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朕的書房
-
2 # 姚不停
要說遺禍千年我覺的還是閉關鎖國。雖然說從明朝就有了海禁的政策,不過真真正正開始閉關鎖國還要從清朝乾隆皇帝開始。乾隆帝正式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封閉各大沿海的通商口岸,不讓西方商人來中國交流,可以說清朝最後走向滅亡,跟乾隆時期開始是實行的閉關鎖國也有關。
乾隆在大家心中算是個盛世明君,他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剛愎自用的決定呢?這背後不光是因為清朝在乾隆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就算不與外國通商也可以自給自足,其實還有一方面的原因,跟乾隆帝心中的傲慢和恐懼有關。
乾隆並不擔心西方的工業文化給清朝帶來衝擊,他擔心的是經濟文明的發展帶來的思想文化的解放,會給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帶來衝擊。那個時候西方講究天賦人權,而這恰好跟清朝的君主專制,皇權天授所衝突,乾隆之所以閉關鎖國,他怕百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不再願意臣服於自己的統治。閉關鎖國對中國近代及歷史程序的嚴重的負面影響:
1.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清政府試圖透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瞭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裝置的引入,反而透過戰爭和資本輸 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氾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衝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然後大家知道了,清朝半殖民化一一一一一。
-
3 # 好難講歷史
九品中正制
這是一項誕生之初為了打破世家大族對於人才選拔的壟斷,結果卻是使得士族控制人才選拔變得合法化。
我們先來看看九品中正制誕生的背景。
公元220年,曹丕在獲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援後,逼宮漢獻帝,篡奪皇位。雖然曹丕是在士族支援下當的皇帝,但是曹操在世時一直對士族頗有敵意,因此繼承曹操權勢的曹丕也自然對士族感到忌憚。
一方面,自己得位全靠士族,因此不能輕易對其下手;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得不限制士族的權勢擴張。
在這樣的情勢下,曹丕委託陳群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選拔機制,同時要求必須改變原本的察舉制度,以此來限制士族發展。
但是那陳群是何許人也。
陳群出身穎川陳氏,陳家可是真正的望族。讓士族出身的人來限制士族的權勢,這曹丕心也夠大的。就這樣,陳群拿出了一套看似天衣無縫,實則暗藏玄機的新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區別於過去察舉制的是不再使用士族直接舉薦人才的做法,轉而給所有“人才”劃分等級。
當然,劃分等級的方法裡面明確說明了不得以出身為依據。而且劃分等級的任務也全都交給了“中正官”,士族不能插手。
聽起來好像還不錯是不是?但是陳群真有那麼好心?
馬上,九品中正制在實行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
中正官到達地方以後,因為不瞭解當地的人物,一個一個去“面試”也不現實,因此只能去諮詢當地有聲望的人。而有聲望的人,恰恰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所以,問題來了。士族會把一介平民推舉給中正官嗎?顯然不會。於是,世家大族透過“合法”途徑,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高等級的人物。
這還僅僅是九品中正制的初期,這個時候或許還有一些“漏網之魚”可以進入中正官的視線。
而隨著這一制度的發展,中正官又面臨一個問題。
兩個看起來同樣優秀的人物,我該如何挑選?答案很明顯了,就是挑選那個身世背景更好的人。
因為大家族出生,掌握有更多的資源,也就意味著擁有更高學識道德的可能性會高很多。就這樣,到了晉朝以後,乾脆就把家世作為了評級的依據之一。
至此,九品中正制完全淪為了世家大族壟斷人才的合法途徑。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才得以改善。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真正的寒門子弟才擁有了出頭的機會。
而這中間,是漢族歷史上最灰暗的時光。
-
4 # 梅苑評史
花園口決堤,間接導致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死傷人數無法計算。
事件背景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大獲全勝,這讓蔣介石立即轉變了與日軍打持久戰的想法轉變為速戰速勝。
蔣介石想在徐州和日軍決戰,調集了20萬大軍到徐州去了。
而日軍一瞧,這不就是一舉殲滅中國軍隊的最好時機嘛?立即調集十多個師團30萬人向徐州包夾而來。
而就在日本軍隊的包夾快要完成時,蔣介石覺得國軍又能被包圍,調動軍隊準備撤退,所謂的徐州會戰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但唯一的好訊息是敵軍14師團冒進,強渡黃河,成為了孤軍。蔣介石飛往鄭州,來到程潛的第一戰區司令部,親自指揮作戰。
程潛指揮部隊包圍了土肥原的14師團2萬人,稱“就是吃都能把土肥原吃了。”
土肥原突圍的重心放在蘭封,守蘭封的是蔣介石的嫡系——桂永清的27軍,除了迫擊炮、重機槍,桂永清甚至有一個德式戰車營,連日軍都沒有。
但就是這支軍隊,僅僅支撐了不到一天,全線崩潰,蘭封失守。
這下子程潛的部署全部被打亂了,他不得不再次部署包圍,但是在激戰數天後,終於又堵住了土肥原。程潛估計用不了兩天,土肥原的人頭就會送到指揮部來。
在千鈞一髮之際,商丘的黃傑的第8軍不戰而逃,先頭部隊都還沒和日軍交上手,黃傑就跑了,聲稱電臺被炸了,無法與指揮部取得聯絡。
這兩支部隊的潰逃直接造成15萬中國部隊陷入險情,土肥原立即佔領了商丘,直逼鄭州。
蔣介石剛好在鄭州,如果等到土肥原攻下開封,鄭州也將岌岌可危。
不久,土肥原猛攻開封,蔣介石害怕開封失守,電令程潛,“要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幹,克競全功”,掘開花園口。
黃河決堤按照當時的情形,如果掘開黃河大堤,整個日軍都會陷入險情,而國軍則無礙。
可是,他沒想過,敵佔區的中國人也是中國人。
直接造成河南民宅被沖毀140萬餘家,淹沒耕地800餘萬畝,安徽、江蘇耕地被淹沒1100餘萬畝,傾家蕩產者達480萬人。數十萬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魚腹,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且造成了此後連年災害的黃泛區這是蔣介石根本沒料到的後果……黃河改道, 國民政府《豫省災況紀實》 如此勾勒出黃泛區災難圖:黃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 ,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
就算是掘開黃河,武漢最後還是失守了,長江、黃河兩大天塹沒擋下日軍。
最後統計死於黃河決堤的有89萬老百姓,之後的河南饑荒導致至少300萬老百姓餓死。
如此荒謬的命令,或許稱得上遺禍千秋。
-
5 # 與生活交朋友
五代時的後晉高祖石敬瑭,在整個後唐時代都是有勇有謀,算的上是一代名將。但是後來勾結契丹滅後唐,建立後晉,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晚節不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援,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
45歲的石敬瑭去給34歲的耶律德光當兒子,那也沒什麼,他高興就好。但是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在之後幾百年都坑壞了中原百姓,真的算是遺禍千秋。
石敬瑭從小喜歡讀兵法,後來成為了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驍勇善戰,深得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賞識。在跟隨李嗣源作戰中,屢次救李嗣源於危難之中。
李存勖稱帝后,治國無能,地方發生叛亂,派李嗣源前往鎮壓。結果李嗣源手下也發生譁變,但李嗣源雖然受李存勖猜忌,但他並無二心,此時並無反心。石敬瑭為李嗣源分析政治形勢,力勸李嗣源造反,最後幫助李嗣源登上帝位。
石敬瑭對李嗣源一直忠心耿耿,兩人感情深厚。李嗣源去世時,石敬瑭悲痛不已。
李嗣源的兒子李叢厚繼位,李嗣源養子李從珂發動兵變,殺向洛陽,並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去洛陽的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的李叢厚,雙方發生矛盾。石敬瑭殺光李叢厚手下,抓了李叢厚去洛陽向李從珂請功。
李從珂繼位後,並沒有因為石敬瑭的功勞信任他,反而想方設法的削弱石敬瑭的勢力,最後逼反石敬瑭。
石敬瑭造反,但實力不夠,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石敬瑭的手下大將,後來的後漢高祖都看不下去,勸諫石敬瑭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後來周世宗柴榮有能力,也有抗擊契丹收回十六州的想法,但是英年早逝,失去了一次可能。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也計劃專門存錢,要麼從契丹手裡贖回幽雲十六州,契丹不答應就作軍費搶回十六州,可惜計劃尚未實施,趙匡胤就死了。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兩次北伐契丹,都打敗而回,差點連命都給丟了。之後就再也無力收回幽雲十六州。整個兩宋期間,中原地區都遭受外族威脅,受盡了外族的凌辱。
-
6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遺禍千秋的決定有:唐玄宗封安祿山為范陽三鎮節度使,讓他手握重兵成為位高權重的邊疆大吏,以致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石敬瑭認遼國天子為父,割讓幽雲十六州於異族遼國,甘願認賊作父、割讓領土背上千古罵名。明英宗親征瓦剌,不僅兵敗被俘、受辱蒙羞,還葬送了三十萬大明將士,使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
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泱泱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古文明。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幾個時期。漢文景、唐貞觀之治,清康乾盛世等。
當然也出現了幾個黑暗時期,即本題所說的"遺禍千秋"的問題。造成這些,人禍天災都有,但人禍為主,現舉幾例:
一,五代後晉石敬瑭。為當兒皇帝,甘願認小自己十幾歲的遼國國主為父,並把中原王朝版圖燕雲十六州做為見面禮割了出去,成了後來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幾百年的爭奪之地。也是亂源之地。
二,兩宋"重文輕武"的國策,三百多年來一直受北方遊牧民族所欺。直到滅亡,都沒有反擊之力。
三,大清王朝的"閉關鎖國",近三百年來,國力日衰,竟兩次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大片國土被割走,還要賠上億兩白銀。
四,抗戰時,蔣政權炸開了花園口,名為阻擋日軍,結果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幾百萬人口陷入一片澤國而喪命,這一廣大區域被稱做"黃泛區"。
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權竟預設外蒙從中國版圖獨立出去。這可是近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
8 #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如果要我來評一箇中國曆史上最禍害的決定,則是春秋時代管仲對齊桓公提出的“官山海”之策。山者,礦產也,海者,鹽田也,齊國有山海之利,盛產鹽和鐵,官山海之策就是由官家來經營鹽鐵的生產、運輸、銷售,利潤直接歸朝廷。
秦國也用的這一套。
在此之前,王家公室不可以直接去從事開採山林、欲裂曬鹽等經營活動。周厲王斷山澤之利,不許民眾上山採礦伐木、下水捕魚,被評價為“與民爭利”,最終導致國民暴動,西周差點滅亡。魯國的隱公曾經要去觀看漁民打漁生產活動,被臧僖伯損的不輕,說他不幹正事。那時候的經濟領域是非常自由的,如果就此發展下去,我們也很有可能最終成為重商主義的海洋形國家。
鹽引,販賣官鹽的憑證。
管仲開了頭之後,經過漢朝和唐朝的兩次加強,鹽鐵專營制度幾乎成了定製。尤其是鹽,本身是非常不值錢的東西,因為國家壟斷,價錢大大的超過它應有的成本。不光如此,酒、茶、醋、礬、香料等商品,都曾經有朝廷壟斷經營過。後來發展到只要是朝廷缺錢了,不管什麼賺錢,抓過來就搞專營制度,目的就是透過這些民眾不得不消費的東西剝削民財,補充朝廷。
西方是沒有專營制度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專營制度為當下的某些事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的道路交通是專營的,能源供應是專營的,菸草是專營的,當然專營了幾千年的食鹽還是專營的,凡是生活必需品又能賺大錢的,都是專營的。所以我們掙著第三世界的工資,燒著外星接軌的汽油,這根兒就在管仲那裡呢!
-
9 # 歷史吐槽機
瓜分奧斯曼
1916年5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搏殺,然而這並沒有耽誤那些老牌殖民者對土地的貪婪。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已經在這天協商好如何瓜分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即使戰爭的前景還不算明顯。
事實上這幫人早在1915年的11月就開始秘密談判,因為草案是由英國中東問題專家馬克·賽克斯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擬定,這個秘密協議又被稱為賽克斯-皮科協定。在談判桌几番博弈之後,他們總算達成了共識。
在這個秘密協定中,法國、英國、義大利和俄羅斯各自獲得大片殖民領土,並且將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分成AB兩部分,A區將納入法國勢力範圍,B區自然歸屬英國。大致就是下面地圖的樣子。
習慣性攪屎咱們都知道大英帝國祖傳的攪屎神功,這個協議既然有英國人草擬自然也不會例外,話說那個賽克斯的老兄也許不是故意冒壞,只是習慣性的玩一出常規操作而已。
協議中第一個大坑就是完全違背了英國承諾阿拉伯人的侯賽因-馬克馬洪協定,本來他們答應阿拉伯人只要站出來起義,幹挺土耳其的殘暴統治就能獲得獨立。獨立後的國家劃分就按照侯賽因-馬克馬洪協定執行。現在協約國直接把奧斯曼帝國給瓜分的一乾二淨,連口湯都不給阿拉伯兄弟留。
其次協議對各國勢力區域的劃分絕對包藏禍心,不止沒有按照民族、教派、文化分割,反而精心的調整那些區域的人口成分。雖然最後這個協議因為俄國十月革命後曝光,加上土耳其凱末爾革命而沒有完全實現,但其恐怖的後果至今無法消除。
悲慘的後果由於時間差的緣故,在阿拉伯人獲悉這個協定的時候英法勢力範圍的雛形已經奠定,法國勢力範圍中孕育出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個國家,而英國的勢力範圍則弄出了一個伊拉克。
伊拉克境內什葉派佔50%,遜尼派佔30%,庫爾德人佔20%,這種人口比例能和平共處才怪,到今天依然打得不可開交。而敘利亞則正好相反,遜尼派佔50%,其他各種教派佔其他50%,連基督教徒都有,現在也打得沒完沒了。
最後的黎巴嫩那邊更慘,因為賽克斯-皮科協定和《貝爾福宣言》(英國內閣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也矛盾,戰爭性質摻雜宗教、種族、文化,乃至文明結構,連一天都沒法消停。
總結起來吧,這麼一個賽克斯-皮科協定,在100年的時間裡人為製造了兩個本不存在的國家,導致三場無比血腥的戰爭,上百萬死亡,上千萬人淪為難民。時至今日把中東地區變成碩大的火藥桶,根本看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希望,一個遺禍千秋肯定跑不了的吧?
-
10 # 讀史逍遙今
【讀史君說】古今中外,所謂這種“遺禍千秋”的決定有很多。之前很多大神列舉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種種案例,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讀史君談一下近代世界上發生的一件事,它不僅製造出了幾個全新的國家,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圍繞這一地區幾乎從未間斷的戰火。
協議的簽訂1916年5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還在歐洲瀰漫。此時,一場瓜分戰後世界利益的會議正在倫敦舉辦。
這場會議的發起人是英國,主要參與方是法國與沙俄。在此之前,英國已經決定要在肥沃的“新月地帶”與阿拉伯半島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現在又要在會議上和幾個大國一起瓜分這些地區。
會議形成了一份最終的決議,因為它的主要發起人是英國人賽克斯與法國人皮科,因此它也被稱作“賽克斯—皮科協定”。
這原本是一份號稱絕密的協議。但是很快,隨著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府不僅宣佈放棄協議規定劃給俄國的土耳其海峽地區,還向公眾公開了協議全文,這一下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中東各民族及教派紛紛對此加以指責。
協議的內容按照“賽克斯—皮科協定”的劃分,圖中黃色的部分,也就是加沙地帶與“聖城”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
英國人直接控制紅色的區域,包括巴格達、科威特在內,一直延伸到波斯灣的地區。法國人控制的區域,則從黎巴嫩一直到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
在這兩個地區中間,又分別設定了兩個緩衝區,分別是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其中法國的“A區”包括大馬士革、阿勒頗、摩蘇爾等幾個重要城市。英國的“B區”則包括了安曼。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雖然也曾經“流著奶和蜜”,但確實當之無愧的火藥桶。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不同教派之間長期的爭鬥。回顧歷次阿、以之間的中東戰爭,以及最近幾年在伊拉克、敘利亞爆發的衝突,無一不是圍繞著這些深層次的矛盾而展開。
而英、法兩國的這份協議,完全是出於自身需要,無視這一地區的自然地理、民族及宗教傳統,把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土耳其人都劃分到不同的國家。同時,又把遜尼派與什葉派強行捏合。既沒有滿足阿拉伯國家的利益,也沒有猶太人的利益,因此招致了各方的不滿。
協議的影響儘管由於土耳其的凱末爾起義、阿拉伯民族運動等原因,以及英、法之間更深層次的矛盾,這份協議並沒有完全落地。但是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這三個國家的雛形,正是“賽克斯—皮科協定”所畫出的。
縱觀中東地區爆發的歷次衝突,如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土敘衝突、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等,歸根結底都可以看作是中東新興的民族主義國家對協定的否定與不滿。
到了21世紀初,曾經在這一地區被世俗勢力壓制的原教旨主義所建立的“伊斯蘭國”,曾幾何時也高舉著“挑戰賽克斯—皮科秩序”的旗幟。
結語由此可見,英、法兩國憑一己之私定下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其本質和二戰後的印巴分治一樣,都是殖民主義者為了滿足私慾,置歷史與別國人民於不顧,親手造成的最血腥、遺禍最深的“遺產”之一。
-
11 # 觀眾席上的黃忠
漢武帝“獨尊儒家、 抑黜百家”的決定可以說是遺禍千秋的決定。
春秋戰國時代的是被學術界公認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學術、多學派的文化繁榮時期。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董仲舒主張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至此,中國的學術發展迎來至暗時刻,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漸漸落後於西方,併成為看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漢朝以後的各朝各代都不遺餘力的獨尊儒家、 抑黜百家,最明顯的措施就是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儒家學說為主,其他的學說都是雜學,不受重視。
這讓其他學說和雜學受到了極大的抑制,科學技術歸於雜學一類,更加不受重視,甚至還被社會主流認為是奇技淫巧,受到嘲諷。
在清朝中後期,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或多或少的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技術,比如:蒸汽機、鐘錶等先進的技術,但仍然認為這些科學技術都是奇技淫巧,比起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來說,都是渣渣。
當時清政府的上層精英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參觀英國的蒸汽船後說:我等一開始以為此船系牛拉,現在才知此船非系牛拉!
但很快,清政府被西方的奇技淫巧接二連三的痛扁之後,才開始自我反省,痛定思痛,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走上正常國家的道路。
所以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家、 抑黜百家”主張是遺禍千秋的決定,讓中國一直在偏科的道路上行進了上千年。
-
12 # 隴上陌客
歷史紛繁妖嬈,多少英雄豪傑歸於塵土,多少王侯將相隱於塵埃,這期間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們已無法單獨的去做出評價,而正向蝴蝶效應那樣,有些事情的決定確實為後世帶來了深重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列舉幾個。
東漢時期大量胡人內遷——五胡亂華
東漢末年,由於朝綱不振,致使群雄四起,天下紛爭不斷,中央集權受到極大的影響。在加之當時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草原遊牧地區氣溫驟降,遊牧民族及當時被稱為胡人,就被迫的南遷至內地中原之地,而由於當時的東漢政權整級即可為各地方勢力紛紛,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有效的統治。
而後經歷了三國這一特殊的分裂時期,晉朝一統天下,然而,晉朝實行的政策是將大量的權力交由同族手中,這也就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當時晉朝統治者對於統治區胡人的剝削。
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於是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一般認為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開始算起,一直延續到鮮卑魏建立。對五胡亂華的歷史作用,以及影響歷來有爭議。
它是晉朝歷史上重要的現象,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割讓幽雲十六州——靖康之恥
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自北宋建立伊始,便無一刻不想收復此戰略重地,從宋太祖趙匡胤,再到宋太宗趙光義,都曾裕駕親征,想要收復該地,然而,實力以及各方面因素所致,都以失敗告終。
而幾次的失敗北伐,奠定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基礎,以至於到後來北宋被金朝所滅,王公大臣等一眾北京人擄掠,甚至連徽欽二帝也未能逃脫,驚人在長江以北搶奪金銀玉器財寶等無數,也製造了千里無人煙的慘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靜康之恥。
“海禁”、“閉關鎖國”——落後捱打
從明朝建立之後,便推行了海禁政策,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而自清朝建立,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隻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而自從“海禁”、“閉關鎖國”之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中國便逐步落後於世界潮流,正當新航路開闢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的時候,中國依舊固步自封,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無須與他人進行交流,認為自己依舊是最先進的國家,然而,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之後,中國的國門被開啟,慢慢的淪落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受列強壓迫欺辱的屈辱史,也深刻地結識了一個道理,落後便要捱打。
其實不光是歷史,生活中我們也是如此,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帶來了影響,是很大的,甚至還是負面的,所以我們定要從中吸取教訓,好好的做好每一件事,擁抱每一個燦爛的明天。
-
13 # 親一
任何一個政策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說這個決定是遺禍千秋,就是在耍流氓!!!
我們來看看大家對歷史上的意見最多的一些政策、決定等,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否是最好的選擇?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儒,不能簡單的等同於後世的“腐儒”,人家董仲舒是公羊學派的,公羊學派主張大復仇,大統一,和對外擴張。那大復仇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你打我一拳?我必須狠狠揍你一頓,別談什麼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這個學派也是出了名的能打,喜歡拳頭解決問題,可以理解為一堆暴力份子。所以漢武帝才支援董仲舒,就如唐三藏對應今天的佛教一樣,唐三藏是法相宗,今天大陸的佛教多是禪宗,這兩宗當年沒打起來就不錯了。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直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放在當時的環境,國家機構不健全,民間的人才只有透過這些制度才能被挖掘,曹操的強大也有九品中正制的功勞,不能說到了兩晉,豪門堵塞了寒門上升通道,也要怪當時創立制度的人,就算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這種情況還一直持續到了宋元時期。
還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大漢奸云云,第一石敬塘不是漢人,是粟特人,五代中只有兩個是漢人政權(梁和周),第二當時石敬塘不割讓,就被後唐末帝李從珂給弄死了,命都快沒了,還管什麼燕雲十六州,把諸位放在當時,說不定不止十六州不止兒皇帝。
還有一些外國的,英國這個攪屎棍,對於某些中東、南亞、東南亞、非洲國家,英國人給他們製造了多少麻煩,但是站在英國的角度來說,他不當這個攪屎棍,說不定自己就滅國了,當年羅馬帝國可是打到蘇格蘭邊境了,所以對英國人來說歐洲大陸一定不能統一,這個世界一片祥和對英國不是好事。
我們的老祖宗2000多年前就明白的道理,公元前651年,重耳和夷吾因為晉國內亂而流亡在外,待晉國內亂平息,秦穆公準備送重耳回國繼位,但是因為重耳的賢能強於夷吾,而最終選擇了夷吾,幾十年後秦晉失和,秦國扶持重耳回國即位,晉國轉眼就成為諸侯之長,成為一霸,晉國稱霸對秦國有好處嗎?沒好處,還是一個傻子當國王最好,大家品一下,結合一下最近鍵盤俠們替川建國先生操心的事。
-
14 # 王博008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可以說是中華第一荼毒。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個時候稷下學宮的思想大碰撞是中華文明最自由開放的時候,有法家的依法治國,有道家的無為而治……劉徹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選擇了愚民的儒家,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視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後來大家都知道了,萬馬齊喑究可哀。
-
15 # 末雨33
歷史上最愚蠢的決定應該是晉武帝司馬炎和他的皇后楊豔兩口子,司馬炎偏偏選了一個傻兒子司馬衷做接班人,楊豔又偏偏非得挑選賈南風做了傻兒子的老婆。
司馬炎死後傻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即位,權力慾極強的賈南風不但滅了楊豔的家族,還謀害太子司馬遹,直接導致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又導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都不能用黑暗形容,實在是慘絕人寰,江北漢人險些滅種。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精神病變態殺人狂帝王不勝列舉,暴行可以說罄竹難書。
-
16 # 正史漫談
漢光武帝劉秀,應當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偶像氣質的帝王。我們的偉人稱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能被視為齊家治國榜樣的卓越帝王。而在咱們網友眼中,他則是位面之子、大魔導師……
不過,這樣一位堪稱楷模的皇帝,曾做出過一項決定,被一些史學家認為給後世埋下了巨雷;更有甚者,認為劉秀是“千古罪人”。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劉秀下了這麼一道詔書:“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
大意是說,如今朝廷裡兵多將勇,所以輕車、騎士、材官、樓船、軍假吏等全部撤銷,讓他們回鄉務農。
要搞清楚這道詔書的意義,我們先看看他提到的這幾個名詞的意思。
漢隨秦制,在兵役制度上繼承得尤其徹底。據《漢書》記載,凡漢王朝的男子,在年齡滿20歲後,必須到官府登記在冊;23歲後,則要開始正式服兵役,期限一般是2年;在其後,如果政府需要,可以隨時徵召這些百姓再度入伍,一直到56歲才算解脫。
當然了,除此之外,漢朝廷還經常把犯罪的人發配充軍,這種士兵被稱為“謫戍”。整個西漢王朝持續期間,基本實行徵兵制為主、募兵制為輔的兵役方式。
《漢書·刑法志》中稱:“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外有樓船,皆歲時講肄,修武備雲”。
這裡面出現了“材官”、“樓船”這兩個開文中提到的名詞,整段話的大意是: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按照當初秦朝的制度,在地方郡縣、藩國設定材官;在京師,則有南北兩軍軍駐紮(常備軍)。待到漢武帝平定百粵後,又在京師增設了“七校”,在地方則設定了“樓船”,每年每季,都要按規定進行訓練操演,漢王朝的軍備,由此得到制度化的運轉。
根據《漢官儀》,以及郭沫若 《中國史稿》中的解釋,西漢初年,劉邦在地方挑選男子設定為預備兵,分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名稱的不同,源於兵種及適用環境的區別,“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即:山地或少馬的地方出步兵,叫做“材官”;平地或多馬的地方適用騎兵,叫做“車騎”;水多的地區,則叫作樓船,也就是水兵的意思。
至於劉秀詔書中提到的“軍假吏”,則是臨時設定代理某項職務的低階軍官,“假”,本來就有代理、暫且任用的意思。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在西漢時期,南北二軍、七校(習慣稱為八校,指北軍中的中壘,以及漢武帝增設的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代表著中央軍;而輕車、騎士、材官、樓船等,著是地方郡縣兵員的主體。
西漢的郡縣兵,依託於封建制度下的自耕農群體,跟隋唐的府兵制、明朝的衛所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閒時務農、定期訓練、戰時出征,是一種兵民結合、藏兵於民的軍事體系。為了自己家園而戰的軍人,即所謂的“良家子弟”,往往有著更嚴密的紀律性、更強大的戰鬥力,這種體制下的王朝,註定會擁有強烈的尚武精神,比如虎狼之秦、強漢、盛唐、前期的明朝......
但對於統治者而言,這一制度也存在隱患:民間的軍事潛力過於強大。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樣胡砍亂衝;士兵的訓練水平,比如對武器的熟練使用、佇列的配合、陣型的運用以及對紀律制度的瞭解,都關係著隊伍戰鬥力的高低。因此,保持訓練的軍隊,一定比尋常百姓組成的烏合之眾更加能征善戰。
對於這一點,劉秀本人也很有心得。
當初,他和哥哥劉縯眼見天下大亂、王莽敗相已定,於是偷偷買武器裝備,計劃趁著南陽郡的“都試”起兵。
所謂“都試”,就是上文中所提的“皆歲時講肄”,每年的秋季,西漢各郡縣都會按規定舉行軍事訓練、演習,並按成績優劣進行獎懲,以保證地方兵的戰鬥力。
而作為當地大戶,劉氏家族的人脈、關係網盤根錯節,很多地方兵都跟他家扯得上關係,劉氏兄弟正是意圖把官方的軍事訓練,變成劉家的揭竿而起的契機。不過因計謀洩露,才不得已提早發難。
而在後來,劉氏兄弟以七八千子弟兵為班底,聯合脫胎於綠林軍的新市、平林兩支隊伍,很快在南陽打開了局面。昆陽之戰中,劉秀帶領不到兩萬人,在絕境中擊敗了王莽的42萬大軍。巧的是,對方的主力也是郡、縣兵,“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者四十二萬人”。因此,昆陽之戰,實際上是西漢的“輕車、騎士、材官、樓船”之間的內鬥。後來,讓漢軍吃盡苦頭的赤眉軍,實際上也是以原郡縣兵為主體。
劉秀作為徵兵制的受益者,對這一制度帶來的軍事潛力深有體會。但當他成為皇帝后,當然不允許同樣的情況在他的王朝中上演。於是,在公元31年,他下了那道改變漢王朝兵制的重要詔書:
“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即:中央軍已經夠強悍、規模夠龐大,地方徵兵制就免了吧。
實際上,這跟北宋初年的若干強枝、重內輕外政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巧的是,與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一樣,劉秀也曾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大度的賞賜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剝奪他們的軍政大權。莫非趙匡胤是抄襲了漢光武帝?
從此,募兵制成了東漢王朝的主流,“都試”也被取消,尋常老百姓雖有服兵役的義務,卻沒有普遍接受軍事訓練的機會。這一改變帶來了三大負面影響:
其一,朝廷以錢財募兵,改義務兵為職業軍人,嚴重增加了財政負擔;同時,過多青壯年脫離生產,對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不利影響;
其二,募兵和對應將領之間的關係密切,逐漸由國家軍事力量向私人武裝演變,為漢末的軍閥割據提供了 方便;
其三,在大規模戰事爆發後,朝廷雖也不得以在民間徵兵,但由於缺少訓練,這些臨時徵調的兵員戰鬥力堪憂;為了解決現實需要,東漢王朝經常從內附的少數民族中僱用兵員,這就是以匈奴人為代表的“胡兵”,他們弓馬嫻熟、性格悍勇,是天生的的戰士。這種方式,對漢王朝而言無疑投資收益率最大。
對此,漢靈帝時期的學者應劭曾一針見血大加痛斥:
“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後,官無警備,實啟寇心。……爾乃遠征三邊,殊俗之兵,非我族類,忿鷙縱橫......”
罷免地方義務兵後,朝野上下的尚武精神被嚴重削弱,同時還滋長了外敵的野心;為了應對外敵的壓力,朝廷不得不在內附的遊牧民族中招兵買馬,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恃勇胡作非為,反而成了朝廷的禍患。
最後他還引用了一句名言:“不教民戰,是為棄之。”不教百姓作戰,等於是拋棄了他們。
這句話說的沒錯,後來進入長安控制朝廷、直接推動了東漢走向末路的董卓,他麾下的西涼兵,正是漢、胡摻雜的職業軍隊。可惜這支悍勇的精兵,已經不受朝廷控制;而且這時的漢王朝,也沒有訓練有素的“輕車、騎士、材官、樓船”來共赴國難。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偉光正的漢光武帝劉秀,確實幹了件錯事。
-
17 # 使用者夏天的風
遺禍千秋的決定,中國也有西方世界也有。這些決定深深地改變了世界各大文明的歷史程序,至今還影響著世界文明與政治的格局。
西方世界遺禍千秋的決定,首先是公元621年特勞拉會議決定,確定了基督教神職人員可以干政,這可以廢立羅馬帝國地方執政官乃至於皇帝。這開啟了西方世界中世界黑暗的歷史程序。
公元1054年,羅馬教廷以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分裂決定,開啟了歐洲文明的割裂,不僅分裂了基督教也分裂了歐洲文明,至今歐洲歷史積怨時不時的泛起。
中國遺禍千秋的歷史決定,首先是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歷史後果就是禁錮了中華文明的創新,使得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死迴圈。尤其是在近代外來入侵文明對於中華文明的入侵時,幾乎喪失了抵抗能力,使得中華文明差點亡國亡種。
還有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重文扼武的決定,這直接閹割了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的血性!導致於從北宋開始,漢民族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民族以及其他的蠻族壓著打!摁在地上摩擦。
朱元璋遵程朱理學為儒學的正朔,更是讓儒家思想陷入了一個死迴圈,使得儒家徹底的走入了一個被後人唾棄的死衚衕。
-
18 # 御史新語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五千年的滄桑變化中,有著令人悔恨不已的事情,每當想起來就會拍桌嘆息,假如歷史能夠重來這一切都將改變。
遺憾一:公子扶蘇沒能當上皇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創下了豐功偉業,希望可以傳下萬世,沒想到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朝這個大國就滅亡了,公子扶蘇,是秦朝諸多皇子中最有政治遠見的人物,曾經多刺直言勸諫,然後便被派去監督蒙恬的軍隊,一起修築長城。公子扶蘇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與當時秦始皇的政策格格不入,後來秦始皇死後趙高怕扶蘇繼位就改變詔書,秦二世繼位,秦朝不久滅亡,如果當初扶蘇當上皇帝,秦國肯定不會滅亡那麼快。
網路配圖
遺憾二: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一直在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重整軍隊,是否會東山再起呢。會不會打敗劉邦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呢?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遺憾。
網路配圖
遺憾三:華佗醫書焚燬
華佗醫術高明,在東漢的時候已經會做手術了,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醫術高超,在當時已經被稱為神醫了。
據說華佗當時寫了一部醫書《青囊經》,他把這部醫書交給了一個官吏,這個官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把書燒掉了。中國醫學就此損失了很多東西。
網路配圖
遺憾四:岳飛的“莫須有”罪名
岳飛作為當時的抗金大將,所向披靡,金軍聽到岳飛的名字就害怕,但是當時的奸臣秦檜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控告岳飛。
在快要打勝仗的時候。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
遺憾五:“靖康之恥”損失的文化瑰寶
宋徽宗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書畫家,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皇帝,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宋徽宗和妃子都被金人擄走,同時擄走的還有宋宮中所有的書籍、印板、渾天儀、古器、各州府地圖等等
-
19 # 這些歷史要讀
魏文帝曹丕採納陳群之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終導致中華文明步入至暗時代!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爆發,極大的消耗了晉朝的軍事力量,使其國勢急速衰退。於是,內遷的北方遊牧民族相繼乘機而起,到處攻城略地,並最終滅亡西晉。此後,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族為主的勢力,在北方中原地區相繼建立數個胡人政權,與偏安東南的東晉對持,史稱“五胡亂華”。
這段時期,由胡人所建立的各政權,彼此間相互攻伐,戰爭不斷。加上胡人政權的統治十分殘暴,胡人軍隊更是將漢族百姓當作“兩腳羊”,肆意殺戮,充當糧食。在胡人勢力的破壞下,北方中原的漢族人口急劇減少,社會生產力遭受慘重破壞,中原大地一片餓殍,赤地千里,原本燦爛的中華文明一時間陷入嚴重的衰退。
關於“五胡亂華”的成因,人們普遍將之歸咎於西晉的八王之亂。但實際上,這個禍根卻是在曹魏時代就已經種下了。
魏文帝曹丕廢漢立國後,為了拉攏豪族門閥,鞏固自身的統治,於是便採納了陳群的建議,以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作為選官制度。這項制度,把人才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人才的分級並非按照個人的能力和德行來衡量,而是由個人的出身所決定。
如此一來,政治仕途便完全被豪族門閥子弟所壟斷,廣大寒門子弟即便再有才學,也無法越過這道等級壕溝。
也正因為這些制度的推行,使得朝廷選官用人,只論出身,不論能力,最終導致許多文官武將才不配位,官僚系統急速腐化,文恬武嬉。而在如此黑暗、僵化的制度統治下,失去活力的漢族正統王朝,無力在軍事上對本就兇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勢力進行壓制,最終才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歷史悲劇!
所以說,當年魏文帝曹丕採納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之決定,實在是一個遺禍千秋的決定。其最終結果是,導致了原本燦爛的中華文明急速衰退,讓內遷的胡人部族有機可乘,將中華文明帶入覆滅邊緣的至暗時代!
-
20 # 歲七夸父
我是夸父君。
中國歷史上,最為錯誤的決定,有兩個,第一個是朱元璋推行的八股文,第二個是明清時期推行的海禁,即閉關鎖國政策。
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落後、屈辱,也與這些錯誤決策,高度相關。
1
八股文,這種文體,簡單來說,就是隻注重形式對偶,內容侷限在儒家經典書籍中,對人的思維內容限制比較大,不允許自由發揮。
經常寫這種文體,結果可想而知,知識分子都成了應試人才,只會寫這種“浮誇文章”,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經世之才。
而這種文體,最早出現在宋代,元朝時期也有,到了明清時期,就成為科舉制度的主要文體形式。
明清時期,八股文達到頂峰,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維發展,許多有經世之才的人,可能因為無法適應這種僵化的文體格式,無法流向權力中樞,相反一些思維僵化,一心忠於帝王的“奴才”知識分子,漸漸成為政局中樞——
這一點,也可以視為明清時期,君主專權達到頂峰的一個重要原因,臣子各個都是透過八股文選上來的,只會些花拳繡腿,思維僵化,緊貼著皇帝行事,自然就有利於帝王專權。
尤其是清朝嚴厲的思想管控,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許多讀書人僅僅因為一兩句詩文,就被貼上了“反清”標籤,流放的流放,滿門抄斬的抄斬,最終搞得清朝的讀書人不敢發聲,只能做考古,不評時事,任由皇帝施威——這種社會風氣,一個國家、民族焉能不落後?
2
海禁,從明朝朱元璋時期就有,起初是為了防範日本倭人侵襲。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沿海倭寇越發嚴重,海禁政策也就跟著越發嚴厲,最終阻礙了明朝的海洋事業發展。
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前中期的航海領域,還是領先於當時全球的。但隨著海禁政策的嚴厲執行,民間航海技術逐漸被限制發展,明朝在航海領域,日益落伍了。
到了隆慶年間,隆慶皇帝又開始解除海禁,明朝又慢慢恢復了活力,成為一個開放、先進的國家,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又開始重現。
然而,明末天災人禍,政局混亂,結束了這一切,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滿清入關,江山易主,海禁政策再次興起。
清朝前期實行海禁,主要是為了防範臺灣的鄭成功。
清朝收回臺灣後,恰好又遇到了整個世界的劇烈變化——歐洲正在迎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變革,西方航海家開始探索地球、尋求東方的寶貴財富。
於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等歐洲人,開始來到清朝。
這是東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結果,因為羅馬教廷的傳教活動,有違中國傳統封建禮法,雍正皇帝禁止西方傳教,並且嚴厲防範洋人的一舉一動。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跟美國二戰前期奉行的“孤立主義”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討厭外部勢力干擾自身的穩定發展。
清朝統治者,當時已經覺察到這些洋人的不軌舉動——他們在世界各地開始殖民行動,東南亞地區逐漸成為英國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等的殖民地。
為了抵禦外部勢力的侵入,清朝決定,嚴厲控制中外貿易,只需官方運營,甚至完全拒絕與洋人交易,最終使得中國與外部世界幾乎完全隔離,再加上清朝本身奉行的“奴才”文化,完全使得近代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3
在中國歷史上,閉關鎖國、八股文,絕對是遺禍千秋的重大錯誤決策。
雖然保護了明朝、清朝一時的平安穩定,卻讓中國喪失了更長遠的發展、蒙受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巨大屈辱。
反思這些錯誤決策,我們必須牢記一點:
自由的思想,開放的國家、民族心態,才是一個國家、民族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所在!
回覆列表
剃髮易服。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其統治,摧毀漢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頒佈“剃髮令”。第二年,再次下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但漢族人民不答應,這不僅是不符合漢族審美習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髮型和服飾代表了漢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它包含華夏民族數千年來積累的智慧、規則、道德、信仰等等,保留漢族的衣冠和服飾,就是捍衛華夏文明。
以常熟為例,滿清限三日之內,軍民人等一律剃髮,改服滿式衣帽,才準歸降。百姓非常憤怒,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難道剃了光頭在家做和尚不成”?所以決定以死抗爭,決不剃髮。戰至九月,方在清兵屠戮下剃髮當順民。
當時很多地方都不同意剃髮易服,慘遭屠城,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在這件事上留下了一筆筆血債。
《文明的失落與復興——漢民族服飾消亡簡史》總結得很對:清廷以剃髮、易服作為屈服、效忠清廷的奴隸標籤,而蓄髮、保衣冠則成為漢人捍衛民族文化千秋祖業和堅守民族大義的象徵。
“剃髮易服”直接導致了漢族傳承兩千多年的衣冠服飾文化的斷絕,到如今漢服也只是小眾愛好,而從滿人旗裝改良的旗袍卻成了中國衣冠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