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事實上,宋金海上之盟與宋蒙聯合滅金,看起來頗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無論是當時的形勢還是事件的過程都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兩者必須分開來看,而不能籠統地歸納總結。

    一、宋金海上之盟

    在宋金海上之盟的過程中,宋方是處於一個積極主動的地位,從1117年宋方派高藥師使金,至1123年交割燕雲之地,宋朝一共向金朝遣使十次以圖合作。而聯金滅遼,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正確可行的戰略決策。

    其一、遼國正處在衰落期,天祚帝耶律延禧 “拒諫飾非,窮奢極侈,盤於遊畋”,“淫酗怠於政事”,致使國家“綱紀廢弛,人情怨怒”,“上下離叛,人不為用”。這樣的政權,在後起之秀金朝的打擊下根本不堪一擊,雖然兩國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時期,但這並不意味遼朝可以成為能抵擋金朝的“緩衝地帶”,亦或是靠得住的盟友。

    其二、這是收復燕雲的天賜良機。雍熙北伐以後,宋朝幾乎喪失了獨立復燕的條件,而燕雲之地一直是中原政權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屏障。如果能在聯金滅遼的過程中,取得復燕的重要成果,即便遼朝滅亡,取代其地位的金朝想要南下,恐怕更為不易。

    其三、即便在軍事行動不利的情形下,以錢贖地未嘗不可。宋太祖時, 曾設定“封樁庫”,儲藏錢物, 以贖回燕雲等地。宋徽宗以與契丹歲幣轉送於金的條件, 收復了燕京一帶土地,顯然歲幣的分量是不足以與長城防線相提並論的。

    這裡必須再作一些補充。燕雲之地得而復失,甚至後來北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唇亡齒寒”,而是因為宋金軍事力量的差距以及宋朝領導人的一系列荒謬的舉措造成的。宋軍本就已經在收復燕京的兩次軍事行動中丟人現眼,宋廷還對金朝使用“詔書”而非國書,擺出大國的架子,就土地問題不斷與金方討價還價。甚至還首鼠兩端,扣留金使,“陰納張覺, 收燕京逃去官民”,頻頻做出背盟舉動。這使得金朝在支援盟約的金太祖去世後,有了對宋朝發動戰爭的自信與藉口。至於最終開封城破,二帝“北狩”,更是宋欽宗一手促成,很難說是“聯金滅遼”產生的“必然結果”。

    二、南宋聯蒙滅金

    如果說海上之盟是宋方主動為之的外交策略,所謂的“聯蒙滅金”則有些不得已而為之了。與宋遼關係不同,在宋金一百多年的對峙中,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戰爭。甚至在金朝被蒙古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金宣宗僅以河南地勢窮蹙的數州之地,在1217年南攻宋朝“以廣疆土”,終致“兵財俱困”的窘境,宋金之間的劍拔弩張正是促成宋蒙聯盟的重要原因。

    宋蒙聯盟實際上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在蒙、宋通使的問題上,蒙古人表現出了主動性和耐心。自1214年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往宋朝起,蒙方似乎向宋方敞開了聯盟、友好的大門。但實際上,蒙方“聯宋”是假,“借道”是真,蒙古自始至終只是想借宋境攻金,以繞過金軍堅固的潼關防線而已。

    而宋方的迴應,其實一直是比較消極的。正是由於之前金朝先滅遼後攻宋的前車之鑑,南宋朝廷內部對於蒙古的態度,是相當警惕的。

    甚至於出現了喬行簡這樣的觀點:“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他提出的不計前嫌,聯金抗蒙的策略,在宋金世仇的背景下,並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

    當然,哪怕是以名臣真德秀為代表,極力主張對金強硬的人也認為應對蒙古人保持警惕:“臣觀韃靼之在今日,無異昔者女真方興之時,一旦與吾為鄰,亦必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因此,他提出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趁著金朝與蒙古交戰,斷絕歲幣,支援義軍,以圖北上收復失地。

    無論是蒙方還是宋方,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毫無真正與對方結盟的意願,都是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約為夾攻”。所以,在雙方使者往來,約定結盟的過程中,雙方爭奪河北義軍而摩擦不斷,甚至在1227年、1230年,蒙軍為借道宋境,在蜀口與宋軍爆發激烈的軍事衝突,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十萬山裡的小木屋

    從紙面上看,宋朝是錯誤的,但這也是當時作出的選擇,人不是傻子,普通人能分析得出的結論,當時的人一樣能夠看得到,聯蒙攻金的原因是,金朝人做事很不地道,金軍打不過蒙古鐵騎,就想從宋朝這裡找自信,從宋朝這裡搶東西彌補損失,甚至想打下四川作為根據地。一位美食作家為您回覆,我的影片是畫出來的,請您關注我,看美食的冷知識和故事。

  • 3 # 遊歷往事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亡於金國,而南宋亡於蒙古。這兩個朝代的滅亡很是蹊蹺。嚴格來講,統治者的戰略間接導致了南北宋的滅亡。北宋的統治者採用“聯金滅遼”的策略,而南宋的統治者採用“聯蒙滅金”的政策。

    南宋之所以採取這一方式,其實有點逼上梁山的意思,是無奈之舉;而北宋的策略則是實打實的自負做法。瞭解史料的小夥伴應該知道,當年後唐的時候,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為了能成功推翻後唐統治,他與外族契丹遼國達成協議。只要外族契丹遼國能派兵攻打後唐,石敬瑭就貢獻出燕雲十六州。

    遼國君王耶律德光對這個條件很是滿意,不久之後就派兵攻打,石敬瑭也如願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在成為皇帝后,他便立即將之前的承諾兌現。但是,燕雲十六州割讓之後,無疑成為了北方屏障。遊牧名族若想要南下,便可以透過這個屏障輕易進入。而中原人民往往門戶大開,若遊牧民族真的來犯,那必定會被搶去財產。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宋徽宗的時候,金國日益強大,而遼國則逐漸衰敗。宋徽宗在童貫等一班人的蠱惑下,認為這是一個攻打遼國的好時機。於是,便於金國聯手。雖然成功消滅了遼國,收復了燕雲十三州。但是,事情陡轉急下,金國順勢南下,成功滅了北宋。若是宋徽宗沒有急功近利地想要快速攻下遼國,北宋或許就不會滅亡。

    而南宋的 “聯蒙滅金”政策,雖然也同樣導致了南宋的滅亡,但是是統治者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是在觀察過整個大環境後才做出的選擇。可能會有小夥伴吐槽南宋統治者不吸收北宋滅亡的教訓。但實際上,這是“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聯蒙滅金”,一方是可以報靖康之恥,另一方面則是或許在滅金之後,還能憑藉著合作關係讓蒙古饒南宋一命。不過,蒙古國最終還是沒能大發善心,依舊是毫不留情了滅了南宋。

    除了策略原因外,國家實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若是北宋與南宋的國力強盛,並且勤於練兵,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遊牧民族或許也就不敢隨意攻打。即便是不幸對戰,本國的戰鬥力也不一定會輸。

    統治者的戰略失誤是主因。雖然統治者的決策並不一定是兩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倘若統治者沒有實行這些策略,或許北宋與南宋就會晚一點滅亡或者是不滅亡。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既定的事實是無法更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前大蔥價格能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