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美談生活

    自我並不是所謂的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損人不己的處事方式。

    自我一般是德才兼備之人本著個人心願同時不違背各項原則遊刃有餘的處理事情的體現。所以現實生活中做到自我不容易!

    首先想自我必須足夠優秀,優秀到沒有自己辦不到的事情,同時做好這些事情不會違背國家或單位部門各項法律法規。同時操作過程中不會損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端午節本來要放假的,可是因為工作專案沒有完成,老闆強烈要求所有同事加班 一天。而你不想加班你要怎麼做?

    首先你必須把工作組專案中所有屬於你的工作環節在你休息之前準確無誤的完成。之後把自己的工作資料夾放在同事集體群裡,以便需要對接的老闆或同事隨時取閱。

    然後你不能來加班的事在離開公司之前最好先向老闆或負責人私下說下。大意為假期時間自己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處理,若不能來加班會再次打電話請假!同時把工作已經完成的事向負責人坦白。私下請假的目的便是不要引發同事的消極情緒,大家沒有誰願意加班。同時也保留了負責人的面子,大家都加班就你搞特殊!

    第二天八點前再向老闆或負責人打電話,重申一遍自己有事處理不得已請假。

    這個時候大家都來加班了,忙於工作根本沒注意到你的缺席。之後有人想和你對接工作,沒看到你的人。按平時習慣在工作群裡找到你的檔案開啟一看,“哇噻,老大!處理的簡直不要太完美”。其他人看到後也是也是讚不絕口,“我們是人,他卻是神”,有資格不加班!

    這就是自我的表現,自我的讓人心服口服!

    想做到自我嗎?那就從提高自己做起!

    隨感而發,望大家不同建議來溝通交流!

  • 2 # 雪月交光

    我記得曉說有一期,曉松老師說王朔曾經說過,所謂活得明白,就是絕不把評判標準交給別人。

    把評判標準交給自己,我覺得就是自我。

    想要愛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不把這個選擇權交給父母,交給朋友,不以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選擇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什麼樣的事情是對的,什麼樣的生活是好的,不讓別人來告訴你,不以他們的評判標準為自己的標準,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向來生活,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自我吧。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自我呢?因為社會的本質是一個複雜的關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自我,你就會失去很多。你的自我必須要符合社會規範和社會秩序,如果你的自我違背了社會公共利益,自然會有執法機構去糾正你的自我。

  • 3 # 潘心雨007

    什麼是自我,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自我很難?

    走自己的路,堅守道德底線,法律法規。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判而改變,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迎合。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和態度。簡單的說“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裡,丟失了自己的風景”。

    現實生活中,不是自我很難,而是你還不夠優秀。現在的人,高度的利益化,你成功了,說什麼都有道理。你失敗了,說什麼都是不對的。“合群”的生活姿態,是當今社會的主流,為了風光亮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虛假氛圍,每一個人都在充當著和諧天使。自我的人,大家都不喜歡,什麼清高了,孤傲了,狹隘了等等的頭銜,都是給你準備的。因為你的不“合群”,大家都在孤立你。如果你不夠優秀,的確很難。因為你超前的思維,處理問題的理智,擁有的生活理念,都是遇大家格格不入的,遭人嫉妒打壓很正常,因為你只講道理,不講人情,遭人誹謗中傷,這也很正常。你越是對,得罪的人就越多,在世俗的眼光中,就沒有對錯,只有利益,你讓他不高興,就是你的錯,你和他們不“合群”,你就是假清高,傲氣太大,你喜歡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直擊本質,就會被認為狹隘。

    有人問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一頭霧水,不會吧,一個人連對與錯的認知,都是這麼淺薄,可人家的人緣比我好了很多。我不喜歡這種環境和氛圍,為了所謂的好過,放棄自己的原則,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是隨波逐流就會活的灑脫,也不是大多數人的認可,就是正確。自我,就是不放棄原則和底線。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和靈魂,利益至上,成就了這個社會氛圍。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原則和底線,彷彿就是枷鎖,加重了自我的負荷,造就了人生的坎坷。

    有人給我說,我的哥,累不累呢?太累了不好。我知道,他是為我好,可就是這句“我是為你好。”又有多少人加入了渾渾噩噩的生活,酒桌上的交往,這個會,那個會的相聚,無非就是壯大人脈關係,為“辦事”鋪路,正因為如此,造就了貪贓枉法,將道德和法,棄擲天涯。總有關係不能通天,導致“辦事”無法成功的到達,就有開始抱怨,羨慕嫉妒恨,製造了很多無聊的鬼話。

    自我的人大都孤獨,因為超前的思維能力,細緻的觀察分析能力,很多問題都能預判的到結果,所以行事就會出現別人不理解的行為。久而久之,人們就會認為是我行我素,不理解,當然,也就會被人所嫉妒,也就會被人所孤立。難是必然的,但超前意識和思維可有效的規避風險,防患於未然,真正自我的人,有自己獨特的立世理念,雖然難,但很穩重,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失敗,也不會因為社會風氣而敗壞。善良隱藏在心底,只為善良的的人而善良,有愛,不氾濫,有恨,自我施放,不讓恨矇蔽心田,影響思維能力。“凡成就大業者,無不是一門心思,殫精竭慮。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在寂寞中奮鬥,在奮鬥中積累,何來一鳴驚人?”

  • 4 # 中公教師

    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有組織、有理性,與現實密切相關的部分,也是人格中負責執行的部分,它運用現實的思考來控制本我的行為,它要認識、瞭解環境,以期做出適當的反應,決定本我的哪些要求是可以給予滿足的以及滿足的方式。為了要順利地發揮執行的功能,自我常常要協調本我的需要和超我的限制。因此,自我的活動原則是現實原則,它透過次級思考歷程,利用由現實環境得來的經驗,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如,由於自我的作用,嬰幼兒逐步學會不憑衝動隨心所欲,學會考慮後果,考慮現實,採取恰當的方式適應現實,也正是透過自我的作用,解除心理緊張以滿足其需要,最終獲得快樂。

  • 5 # 鄭衛原創

    我認為一個人在觀察外部事物時從自身出發得到的所有感受、產生的所有想法和願望,共同組成了比較主觀的“最初的自我,”但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後人們一般會反思。

    與最初的自我不同,“反思的自我”不是觀察外部事物,而是把最初的自我作為觀察物件,即從旁觀者(社會)的外部角度反觀自身。

    我還認為,人不會自發地進行反思,而是在經歷了各種挫折使最初的自我認知受阻並引發了心理衝突之後,為了化解心理衝突,即為了回答提問所說的“為什麼自我很難?”才會受迫地進行反思。

    產生了上述心理衝突後,有些人會按照最初的自我的認知方式來悲觀地感受心理衝突,還有些人會開始反思心理衝突。反思的結果是從社會的角度反觀自身找到了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即最初的自我的認知誤區,及時化解了悲觀情緒,所以反思的自我是使最初的自我不斷獲得成長的積極的思維方式。

    所以,反思的自我可以讓“現實生活中的自我不再那麼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短時間內表現出特別煽情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