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社野老

    曹操一生都未稱帝,曹操知道自已祖上有歷史詬病,祖父曹騰出身宦官,父親曹嵩又是曹騰的過繼子。祖、父兩代的身世總為士族詬病或睚眥,也是曹操必須走出的陰影。因而,他冒著生命危險刺殺董卓,雖然刺殺沒有成功但博得了英名,士族開始對他改變看法。天下英雄,名望賢達都把匡扶漢室,戩除董卓的希望寄託在了他的身上。曹操正好藉著這個匡扶漢室的招牌,招兵買馬,擴充勢力,一時多少豪傑謀臣聚集麾下。曹操也真不負眾望,帶兵消滅了董卓餘黨李榷郭汜殘部,使漢獻帝的小朝廷穩定了下來,漢獻帝也封他做了丞相。後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漢獻帝也迫害之極,但始終掛著漢相這個招牌。赤壁大戰前期,他還以漢大丞相的名份壓了周瑜一回。他還寫過一篇《讓縣自明夲志令》的文章,文章裡一再表明自已只是漢相,無意,也堅決不篡漢自稱帝。後來,孫權請他稱帝,他都明著說這是個圈套,孫權是要把他推到火上去烤。他還自比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但仍是商臣。曹操雖然一生都未稱帝,但他竭力為兒子篡漢清除障礙,鋪平道路,在內部他殺荀彧,荀攸叔侄,殺董承,孔融等,在外以強大的勢力對峙著劉備,孫權。曹操一生靠著匡扶漢室的招牌創下了基業,但劉備集團以及他的集團內部也有許多人說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他始終不敢換了匡扶漢室這個招牌,所以一生不敢稱帝。

    到了曹丕則不然了,他跟漢獻帝的君臣情份本來就很淡薄,他知道父親給他創下的這個基業很不容易。政局瞬息萬變,如果不很快稱帝,一旦有了不測之變,將永遠失去稱帝的可能。再者,跟隨父親闖蕩一生的文臣武將都想攀龍附鳳,他不稱帝也凝聚不了這些文臣武將的人心。所以他就大造輿論,漢劉朝廷的氣數已盡,曹魏代之上應天命,下順民心,匆匆篡漢做了大魏皇帝。

  • 2 # 老龔166916589

    曹操與兒子曹丕,智慧和才能差得很遠,見利忘義。只要看他所作之事,就可以看出:曹丕為了繼位,追求司馬懿代他謀劃陷害兄弟曹植,‘’七步成詩‘’,是司馬懿的陰險極作,七步成詩何等苛刻,好在曹植絕頂聰明而破解,未被逼死,一計未成,曹丕再次求計司馬,司馬獻毒計:曹植明日出徵,且貪杯,教曹丕今夜設宴踐行,當夜被曹丕弄得爛醉如泥,第二天出軍點卯,主帥還末到,曹操得息,此子不可教也,只好臨陣換將,命張僚掛帥,對此曹操對曹植心冷(從此繼承人取消)。

    。曹丕共有24位弟兄,曹操長子曹昂,在曹操戰宛城時貪色,曹昂與典韋犧牲,曹彰,號稱黃鬚兒,是一名勇將,曹植壇長文學,曾作《洛神賦》,下面有曹熊。曹鑠,曹衝,曹據,曹寧,曹林……等等。

    。寫了很多還沒有談及正題。那麼為什麼曹操當了漢獻帝的一身丞相而沒有篡位,而曹丕一接位漢相立馬篡位?這裡有二個方面,其一曹丕同父親的統治時期的環境不同,曹操時期是諸侯天下‘’口水難當‘’,如一稱帝必然成為眾矢之的,曹操不走險棋,曹丕時期不一樣了,乘下的對手只有孫,劉,且孫劉己走向衰落,對魏無明顯威脅。其二,曹丕站穩曹氏繼承人的腳跟,是離不開司馬懿的謀劃,儘管曹操曾多次告戒曹丕對司馬不得重用,可在兄弟爭位的問題上,曹丕為了自已的利益還是離不開司馬懿,同兄弟曹植之間鬧得‘’親痛仇快‘’,亦造成了後代敗亡在司馬氏之手,所以曹丕篡位,與司馬懿有很大關係。司馬懿唆使曹丕登大位是‘’螗螂捕彈,黃雀繼後‘’之計,

    這一點憑曹丕的智慧同司馬懿還差得很遠,因此曹丕抗害了子孫,為了一已之私利,這隻螗螂雖然吃掉了寒蟬,最終不是被黃雀呑滅了。

  • 3 # 百夫長2020

    因為曹操已經給兒子曹丕留下了一批忠於他的大臣。漢朝末年,皇權衰落,群雄割據。曹操挾持漢獻帝,歷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被封為魏王,丞相,掌握漢末實權。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後,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雖然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從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 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是為魏文帝,並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業已退位的獻帝為山陽公。至此,歷時一百九十餘年的東漢正式結束,三國時代的魏朝正式建立。至此,歷12帝,195年的東漢王朝名實俱亡。

  • 4 # 我要解除鍵盤鎖

    因為曹丕自己必須要稱帝、大臣們想讓他稱帝、曹魏政權也需要他稱帝。

    從曹丕自己的角度來說,帝位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必須要前進一步,不能在頭上還有個皇帝壓著。反正漢室已經衰微了,曹魏集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牢牢控制住了中原地區,有了基本盤,具備了稱帝的基礎和條件。

    稱帝后,能夠提升自己的權威,那些跟著自己的人也能夠得到更高的爵位和俸祿,這麼好一個籠絡人心的機會,不能放棄。況且曹丕沒有當過真正的漢臣,身上沒有什麼原罪,稱帝完全沒有障礙可言。

    大臣們也巴不得曹丕稱帝,跟著皇帝幹,總比跟著一個權臣來的名正言順。曹魏承襲了漢朝的江山,手續上至少還是比較‘“合法”的,而且曹丕繼承帝位以後,為了籠絡士族們,專門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度,讓士族掌握了官員選拔的特權。

    曹丕官升一級,大臣們都是有擁立之功的,就像跟著一個老闆一起創業,等到公司上市了,創業元老們都有股份分紅,有錢大家一起賺,何樂而不為。

    曹魏政權需要一個名分,沒有稱帝之前,曹魏只是大漢王朝的一個分支,不管你怎麼折騰,永遠只是一個分公司的規模。但是稱帝以後,那就是獨立完整的公司了,有了各種許可權,這樣幹起事來自主性更強。

    在三國鼎立形成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孫劉兩股勢力一時半會兒是難以消滅的。這時候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先把自己的內部整合好,稱帝可以讓內部意見統一,這樣可以安心發展生產,等待機會完成統一。

  • 5 # 鄧眼看世界

    在三國時代裡,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打下了大半江山,不過即使英明雄武如曹操,都不敢篡漢自立稱帝,但為什麼能力與威望不如曹操的曹丕敢稱帝呢?

    曹操的功勳自不必說,在軍事與戰略上,他消滅了袁紹,統一中國北方,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層面擁有絕對話語權,在曹操後期,更是征討孫權劉備,平定西涼,實力空前強大。

    不過就算是曹操,也始終沒有敢越位稱帝,雖然他當時已經代天子行事,但最後的那層窗戶紙,卻始終不敢捅破,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曹操不想當皇帝嗎?

    曹操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不過隨著軍隊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大,官職越來越大,權利越來越大之後,曹操確實有了想篡漢自立的想法。

    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說是漢獻帝冊封,不如說是曹操自己向漢獻帝討要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漢獻帝不敢不給。

    曹操在冊封魏王之前,發生過一件事,曹操重要謀臣荀彧諫言,極力反對曹操稱王,並稱漢天子法,異姓不得稱王。說白了,其實就是公然反對曹操篡漢自立,盛怒之下,曹操竟把荀彧賜死。

    從這件事上看,那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有了不臣之心,而且曹操也有自立為帝的實力,漢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事實上卻是曹操的傀儡,任由其擺佈,而曹操廢帝自立根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但曹操在討封魏王之後,確實沒有行自立為帝之實,其一是因為荀彧之輩,在當時曹操麾下,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擁護漢朝,想要自立就得誅人心,阻礙太大。

    再有就是如果曹操自立為帝,那在政治上就失去了漢天子這張最大王牌,反倒是便宜了孫權。劉備等人口舌之快。

    而那個時候,曹操實際上已經與皇帝沒什麼區別,與其冒天下之大不違,不如老老實實享受點實際,所以最後曹操並沒有稱帝。

    那曹操生前沒有做的事,為什麼能力與威望都不如他的曹丕敢稱帝呢?其實這個理由很簡單,正因為曹丕能力和威望都不如曹操,所以想要鎮得住老爹留下的這份家業,他就必須得幹出點令人側目的事情來,所以篡漢自立最好不過,而且曹操在生前,已經被自立稱帝的所有障礙全都掃清,就等著曹丕登基稱帝。

    所以在曹操死後,曹丕順利登基,自立魏國,徹底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 6 # 二師兄吃瓜

    1、曹操時代,時機尚未成熟,朝廷內外都不俱備稱帝的條件。

    2、經過曹操幾十年的努力,到曹丕之時,朝庭內外的形勢 已經俱備了稱帝的條件。

    3、曹操一生多權詐,沒有把握的事不會去做,輕易不會把自已置於危險境地。

    4、曹丕年輕氣盛,闖勁兒十足,敢於冒險,果斷稱帝,結果冒險成功了。

  • 7 # Y路程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的曹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人物。有些人認為他的野心大,而且大的太過明顯,就連漢獻帝在他面前都得低頭,也有些人認為如果沒有曹操的扶持,漢朝早就滅亡了,劉協那裡還能當的了那麼久的皇帝,在皇宮裡過著安穩的日子。

    三國後期曹操的權利隻手遮天,但是他似乎沒有稱帝的意思,而他的兒子曹丕上位沒多久,就立馬把劉協趕下帝位,自己稱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曹操真的是一心想恢復漢室王朝,難道他真的是一位忠臣?

    事實是曹操沒有稱帝,是他一生當中最為明智的選擇。在天下最動盪的時候,他把皇帝挾持到了他的大本營許昌。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討伐生涯。更是在後來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比自己還要強大的袁紹。統一了北方地區。

    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是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一位了,手上不光有精兵良將,手裡還拿捏著漢室皇帝,可以說誰都沒有辦法跟他作對。在面對這種局面大好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選擇稱帝。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劉協留在皇位上,比自己當皇帝的用處更大些。

    他雖然統一了北方,實力強大,但是他不想揹負篡權奪位的罵名。而且南邊和西邊還有孫權和劉備等強敵,一時無法攻克。如果當時曹操選擇了稱帝,那麼孫劉聯盟再加上其他小諸侯組成勤王之師,到那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事件將會重演。董卓當時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其交橫跋扈,專權獨斷,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才招來了討伐大軍。曹操很明白這一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經招致天下人唾罵了,如果稱帝,那天下人將群起而攻。所以他一輩子都沒有稱帝。

    曹操的兒子曹丕就不一樣了,曹丕繼位後,劉備已經在白帝城死了,東吳也發生了內亂,兩家因為關羽和張飛的事情鬧的不愉快,孫劉聯盟基本瓦解,天下格局基本上已經確定,所以曹丕沒有什麼顧慮。而且曹操在世時都不看好曹丕,要是曹衝不死的話也不會傳位給曹丕,因此曹丕一直想證明自己比曹操和曹衝強,他唯一能超越曹操的,就是稱帝!

    總而言之,這兩個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了,做的選擇自然也不一樣!各位看官,你們說呢?

  • 8 # 那就投降輸一半

    曹丕知道他要是稱帝,要獲得漢朝官員的支援才行,他首先得拉攏士族集團,就是家族龐大且都在朝為官的集團支援自己,曹丕就把之前官員的選拔改為九品中正制。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就是每個州是選舉大中正官,每個郡裡選出小中正官,然後小中正官根據自己認為是人才的名單舉薦給大中正官,大中正官根據名單所列的人才來點評這個人是什麼級別,點評的內容第一就是看家世背景,然後看這個人的德和才,然後級別分類。品評後交給吏部或者司徒,然後就可以做官了。

    曹丕把這種權利交給了官員,九品中正制就意味著曹丕可以提拔自己的人去取代有話語權的三公九卿,另外也保證了士人集團的家族子孫、門生故吏都有機會在朝當官。這麼一來朝廷官員肯定都願意把支援票投給曹丕,所以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一年就順利當上皇帝。

    當然了,也是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形成也造就了司馬家族,曹家的也因為九品中正制而逐漸走向衰落。

  • 9 # 十八里書簡

    曹操這一代軍閥都還經歷東漢末年的亂局,天下人心還是向漢,都知道漢室必亡,到誰都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並且當時曹操不稱帝比稱帝獲得的收益多,不稱帝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天子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實力,一旦稱帝,那層面紗被撕破,還背上篡漢的罵名,形勢上對曹操不利。

    曹丕時期,三足鼎立形勢基本形成,且曹丕和劉備孫權相比名聲較弱,透過稱帝鞏固了他的地位,也真正的拉開了三國爭鬥的序幕。

  • 10 # 土木古今

    首先,曹操是一個“發明家”,他“發明”了一種政治模式,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自曹魏始,直至北宋,多數朝代的權臣以此方式實現“禪讓”來改朝換代,有的如同曹操曹丕父子交接,有的則一人獨立完成。

    其次,曹操時期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利於他夯實政治基礎。同時,在曹操之前有王莽“禪位”的失敗例子而無成功先例,作為行事謹慎的曹操需要培育成熟的政治環境。

    再者,曹操時期的輿論環境不利於曹操稱帝。曹操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自稱漢臣,他始終未敢僭越,從荀彧之死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輿論的忌憚。而曹丕則可以擺脫“漢臣”的束縛,在他認為時機成熟時“由下面人”逼漢獻帝“禪讓”,一切“水到渠成”。

    最後,漢魏禪讓也有曹丕的意願、魄力和他的智囊們的“功勞”,是他們協調一致的、默契的政治行動,成功的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禪讓”模式進行封建王朝的政權交接。

  • 11 # 你好龍灣

    曹操可以稱得上三國時代群雄紛爭的一號英雄。曹操自從公元190年拉起一支反抗董卓的武裝力量,一直到他於公元220年去世,他有很多次可以取代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但是他始終沒有走出代漢登基稱帝那一步,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曹操本人的政治理想就是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一直就是想做“治世能臣”的,從他的內心深處是忠誠於漢室的。在曹操發達的初期,他需要一個正確的政治路線,打出正確的政治旗幟,那就是興復漢室,只有這樣,才能師出有名,聚集人才,消滅政敵。如果那個時候就暴露出有篡漢的企圖,那就不會有各路英豪聚集到他的旗下,他就不可能統一北方。

    二、曹操的幾個非常出色的謀臣在幫助曹操制定政治路線和治國方略的時候都是以曹操尊漢獻帝劉協為正統的帝王,承認當時的漢室為前提條件的,而且當時的幾個謀臣如荀彧、郭嘉、荀攸、賈詡以及崔琰等人都是非常嚴肅的正人君子,他們也無形中嚴厲地約束了曹操要想篡漢的念頭。所以曹操終其一生,但凡有篡漢的意識,一想到那幾位謀臣給他設的緊箍咒,他也得放棄這一念頭。

    三、曹操自公元196年將漢獻帝劉協接到他的根據地許都後,他就打出了“興復漢室”的正確的政治大旗,他似乎成為政治正確的化身。而且曹操將漢獻帝玩弄於股掌之中,將“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玩的十分嫻熟。他正是打著這一旗幟,將袁紹、袁術、呂布、張鏽、劉表等軍閥一一滅掉,最後統一了北方中原地區。他儼然成為漢室和漢獻帝的當然的化身,成為不是皇帝的皇帝。

    四、曹操在政治路線和政治大旗的指引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漢獻帝劉協也是個無慾無求的帝王,更多的是無可奈何。他更多的依賴於曹操,也給予了曹操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待遇,封侯、封王、封地、開府等等,使曹操享受到了幾乎與帝王相差無幾的地位和待遇,也會使曹操覺得稱帝不稱帝都無所謂啦。再有當時孫權、劉備在聯手攻擊曹操時打出的旗號就是討伐曹操這個篡漢的奸賊。曹操要分化孫權和劉備,不讓他們聯手攻曹,也不能篡漢稱帝。

    以上幾點原因都侷限和制約了曹操篡漢稱帝的念頭,導致了曹操生前始終沒有走出那一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當年曹丕就逼使漢獻帝劉協禪位,而取代漢室,建立了曹魏,東漢滅亡,大漢朝壽終正寢,開啟了正三國時代。曹操幾十年沒敢邁出的那一步,曹丕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主要還是曹操所有的顧忌、約束、心病等等,曹丕都沒有,他完全可以重打鑼鼓另開張。再有曹丕拋棄了曹操堅持的“唯才是舉”、“選賢任能”的組織路線和人才選拔機制,重新回到“九品中正制”的做官世襲制度,贏得了士族、豪門們的支援,促使曹丕敢於代漢自立。

  • 12 # 凝沙學史

    三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卻一生都未稱帝,但是,曹操死後,曹丕立即稱帝。

    為何曹操一生都未稱帝,而曹丕一上臺就敢廢漢帝而自立呢?下面從時機,曹魏與門閥貴族的關係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時機

    曹操晚年,正值東吳剛剛偷襲關羽,並取得荊州,當時孫權曾寫信勸曹操稱帝,但是曹操認為這是孫權的計謀,是用來轉移劉備的憤怒。

    暫且不論孫權是否有該想法,但是,三國鼎立格局已經成形,而且蜀漢劉備的軍事實力處於高峰,如果此時曹操貿然稱帝,必然成為劉備和孫權重新聯合,並攻擊自己的藉口。因此,如何打敗劉備和孫權,統一國家才是曹操最為關心的事,稱帝的事就往後靠了。

    所以,從時間節點來看,時機不對,晚年曹操不會稱帝,而早期曹操又沒有稱帝的條件,一直忙於四處征戰統一北方。

    對於曹丕,屬於富二代,守業型領導,沒有了創業者曹操的憂慮,在繼承了曹操的龐大家業後,馬上稱帝,時機上水到渠成。

    2.曹魏與門閥貴族的關係

    漢朝是門閥貴族的時代,各個大家族靠互相舉孝廉做官,壟斷著仕途。東漢末年的亂世造就了曹操和劉備等諸侯,而曹操任人唯才,打破了原來的秩序,損害了當時的門閥利益。但是,曹操治理國家還得依靠門閥的支援,而曹操窮其一生都沒能很好解決這個關鍵問題,自然曹操也不敢安心稱帝。

    相反曹丕釆用了司馬懿的九品中正制,用九品中正制向門閥妥協,讓門閥重歸朝庭,掌握了官員的選拔大權。由於獲得門閥貴族的支援,因此,曹丕上臺後膽敢馬上稱帝

  • 13 # 歷史演義boy

    因為曹操一生未能稱帝的原因就是他不願意與士族達成妥協。

    以荀彧為例,荀彧難道一開始看不出來曹操的野心嗎?如果看出來的話,那為什麼一開始願意做曹操的左膀右臂,後期卻一直極力反對曹操稱王。甚至還參與了針對曹操的銅雀臺兵變。別說什麼因為忠於漢室,荀彧前期明顯更忠於曹操。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以荀彧為代表的世家大族與曹操在對於士族權利的擴張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曹操主張唯才是舉,因此手下多寒門,而荀彧主張重用士族,以出身論英雄。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死後以司馬氏為首的世家大族對曹丕表示了擁護之意,並且提出了一個赤裸裸的交換條件。

    九品中正制

    這是一項誕生之初為了打破世家大族對於人才選拔的壟斷,結果卻是使得士族控制人才選拔變得合法化。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區別於過去察舉制的是不再使用士族直接舉薦人才的做法,轉而給所有“人才”劃分等級。

    當然,劃分等級的方法裡面明確說明了不得以出身為依據。而且劃分等級的任務也全都交給了“中正官”,士族不能插手。

    聽起來好像還不錯是不是?

    馬上,九品中正制在實行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

    中正官到達地方以後,因為不瞭解當地的人物,一個一個去“面試”也不現實,因此只能去諮詢當地有聲望的人。而有聲望的人,恰恰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所以,問題來了。士族會把一介平民推舉給中正官嗎?顯然不會。於是,世家大族透過“合法”途徑,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高等級的人物。

    這還僅僅是九品中正制的初期,這個時候或許還有一些“漏網之魚”可以進入中正官的視線。

    而隨著這一制度的發展,中正官又面臨一個問題。

    兩個看起來同樣優秀的人物,我該如何挑選?答案很明顯了,就是挑選那個身世背景更好的人。

    因為大家族出生,掌握有更多的資源,也就意味著擁有更高學識道德的可能性會高很多。就這樣,到了晉朝以後,乾脆就把家世作為了評級的依據之一。

    至此,九品中正制完全淪為了世家大族壟斷人才的合法途徑。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才得以改善。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真正的寒門子弟才擁有了出頭的機會。

    因此,看似曹丕完成了曹操一生都沒有完成的夙願,但是其付出的代價,需要用數百年間平民子弟的鬱郁不得志來償還。

    並且他曹氏的天下,最後不還是被士族奪走了嗎?

  • 14 # 一米彩虹

    漢室早已分崩離析,曹操只想專權,未想稱帝,但是曹操後人可不這麼想,曹操死後,無法約束後代子孫所為,漢室被取代早晚的事,即便獻帝在劉備手上,結局亦是如此

  • 15 # 方圓論壇

    曹操是東漢末年曹魏政權的建立者,很多人奇怪為何曹操一生都沒有稱帝,而他的兒子曹丕一上臺後就可以稱帝自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曹操並非沒有能力稱帝,而是他根本就不願意稱帝自立。從實力上來講,在曹操滅掉袁紹成為天下勢力最強的軍閥之後,曹操在實力方面就已經具備了稱帝自立的基礎。當曹操南下佔據荊州之後,曹魏的勢力更是達到了其巔峰狀態。如果曹操想要稱帝,那是輕而易舉的。畢竟當時天下諸侯也僅剩孫權、劉備、劉璋、張魯等人。大漢江山曹操一人佔了一半。可以說曹操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才稱帝的因素。之所以曹操沒有稱帝,還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曹操的首要目的並非是稱帝,他想要的是消滅所有的敵人一統天下。雖然曹操當時實力最強,其他剩下的諸侯實力也都遠遠不如曹操,但曹操很清楚,他們雖然個體實力不如自己,但如果自己稱帝自立的話,那麼其他諸侯勢必會聯合起來一起對抗自己。如果其他諸侯全部聯合起來,這對於曹操來說顯然是不願意面對的。畢竟弱小的個體和強大的聯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對手。曹操也擔心自己貿然稱帝后會使得其他諸侯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這樣會使得他一統天下更加困難。而且還會使得漢獻帝這張王牌沒有了任何價值,顯然以曹操的精明,他是不會那麼去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不稱帝也或許是對於自己曹魏陣營勢力內部還存有疑慮。畢竟當時忠於漢室的臣子還是不少的。曹操的稱帝是否會導致內部出現動亂?雖然歷史上曹操先後破獲了國舅董承和國舅伏完的作亂。但沒有暴露出來的忠於漢室的人還有多少,曹操並不十分肯定。而且曹操深知他最為倚重的謀主荀彧,本質上也是一個保皇派。而荀彧對於曹操對於曹魏陣營來說影響太大了。畢竟曹操的很多人才都是荀彧推薦的。荀彧一人的影響力太大了,曹操不敢冒險和荀彧翻臉。畢竟他需要保證曹魏勢力的平穩才是最關鍵的。

    最後一點,曹操本質上也也不願意造反。主要是曹操不願背上篡漢惡名。歷史上有記載,曹操親口說過,“若天意在吾,願為文王”。意思就是他願意當週文王,而不願意成為親自篡位的周武王。因此曹操雖然具備了相應的實力,但他卻並沒有稱帝,反而一直在給曹丕鋪路。他在給曹丕掃除日後稱帝的障礙。但曹操萬萬沒想到的是,曹丕稱帝后,還是把武皇帝的名號追諡給了曹操。所以說曹操的一切功夫都等於是白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把給我買的頭繩給了他媽兩個我委屈是我太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