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0年老頭

    如果說宋朝缺的是一個漢武帝,那一戰後的英國缺的就是一個維多利亞女王,所以漸漸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島國。問題是,誰也知道,一戰後的英國,即使有十個維多利亞女王,也無法恢復從前的榮耀。

  • 2 # 沂州牧

    任何一個政權的崛起興盛到覆滅,都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決定的,也都不是任何一場孤立的事件可以決定的,而某些人的某些行為或許在某個時刻能影響很大,但是真正能決定這個政權的表現甚至衰敗的決定性因素,說到底還是支撐這個政權建立的那些階層以及這個政權整個的體制構成。

    楚漢之爭不過四年有餘,而在普通人看來不過就是劉項二人的鬥爭,但是真的要鋪開來講,其中所涉及到的方面,所涉及到的人員,所涉及到的鬥爭方式,都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而項羽的失敗也不僅僅是因為其自身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從這個政權的開始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項羽最後的失敗,也只是那個問題最後的總爆發罷了。

    故而,短短建立不到五年的西楚政權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建立幾百年的宋帝國了,而宋的崛起到興盛再到中後期的對外無能,都不是任何一個單獨的人可以改變的,換言之,這個政權從開始就有了問題,而之後的無能也只是這個問題的不斷延伸和擴充套件罷了。

    雖然很多人非常討厭唯物史觀這個詞語,但是我現在對這種研究歷史的觀點卻異常感興趣: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如上內容,看似一堆廢話,但是在解釋宋朝是否缺的是一個漢武帝的問題上,卻異常的精闢,說白了,宋朝缺的是不只是漢武帝,而是一個大漢的體制和構成大漢政權的那些階層們,如此,漢才會是漢。

  • 3 # 追逐幸福的逐夢人

    換個角度漢武帝在宋朝就一定能讓宋朝強盛嗎?我認為不一定的,首先先來看下宋朝的建國及所處的環境

    杯酒釋兵權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著。趙匡胤本人就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之患。為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為了徹底斷絕武將們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為五代十國之後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趙匡胤開始著手軍事制度的改革。

    軍制改革

    “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除了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之外,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文選,重用文人,以至於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任何軍功,成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為了當時的社會寫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無可奈何之下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被遼、西夏、金所超越,最終導致了北宋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

    透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到,宋朝建立之初,為了防範武將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極大的削弱了武將手中的權利,

    所處的環境

    北宋(960—1127年)時期國記憶體在的政權有遼、金、西夏,

    1、遼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2、金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3、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

    以上可以看出北宋開國皇帝是透過兵變起家的,害怕武將作亂,所以透過一系列的軍制改革對武將進行了強有力的限制,這樣一來對軍事作戰非常不利,造成北宋軍事上的衰落,同時北宋四周遼宋西夏等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可以說是形勢危急。漢武帝大家都知道是一個開疆拓土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也是建立在文景之治長久的和平之上的,國力有很大的積累,才能保證長時間的征戰,漢武帝后期也出現國力的衰落,所以長時間的征戰是不可持續的,把漢武帝放在宋朝來說,如果不進行軍事改革想要取勝周邊國家是不可能的,祖上造反起家,對後世影響深遠,放開對武將的限制,也很難實現,所以即使漢武帝在宋朝也難有作為,即使能改革成功宋朝周邊所處的環境來說,周邊都是強國,而且路途遙遠,要想征戰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但是北宋的領土缺少養殖戰馬的場所,所以綜上所述即使漢武帝在宋朝也難有所作為。

  • 4 # 曾銘瀾

    哪時代不一樣,遼半遊牧半農業戰鬥力還是強,也來也弱化了,因為有農業養自己安於享受,戰鬥力下降,所以金才能滅。但宋更腐化,無能為力了。

  • 5 # 九魚亭

    之所以漢武帝能成就千古霸業,一方面在於其雄才偉略,另一方面在於當時漢朝強悍的國力。在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帝王的積累下,漢朝國力空前強悍,面對匈奴的挑釁,漢武帝無所畏懼,加之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坐鎮,這才打得匈奴抬不起頭來。

    除此之外,劉邦和朱元璋一樣,他的天下是一刀一槍拼來的。而趙匡胤得國不正,他是繼承的後周的天下,搶了孤兒寡母的東西,這個跟劉邦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威信、底氣上和劉邦不可能同日而語。

    劉邦敢於放權,而趙匡胤為了穩定政權花了大量的心思,為了就是防止地方割據。漢武帝雖然實行了“推恩令”但藩王勢力仍然很強,反觀宋朝,趙匡胤將兵權分配的零零碎碎,不僅有樞密院還有三衙,最終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地步。

    宋朝的節度使待遇很高,但權力很小,趙匡胤吸收了唐末、五代的教訓,大將已經很難再掌控大權,以至於宋軍的戰鬥力明顯不足,直到南宋,宋高宗迫不得已才給將領放權。

    北宋最大的心病就是幽雲十六州,石敬瑭的義氣之舉,影響了兩宋三百年多年,柴榮沒有打下來,趙匡胤努力過沒有效果,趙光義以全國之力,發動兩次北伐,覆滅了北漢,但仍敗在了契丹手中。

    幽雲十六州原本是阻隔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而宋朝卻失去了這一重要屏障,為此宋軍一方面在都城囤積大量軍隊,其次在宋、遼邊境也必須陳列重兵,為的就是抵禦遼國侵擾。

    另外,漢朝的騎兵部隊很強,而宋朝的騎兵很少,主要在於宋朝的疆域太小,東北、西北養馬地,分別被西夏和契丹佔據,無法產出優良的戰馬,以至於宋朝致力於用弓弩剋制騎兵。

    假如漢武帝穿越到了宋朝,也難於改變現狀,五代的亂世就決定了宋朝君主,要想長久,必須削去節度使的權力,而宋朝缺少戰馬,機動能力大為受限。趙光義很想像漢武帝一樣創造奇蹟,但他也失敗了,可見宋朝的國力和漢武帝時期還是有很大差距。

    領導固然重要,但制約其發揮的因素太多,就算漢武帝穿越,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宋朝的現狀!

  • 6 # 包山種樹

    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統一了中原,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歷史三百一十九年,比唐朝的歷史都要長。終宋一朝,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美中不足的就是版圖日漸縮小,還要源源不斷的向遼國、西夏進貢求安寧。所以有許多人就認為宋朝就缺一個“漢武帝”去開疆擴土,以壯我河山。但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歷史只是相似不會雷同,漢朝當時的國情和宋朝時的國情並不能相提並論,即便是漢武帝生在宋朝也不一定能夠扭轉局勢。所以,我以為宋朝有許多優點和不足,並不是獨缺一個“漢武帝”,理由如下:

    第一、宋朝的相比於其他朝代的長處。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不是宦官弄權就是外戚惹禍,不是女主當家就是藩王造反,有時候看似很強大,但幾乎都是好景不長,就戰亂四起,縱然強大如漢武帝,也不能例外。我們再看宋朝,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沒有宦官控制皇帝的,也沒有皇后太后拒不歸政的,更沒有藩王造反令朝廷大傷元氣的,至於外戚的威脅從建國道滅亡幾乎沒有出現過,這些都是宋朝能夠維持三百多年的原因。

    宋朝的許多部分皇帝都非常關注民生而厭煩戰爭,所以,眾宋一朝的文化與經濟非常出色,即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在經濟上也令當時的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宋朝總體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著名學者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第二、宋朝的不足在於:北宋時,重文抑武現象太嚴重,致使整個北宋期間缺乏良將;南宋時帝王任用賢良沒耐心,幾乎沒有幾個有名氣的丞相或者宰相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北周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奪過來的,他始終擔心“黃袍加身”的故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所以建國後採取“重文抑武”政策,在國家尚沒有完全統一時就急吼吼的“杯酒釋兵權”,讓跟隨他大江山的將領們早早頤養天年去了,並且在朝廷上也是文官佔據主動權,武將一直被壓抑排擠。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文官集團十分強大,著名的有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富弼等;武官集團勢力單薄,以致於沒有幾個傑出將領,縱然出了一個狄青,但總歸沒有配合和後繼之人。

    到了南宋,武將倒是有幾位,例如張俊、岳飛、 吳 玠、韓世忠等,但由於皇帝們只想偏安一隅,對遼金西夏等外部威脅膽戰心驚,都不能傾心盡力的去支援。再者,到了南宋時,文官集團中能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也寥寥無幾,都是沒幾天就被皇帝打發到地方上去了。

    第三、宋朝面臨的外部威脅十分強大。先是大遼的虎視眈眈,他們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後還不滿足,和北宋的摩擦從未停止,北宋和大遼打個幾十仗都是各有勝負,大遼的耶律休哥一出馬,北宋立刻損兵折將;接著是西夏的李元昊雄心勃勃,使得北宋頭疼不已;到了北宋末期金國又秣兵歷馬,將北宋的兩位皇帝都捉去了,留下了讓人汗顏的“靖康之恥”,宋朝也只好選擇偏安一隅,在南方向金國稱臣納貢;再後來,蒙古人揮師南下,南宋滅亡。

    綜上,我認為宋朝並不是獨缺一個“漢武帝”。

  • 7 # 大虎貓愛吃麵

    我今天剛好百度了一下宋朝的地圖,來答一下。一個國家最能體現綜合國力的就是國土面積,只談經濟不談政治軍事就是在耍流氓。

    我一直認為宋朝=送朝,意思就是白給。北宋國土面積竟然只有280萬平方公里。同學們這是什麼概念?

    大家看圖自己對比啊,比宋朝早建立1100年前初創的大一統秦國都比宋朝要大。

    這是北宋地圖,大家看是不是比三國演義還要精彩?北宋整個就是一偏安於東南一隅的地方割據勢力。周圍全是敵人,跟誰打都打不過。渤海以北及山西都收不回來,今天的北京在當時是外國。哈哈哈哈哈

    到了南宋就更可怕了,整個長江以北全丟了。就剩長江以南那一點,連個割據勢力都不如,主戰派民族英雄岳飛要收回國土還被權力扼殺。

    你說他缺的是個漢武帝嗎?把整個西漢領導班子給他搬過來都不一定能救得了“送朝”,真就是白給,各種白給,公知治國還一無是處的朝代到底有啥吹的?誰在吹?

    反正我看完南宋北宋地圖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這樣的地方割據勢力竟然能堂而皇之的寫入中國歷史課本並被後世奉為正統。我呸。

    如果非說是因為“送朝”的敵對勢力太強大才襯托的宋朝如此無能,那漢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明朝有滿清怎麼說呢?

  • 8 # 樗丘閒居客

    天命難違——漢武帝到宋朝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宋朝是一個經常捱揍的朝代,遼國、金國、西夏、蒙古圍著它輪番捶打。北宋的徽宗、欽宗爺倆叫金國給擄到黃龍府,南宋的小皇帝趙昺讓蒙古鐵騎給攆到了海里。要是漢武帝到宋朝當皇帝能改變這種局面嗎?讓宋朝也封狼居胥,飲馬貝加爾湖嗎?

    回答是:肯定不行。因為宋朝與漢武帝時期的漢朝相比,不僅僅缺一個漢武帝,宋朝缺的東西太多了,缺少能征善戰的名將,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缺少疾馳如風的戰馬。只有漢武帝一個“光桿司令”,也只能是有心殺敵,無力迴天。

    一、缺少傑出的軍事將領。

    漢武帝自己就擁有十大名將,這些名將為漢武帝創造了大漢王朝的奇蹟。其中最著名的戰功卓著的是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

    衛青、霍去病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天才。衛青七次攻打匈奴屢獲戰功,多次被封侯,尤其是在公元前124年,衛青取得漠南戰役大捷,不僅自己和手下將領被封侯,就連三個兒子也被封為列侯。

    霍去病年少成名,屢立奇功。特別是在公元前119年漠北戰役中,他率領騎兵奔襲一千多公里大敗匈奴,殲敵七萬餘人,封狼居胥,飲馬貝加爾湖。霍去病打出了大漢王朝的威風和威名。

    李廣也是漢朝名將,素有“飛將軍”的美譽。他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出生入死。歷史上雖有“李廣難封”之說,但他的兒子李敢因為軍功被封為“關內侯”。

    縱觀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名將不多而且結局悽慘。狄青是北宋名將,在與西夏的戰爭和平定儂智高內亂中屢獲軍功而出任樞密使,但受到文官集團的猜忌被排擠出京,抑鬱而終。

    岳飛、韓世忠在抗金戰爭中屢建戰功,成為南宋抵抗金國的柱石。但也成為主和派的犧牲品,韓世忠被收回兵權,閒賦在家,而岳飛則屈死風波亭。

    在宋朝武將受猜忌,遭排擠。倒是有一群星光熠熠的大文豪,數不勝數。可惜漢武帝在宋朝是無將可用。

    二、缺乏訓練有素的軍隊。

    霍去病帶領的軍隊,幾天要奔襲上千公里(以當時後勤保障條件,將士們面臨的是多麼艱苦惡劣的環境),還能奮勇殺敵。漢朝計程車兵是多麼兇悍頑強勇猛和訓練有素,也說明漢朝對軍人的封賞多麼優厚。

    而宋朝的軍隊,能調動軍隊的將領手中無兵,手中有軍隊的人卻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部隊三年一換防,將領不和部隊一起調動,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部隊缺少訓練。軍人的待遇、地位都很低。這樣的軍隊根本阻擋不了蒙古鐵騎。當年宋、金合擊遼國,金國大勝遼國,而宋朝二十萬軍隊被遼國三萬軍隊打敗。

    三、缺少疾馳如風的戰馬。

    戰馬在古戰場上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立即提高了趙國的國力。馬上皇帝李世民把自己心愛的六匹寶馬的雄姿雕刻成浮雕以示紀念,可見戰馬在他心中的位置。

    漢武帝的豐功偉績也少不了戰馬的功勞。漢武帝時期有四十多萬匹戰馬。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戰,衛青、霍去病出徵時擁有馬匹十四萬匹。

    漢武帝能有這麼多的戰馬要感謝他的祖輩。他的曾祖父高祖劉邦就非常重視發展騎兵,劉邦為此設定了人頭稅。漢武帝的爺爺文帝下達了《復馬令》,他父親景帝設定了馬苑進行養馬,而且下令不允許盜馬,不允許馬匹私自出境。漢武帝也徵收“馬口錢”。他的軍隊以騎兵為主,這也是他取勝的法寶之一。

    而在宋朝哪找這麼多的戰馬。

    四、缺一個“文景之治”。

    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使西漢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使漢武帝有了打仗的資本。

    從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七次對匈奴用兵,耗費巨大。如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兩路攻打匈奴,大獲全勝。但光是戰馬就損失十一萬匹。

    所以沒有“文景之治”的支撐,漢武帝是打不起這麼多場戰爭。而宋朝的錢則成了歲幣進貢給了遼國、金國和西夏。

    五、生不逢時,強敵環繞。

    宋朝倒不是什麼都少,也有多的東西,這就是強敵環繞。也是宋朝的命不好,和漢朝相比,宋朝面臨四大強敵,遼國、金國、西夏國和大蒙古國。這都是新興的統一的國家,經濟軍事力量都強過四分五裂的匈奴,一點都不比宋朝差。尤其是蒙古打穿歐亞大陸,所向披靡。就算漢武帝帶著他的全部人馬,連人帶馬都到宋朝,是否能擋住成吉思汗的鐵騎也是未嘗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一天都在忙碌什麼?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