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對唐朝的描述被歸結於「氣度」二字,這具體指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你的胡歌哥

    唐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它透過國度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把中華文明傳播到各個角落,眾多國家的人民蜂擁而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技術、文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是一個對外來民族包容性很強的國家,也是一個人才輩出,比較浪漫的國家.

  • 2 # 半閒山人

    盛世的大唐,處處呈現出一派雍容、恢宏之氣度,繁華、富麗的長安城儼然一塊巨大的磁石,不但吸引著周邊君主、使臣的虔誠朝拜,甚至於遠近的客商、僧侶、匠人、胡姬亦紛紛而來,且一個個流連忘返,竟是一見長安忘故鄉,從此“我心安處即吾鄉”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巔峰王朝,大唐不但以其輝煌的成就與燦爛的文化雄視千古,且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能夠平等對待異族、真正體現泱泱大國之胸懷和氣魄的王朝。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原王朝與塞外民族一直戰火不休,但在大唐的太宗至代宗期間,西、北諸民族共尊大唐皇帝為“天可汗”,亦意為萬王之王。

    在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中,外族在朝廷為官者高達三千多人,其中宰相有二十九人,因此,大唐王朝的強盛,亦離不開他們的輔佐之功。然可惜的是,強盛的大唐王朝終因“安史之亂”而急轉直下,有人便以禍首安祿山的異族身份大做文章,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唐之失即在於此。此誠不確也。須知帝位委實是古往今來最具誘惑力之寶座,涉及皇權之爭,骨肉親情尚且不顧,更遑論同族、異族之分了。

    貞觀一朝中,昔日突厥王族的阿史那社爾,以及曾為一族可汗的契苾何力,此二人降唐後皆是為大唐四處征戰功勳卓著。太宗去世後,他們在悲痛之下,竟自請殺身殉葬,以報太宗知遇之恩。

    大唐王朝因內有中原文化的薰陶與滋養,外有少數民族豪放、粗獷之氣的影響,故此其治國理念頗具相容幷蓄的精神。再加上唐太宗以其“王者大公無私”之胸懷治理天下表率在前,故大唐的整個社會氛圍才能夠空前的開明、開闊與開放,甚至其後近千年的王朝統治中,亦不復如此氣度。

    半閒認為:唐人不論身居朝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具有一種豁達、包容的精神。惟其如此,唐玄宗能夠忍受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傲慢,白居易可以在《長恨歌》中諷刺先皇,而皇室不但不追究其“大不敬”之罪,唐宣宗繼位後,還曾下詔任命白居易為宰相。在得知白居易已離世八個月後,唐宣宗在惋惜與悲痛之餘,居然以天子之尊寫了一首《吊白居易》的哀悼詩。同為詩界天才級人物,“文人相輕”在李白與杜甫之間並不存在,更沒有“瑜亮之嘆”。兩人的交往,自始至終,都擁有如朗朗如日月之胸懷。

  • 3 # 周朝文DMU

    氣度者,氣象風度。能允許氣象流溢、風度揮灑,首在開放自由。嗣後自然倜儻。

    唐承漢魏六朝之風流,還沒來得及僵化,自上而下,寬和自由。李氏馬上得國,開國太祖太宗都是帶過兵的,所以不文弱。李世民接位時不過三十歲,此人對初唐氣質的影響極大。唐初軍事強盛,但又不像漢武窮兵黷武。突厥既平,四夷賓服,天可汗的名號掌著,唐自而上下的自信,加上自己又有鮮卑血統,也不僵化不搞種族隔離華夷之防,不教條主義,自然開放。

    李唐雖然宮闈混亂,世稱“唐烏龜”,但錢穆老師說其制度甚好,至少在中前期,不管天子怎麼換,元氣不傷。三省六部,三省尤其是中書門下,極重相權和內部參議;天子亦重宰相,唐朝時群臣議事,是有位置坐的,不像後來天子坐著群臣肅立,還要三拜九叩之類。府兵制,不像宋朝廂禁軍那麼偏廢,雖然末年節度使制不力,但至少在唐初,破突厥、平高麗,很是霸道。總體說,唐之政治制度就像他們的窄袖小帽裝,比漢複雜,但比宋元之後清明簡易得多了。軍事至少在初期也夠穩。這就自上而下,立了個“簡潔明快、強健瀟灑”的勁頭。

    因為制度端正,風骨又開放自由不僵化,所以精神領域也很自由。之前的六朝有些太散,唐是一種有凝聚力的散,於是成了倜儻。孟浩然不做官也能得風雅之名,王維靠詩畫與琴也能得貴族青眼,李白從中亞到長安也能有名。岑參、高適、王昌齡們不以出塞從軍為恥。因為開放,所以王維李白論起禪啊道啊也可以很蕭散不拘泥。

    王國維說過段話,大意是,唐人寫詩好在不會存著“我要寫詩”這勁兒。實際上唐詩雖然冠絕天下,但更多是抒情解懷、友人酬答之物,因無心而自出機杼。其實這個“無心插柳反得自然”的話頭,可以推廣到唐其他領域。做畫,文人畫還不興盛,所以寫意少但工;寫文章,大家其實都承六朝金粉,寫得好華麗駢文(王勃等人),但又想有風骨,於是刻意求古拙(陳子昂、韓柳);民間生活,因為制度穩定而高效,所以巔峰期也“小邑猶藏萬家室”,市民生活雖然未必比宋繁華,但自由度算是挺不錯的。男女也算平等。教條極少。最重要的還是那倆字:開放。

    說徹了,大概是,唐,或者說唐的文人們,是從魏晉六朝的粉堆裡,站起來的一個風骨肌肉男。前朝清雅秀麗仍在,所以自然天生麗質不必去追求才情;自身夠強健夠自信,於是吞吐風雲,自然停勻。

    這是一個驕傲的時代,唐朝是真正由內而外的自信,其外,不需要用武力征服你,卻讓萬朝來貢。其內,對比當下的拜金拜權的社會,當時多少人為了捍衛信仰的氣節,追逐內心的理想,而看輕權勢金錢甚至生命。要知道,並不是生產力超過了現在,才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是一個寬容的時代,比起現在華人崇洋媚外,和外華人打交道唯唯諾諾,自覺低人一等。當年的大唐卻可以包容各個民族,在市井,在宮廷,唐人與外華人的交流顯得那麼稀鬆平常。這是一個文化融合的天堂。當年的繁榮,從那些出土的唐三彩中,都能隱隱綽綽地看見。

    這是一個自由的時代,李隆基愛上自己的兒媳並不是個例,在唐朝,女性改嫁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間對女性有著讓人髮指的欺壓。更可怕的是,對女性的偏見在如今還是在各個角落繼續作祟。不是不用裹小腳就是解放,誰敢說那些三從四德又何嘗不在影響現在人的世界觀?而在大唐,女性享有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尊重與自由,既可讀書寫字,從政為官,亦可輕衣薄裳,千姿百態。

    這是一個健朗的時代,中國的書生千年來都有著文弱的病態,在唐朝卻又是一個例外,你所知道的文豪詩人,大多也會舞槍弄劍,他們有著強魄的體格,上至李世民,李隆基,下到大唐的各級官員,都是上馬彎弓射箭,平定天下,下馬行雲流水,文采飛揚。這還是一個開明的時代,那時對於人個體的尊重也許現在人都很難想象。即使你位高權重,你有過錯,別人照樣可以直諫彈劾你,即使彈劾不了你,也可以組織大家慪氣不理你,反對你,寫文章罵你。而被罵的人,一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表達觀點反駁你,或者改善自己,而不是弄死這些比自己卑微的反對者。相比於其他時代,在盛唐,人們對於文采,氣節,品格,藝術尊重要大於對權力的敬畏。

  • 4 # 道阻情長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強大,文化經濟繁榮的一個朝代,後人通常把唐代和漢代並列,並稱為“漢唐盛世”。 唐朝的氣度在於它能相容幷包,有一個開放的文化環境,儒釋道融合,沒有獨尊哪一家;在於強大的國力下,政通人和,接受外來文化;在於士子們都有奮發昂揚的精神和寬廣的胸襟。

    【唐太宗】

    國力強盛為文化繁榮創造條件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打敗突厥,唐朝取代勢力強大的突厥成為東亞盟主;貞觀八年,大敗吐谷渾;貞觀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顯慶二年打敗西突厥。唐朝勢力之強,連續100餘年,直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達到高峰。

    這時期唐代讀書人漫遊全國各地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李白】

    2.寺院經濟為貧寒士子提供免費食宿和藏書

    只有唐代寺廟、道觀經濟才如此發達,青年士子在山林讀一段時間的書,再漫遊名山大川,再參加科舉考試,比如陳子昂金華山的玉京觀;李紳讀書於無錫惠山寺。

    唐代詩人詩中都有一種清幽、明秀的格調,這和早年的山林讀書生活有關。李白出夔門前就曾隱於大匡山讀書。

    這批士子出了山林,以後都是響噹噹的歷史人物,為唐朝注入浩然氣度。

    【陳子昂】

    3.儒釋道融合

    唐王室以老子為祖先,唐太宗李世民支援玄奘譯經。這和漢代不一樣,漢朝巴不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唐朝很多詩人都在詩中講佛理,表現禪趣,比如孟浩然“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孟浩然《陪姚使軍題慧上人房》);比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

    唐朝接受外來文化

    唐朝的王室,他們身上有鮮卑族血統,又長期住在北邊,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響。

    唐代廣泛接受外來文化,從文學藝術的生活趣味、風俗習慣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

    由於大量外族移民住處,商旅往來,宗教的傳播,西域各族各國生活習慣、文化也廣泛地影響著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會,南北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以及像廣州這樣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這些地區從飲食、衣著、樂舞到生活趣味,雜取東西,唐人的風俗也頗受北北韓卑婚俗的影響,敦煌發現的寫本書儀殘卷記載,唐代民間婚禮的主儀式在女家舉行。

    在這樣一個朝代生活,比在宋代好太多。

    士子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咱們盛唐有一群慷慨激昂計程車子群體,散人以邊塞詩人為代表,具體分析他們身上的自信和積極進取精神,這是盛唐才有的氣象!

    說到唐代的邊塞詩人,我們會想到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

    在動輒自比王侯的盛唐詩人中,高適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人。

    高是極負盛名的邊塞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擬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飆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有對男兒自當橫刀立馬的頌揚,也有對戰爭給百姓帶來災難的同情,也有對將領帳前歌舞的不滿,也有對將士浴血奮戰的歌詠!

    在高適眼中,功名化作軍中的一壺酒。

    【高適】

    說到岑參,我們就會想到他豪邁的氣概,且看《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種飛沙走石、馬毛帶雪的背後,是岑參,是盛唐詩人群體,即使環境再惡劣,他們也積極進取。

    【岑參】

    這就是盛唐氣度!唐人的氣度!

  • 5 # 醉望長安城裡花

    當一個國家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綜合實力非常高,氣度自然就有了,唐的氣度建立在自己強大的實力之上的。今天我們試著從多個維度來解讀一下為什麼唐朝有自信和強大的氣度。

    唐朝在歷代王朝中算是綜合實力最強的王朝。無論是文化、制度、軍事實力還是生產力等各個方面都很發達。當時的唐朝,是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文化、藝術中心,對於東亞周邊國家以及世界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唐朝與北韓、日本以及和東南亞、南亞各國都有深廣的經濟文化交流,如遣唐使、鑑真東渡,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影響,其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生活習俗(衣服、茶道)、錢幣鑄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

    時至今日,日本完整的保留了唐代風格的很多建築,最為著名的是日本奈良的東大寺。還有很多國內已經失傳的中醫藥方(日本稱為“漢方”)、以及唐代的樂器(尺八)、兵器等等。越南、北韓、日本等文化的載體都是漢字,直到近代太用的自己的文字(除日本)。

    今天我們從多個角度來解讀為何大唐有如此的氣度!

    統治者和整個社會的包容性強

    李唐王朝的統治者,是由少數民族鮮卑族血統的,本身就比較開放,而且統治者和整個社會秉持的是“兼收並容,不分番漢”的文化態度和人才政策。唐在當時和今天的美國很相像,可謂國際範十足。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初名將李靖曾說:“天生之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義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這種非常開明的民族觀點,成為了萬國來朝,唐朝強盛的基礎。

    按照唐朝慣例,凡是來長安居住的外華人,做官也好、經商也好,一律由唐朝政府供養。在唐代宗時期,“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也就是說,滯留在長安不肯回家的回紇人就有上千人。在唐德宗時期,在長安工作生活學習的外華人“胡客”已經高達4000多人。

    他們當中有學者、官員、商人、僧侶,他們共同為長安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貢獻。據史料記載,唐大明宮麟德殿曾宴請過全世界七十多個國家的客人。先後來唐的外國使者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等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卑路斯、李元諒、阿倍仲麻呂、契必柯力、黑齒嘗之、高仙芝、哥舒翰……等,波斯人在唐朝做到宰相,著名的日本官員阿倍仲麻呂還獲得皇帝欽賜的中國名“晁衡”。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正是描寫各國使節朝拜大明宮的勝景。在當時擁有百萬人口的長安城裡,長期居住的外華人多達萬人。

    文化自信

    整個唐代,產生了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有幾十上百位,出現了李白杜甫這樣的大家;詩歌型別多樣,出現了成熟的格律詩並構成唐詩主體,也孕育了產生宋詞的產生;內容擴大,視野廣闊,風格多樣,如邊塞詩、山水詩、田園詩、遊俠詩等;散文上古文運動推動了傳記、雜文、遊記等的發展,出現了雜文大家韓愈,遊記小品大家柳宗元;小說上產生了唐傳奇,成為後代小說的直接源頭,開拓了後世文學的道路。這些,可以說“衣披詞人”,代代而遠。

    其它藝術門類如繪畫、音樂、書法、舞蹈、雕塑等。書法整體水平很高,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楷書大家,成為後世書法楷模,他們所創立的書體成為後世漢字的主要形態——正楷。

    唐代繪畫藝術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繪畫藝術的一大高峰,門類和成就都超過了之前各代,如花鳥畫、人物畫走向成熟,出現了刁光胤、薛稷、邊鸞等花鳥畫大家,而吳道子則精於各類畫類,閻氏兄弟、法明、張萱等人的人物畫;佛教繪畫盛行,如敦煌壁畫。雕塑上出現了成熟的藝術品如陶器工藝唐三彩、敦煌佛像等。

    可見唐代文化呈現出兼收幷蓄、豐富多樣、大膽創新、高闊大氣、輝煌壯觀的特徵,構成了唐代文化的獨特個性。

    制度自信

    唐代的政治文化上也達到了很高的階段。

    完善了以三省門部製為代表的封建國家機構,透過三省六部制度,分化了皇帝的權利,讓大臣也有了真實的決議權。這樣更有利於國家發展,避免皇帝獨斷專行。

    進一步發展了科舉考試製度,如門類齊全複雜多樣的科考門類,武則天時代又成立了武舉考核,在迅速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同時,為封建統治培養了大量人才,這兩者為後來歷代政治發展、變化奠定了基礎。

    因為科舉制度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其實是遠遠超過多數華人想像的。科舉制度雖然首創於隋朝,但在當時沒有嚴格的選拔程式,考生多由各郡縣推薦,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察舉制的修正。

    但唐朝制定了從最基層開始高度規範的科舉制度,並長期堅持實施,使其成為中國政治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現代世界各國主流的文官制度源自英國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度則誕生於公元1854年,而學習與模仿中國科舉制度和文官制度可以說貫穿了這一制度誕生的整個過程。

    軍事實力自信

    公元629年唐朝分兵6路進擊東突厥。僅僅6個月後,在公元630年的5月2日,唐軍就俘虜了頡利可汗,滅亡了東突厥。而此後原本臣服於東突厥的周邊各部紛紛轉而向唐朝稱臣,唐太宗也獲得了“天可汗”這個稱號。

    此後,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乃至安史之亂後的唐肅宗和唐代宗都曾被尊為天可汗。當時大量周邊政權和部族都被納入了天可汗體系之中,其新首領繼位都要由天可汗下詔冊立,部族之間的爭端也會由天可汗調解仲裁,同時天可汗還負有保護周邊部族的職責,而周邊部族則有義務在天可汗徵調時按要求派兵。這也是唐朝對周邊政權政治影響力的最直觀體現了。

    唐軍於公元657年滅亡了西突厥,公元668年滅亡了高句麗這個已經與漢、北魏、隋等歷代中原王朝激戰了600多年的東北強敵。在40年內接連攻滅東西突厥和高句麗這樣的強敵,也是唐朝政軍實力的最好體現了。

    唐王朝鼎盛時期那是“四夷臣服”,所以唐朝在西部和北部的疆域非常廣闊,北部北庭都護府竟然擴張到貝加爾湖以北了;而東北方向,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延伸到了北韓半島,唐朝設立安東都督府和熊津都督府,可以說是戰功赫赫。

    唐朝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在中古時期這可是個十分恐怖的數字,這裡面很多地方都是唐軍打下來的,唐王朝軍事力量之強盛,由此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歲女孩患尿毒症被生母拉黑,只有男友陪伴照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