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名片: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 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是唐代一位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琵琶行》與《長恨歌》是他寫得最成功的作品。

    生詞掃描: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

    盡:凋謝,沒有了。

    恨:遺憾、惋惜。

    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意境再現:

    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沒想到,自己曾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誰知都是錯怪了春。原來它並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裡來了。

    含英咀華: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公元817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遊廬山香爐峰頂的大林寺而作。作者白居易和幾個朋友登廬山遊玩,併到大林寺借宿,意外地發現這座藏在深山中、人跡罕至的寺廟景緻十分優美:寺廟掩映在松樹竹林之間,潺潺的山泉繞寺而流。更令白居易驚喜的是,由於寺廟地理位置高,且與外界隔絕,導致氣候條件與外界有微妙的不同,儘管已是初夏時分,但這個地方的山桃花卻剛剛盛開,碧草也才剛剛長出來。彷彿是穿越了時空,重新回到初春時節。驚喜之餘,寫了這首清新、自然的小詩。

    詩人從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到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寫起。然後由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他產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複雜感慨。這種感慨,從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變化而發,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涼而惆悵的情懷。詩歌前兩句描寫初夏,百花已經凋零,但卻在深山這座寺廟裡見到剛剛盛開的桃花。

    在用詞上,作者非常講究,詩一、二句中的”芳菲盡”與“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字面上是記事寫景,而實際上是寫感情和思緒的跳躍——由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轉為驚喜之情。而且,首句的“人間”並非僅僅是“山寺”的對仗工整,它的著意斟選,意在表達一種特殊感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讓人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話中的仙境。

    第三句緊跟著說“長恨春歸無覓處”,間接表明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熱愛,對春光已逝的惋惜。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做鋪墊,第四句“不知轉入此中來”雖未直接抒情,但作者的驚喜之意已全然溢於言表,令讀者深為共鳴。

    本詩中,詩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並採用對比和擬人的手法,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天真可愛。短短的四句詩裡,從內容到語言都並不深奧,簡單易懂,但卻包藏著十分自然、深刻的感情,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 2 # 使用者言午澤群

    大林寺桃花古詩是唐朝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二年(817)四月而作。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該詩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和詩句平淡自然,描寫樸素,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詩人立意新穎,構思巧妙,把自然界描寫得活靈活現,生動可愛。詩句雖然沒有跌宕衝突,但戲語雅趣,表現出詩人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熱愛。仔細品讀,就會發現情趣躍然,意境深邃。辛棄疾《鷓鴣天》詞亦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薺菜花”之句,皆與白居易此詩用意相同,可以互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煮豆片加白糖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