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是多談利益,少談原則?這個觀點在什麼情況下是對的?在什麼情況下又是不對的?
4
回覆列表
  • 1 # 眾利e時代

    有原則在於能夠很好得把握自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做事或做人的原則,區別在於原則範圍的大小。有原則是好事,但是太過原則的話就會過於死板,甚至是畫蛇添足。 只要靈活的運用就好了。。沒有必要太過區分它的利與弊。人講究的是個實在,順其自然或許會更容易體會了。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利益,就會不顧原則,就是人們常說的潛規則,這就會造成腐敗!

    在第四步觀念的禪修上,觀察修的重點是做利益和過患的觀修,以此擺脫錯誤的觀念,建立正確的認識,讓佛法正見成為自己的三觀。

    但在自身修學及帶班中觀察到,很少有同學做到這一步,或者雖然在做,也基本是隔靴搔癢,力度不夠,難以形成改變自身生命的動力。

    觀察自己,長久以來沒有落實這一步的原因,除了前三步的不夠紮實之外,從第四步本身來說:一是不清楚觀察修的套路,不知道要透過利益和過患的觀修來調整自己;二是不重視,認為沒有必要如此,或者要很堅決很堅定地去獲得;三是有疑問,難道僅僅透過利益和過患的觀修就可以完成心的改變嗎?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容易了。

    之所以有疑惑,背後的原因是不瞭解心的運作規律,以為心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必須要用很複雜的方式才能改變它,簡單的利益和過患的觀修就可以調整和改變它,作為凡夫的自己很難相信。

    同時,在修學上,也缺少實操的經歷和感受,沒有切實感受過透過這一方法完成觀念改變的經歷,自然沒有信心和動力去落實。

    以下談一談為什麼要做利益和過患觀修的一些思考。

    一、心是緣起的,可以改變

    首先,心一定是可以改變的,在自他相換部分,講到自他相換的原理時,導師開示過:自他相換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因為心是緣起的,可以改變,而修行就是對心的健康的訓練。既然自他相換如此“高難度”的修法都可以透過心的轉變來完成,某種程度上,其它相對不那麼“高難度”的修法自然也是可以做到的。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帶班中觀察到,有些同學對自己有很深的設定,在沒有做觀修之前,就給自己貼了標籤:我不行、我做不到、這太難了。無形中設定的藩籬,讓自己連突破和嘗試的勇氣都喪失了,實在很可惜。

    既然心是可以改變的,樹立了我可以改變的信心後,下一步就是如何改變。

    二、基於凡夫的特點

    凡夫的特點是有“我”,有“我”就會在乎和執著,進而對喜歡的追求,對不喜歡的排斥,這裡面其實就蘊涵著利和弊,對“我”好的、有利的,就貪著和追求;對“我”不好的、有害的,就嗔恨和排斥。

    觀察一下自己,幾乎每一天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都是基於執著,並透過對事物利和弊的抉擇做出心理和行為上的選擇。

    但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很少能觀察到這一點。比如,當看到喜歡吃的東西,自然就去買了;當看到不喜歡的人,自然就去嗔恨了,甚至會覺得,這個人就是不好啊,我理應不喜歡他。如果有覺知,其實可以觀察到,在買和不喜歡之前,凡夫心是做過利和弊的抉擇的。比如:我喜歡吃,吃了之後我會很快樂,甚至身體變健康;我不喜歡他,因為他曾經說過讓我不開心的話,如果和他相處,會讓我不開心。

    對我們而言,每一個當下的抉擇都沒有離開利和弊,並由此形成和強化相應的心念。而且,從無常的角度,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變化的,回過頭看過去幾十年經歷的人生,會有種夢境般的感覺,但當回憶時,曾經的喜怒哀樂還會被調動起來。也就是說,外境提供的只是一個所緣而已,真正讓心調整的,恰恰是心本身的運作,一切都是它的自導自演,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心對利的追逐和對弊的排斥。

    既然如此,正確的觀念同樣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獲得,雖然心的表現有善有惡,但本質並無區別,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獲得正確觀念,自己既熟悉也會很有信心。

    三、給心靈以滋養

    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營養,希望吃到喜歡吃的,讓身體健康,吃得開心。這背後也蘊涵著喜與不喜,喜歡的就多吃點,不喜歡的就少吃甚至不吃。

    同樣,我們的內心也需要營養,它也有喜好。通常,我們的心追逐的是貪心,是嗔心,是自我的滿足,但這些是有毒的食物,雖然吃的當下很快樂,但長此下去,就會引發心靈的病變。

    所以,我們需要給心正向的營養,這種營養的補給同樣沒有離開心對利的追逐、對弊的排斥。如果立足於佛法正見,做利益和過患的觀修,其實就在給心以滋養。

    這種善的滋養,尤其在今天的社會顯得彌足珍貴和重要。想想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衝突和冷漠,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和制衡,全世界有1.3億以上的抑鬱症患者,每年有100萬以上的人死於抑鬱症自殺,如果多一些心靈營養的補給,類似的現象就會減少很多。而這些,都需要透過利益和過患的觀修讓心得到改變,否則,心是沒有改變的可能。

    所以,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心靈健康,為了社會的和諧,為了世界的和平,我們都需要做利益和過患的觀修。

    四、建立在感覺、情緒、環境上的觀念是不牢靠的

    在進入三級修學沒多久,偶然一次聽到《追隨》和《佛陀啊,我們回家了》,淚流滿面。從那之後,經常去聽,每次聽下來整個人都不能自已,也由此產生了一種觀念,既然每次聽下來都會淚流滿面,那說明我對導師對三寶一定是非常依止的。

    如果真是這樣,我應該在行為上會有相應的落實,但實際是,遇到一點點生活工作的瑣事就不想看法義了,義工行遇到一點點對境就想撂挑子不幹了。而且,一旦陷入進去,也不知從何調整。

    但回過頭去看,當自己沉浸在音樂中時,確實覺得三寶很偉大,三級修學很殊勝,甚至發起:我一定要好好學,要對得起導師對得起三寶的願望。

    可為什麼來的快、去的也快呢?後來發現,其實是因為這一觀念建立在相應的感覺和環境氛圍中,當時很有力量,一旦環境變化,正見就不再起作用了。

    這也讓自己想到在進入三級修學之前參加過的一次禪修營。那一個星期裡,每日有規律地作息,單純地生活,身心輕安自在。但在結束的那天下午,出了寺廟門,就和計程車司機槓上了,輕安和自在被滾滾紅塵裹挾,一瞬間就被打回了原形。

    這一點,也是很多同學的通病,往往覺得觀修很費腦筋,不願做。靠自我的某種感覺和情緒來接受佛法,但感覺是錯亂的、遲鈍的,而凡夫的情緒也是混亂不堪的。雖然在當期法義裡能夠營造一種我獲得了正見的感覺,但出不了幾天,都會還給導師。

    而且,這樣的學習也無法訓練如理思維的能力,長期下去,修行要想成就只能是一場可望而不可即的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了實現進入三級修學的初衷,為了自身的喜樂和幸福,我們也需要如理思維,需要做利益和過患的觀修。

    五、注意事項及過患

    在做利益和過患的觀修時,經常聽同學分享:我不能這麼做,如果這樣做我就會下惡道,我就會輪迴。

    這一點在過去自己也用過,但發現效果並不理想,按道理說,下惡道和輪迴是最大的過患,可為什麼對自己獲得正見助益不大呢?

    發現其實自己並不相信輪迴,對三惡道的苦也無法感同身受,最後就流於一種口號。

    所以在利益和過患的觀修上,要能get到凡夫心,思維到利益時,讓凡夫心有種:哇,太好了,我想要,我要這樣做。思維到過患時,讓凡夫心有種:哇,太苦了,我不要這樣做。這種情況下,才會生起清晰而明確的抉擇,我必須要按照佛法正見來做。

    而且,沒有完全接受的運用也會起反作用。可能在當期法義中,有了一定的接受,再加上總是聽到要把法落實到生活中的提醒,以及處在當期法義修學的氛圍中,某種程度上在沒有完全接受時,也能有一定的運用,但這份運用很可能是“不情不願”的,等於並沒有讓凡夫心真正的信服,雖然能運用,一旦對境來臨,凡夫心會反彈得更厲害,甚至會質疑自己,質疑佛法,質疑三級修學。這些,都和利益和過患的觀修做得不透徹有關。

    六、具體操作

    1、以往做這一塊觀修也很困惑,找不到利益和過患的點,不知從哪裡下手思維。其實,如果仔細看導師開示,基本每一塊除了聯絡現實人生檢驗的部分,導師也會有利益和過患的開顯,自己在思維時,就可以結合導師開示的內容,並做相應的延伸和擴充套件。而在《略論》中,幾乎每一法宗大師都會說利益過患,這些也是可以用來藉助的方便。如果感覺還不清楚,也可結合輔助材料修習題。

    2、在訓練利益和過患的思維能力時,可以嘗試著寫下來,讓利益和過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凡夫心來說,給它擺事實講道理,一二三四讓它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凡夫心也就不會有漏洞可鑽。

    而且,可以把利益和過患形成簡要的文字記在心裡,甚至在腦海裡形成畫面。比如:如果我不能接受緣起的正見,我就會陷入常見,會與人對立衝突,變得嗔恨憤怒。這時候可以提取衝突、嗔恨兩個詞,甚至想象自己曾經發火的樣子,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檢索到相應的過患,也便於在座下去做觀察修。但如果力量弱了,還需要重新做完整的思維。

    每期法義是以七天為一個時間軸,一般情況下,到組修時才完成觀念的建立。組修一般是第五天,在這之前的四天,基本在做前三步的事情,偏於對法義知識上的掌握和理解。這種情況下,當期法義的正見力量是比較弱的,或者還處在建立的階段。

    自己基本在學習新課的同時,仍然會反覆觀修上一期法義的內容,比如:在上一週的第五天建立了相應的正確認識後,從上一週的第六天一直延續到本週的第五天,每天三座,直至本週正確認識獲得後再把它替換掉。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座上可以重複21次觀念的禪修,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如果一個正確認識持續訓練21次,基本也就能在內心紮下根了,而且,因為還有在座下的運用,會讓正見在內心非常有力量,不易成為漏器。

    以上是自己落實第四步觀察修的一些思考和自身經驗,供養大家,也策勵自己。

  • 2 # 介尼

    多談利益,少談原則,這個觀點是在已經確定了專案、工程等情況下進行的。

    多談利益,少談原則,在沒有確立專案、工程或買賣是否合法,是否符合雙方意向等條件下,是不可能進展到多談利益,少談原則這一步的。

  • 3 # 開心就好184471020

    原則是規範和制約人們社會活動的準則,無論什麼時候脫離原則的利益一定是耍流氓。只是原則是在法律與道德基礎為前提,親情可以沒原則,但一定是有法律與道德基礎,朋友可以沒原則,但一定在法律與道德基礎,利益可以還講原則,也可以不講原則,但一定不能違背法律與道德

  • 4 # 工信科

    原則不能作交易,從長計議謀利益。

    原則問題別讓步,別讓利益把眼迷,

    總是盯著利益去,結果容易空歡喜。

    善謀利益有學問,原則不容去質疑。

  • 5 # 李志勇LZY

    應先多去幹活,

    產出實用東西,

    時公認出利益,

    才好去談原則。

    你沒幹啥別多談利益;

    我不知規定難說原則;

    空求多談利益少原則;

    忽悠天地物人都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古村落髮展有什麼看法?為什麼一些古村落現在都沒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