,從而給予了南宋建政的喘息時間?

    不是金人仁慈,而是擴張太快,內部出了問題。

    01 戰場地形突變,不利於騎兵作戰

    金兵攻克汴京後,向南面對的是秦嶺淮河的山地、河川地帶,由於戰場形勢發展太快,金兵根本沒有預料到會在短短的兩年內打敗北宋,其單兵裝備還是以騎兵為主,而沒有南方水網地區的作戰裝備和作戰經驗,所以,他們放慢進攻節奏是必須的。

    這一點從趙構的逃跑路線可以看得出來,金兵的馬腿再快,也快不過趙構的船,據史料記載:

    公元1129年金兵奔襲揚州,趙構狼狽渡江,到了杭州。然後金兵渡江南侵,趙構一路向南,先到越州(今紹興),隨後明州(今寧波),又到定海(今舟山),漂泊海上,最後逃到溫州,人送外號“海上天子”。

    北方草原民族想轉型水戰,那是很難的。就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即使得到了精通水戰的荊州水軍都督蔡瑁的幫助,也不得不把戰船捆綁在一起以避風浪。

    到了南宋抗金時期,金兵更是被韓世忠在黃天蕩打得狼狽逃竄。

    02 政治、經濟體制落後,無法消化新徵服地區

    1、金人滅遼和滅北宋,兩次軍事冒險都屬於“撞大運”,連他們自己都意料不到。由於領土擴張太快,其原有的落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根本消化不了生產力相對先進的廣大的農耕文明地區,這才先後成立了“偽楚”和“偽齊”等傀儡政權代為治理原來的北宋故地。據宋史記載:

    靖康之變後,金朝授意宋在汴京的其餘官僚議立偽政權。金太宗天會五年二月十一日,宋百官議立張邦昌。

    南宋政權建立之後,李綱等議張邦昌僭逆及受偽命,要求給予處分。趙構將其流放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又下詔,立扶持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 定都北京大名府,管轄黃河故道以南的河南、陝西地區,史稱“偽齊”。

    天會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廢除齊國, 在汴京設立行尚書檯,治理河南、陝西地區。

    2、新徵服地區基層政權尚未建設起來,國家的動員能力不強。金太宗完顏亮甚至無法動員30萬人應對一場戰爭,一直到宋紹興晚期和金大定初期,金人掌握的戶口一直不如南宋多。直到大定二十九年為止,金人依靠從東北移民,狠抓基層政權建設,才算基本完全控制了整個北方地區,戶口達到690多萬。

    3、社會矛盾加劇,抗金義軍風起雲湧,大量牽制了金軍。在河北地區就有抗金起義將領如:王彥、 王善 、梁興 、牛皋等,其中嶽飛曾經是王彥的部下,梁興即《岳飛傳》裡槍挑鐵滑車的梁再興,牛皋後來則成為岳飛的部下。

    03 金國統治階級內部不穩、協調不一

    金國建立初期仍實行的是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不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種貴族民主制度對於統治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是沒有效率的。再加上完顏阿骨打的子侄輩都在滅遼滅宋的戰爭中立有戰功,彼此各不相服,在面對迅速擴張的財富和領土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權力之爭是必然的。

    而對外戰爭是需要內部協調統一為最重要的前提的。

    完顏阿骨打死後,各方利益鬥爭激烈,最終推出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完顏吳乞買即位。而吳乞買本人並沒有直接的大的戰功,他上位就是因為要平衡各方勢力,朝政真正的大權掌握在完顏宗望和完顏宗弼馬手上。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死後,金朝經歷了幾次大的政變:

    金熙宗完顏亶繼位後先是皇后專權,後完顏亶殺皇后;然後熙宗被其堂弟完顏亮殺掉;完顏亮繼位後大肆屠殺宗室和大臣,搞得金國內部人心惶惶,為轉移內部矛盾,完顏亮大舉南侵;然而由於久戰不利,完顏亮遷怒將士,導致軍隊譁變,完顏亮被殺,留守後方的完顏雍發動政變,繼位為帝,是為金世宗。

    頻繁政變內訌的惡果,是精英人才凋零,,死的死、殘的殘、老的老,加上窮兵黷武,統治階級精英沒有形成梯隊,導致執政能力迅速下降。

    到完顏雍繼位,南宋已經在宋高宗和宋孝宗兩代君主的經營下,逐漸穩定,雖然金軍擊退了宋孝宗發動的北伐,但金軍想要消滅南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金世宗和隨後的金章宗時期,金朝的漢化程度達到最高峰,內部人才選拔早已靠完善的科舉制,政治體制逐步完善,但金軍的戰鬥力卻持續下降,這似乎成了進入中原地區的草原民族政權的宿命。

    並且,金國內部女真人與漢人紛爭難解,民族矛盾集聚,到金章宗後期,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金國的實力已經與南宋相比沒有多少優勢。

    03 蒙古的崛起和西夏的牽制

    在金國快速崛起、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為了鞏固新佔領地區勢必大量遷移女真人民,這導致金國的故地東北一帶又被其他草原民族佔領。比如,為了遏制蒙古民族的崛起,金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草原上實施“減丁”策略,說白了就是對錶現強勢、男丁興旺的蒙古部族進行屠殺。

    但是這依然沒有能夠阻止蒙古的崛起,並同樣在很短的十幾年內就滅掉了金國。

    中華大地漢民族的主要敵人又變成了蒙古,可歌可泣的抗蒙戰爭逐漸拉開了帷幕。

    南宋為何能扛住金和元的攻擊150年才滅國?

    從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到南宋滅亡(公元1276年),南宋能夠抗住金、西夏和蒙古的攻擊約150年時間,是因為採取了正確的國家戰略和積極的防禦策略。

    01 南方地形險要,關隘眾多,易守難攻

    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後,主要統治區域為江淮、四川等西南地區、嶺南地區,無論是金還是蒙古的騎兵優勢都難以發揮,而且由於戰線拉長,戰勝的一方如果不能把新佔領地區消化、培養成為戰爭後勤補給基地,新的戰爭是不可能發起的。

    如此,南北方的對峙轉型為持久戰。

    02 金、西夏和元的矛盾、三方力量的轉化,給予了南宋較為充分的喘息之機

    蒙古崛起後,首先面對的是滅掉金的問題,由此南宋得到了戰略緩衝的空間與時間;蒙古滅金之前,同時發動了對中亞、西亞和東歐的戰爭,也牽制了蒙古的力量。西夏在南宋時期已經沒有了攻擊力,雙方基本處於合作大於對峙的狀態。

    03 經過戰爭的洗禮,宋人內部的一些矛盾得到緩解,南宋採取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促進了民生和國力的恢復,軍事力量得到提升。

    04 南宋士大夫厭惡蒙古

    金國在建立後很快漢化,且自視為中華正統,甚至稱呼宋朝為南蠻。這導致北宋士大夫的抵抗意志不強。

    而蒙古對漢文化的支援與融合的態度與金不同。這從其建政後把人民分為四個等級來看,蒙古對漢民族的歧視是很強烈的,也並沒有把儒家文化作為治國的方略。

    早在公元1238年,也就是金國滅亡後四年,為了鞏固長江以北原金國區域的統治,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臺就準備嘗試科舉,但直到忽必烈去世時的1294年,56年過去了,南宋都滅亡了,元朝還沒有搞過一次科舉。

    元朝在數十年間,對科舉論證了多次,但一直沒有正式推出。原因也很簡單,蒙古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人口數量也不佔優勢,要是以科舉制選官,統治階級要互換了。

    因此,蒙古人猶猶豫豫幾十年,都沒敢推出科舉制,一直在考慮科舉考試中如何給予蒙古人特權,讓他們能輕鬆透過科舉考試,這樣的科舉即使還未正式推出,也讓南宋計程車大夫們看到了滿滿的惡意。

    不承認孔孟,不承認科舉,這是士大夫們絕對不能忍受的。

    所以,南宋計程車大夫們寧願陪著皇族和百姓們和元朝死戰,也不願意投降。

    05 元朝掠奪式的統治讓南宋軍民反感

    蒙古人不會治理漢地,對於除蒙古大草原外佔領的地方,基本是採取掠奪式的統治,沒有什麼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令南宋軍民最反感的是,蒙古將南宋人列為最低等級,地方上的治理主要是依靠色目人和南人(長江以北地區的漢人),強烈的民族壓迫必然帶來強烈的反抗。

    任你再強悍的草原民族,在面對漢文化面前,先是強烈的抵抗,再是頑強的消融,最後,先進的中華農耕文明必將融合所有落後的草原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豐田不給TNGA卡羅拉放一臺2.0或者2.5發動機做成小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