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清義聊家教
-
2 # 情愛中國
愛迪生就很厭學,但在技術發明方面就很有天賦。360行、行行出狀元!作為家長要對孩子做好觀察引導,能學的進去,就盡力支援,學不進去,可以跟孩子多交流談心,告訴學習文化知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畢竟在校讀書也就10多年,堅持一下就完成了,將來踏入社會是幾十年的事情,找份好工作,就得有文化有修養,幹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實在學不下去,也不要強逼,問他(她)喜歡幹什麼,得有生存之道,家長要支援他的選擇和想法(違法犯罪除外),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還是《幹自己愛幹+喜歡的工作》!
-
3 # 心理醫生小蔣
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有很多,具體來說大概分為以下三類:
1、可能是孩子在學習期間碰到了困難或者挫折,尤其是學習成績下降或者感覺自己的智力發育有些跟不上,就產生了消極的念頭,就想回避事情,所以就會出現厭學的問題。
2、可能是由於在學校里人際關係不好,比如跟同學發生矛盾或者跟老師發生矛盾,從而讓孩子對學校、對學習都有著比較強烈的排斥情緒,也會出現厭學甚至逃學的現象。
3、可能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比如有可能有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等等,也會導致厭學。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我們很多家庭不談孩子學習時,家裡一片祥和,母慈子孝,摟摟抱抱。一談到孩子學習,家裡便陰雲密佈,爸媽咆哮,孩子慘叫。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離不開規律,孩子的學習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找出了孩子不願學習的根本原因,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談到學習,我們談得最多的是孩子是否聰明,也就是智力問題。其實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經過專家數年研究,早就得出了不諍的結論:智力因素影響10%,非智力因素影響達到90%。
那麼我們就從非智力因素談起,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孩子的性格、自信心、心理狀態、身體健康狀況、家庭和諧程度、人際關係好壞等等幾個方面。現在為了解決孩子的學習態度,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我們從紛亂的諸多因素中找到了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歸納成兩個字:心態。下面我們就從這個角度談一下。
1、孩子厭學,不是厭惡學習本身,而是厭惡老師。
大多數孩子在學校學習是為了老師而學。經過觀察發現孩子如果喜歡某位老師,就非常喜歡這個科目的學習。如果對老師沒有好感或者某一天老師說了孩子不喜歡的一句話,孩子就會不惜犧牲本科成績來報復老師,用不學這一科目來發洩不滿。由此看來老師的德才水平對孩子的學習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調整孩子心態,建議家長:在家中多多誇獎老師,推崇每一位老師 ,當孩子表達對老師不滿時,要提醒孩子人無完人,引導孩子多想老師好的一面,一定努力化解掉孩子心中負面的東西。讓孩子總是保持對老師的敬佩之情,並把這種感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2、家庭關係不和諧,學習環境惡劣,造成孩子不好的心態,影響孩子學習。
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孩子得不到父愛和母愛,這樣日復一日,孩子慢慢就對家長產生了不滿。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提出學習的各種要求,孩子會藉機對家長進行報復,用“就是不學,氣死你”的態度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有部分家庭門庭若市,家裡整日熙熙攘攘,來客不斷,糟糕的環境導致孩子心氣浮躁,學不下去。
3、要設法讓孩子品嚐到學習的樂趣,用快樂作為學習的動力。打造孩子學習的快樂心態。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孩子玩起遊戲來可以通宵達旦,其原因無非是他品嚐到裡面的快樂。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孩子想玩,是因為他得到過快樂。第二玩得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快樂。孩子學習為什麼做不到如此呢?
看一下原因:第一孩子不想學,是因為他沒有得到過快樂。他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是因為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家長強迫孩子學習造成的後果。例如:一個上一年級的孩子,他玩得正盡興時,家長突然說:“作業做完了嗎?”孩子回答還沒有,家長於是就責罵,並強迫孩子馬上做。我們看這裡出現了孩子心理的巨大落差,一個簡單的孩子游戲,他是在活動中完成的,並且這種活動非常適合孩子好動的心理特點。並且孩子在活動中品嚐到了快樂,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突然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就需要孩子不僅馬上進入靜態,還要面對相對枯燥的知識,這個時候孩子很容易感到學習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因為沒有了剛才的快樂。
碰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平靜時對孩子提出學習要求,意思是說在孩子沒有快樂心態的時候。
因此我們一開始就要解決孩子想學的問題,這就是孩子接觸學習這項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讓他感到快樂,緊接著就是讓孩子持續地品嚐學習中的快樂。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樂趣,能享受到快樂,可以從下面兩點做起:
①、對孩子針對性訓練,讓他做一些非常容易的題目,保證他完全做正確,這樣來滿足他的成功欲。最後的目的是讓孩子品嚐學習本身帶給他的樂趣。
②、孩子取得成績後,不管大小,父母和周圍的老師、親朋好友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認可和欣賞,這樣也能使孩子產生很大的快樂。
我們為什麼總是談論快樂,因為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總想逃離痛苦,追求快樂。刻苦學習的現象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經常看到有人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學習,就說這個人學習很刻苦,其實這是誤會,他本人一點也不苦,反而很快樂。因為沒有快樂,一個人不會長時間的堅持做一件事情。
4、孩子的學習狀態很多時候都是心態決定的。
我們看一個案例:有一個上初二年級的學生家長找到我,說他女兒在初一年級一次考試當中考了個班裡第一名。第二次考試在班裡是第五名。其實成績的稍微上下浮動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可孩子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她的壓力與日俱增,每每考試緊張、焦慮,結果成績一落再落,最後下滑到班裡二十四名。見到我後,我問孩子:“你知道你成績下滑的原因嗎?”孩子回答:“我每次考試的時候特別緊張,夜裡經常睡不好覺。”我說:“你看多好,原因不是找到了嗎?考試時候緊張是因為你總想考到第一名。”接下來我問她:“你們班第二十名的孩子你和他熟悉嗎?”孩子說:“非常熟悉,也是一位女生。”我就問她:“你和她主科做一下比較,看看她哪一科比你成績好?”她想了一會兒,說:“她哪一科都不如我成績好。”我說:“下次考試能不能超過她,你考到二十名,就是成功。”她疑惑的問:“二十名就是成功嗎?”我說:“對,二十名就是成功。”結果她放下了第一名的包袱,在後面的一次考試中考了個十七名。她激動地給我打電話告訴結果。我們看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不定一個二十名目標,她就是考到十五名也不會滿足,這就是“心態”的問題。我用同樣的方法一點一點調整這個孩子的狀態,最後她的成績進入了班內前三名。
要想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讓孩子喜歡上學習,需要解決的問題固然很多,但主要問題還是我們談得“心態”問題。老師的德才、家長的德才對孩子有了感召力,孩子就會產生良好的“心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滿足孩子的成功慾望,讓孩子不僅感到學習本身的樂趣,還要接受到老師、父母、親朋好友認可帶來的快樂。這樣就會保持孩子快樂的“心態”。我們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就是使讓孩子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並讓這種快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的“心態”,最後讓它轉化成孩子持之以恆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