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炳升66
-
2 # 丁迎勝
同行是一家,同行是冤家,人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想別人超過了自己。
正因為如此,人類發展才不能一忛風順,才有爭鬥,造謠,互相不服氣,真真假假。
-
3 # 憂國吃瓜
提問很有意思,但很有道理,也具有普遍性。這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輕薄浮躁好為人師自命不凡的真實寫照。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句話最早是曹丕說的,出自他的一篇文章《典論.論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論點,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所認同。
曹丕是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的這部《典論》,裡面一共收錄了自己寫的20篇文章,《典論.論文》就是其中一篇。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大文人,曹丕對文人有如此看法,並不是出於偏見和蔑視,而是從這個觀點入手,充分論述了文人和文章,在治國理政當中無可替代的作用。
這篇文章分四部分,也是曹丕對文人文章的四個重要觀點:
第一,它批評了“文人相輕”的陋習,指出那是“不自見之患”,提出應當“審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三,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這裡的“氣”,實際上指的是作家的氣質和個性。曹丕的這一觀點,表明他對創作個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較充分的認識。
第四,論述了文學事業的社會功能,將它提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說“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傳諸無窮。
曹丕的《典論》是一部政治、社會、道德、文化典籍,可謂寶書,可惜失傳了。幸運的是這篇《論文》被南北朝時期的蕭統收入了《昭明文選》,否則今天我們也無法得見其容。
-
4 # 聖手書生0401
題主的問題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儘管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素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和意識,所謂“文人相輕”,但事實上極力排他、詆譭同行的人畢竟只是一部分人,不是主流。很多在藝術上、技術上出類拔萃的人,同時也是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的人。
以筆者親身經歷,影視劇組美術組的同事、同行經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工作經驗及學術心得,互相推薦優秀作品及著作,很少有互相不服氣、詆譭排擠的現象。常常是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通力合作,人員的結構用圈內的話說叫作“老、中、青三結合。”完成工作任務後大家舉杯慶祝,談笑風生。學油畫的羨慕會書法的,寫字的羨慕畫畫的、搞設計的羨慕手繪的,大家惺惺相惜,和平相處。充滿濃郁的藝術氛圍。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生活中的確有一些搞藝術的人不受同行待見,這類人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才華過人的人,遭人嫉妒;要麼是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人。
總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常常視同行為敵人、心胸狹窄的人,同時也是故步自封的人。這種人常常被同行“敬而遠之。”在藝術上不會有大的建樹。
-
5 # 雲端客tyt
理論講得多了,都知道不應這樣做,但一邊講,一邊就暴露自己不待見同行的人都有。提起畫畫,心中只有國畫,自是認為畫畫比書法容易,好像只有書法才是最高雅最頂尖的藝術。錯了!朋友!人生苦短,一個人窮其一生只能專一兩樣,寫書法的對油畫,水彩等西方傳來的藝術知之甚少,至至完全不懂,正因為如此,大家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擴闊視野。絕不能唯我獨尊,排斥,抗拒不同型別的外來藝術,甚至本土國畫。老實說平臺畫國畫者只是其中極少一部份人,無倫好壞,我們都必須尊重!加上什麼“零免費學國畫多少節之廣告”都是虛假偽劣產品宣傳,真正優秀的國畫與油畫,水彩見識了多少?決不能以偏蓋全,貶低其他自己不懂的沒看過的東西,以那樣的心態待人,看待其他藝術,那就真是文人相輕了!我從肇慶調回廣州,就遇到同單位有這樣的“世界仔”(廣州人稱出來混混又極端自以為是的人),嫉忌心極重,專門打壓抵毀同行,其實一中一西,互不衝突,又何須如此呢?大家都聽過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廉煩開始專橫拔扈,不可一世,藺相如處處避讓,不予計較,一文一武,各有長處。藺相如的高尚品質與外交才華,至敵制勝,使廉頗最後不得不負荊請罪。這是值得今天我們世人應該好好學習的。就以我的同學,翁源詩書畫院院長,全國焦墨山水第一人劉國玉而言,他的國畫易學嗎?他集詩書畫印於一身,易學嗎?擔水滿的,總是紋絲不動,謙虛低調。半桶水的才會搖搖蕩蕩。
-
6 # 宋詞郭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再者,同行是冤家的現象,自古就存在,這正符合自然心理學。
-
7 # 一個孩子的探險
還是那句話,一切都不能一概而論。
畫家,書法家,還有作家,靈魂高層次的人可求靈魂上的統一,所以無論是交朋友還是結識同行,大家都秉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則,因為欣賞,所以才欣賞,因為不欣賞,所以才不待見。
但奈何每一個人都是身在其中,他們經歷著,他們不是旁觀者,所以感受不到,他們這種相對自我的行為是否有什麼過錯。
實際上,這種行為本身也沒有過錯。
即便是同行,也分門別類,有支派也有思想的不同,甚至有時會思想完全相反。有信心展現出自己想法的人,自然是認定了自己的觀點,既然認定了自己的觀點,那麼就很容易不去待見其他人的觀點。
普通人也是這個樣子呀,如果只是交單純的物質朋友的話,可能性格合得來,就不在乎了。但如果是注重靈魂交往的人的話,普通人也會不待見和自己觀點相違背的人,與其說是不待見,不如說是不佩服,不佩服也會讓我們不順服。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少部分人是因為名利而去鑽研繪畫書法和寫作,這樣的人不待見同行,自然就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因為喜歡藝術的人,絕大多數對自己的領域負責,熱愛就熱愛到極致,是一種發自靈魂的感受。
-
8 # 書道拍案
此言差矣,鄙人學書十餘年並未發現不待見同行的情況。如果非要說有人指出某人作品的不足就叫不待見,那隻能說此人太玻璃心,被一直以來的溜鬚拍馬給慣壞了。
有人說“文人相輕”,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假冒偽劣”人士的藉口,不敢聽真話,聽不懂真話,自欺欺人而已。你的作品就是不夠看,人家憑啥要哄著你,努力提高提高自己專業技能才是關鍵。
在我看來,只要你的作品足夠優秀,與你同水平的人必定會由衷的佩服,且有心心相惜之感。也許有人不明白,姑且舉例說明下:假設作品滿分100,你的作品僅60,那麼60之上的作者當然你的批評更多,而60以下的作者則對你誇讚更多。
其實任何行業都一樣,都有個鄙視鏈。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得到別人尊重和讚美,得有真本事才行。否則,被專業人士懟兩句,你也只能自欺欺人說句“文人相輕”。
-
9 # 香雪無夢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偏執了,意術的境界很美,是他們的作品點綴了世界精彩和世界歷史.傳遞的是意境,傳承的是文明.
-
10 # 毓秀手記
很開心回答這些有挑戰的問題。
為什麼畫家,書法家,作家都不待見自己的同行?
我想這句話應該是源於:“同行生妒忌,庸才討人心”。
對於這個觀點,粗淺說一說我的想法。
首先,我不認同這個說法,原因有三:1、三人行必有我師,無論同行,還是異業,都是願意於同行交流的,這樣可以活得更多的資源的資訊。那些不願意和和同交流的人,除非天資卓越無法與其他人交流,不然就是固步自封不願與人交流。
2、同行就算是不待見同行,他依然會有同類,所以這個同行的範疇太廣,縮小范疇之後,無論畫家,書法家,作家都會有自己的知己好友,在這個範疇裡就不存在不待見自己的同行。
3、畫家,書法家,作家,之間都是藝術,沒有統一的校準量度,主觀意識強於標準,每個人的喜好,每個人的美感都是不一樣的,人們都說:“好多眾多,知己難求”,在沒有知己的情況下,不願意交流或者刻薄的交流是很容易被人誤會為不待見。
第二,藝術的相通性貫穿始終。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都說書畫不分家,好的繪畫配上美妙的書法,總是相得益彰,好的書法,有畫的呼應,總是更加讓人容易理解,而作家的文字無疑可以更加美化書法和繪畫的作品,文字的美好,書法的美妙,繪畫的魅力,都是人間藝術,都是美好的一切。
第三,藝術有靈性,不善良的心沒有好作品,不喜交流的人不會有進步。所有留於世間或者活得大眾認可的繪畫、書法即好文,背後都有一顆美麗的人心,只有人心善良才能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只有打動人心的作品才能流傳於世,一個孤獨不喜待見同行的人,固步自封是不會進步,更加不會有好的作品。
最後想說,藝術是人心,更見人性,只有善良,充滿大愛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沒有愛,沒有善良是不會有好作品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師總是面善,而很多人會在自生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銷聲匿跡。
-
11 # 劉克學書法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學武的切磋一下就知道誰厲害了,但是學文的就不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去定個輸贏。這也導致了很多學文的互不待見,這其中有的是客觀公正的去評價,但不乏有的人因為其他原因去亂說了。
還有一點是因為同行是冤家嘛,大家都是一個圈子裡的,難免會有點利益上的衝突,就導致互不待見得情況。
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12 # 彭克榮
文人相輕,自古有之。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文人相輕,自古相傳。人家字寫得好,畫得好,文章好一旦被認可,那讓那些鬼畫符大師顏面何在?今後咋還能獨霸武林?
所以,文人輕薄人家是一種生存之道。
-
13 # 老喬聊書畫
同行是冤家,老喬覺得這是一種病態!
書畫家容不得別人批評“你這書法寫的力度不夠!”
“你這書法寫的太江湖了!”
“你這樣寫沒有遵循書法的傳統”!
隨著書法越來越被重視,學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對於書法的點評也越來越激烈,老喬覺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畢竟江湖大了什麼人都有。
書畫家都願意互相吹捧吹捧是書畫家聊天的常態,這種聊天的常態就促使這一些書畫家心裡產生變化,慢慢的變成,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矮一截,殊不知其實是坐井觀天。忠言逆耳這句良言在書畫家的聊天裡變成了諷刺的意義。
書畫家都喜歡把“獲獎”擺在前面“獲獎了”在我們的生活裡是多麼的莊重和神聖,但在書畫家這裡又是一層諷刺。
其實在書畫圈裡的朋友都明白,這些都是安慰獎,所謂的安慰獎就是主辦方為了安慰書畫家或者是讓書畫家甘心情願的拿出作品,才給安排的獎項,參與者人人都有。
虛榮心作祟到處說大話某些書畫家偶爾賣掉一副畫,或者賣高價的作品,逢人便說,其實畫家賣作品有銷售是好事,畢竟畫家也要食人間煙火嘛!但是不至於逢人必說,逢人必提,到處說大話,一點沒有說服力。
【結語】
老喬認為當代書壇,畫壇可能並不缺少“大師”,卻的是真正的藝術家,我們真不情願看到原本那些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淪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畫者從於心”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內心必須要有態度與堅持。
對於同行是冤家這種病態,我們要從內心的去改變,其實真正能幫助自己成長的只有同行的逆耳的忠言。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是老喬,文化圈裡的半個文化人……
回覆列表
你說的寫字的,畫畫的和寫作的互相不待見的問題,外觀上看真的是這樣,這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這三樣無論誰只要想幹,都可以幹,沒有任何問題。
1,寫字。上過學的都會,“寫字是書法,雅俗多重夭。"(將寫字與書法野蠻的割裂開來是一種混蛋論調。)
2,畫畫。相交於書法,自古就有十年繪畫百年書法之說,這說明畫畫比寫字還要容易。
3,寫作。從開蒙教育起到大學,碩士,博士畢業這一條線上都離不開寫作。
二:越是看著簡單的東西,可能就越複雜,這裡面的水深的很。無論你選擇任何一樣,可能你傾其畢生的心血,所造就出來的東西都很難流芳千古。
三:這三樣東西的資源就如一個大的原始森林。裡面有參天大樹,有奇花異草。有無限的風景,也有奇珍異寶。同時,也有毒蛇猛獸,有害蟲雜禽。有遍佈的荊棘,也有萬丈深淵。
怎麼搞?
一部分人始終就在外圍轉。
有的人根本就進不去。
有的人進去了卻出不來。
有的人進去了,也出來了,卻兩手空空。
有的人樓了一棵大樹卻不見森林。
有的人一葉障目卻不見泰山。
有的人扯著毒草當寶貝。(美其名曰,古認大家誰誰誰就是這麼幹的。)中毒之深而不自知。
再加上個人的偏好,老師的教導,出版商的誤導。(所有的出版物出版說明說的都是好的。)
基於此,其層次的千差萬別就出現了。
搞藝術的,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還要帶有一點自信,這是學習創作的興趣和動力。
可是,那個"一點自信"卻是很難把握的,一不注意就過了,變成了"老子天下第一。“互相之間的不待見就產生了。
今人如此,古人依然。
細查古人,也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說是通例常態也不為過。但是,有通例就有特例。事到極處,英雄相惜的事例也多的是。
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怕不謙虛,就怕不心虛。
若是有人帶著心虛的心態去創作,時時處處肯定都是在自己挑自己的毛病,心底裡有著盡善盡美的目標追求,有好的東西決不放過。
一旦有這樣子的人相遇了,決不會相輕,相見恨晚的感覺都會產生。
面對物慾橫流,紙醉金迷且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出現了大量的互不待見的現象實屬正常。
請放心,仍然有好多人不被名利所惑,牢牢的在守著這一道防線。
亂不了,冷眼向洋看世界,多是一遍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