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殲7E型是1987年提出改進的,飛機改用西工大研製的帶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在當時情況下,這種改動已經是大改,那為什麼不用殲8II兩側機頭成果,把機頭進氣方式也改了?
11
回覆列表
  • 1 # 海空防務觀察

    因為沒有必要,當時中國空軍沒有合適的超視距打擊武器,改兩側進氣大機頭也只是為了大口徑雷達,而在沒有中距彈的情況下雷達口徑再大也毫無意義。空軍手裡大把的j6j7,作戰思路就是超低空利用敵人雷達下視盲區突進到近距展開格鬥。可以說在那個年代是相當悲壯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看看j16這世界第二AESA,對於30多年前的中國空軍這簡直就跟做夢一樣。

    再看j20的大頭。

    最後補一張,還是j16大頭,與飛行員的對比。

    手裡的劍足夠長的時候,一雙看得遠的眼睛才能物盡其用。否則只是浪費錢而已。

  • 2 # 每日點播歷史

    兩側進氣是為了裝備更大的雷達,在某種層度上殲8就是殲7的放大升級版,歷史在進步,科技也在進步,兩側進氣未必是就是主流,看機型的定位方向吧,7爺是低空作戰,8爺是高空作戰。如果你擁有一架預警機帶著一群二代機,面對3代,4代機機群也是絲毫不虛的。

  • 3 # 國平軍史

    殲-7E,是成飛以殲-7II型為基礎,改進提升而來的,其最大的外在特徵就是,將原殲-7的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感覺殲-7E比殲-7II的機體就更厚實了一些。

    由於殲-7E換裝了雙三角翼,以改善中低空機動性,以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有效地改善了中低空機動效能,兼顧了水平加速度、爬升率,重點提升了在跨亞音速時的機動格鬥效能。

    此外,殲-7E換裝了渦噴13F型發動機,以及抬頭顯示器,新型航電系統包括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在原殲-7II基礎上增設了2個掛架,作戰半徑也有所提高。

    據此,殲-7E的飛行品控效能,在所有殲-7系列戰鬥機中,可謂出類拔萃者,已經接近國外第三代高效能戰鬥機,得益於雙三角翼的使用,以及新渦噴13F發動機。

    殲-7改到殲-7E,儘管換裝了新發動機和雙三角翼,但殲-7E仍然是一架單發輕型戰鬥機,不僅體積小,而且重量輕,機頭單進氣道,已經能夠滿足當時殲-7E的作戰效能。

    因此,軍工就沒有考慮,將殲-7E由機頭進氣,改成機翼兩側進氣,或者是更前衛更復雜的機腹進氣模式,仍然保留了單臺發動機的機頭進氣模式。

    最主要的殲-7E仍然沒有裝備脈衝多譜勒雷達,或更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此後,最新的殲-7改進型才裝備了小型火控雷達,因此,就殲-7E不必搞技術含量更高的機翼兩側進氣。

    機頭進氣模式,只適合裝小型的火控雷達,或者雷達測距儀等小型的電子裝置,不可能安裝脈衝多譜勒雷達和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這些雷達必須在機翼兩側進氣或機腹進氣的戰鬥機中才能安裝。

    此外,包括殲-7E在內的殲-7戰鬥機外掛的都是近距空空導彈,不能外掛先進的遠端空空導彈,因此,也就沒有必要非得將殲-7的機頭進氣,搞成機翼兩側進氣或是更復雜的機腹進氣,等於是推倒重來,要新研發一架戰鬥機了。

    殲-7E,未裝備機載火控雷達,使其作戰能力大打折扣,但仍然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力輕型戰鬥機,是殲-7系列戰鬥機中,最脫離米格-21F-13氣動外型和結構限制的型號,算是成飛趟出了一條有別於米格-21F-13原型機的戰鬥機。

  • 4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7E是一個注重效費比的短-平-快專案,而且空軍當時正在研製殲8II,不需要對殲7進行大改。

    殲7E以及稍後的殲7G算是正統米格21家族的終極型號,殲7E/G不但在90年代為人民空軍提供了一種頂用的裝備,而且還大量出口至亞非國家,為國家換取了高貴的外匯,可謂深藏功與名。

    正如題目所說,殲7E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使用了西工大研製的帶前緣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這種翼型使得殲7E在不大改機體結構的情況下提升了機動效能和起降效能。根據空軍測試結果,相比殲-7II,殲-7E的穩定盤旋過載提高29%,爬升率提高 24%,瞬時盤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鬥能力提高84%,綜合機動性提高43%,綜合作戰能力提高35%以上,可謂是脫胎換骨。

    除此之外,殲7E還使用了最大推力6.6噸的渦噴13F發動機,取消一門機炮從而增加了燃油裝載量,增加了一對翼下掛架,使得載荷航程效能得到顯著提升,能夠掛載4枚空空導彈或者1.6噸各型彈藥,提升了任務靈活性。而且透過使用抬頭顯示器(HUD),也有效提高了使用霹靂5、霹靂8空空導彈的效能。

    雖然綜合性能有了顯著提升,但是殲7E仍然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機頭進氣模式使得機頭空間有限,沒有裝備機載雷達,不具備哪怕是最基本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針對這個問題,當時成飛方面其實進行了一定的技術嘗試,透過採用下頜進氣或者腹部進氣的方式解放機頭空間,為安裝大尺寸機載雷達創造條件。

    其中採用下頜進氣道的殲7FS已經造出一架技術驗證機進行了試飛,並向國內客戶演示。

    而採用腹部進氣的F-7MF方案主要用於外銷,由於沒有明確意向客戶,也就沒走到原型機或者驗證機階段,僅僅留下一些模型。

    無論是殲7FS還是F-7MF,其核心就是透過使用大尺寸機載雷達從而獲得超視距空戰能力,這樣的改動在技術層面無疑的合理的,但是在當時軍費拮据的大背景下,這種耗時耗力耗錢的方案毫無疑問沒有市場。

    畢竟,同一時期沈飛殲8II才是空軍的天字一號專案,殲8II於1984年首飛,配套的霹靂-4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種,這對組合將讓中國空軍獲得超視距空戰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拮据的中國空軍不會在殲7大改上浪費錢。當然,殲8II和霹靂-4後來結局慘淡,這也不是當時的中國空軍能夠預料到的。而殲8II專案也說明以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能力,這樣的大改技術風險很大,而且耗時耗力耗錢。

    寫道最後多說幾句。很多軍迷將FC-1梟龍戰機稱為終極殲7,雖然整體來看梟龍跟殲7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僅僅是在淵源上承襲當年的”超7“計劃。但是恰恰是在梟龍這個型號上寄託著成飛為殲7實現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多用途的夢想,這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 5 # 鬥天鬥地鬥自己

    為了應付20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6和早期型殲-7的退役潮,同時解決殲-7Ⅱ型掛載霹靂-8型空空導彈時需要在機頭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問題,1987年開始成都飛機制造廠開始了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進,主要改良頂目為: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殲-7E於1990年5月18日首飛,1993年5月設計定型,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到200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殲6系列和殲-7Ⅰ型飛機。另外中國海軍使用版本稱為殲-7EH型,跟殲-7HH型同樣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進。

    為什麼不把J7改成兩側進氣了!

    1.因為J8和J9,以及中美蜜月期。中國在80—90年代和美國出現了短暫的蜜月期。而根據潮流,中國開始研發J8和J9。初期,我們以為研發戰鬥機不過如此,高估了研發難度,確實很像現在的印度。後期當中國碰壁以後,美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幾億人民幣的代價改進中國戰機,並且準備出口渦扇發動機。所以中國空軍高層認為自己會很快過渡到三代機時代。J8大改才是我們的主力戰機。

    而對殲7的要求就很現實了,後備二流戰機。可能買個幾十百把架就退役的戰機。用於彌補J8數量不足的戰機。所以要求很現實,以最少的錢,以F16為目標進行格鬥戰鬥時,不落下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辦法進行大改的。

    非常諷刺的是恰恰這種務實,讓J7徹底成功,完全達到了設計目的。巴基斯坦看見雙三角翼的殲7機動性如此之好。迅速的放棄早期的殲7M,而採購了殲7P(使用殲7E機體)。而殲7P也成為了巴基斯坦二線主力戰機。

    2.你忘了超7和梟龍了嗎?

    當然中國空軍雖然放棄了J7,但是成飛沒有放棄。他們找到了大金主——巴基斯坦。J7這個在成飛眼裡都是賺錢的小東東,卻被成飛設計師們玩出了花樣。

    首先就是超7。基本思想是在殲-7的基礎上採取與殲8Ⅱ類似的兩側進氣道,增加了前緣襟翼,換裝發動機,如下圖所示。由於以殲-7M為基礎,國外稱之為超7方案。這就是提問者的方案。

    由於是巴基斯坦出資(人家和美國關係賊好),所以美國PW1212,F404,PW1216這些讓中國流口水的發動機,都可以提供。

    而巴基斯坦則在F16和超7之間不斷搖擺。成飛則一邊全心全意研發J10,一邊等待。金主爸爸打錢,我們就研發,不打錢,我們就等待。

    這樣蹉跎了近10年。在巴基斯坦進行核試驗之後,美國徹底禁運了。巴基斯坦徹底下定決心,要求研發戰機。這時候中國也從解體的蘇聯手裡獲得了米格29發動機的購買權。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用俄羅斯發動機,J10的改進雷達,加殲7非常小的一部分機體,研發出來了梟龍戰機。

    作者心目中的醜樣子:機頭進氣,終於消失。

  • 6 # 皇家橡樹1972

    孟加拉空軍殲7M戰鬥機,氣動佈局較殲7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修形主要是在機翼位置,將主三角翼削尖後再加上一個削尖的小三角翼,使主機翼的面積加大,有助於低空飛行時升力的提高,改善飛機的操控效能,但機頭沒有變化,原因是太複雜也沒必要。

    殲7就是蘇聯米格21的中國版本,這型1950年代設計的飛機設計思想就是:機身輕巧、高空高速、結構簡單,戰時便於大量製造,所以它採用了單座單發發動機設計,而機頭進氣道(直徑0.87米)設計可以讓高速氣流直接進入到P-13-300渦噴發動機口,再與燃油混合霧化後進入到燃燒室燃燒…如果將進氣道設計在機身兩側,飛機的氣動佈局將會有很大的變化,反而會導致飛行阻力增加,並且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兩側進氣道會增加不少重量,自重增加了油耗更會增加,以“機場圍牆保衛者”的機內燃油量是不划算的,所以使用結構簡單、並且降低飛行阻力的機頭進氣道比較合理。

    還有就是將機頭進氣道改成全封閉的意義不大,無非就是想安裝一部直徑大一點的雷達罷了,但是殲7屬於小型戰鬥機,基本是雷達直徑略微加大一點使用價值也不是很高,探測距離和探測精度不會提高太多,反而導致了耗電量上升,機頭位置變重後飛機的重心也會有變化,這需要對飛機的整體氣動佈局進行調整,很費時費力,而殲7G在後來的改進型號當中安裝了KLJ-60E多普勒雷達已經很好了,不論是體積、重量和時間使用效果都符合殲7(G)的任務要求和作戰能力,更主要的是不必改進機頭進氣道的結構。

    目前殲7G在機頭安裝了KLJ-60E雷達,精確探測距離為30公里已經足夠用了,它這種低強度任務要求和日常國土巡邏的戰鬥機沒必要安裝更好的雷達。

    當然,改變機頭也是要看用途的,殲/教9“山鷹”教練機就是從殲/教7深度改進而成的,改成兩側進氣道確實是安裝直徑較大的雷達,便於學員進行空戰和對地攻擊訓練,這也是第四代戰鬥機必須的訓練科目。

    而“山鷹”教練機的出口型FTC-2000則不但進氣道在兩側,還使用了DSI“蚌式”進氣道設計,更有利於改善氣流的進入,讓發動機更好的工作,減少了“喘振”的發生,飛行員訓練時更加安全,體驗會更好。

    神氣什麼?你也是殲七!

    總之,作為輕型戰鬥機殲7沒有改變進氣道的位置,是因為體現高空高速的初衷,改變設計是為了有助於訓練飛行員,兩者並不矛盾,改與不改都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羅曬出健身照片自我鼓勵,對於他在皇馬成邊緣球員,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