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島漁夫

    下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簡單一句話,從路易十四開始走下坡路,“七年戰爭”後就完全衰落了

    下面講為什麼,

    (一)路易十四趕上了法國的黃金時代

    路易十四,是波旁王朝開國之王亨利四世的孫子。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路易十四都像是一個“法國版的康熙”。

    首先看路易十四與康熙帝兩個人的年齡,路易十四出生於公元1638年,比康熙皇帝大了十六歲;隨後兩個人都是幼年繼承大統,路易十四即位的時候不到五週歲,而康熙皇帝坐天下的時候也不過才六週歲多一點。而且巧合的是,路易十四二十三歲親政的這一年,恰好就是跟康熙登基是同一年,都是1661年;而且兩個人的在位時間都特別長,路易十四做法國國王一直做到了公元1715年,總共在位時間達到了驚人的72年多。路易十四去世七年之後,康熙皇帝也在北京暢春園殯天。

    據說當年兩個人在位期間,還曾經互相通訊,只不過後來沒了下文。

    除了在位時間特別長,而且幾乎同時代,倆人還有一樣十分類似的,親政前的內憂外患特別多,親政後打的對外戰爭非常多。

    當時的三十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和法國人之間的“法西戰爭”(Franco-Spanish War)並沒有因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而結束。法國人依然還在同西班牙人進行外戰,並且戰況並不理想。

    當時英國人的當務之急,就是趁著西班牙日漸頹廢,荷蘭國力有限,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殖民空窗期,抓緊時間在海外佈局,實現殖民帝國的夢想。所以在海外,當時英國人的頭號對手是西班牙,第二號對手是荷蘭。

    因此在公元1654年,英國人向西班牙宣戰,又一次開啟了英西戰爭(Anglo-Spanish War)。

    英國人的參戰,終於成了壓垮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1659年,西班牙人被迫同法國人簽訂了城下之盟——《比利牛斯條約》(Treaty of the Pyrenees),持續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戰爭宣告結束。公元1660年,英西戰爭也隨之結束。

    我們回頭再來看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的這一年。

    這一年的法國,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稱霸之路。

    (二)遺產戰爭嚐到甜頭,刺激了路易十四的稱霸之心

    作為《比利牛斯條約》的一部分,公元1660年,路易十四強行迎娶了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長公主瑪麗年.特蕾茲(Maria Theresa of Spain)。

    他駕崩之後又引發了另外一場惡鬥——遺產戰爭(War of Devolution)。

    我們認為,實際上自從路易十四討要腓力四世家的大女兒瑪麗年開始,法國人就已經籌劃瞭如今這一刻。腓力四世去世,他年僅四歲的小兒子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即位。法國人提出,法國王后瑪麗年作為腓力四世的長女,理應同樣享有遺產分割權。崇尚自由與博愛的法國人要的不多,只需要西班牙人大手一揮,把西屬尼德蘭交給法國人治理即可。

    這樣的弱肉強食,把西班牙人按在地上摩擦,西班牙人當然不能答應。

    於是1667,遺產戰爭開打。

    儘管戰場上勢如破竹,但最後法國人還是接受了三家的聯合施壓,與西班牙籤訂了《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亞琛條約之後,法國人拿下了部分的西屬尼德蘭,繼續保持對西屬尼德蘭乃至於荷蘭的強大壓力。

    當然與此同時,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被空前地吊起來了。

    (三)法荷戰爭之後,路易十四身後的法國,國力達到巔峰

    公元1672年,法國藉口荷蘭人在遺產戰爭中背棄同盟關係倒向了西班牙,發動了“法荷戰爭”(Franco-Dutch War)。當然,同時宣戰的還有英國,因為此前已經爆發了兩次英荷戰爭,這一次同法國聯手,等於是第三次。

    最最雞賊的依然還是英國。

    英國人在1674年退出戰爭,卻在1678年又殺了個回馬槍,加入荷蘭陣營。

    書中暗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一年,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就已經迎娶了英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為妻,兩下早早就媾和了。

    表面彬彬有禮的紳士們,撒起潑來就跟水性楊花的青樓妓女沒有任何區別。潛臺詞就是,荷蘭的地盤早晚都是我的,尤其他的海外利益。我打英荷戰爭可以,那是我的家事,但是同樣的事情,你們都來打荷蘭就不行,群毆更是沒禮貌。

    於是列強大和解,於公元1678年簽訂《奈梅亨條約》(the Treaty of Nijmegen)。

    戰後,荷蘭繼續保持了領土的基本完整。瑞典在這次條約中收穫頗豐,拿到了神羅北部的部分領土。法國人再次拿到了西屬尼德蘭的部分土地,同時透過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條約,向東還牢牢地掌握了屬於德語區的阿爾薩斯與洛林。

    一個六邊形的法國,基本形成。

    路易十四的歐洲霸主之夢基本成真,法國達到了國力上的巔峰。

    (四)大同盟戰爭,路易十世成了全歐洲反法大聯盟的眾矢之的

    進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終於品嚐到了專制的春藥,霸權的高潮。

    經過了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檢驗,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國不足為懼,瑞典鞭長莫及,荷蘭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與義大利一盤散沙。如果說法國人還有什麼擔心的,那也只能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這個政權本身體量之外,他還在名義上保留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只要奧地利人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把這個“自古以來”的法理武器拿出來亮一亮。

    路易十四這麼想,也不算錯,問題是有點不合時宜。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對法國境內的胡格諾派採取了極端措施。奧斯曼突厥人大兵壓境,聖戰不聖戰,十字軍不十字軍先放一邊。很顯然,當時歐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羅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這樣荒唐的搞法,馬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反彈。

    公元1686年,作為反擊,歐洲其他各小強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這個同盟的參與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外,還有新崛起的荷蘭,瑞典,甚至於神羅內部的勃蘭登堡;除了重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還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羅馬教廷,甚至在光榮革命之後,威廉三世同時兼任了英國國王,英國也參與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來,歐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國單挑全歐洲的態勢也已經形成。

    公元1688年,法國單挑全歐洲的大戰拉開帷幕。

    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大同盟戰爭”(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或者奧格斯堡同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Augsburg)。當然,又因為這場戰爭持續了九年,也被稱為“九年戰爭”(Nine Years" War)。

    這一次,法國人確實是作了個大死。

    法國人是羊肉沒吃成,騷都沒惹一點。

    這場仗打了九年,雙方除了流血,在戰術上的表現都乏善可陳。沒有任何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也沒有留下任何經典戰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勞的雙方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Treaty of Ryswick)。

    和平協議簽署之後,法國將戰爭中拿下來的領土,悉數吐了回去。

    (五)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路易十四灰頭土臉,法國戰略態勢由攻轉守

    大同盟戰爭之後僅僅四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

    卡洛斯二世臨終將王位傳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Philip V)。只不過愚鈍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貴族們的建議,雖然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繼大統,但以後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不準合併。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稱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國波旁王朝。

    緊接著,不可一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宣佈,未來腓力五世也有繼承法國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讓你佔了,嘴上還不依不饒的,這下子列強不幹了。

    同年九月,反法聯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打。

    打了十三年的戰爭,最終以法國人的大妥協達成了議和。

    法國人答應,法國與西班牙兩個波旁王朝永不合並,同時原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屬尼德蘭,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等飛地,統統轉交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六)路易十四虛耗法國國力,他死後不久,法國在七年戰爭一敗塗地

    1756年到1763年,為了爭奪世界殖民地支配權,英法爆發“七年戰爭”,大部分歐洲國家捲入。

    只不過,法國的家底早就被路易十四折騰完了,這次法國和其盟友慘敗。

    捉對廝殺的戰況十分清晰,最終法國輸給了英國,奧地利輸給了普魯士,西班牙被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東歐的存在更加堅挺。

    戰後,英法締結了《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三個同出一脈的神羅國家簽署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Treaty of Hubertusburg)。

    經過這一戰下來,法國人丟掉了北美和印度幾乎所有的殖民地,法國的小弟西班牙也從北美退出。法國人把北美新大陸以及東方最肥的一塊肥肉,拱手讓給了英國人。不僅如此,英法大戰結束後不久,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就緊隨著荷蘭人的腳步來到了南半球,於1769年和1770年分別發現了紐西蘭與澳大利亞,並且宣佈這兩個地區被納入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法海上爭霸,在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對法國形成了碾壓之勢。

    當然,不甘失敗的法國,為了跟英國治氣,後來還支援了美國獨立戰爭。

    並且,成功操縱了美國的獨立。

    只是,這事幹的,損人不利己,法國人沒有撈到任何更多的好處。

    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法國在英國面前,已經再也無力抬頭。

    至於說半個世紀後的拿破崙戰爭,那也只是拿破崙一時在歐洲大陸取得優勢。

    至於全球範圍來講,法國再也無法同英國平起平坐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法國由盛轉衰,轉折點就是路易十四

  • 2 # 愛讀史的慧呀

    法國的衰落,從二戰就開始了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除了中國和美國,還在蒸蒸日上,不斷強大之外。其他三個國家似乎步子都有點慢,尤其是法國,衰弱之勢不可阻擋,法國現在經濟不斷被超越,而國際影響不斷縮小。而且國家不斷衰弱,面臨嚴峻的內部問題,可以說是混的最差的常任理事國了,再這麼下去,可能地位不保。而現在法國的騷亂事件更是觸動世界,人們不禁要問,法國到底怎麼了?

    其實法國的衰弱從二戰就已經開始了,也已經註定了。法國是西歐戰略位置最好,面積最大的國家,整個面積幾乎是英國的兩倍,而且擁有6000多萬的人口,可以說實力還是很強的。在近代法國那可是跟英國齊名的世界霸主,高盧雄雞,是被稱為歐洲的脊樑。

    尤其是拿破崙時期,法國更是橫掃歐洲,稱霸世界,何其強大。即使在一戰中,法國軍隊依舊是那麼的強悍,能夠有力的打擊德國,在世界那都是非常強悍。但是現在的法國,卻是大不如前了,雖然還有常任理事國的位置,但是國內卻是問題重重。

    一是經濟發展越來越慢,甚至要被印度超越,經濟式微下,國力越來越不濟。二是國內不斷穆斯林化,法國現在社會面臨深刻的種族問題,現在法國的穆斯林化那是西歐最嚴重的,穆斯林人口超過10%,而且還在不斷擴充套件,穆斯林化風險很大。

    三是,黑化嚴重,法國不光穆斯林多,黑人那是更多,而且黑人進入法國各行各業,尤其是在體育運動行業,黑人已經全面佔領。第四,法國在國際事務中,所發揮的影響力那是越來越小。而且國內矛盾尖銳,從這一次一個小小的遊行示威,發展成暴力事件,再加上最近10多年來,法國恐怖襲擊,暴力事件不斷就可以看出,法國社會真的面臨巨大的問題。

    現在的法國衰弱已是定局,很多人不理解,法國為何突然如此了?突然如此不堪?其實法國的衰弱那是從二戰時期就開始了。一個大國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自己的戰鬥力和意志,這也是近代法國強大的原因。

    但是二戰中,堂堂西歐第一大國,擁有300萬軍隊的法國,在三個月竟然向德國投降,這簡直讓世界大跌眼鏡。作為法國這個段位的大國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不是軍力都打光了都不可能投降的。就像俄羅斯,二戰歐洲部分幾乎淪陷,但是都沒選擇投降。但是法國卻投降了,完全拋棄了自己大國的尊嚴,大國的地位,成為附屬國。

    從這一刻開始,法國在世界的大國形象那是大打折扣了。雖然二戰後期戴高樂重新帶領法國抗爭,但是整個二戰的勝利,法國出力並不多,這也使得戰後法國成為最勉強的常任理事國,因為實力不濟。在這種情況下,戴高樂為了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不惜花費血本討好殖民地,不但引進殖民地人口,還給予大量的援助,才使得法國至今保持了較大的版圖。

    而且法國戰後為了挽回自己的大國尊嚴,退出美國主導的北約,自己發展,為此在世界不斷做和事老,以擴大自己的影響。但是結果是世界也沒幾個國家真正敬畏法國了,而且隨之帶來的問題更是讓法國難堪,一個高盧雄雞,快要被穆斯林和黑人佔領了,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失敗麼?

    可以說法國現在的問題還遠遠沒有爆發,本地人跟黑人跟穆斯林的矛盾,在不斷的加深。在未來一旦爆發,法國將無法承受,而且僅有的殖民體系也將崩潰。到那個時候,法國還能保住自己的常任理事國地位麼?到時候還不是混成二流國家。

    參考文獻:《一本書讀懂法國曆史》。

  • 3 # 流嶺

    為什麼老有人覺得法國衰弱了那,很奇怪。你設想國家綜合實力是一個金字塔,那麼我們國家的位置在中部,而法國應該位於頂端附近。為什麼這麼說,你看他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工業體系雖說不全面,但重點行業發展遠超我們,航空業,核電,軍工等頂端行業發展良好,而且還對我們禁售。

    你所說的衰弱無非是群眾愛遊行,愛集會,從電視裡看有點亂而已。我要說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真的不由普通工人,更別提一切榮耀屬於人民,都是資本家在主導發展,資本家在掌握國家命運,他要維護自身利益必須發展國力,這樣對外才有優勢,就像收拾不聽話的利比亞一樣,足以顯示法國依然強大,強大不是光靠GDP,強大是不斷積累沉澱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阿三都經常騷擾我們,中國現在是一個大國,但你要說是強國,那就需要繼續努力了,不能光靠GDP,等你強大到一定程度,自然會不怒自威,大國之間心理上都有一杆秤,這就跟為什麼美國老跟我們過不去一樣,就是不想讓你發展到威脅它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是講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