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哲270723
-
2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張居正矯枉過正,大權獨攬,獨斷朝綱,當然張居正的個人貢獻,功勞就不說了,張居正雙標自己炒房地產可以但是老闆修宮殿不行,干擾太多反誤了性命
-
3 # 顛沛的獨角獸
因為皇帝的老師不好當
尤其是青春期皇帝的老師最難當。
中國古代,皇帝的老師無非是受到重用或者被整的很慘兩種結局。
受到重用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皇帝喜歡這個老師。
被整的很慘的基本上就是皇帝不喜歡這個老師。
而讓皇帝不喜歡的老師,基本上是在皇帝青春叛逆期管皇帝管得很嚴的老師。
剛好張居正就是這樣的人。
這是從個人角度來說。
從其他角度來說
皇帝清算張居正總體的出發點就是樹立威信
告訴世人他才是皇帝。
-
4 # 追逐幸福的逐夢人
我們都知道,張居正乃是明朝一代名相,著名的明朝歷史書籍《明朝那些事》中,對於張居正的評價是這樣的:張居正是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要知道的是,這句話中,可是沒有“之一”二字,所以說,張居正在明朝的貢獻可見一斑。
那麼,張居正在死後為何慘被抄家,長子甚至都被官兵刑訊逼死,一般網上流行的版本都說張居正是因為死後被查貪汙,最後不幸身敗名裂,事實上原因有三。
貪汙財寶:死後查抄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兩
貪汙是張居正身敗名裂的直接原因,據明史記載,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官兵進入張家之後,“盡發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兩”,隨後朝廷逼供張居正長子張敬修,張敬修被迫杜撰200萬兩的貪汙事蹟。
因此,明神宗差點氣的把他從墳裡挖了出來,但是雖然皇帝沒有鞭屍,張居正親人兒女卻是倒黴了,張府十幾人被活活餓死,大兒子被刑訊逼死,妻子自殺不成毀了容貌,他的弟弟和另一個兒子則被髮配了出去。
得罪同僚:生前得罪大量朝臣,死後牆倒眾人推
張居正生前因為實行新政,嚴抓貪腐,觸動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在新政推行期間,張居正對於阻攔新政者,一直是嚴肅處理,因此得罪了大批同僚,因此新政推行,給張居正帶來了大批的政敵。
張居正新政實施期間,抄家無數,嚴明吏政,使大明國庫積金四百萬餘兩,餘糧可供十餘年,但以此為代價的是無數貪官落馬,朝中結黨眾人無不對張居正產生嫉恨,張居正生前沒有人能夠和張居正扳手腕,但死後的一具屍體,朝中便再也沒有人懼怕。
所以張居正一朝身死,朝臣便開始了群起報復,上折彈劾張居正。
得罪皇帝:與皇帝實際不和,過多幹預政權
上述兩個原因雖說也很重要,但事實上只是給了皇帝一個藉口,畢竟最終的決定權在皇帝手裡,所以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出在皇帝和張居正的關係上。
張居正在皇帝年少時便已經成為了首輔,並且擔任帝師一職,而張居正對當時的小皇帝管教頗為嚴厲,並且他的身後有太后撐腰,二人是新政的主要謀劃者,而當時的新政推行,主要就是由這兩人推行,中間再由司禮監掌印馮保代為溝通,小皇帝也只是被迫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如此一來,在皇帝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張居正的印象便只有一個嚴厲的老師和奪權的佞臣形象,這讓皇帝如何不嫉恨在心。尤其到了晚年,張居正開始變得驕傲腐化了,並且還接收了一副可以蓋以欺君之罪的對聯。
這幅對聯是一個小官邱嶽為了快點升遷,寫給張居正的。
上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下聯: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幅對聯將皇帝和張居正擺在了一個位置上,甚至因為下聯普遍比上聯更加重要,所以更是將張居正的地位隱隱壓過了皇帝,而張居正自己也說過自己“吾非相,乃攝也”,所以這樣的首輔哪個皇帝願意看見,畢竟站在皇帝角度下,自己獨攬大權才是最好的。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雖然也做過一些糊塗的事,個人道德也未必完美,但他在政治上的建樹卻是明朝無二,他幫已經瀕臨破產,統治階層幾乎解體的大明王朝重新建立起了強有力的官府機構,並且挽救了國庫的虧空,雖然明朝的衰敗勢不可擋,但是他的功績卻是整個封建王朝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因此他死後的身敗名裂也一直是後世所惋惜的。
-
5 # 文螢之
張居正,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官居要職,入內閣,任帝王師,煊赫十幾年。其為官期間,配合他老師徐階搞到了大奸臣嚴嵩,他又搞到了高拱。隆慶年間,與高拱聯手進行了大改革,到了萬曆前十年,他又主導了萬曆大改革,在吏治、經濟、軍事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張居正的改革,為發展到瓶頸的大明江山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垂危的晚明出現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張居正,是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忠心耿耿,兢兢業業,諡號“文忠”。可是,萬曆十年,當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剛剛去世不久後,他就被他為之奮鬥的大明王朝、被他的學生萬曆皇帝、被他的同僚給收拾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張居正死後還被清算呢?私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權力鬥爭的邏輯張居正,自嘉靖晚年,就隨著他的老師徐階步步高昇,出相入閣,一直到了萬曆十年,去世時才從高位上退出。二十多年來,好不威風,手裡的權力逐漸變大,到了萬曆年間,小皇帝朱羽均寶寶可以說就是一尊雕像,真正有皇權的就是張居正。可是,隨著他手裡的權力變大,無形之中就得罪了許多人,觸碰到權力的禁區。
他張居正權力過大,必然首先威脅到的就是他的學生萬曆皇帝,別的權臣兇殘歸兇殘,皇帝多少還有辦法謀劃。張居正和萬曆不一樣,張居正對萬曆來說是嚴父也是嚴師,連思想都被“控制著”。更何況,作為皇帝被架空了,這是任何皇帝都忍不下的,只是萬曆在他手下也弄不出什麼花樣來,只能等他沒權勢時,或者死了才能收回權力,收拾他。
其次,他的權力大,他有他的喜好,他有他的用人原則,這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自然影響了別人的“前程”,也就樹立了許多敵人。他權力在手時沒事,一旦權力勢弱或者喪權時,他必然被收拾。
再者,權勢過大,自然伴隨著不利的“名聲”,這些“名聲”,可以讓他高興,但更可以讓他灰飛煙滅。
最後,這也是最重要的。對皇帝(領導)而言,下屬太傑出了,就顯得自己無能;下屬太光彩奪目,自己就顯得暗淡無光。張居正政績突出,必然會在歷史上與皇帝爭輝,這是任何皇帝所不能接受的。有一個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此類問題,那就是給他罪名,讓他的蓋棺定論不光彩。
另外,還有權力鬥爭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否定前任,拉一派打一派。這一點,用得最明顯的、最傑出的時候是改朝換代、新皇登基之際,可以快速構建勢力。宋代大才子蘇東坡的幾起幾落,從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每一次換皇帝,他的人生都要改變一次。這種權力的鬥爭手段,妙不可言。否定前任,不是為了真的否定,而是為了拉攏被前任所壓制的那一群人,重用他們就是對他們有恩,他們自然成為新皇的核心勢力,同時還可以樹立寬人、賢明的光輝形象。歷朝歷代,這種否定前任的手段實在是太好用了。不限於改朝換代還是父子繼任,不限於倫理親情,這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在皇權面前實在是太渺小。
其實,張居正對於明朝來說,有點像在隆慶和萬曆之間有他張居正那麼一朝。他把持朝政那麼多年,自然的罪了、壓制了很多人,而這些人就是萬曆掌權後可以快速拉攏的勢力。所以,不管張居正對還是錯,對於萬曆來說,扣上大帽子,打擊就對了。
綜上,是張居正雖然賢能功高,但是死後立馬被打擊的原因之一。
第二,改革樹敵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搞得改革樹立了敵人。
改革,結局是利還是弊,說不清楚,界限很模糊,需要看對什麼人而言。改革這個詞本身就很玄妙,戴上利國利民的大帽子之後,誰知道是政治清算還是真的為國為民,是說不清楚的,兩個目的同時都可以達到。畢竟政治鬥爭從來都是需要題目做文章的,沒題目幹什麼事情都站不住腳。張居正的改革從後世來看,確實是利國利民。我們也相信他的目的就是利國利民。可是,他的對手,他的改革物件必然不這麼想。
改革,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從大勢上看,朝廷的根基不穩了,部分人的利益危害到大多數人的利益,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出問題了,需要改變利益分配機制重新分配利益。可是,問題就在於,根基不穩正是少部分人的利益過多,大部分人的利益少,導致頭重腳輕。而在話語權、權力的掌控上,佔利益大頭的少數人遠遠要強於大多數佔利益少的人。
張居正改革,就是動了那部分權力、話語權大的人的利益,同時還打擊了改革的攔路虎和其他政敵。他權勢還在時,倒是沒人動得了他,一旦他權勢動搖就有人來搞他、報復他。況且,權力鬥爭中,沒有公私之分,只有敵我之分。
這和李敖說他自己的那句話道理一樣,他罵人歸罵人,但是不擋別人“財路”。
張居正搞改革,任何人搞改革,除非將利益受害者和諧了,要不然也是在自掘墳墓。
第三,為官盡職盡責張居正死後立即被清算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為官太盡職盡責了,顯得不和光同塵。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你張居正那麼努力,你受得了,別人不一定受得了;你太盡責,就顯得別人不盡責;你太傑出了,就顯得前任、別人的老師祖上和自己太無能;你優秀,就是別人不優秀。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後面牽涉的問題很多。可以說,張居正這麼為官,也有點像海瑞一樣,不和光同塵,只是他們二人的方向不一罷了。
所以,張居正無形之中傷害了許多人,自然也是為他自己埋下禍根,別人順手時自然是要拉他後腿,踩他頭的。
結語張居正這位帝師、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死後立即被清算。打擊他的有皇帝、有同僚、有敵人(少部分),歸根結底是他為政期間的利益受害者。而打擊的原因,正是他一手造就的,因為他損害了一幫人的利益。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是有利有弊,只不過位置不一樣,表現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個人見解,望各位批評指正,歡迎評論交流。
-
6 # 唐寶楨
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也是大明王朝的首輔。從首輔來說他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好首輔,同過改革使積貧積弱的明王朝透過一條鞭法逐步走向了富強,重視國防重視農業生產終其一生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是作為一名老師卻是不夠稱職的。
起初張居正、李太后和馮保結成了鐵三角,但這三人是圍繞萬曆皇帝為中心的。隨著皇帝的慢慢長大,一切和諧溫馨的局面都將會變化。將皇帝管理的太嚴格導致心理扭曲,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是不會反抗的。但是當張居正死後,就像是壓久了的彈簧必然會引起劇烈反彈。這就是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原因之一。
透過“奪情”事件,使得張居正和天下讀書人為敵。不被讀書人所接納和認可,“奪情”事件後張居正的行事作風大變,使得原來所顧忌和堅守的底線有所改變,以做事為主做人為次了。這樣在位時無人敢說無人能說,可一旦不在其位麻煩也就隨之而來。
透過戚繼光軍隊的“棉衣”事件,其實和李太后也結怨了使得在清算時不為其說話。當時的孤兒寡母如今以不需要他了,這多少有些忘恩負義。
如果說李太后和馮保是張居正的兩翼,李太后這一隻翅膀已經斷了。萬曆皇帝又試探著剷除了馮保,這為徹底清算張居正鋪平了道路。
張居正是將萬曆皇帝當成自己事業接班人來培養的,可沒想到恰恰是這個人親手摧毀了自己的事業。歷史上殺害改革者的也有,像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卻繼承了他的事業。但是誰又能知道自己的身後事呢,張居正做了他該做的問心無愧!
-
7 # 歷史檔案館
中國自古地位曾凌駕於皇帝之上的權臣除了最後篡位稱帝的之外就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吧?
霍光讓漢宣帝汗流浹背,結果死後就被滅族;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人一起受劉裕託孤顧命輔佐,最後都被宋文帝殺掉;宇文護對小皇帝痛哭流涕,表示大家都是同宗,絕無反心,但是仍被小皇帝猜忌,只好連殺了兩個堂弟自保,最後又被第三個幹掉了。多爾袞要想篡位登基早就篡了,他把福臨當親兒子對待苦守了那麼多年,死後還不是被清算奪爵?
顧命大臣的尷尬之處就在於,他在皇帝年幼時要監督皇帝,管束皇帝,掌握著比皇帝更大的實際權力,但是在身份上卻又是皇帝的臣子,在禮法上要聽命於皇帝。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問題上意見一致,隨著皇帝年齡漸長,開始有了自個的獨立意志,他和顧命大臣之間必然會發生分歧,產生矛盾,就像青春期的子女會和他們的父母產生矛盾一樣。但是顧命大臣畢竟不是皇帝的父母,沒有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威。
這種彼此不分大小的二元體制就極易產生矛盾,從顧命大臣的角度講,他覺得皇帝尚未成年,欠缺經驗,還不成熟,理應聽從年紀更長,經驗更豐富的自己的督導;而從小皇帝的角度看,他是不知大小,不懂進退,膽敢對皇帝指手畫腳,公然凌駕於皇權之上,是失去了做臣子的本分,甚至是潛藏著非分的想法。
人那,心底裡都是願意自個說一不二的,就是咱普通老百姓都討厭旁人在咱面前指手畫腳,何況是那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在自個羽翼未豐的時候也許會暫時隱忍,但其實那時在他心裡就已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就等著有朝一日自個親政之後宣洩爆發呢。諸葛亮屬於極少數生前身後都得到善終的權臣,那是因為他幸運遇到了劉禪這個傻子。但饒是如此,他死後劉禪也禁止百姓對其進行私祀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劉禪投降後更是說出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樣意味深長的話。而他那個聰明外現的侄兒諸葛恪,不巧遇見了一個聰明皇帝,就被人家內外勾結給幹掉了。
所以張居正能早死其實就是一種幸運,要是他命長的話,很可能活著就被當成奸臣殺身滅族也說不定。當李太后讓小萬曆去讀霍光傳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決定了張居正的下場。
-
8 # 天海雲端航拍
明朝的一代權臣名相張居正精通權術,一生鞠躬盡瘁,成為萬曆首輔,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可以說為當時逐漸走向沒落的明朝延長了統治時間。可為什麼他死後卻被抄家?這其中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隱情?有人說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也有人說是因為他樹敵太多。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揭秘紫禁城裡的“一代名相”張居正的沉浮生涯吧!
張居正,原名張白圭,字叔大,號太嶽,生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湖北江陵(即現在的湖北荊州)人。他之所以取名為張白圭,是因為相傳他出生時,其曾祖父夢到月亮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一片光明,有一隻白龜從水中浮起。曾祖父認為大吉,認定這個即將出生的嬰兒就是白龜,於是為其起名“白圭”,並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光耀門楣。
話說張居正從小就機智過人,是荊州府有名的神童。據史料記載,他五歲入學,十歲就通曉“六經”,十二歲中秀才,成為當時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可是這位神童的中舉之路卻多有磨難,他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初參加鄉試,卻受到不公平待遇,遭湖廣巡撫顧璘阻撓,沒有中舉。那麼,顧璘為什麼要阻撓他呢?原來,這位才華橫溢的官員雖然很欣賞張居正,但是為了讓他認識到求學之路的艱辛,日後更加勤奮努力,才故意讓他栽了一個大跟頭!
事實上,後來張居正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也對顧璘懷有感激之情。如若不是這樣,張居正也許在接下來的三年就不會那麼勤奮用功,也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豐功偉績了。
眾所周知,明朝的科考制度是所有透過會試的貢生都必須接受皇帝的殿試。張居正在當時雖然算得上才華橫溢,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也只是中了一個二甲進士,不料卻被選為庶吉士。庶吉士,別稱“儲相”,內閣輔臣的後備人員。如此看來,在當時,張居正就已經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這就為他以後身居要職併成為首輔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張居正是憑著庶吉士的頭銜進入了翰林院這個高手雲集的地方。在當時,雖然他名為內閣輔臣的後備人員,但是這樣的人有很多,所以想要出人頭地,鶴立雞群,還是需要長時間的隱忍和鍛鍊的。
初入政壇的張居正,憑著自己異於常人的洞察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站穩了腳跟。他處事圓滑,對於當時大權在握和受寵的嚴嵩,並沒有實施對抗政策,相反還一直抱有合作的態度,讓嚴嵩以為他是自己人,以避免遭受迫害。
其實說起來,張居正不僅對政治敏感,處理事情也有過人之處。嘉靖皇帝時,宗室勢力過大、官員不盡職、財政開支過大,而且吏治存在很大問題。當時以清廉官員海瑞為首的一批官員上奏,要求解決這些問題,卻慘遭牢獄之災,有的為此付出了身家性命。而張居正也就這些問題給嘉靖皇帝上奏了,還把想說的話都說了,但卻沒有得罪任何人,自己也免遭迫害。在徐階和嚴嵩的對抗中張居正雖表面附和嚴嵩,但私底下是堅定的反嵩派。嚴嵩垮臺後,張居正的地位更加鞏固了。
然而,張居正的人生轉折點,是在他成為裕王朱載釐,也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後。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登位,提拔張居正為文淵閣大學士,正式參與政事。隆慶皇帝臨死前,託付高拱、張居正、高儀三名內閣輔臣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同為顧命大臣,輔佐不到十歲的小皇帝萬曆。頗有心計的張居正挑撥馮保和高拱的關係,後高拱遭罰,被貶原籍。高儀怕受牽連,吐血而死,大權自然就到了張居正手上。在此後的十年間,張居正擔負起了輔佐小皇帝的重任,併成為首輔。
張居正不僅是成功的政治家,而且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現代學者黎東方先生說,自漢朝以來,能與張居正相比的只有諸葛亮和王安石,但前者處境艱難,未能施展才華,後者富於理想,拙於施行。
張居正的豐功偉績主要體現在對財政、軍事、吏治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從而使政令暢通,稅收增加,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任用李成梁、戚繼光等大將,使邊塞得到了安寧。
對此,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張居正任職的萬曆初年是明朝中葉以來形勢最好的一段時期:不僅軍紀嚴明、人們安居樂業,國庫也達到了鼎盛。他死後,萬曆皇帝還特許設九壇,無論官還是民都要弔唁,並追封其為上柱國,諡文忠。
如此一個受皇帝愛戴、萬民景仰、勞苦功高的大臣,為什麼在其死後沒多久就被抄家,落了個家破人亡的結局呢?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首先,張居正施行改革,難免會觸犯到一些權貴的利益,進而得罪他們。但他們當時礙於張居正的權勢,自然是敢怒不敢言。待張居正死後,其政治盟友馮保被萬曆皇帝貶到南京,他們嗅到了變天的氣息,便紛紛跳出來揭發其罪狀,或是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上奏彈劾,進行瘋狂的報復。其次,張居正生前功高震主,暗地裡萬曆皇帝可能已有不滿,但礙於張居正的勢力不能發作。自古以來,相權若是高於君權,或多或少都會遭到皇帝的嫉恨。
也許會有人拿道德來抨擊張居正的為人,是的,他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誠然,張居正和太監馮保聯合起來壟斷朝綱確實讓士大夫不齒,辦事太雷厲風行,加之個性張揚,自然會有人對他的行為看不慣,他的名譽受到詆譭也是必然。
可以說,一代名相張居正就這樣被萬曆皇帝否定了,但磨滅不了他曾在紫禁城的叱吒風雲,也改變不了他是明朝救星的事實。
-
9 # 悠然默然
1.萬曆對張居正聯合其母太后和大太監馮寶共同監控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嚴歷管教早已不滿,但礙於太后的威勢不敢動彈,其母張太后死後。自己又坐穩了皇位,萬曆就把以前張居正所做所為新帳舊帳全部翻出來清算,以洩私憤。
2.張居正一生論功過是非,一生功過二八開不為過,如果沒有張居正的功績,明朝估計會提前滅亡。可惜觀其明朝十二個皇帝,全是沒有遠大的抱復和江山為重的理念,全是糊里糊塗的子孫,玩江山的花樣眾多,喪失基本責任心,任憑太監胡作為非,憑其社會自然執行,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之路。
-
10 # 誰是誰的菜
張居正是大明帝國的內閣首輔,也是皇帝親如父親般的老師。可是隨著時間的飛逝,兩人之間慢慢也出現了一些裂痕。從受八方朝賀到群臣彈劾,張居正執政短短十年間,為何地位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為什麼死後被“清算”呢?
其實,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伴君如伴虎”,“槍打露頭鳥”在歷代王朝都是真理般地存在。一個人太突出優秀,不免會傷及周圍人的利益,皇帝也是你“周圍人”的一份子,張居正當局者迷,且不說一場改革危及同僚的利益,他萬不該忽視“皇帝”身份的存在,無意中僭越了皇權。
張居正在鬥倒高拱,獨掌大權之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所謂改革其實就是一場利益分配,將地主官僚的利益用到國家建設之中。而這個過程中,勢必要碰觸到無數人的利益,整個過程中充滿了危機與坎坷。不過各國變法無有不犧牲者。對於一箇舊世界的顛覆,勢必引起無數敵人的反目。
縱觀歷史,對於中國來說,一場變法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風波不斷。比如歷史上的王莽、王安石,不單單成效低微,甚至還有可能當場暴斃。在實時環境尤為惡劣的明朝試圖變法,那可是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
回顧整個明朝歷史,毛主席曾經作出過如此評價:“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的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微好些外,其餘都不好,盡做壞事。”
明朝總共有16任皇帝,可合格的剛剛達到四分之一。對比一下漢朝29位皇帝,有9位明君;唐朝21位皇帝,也有9位明君。我們不難發現,老朱家在當皇帝這方面,屬實是沒什麼優勢,就算大明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口號再怎麼響亮,但還是掩蓋不了其羸弱的事實。兩百年的腐敗已經使得大明王朝病入膏肓。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而此時張居正再怎麼神通廣大,也只不過是讓裝睡的明王朝翻了一下身罷了,面對殘酷的現實,即使是他也只能抱憾而終。而親手帶大的萬曆皇帝,非但沒有繼承其衣缽,反而親眼目睹了其建立的千里之堤的傾塌。這其中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君臣二人名為師徒,但其實在表面的和諧之下,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權力角逐。中國古代的權力分配是由皇帝、文官、宦官為主導的。這裡面的任何兩者相勾結,勢必會對第三者的權利進行極大的限制。張居正作為百官之首,又有著和宦官馮保的聯盟關係。兩者的強大聯合,雖然為改革提供了政治環境,但也無形中形成了對皇權的威逼。而張居正在手握大權之後,對萬曆皇帝愈加嚴歷,也加劇了這場角逐的發生。
據說,萬曆皇帝從小就聰慧異常,寫得一手好字。萬曆二年三月的一天,這位小皇帝就寫下了“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之法”十二個字,並將其懸於文華殿的正中央。其字跡足有一尺見方,字型剛勁有力。連張居正看罷之後,都大為讚賞。萬曆皇帝深受鼓舞,從此更是努力地練字。可當有一天,他再次向張先生炫耀自己的作品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張居正冷冷地說:“梁武帝、陳後主、隋煬帝、宋徽宗皆能文章善繪畫,你難道要做他們這樣的人嗎?”這番話,確實有些過分,但也確實是有道理。畢竟你可是堂堂的皇帝,舉國上下最好的文人都在你身邊,有事吩咐就行了。要是懶點兒,連筆都不用摸,你練什麼字啊?
而李太后作為萬曆的生母,非但沒有攔著,而且也時不時補一刀。有一次萬曆與太監醉酒玩樂,結果被李太后發現,把李太后氣得咬牙切齒,不光是要把他叫過來臭罵一頓,更恐怖的是把一本書扔給了萬曆,這本書是什麼呢?《後漢書·霍光傳》,這霍光何許人也?霍去病的弟弟,乃是漢朝權傾一時的大臣,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身為臣子廢掉皇帝的人,他可沒有他哥哥那般忠君愛國。據史書記載,在其權力熏天時,漢宣帝對霍光極其恐懼,與其同乘一輛馬車時,就感覺如芒在背。李太后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張居正和霍光一樣,要是你還是這樣沒出息,小心張居正把你給廢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唯一的兒子說出來的話。
而張居正在聽到這件事之後,居然還真的秉公辦事,代替萬曆皇帝寫了一份罪己詔,下發群臣,而且措辭嚴厲,絲毫沒有顧及皇帝的感受,在文武百官面前,讓皇帝的顏面喪盡。
雖然說李太后的本意也不壞,就是想敲打敲打萬曆。但是對於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當所有他信賴的人在同一時間拋棄了他,從內心中勢必會留下陰影。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更何況這是一個堂堂的一國之君。萬曆與張居正的隔閡,在隨後也逐漸展露了出來。
那些被張居正打壓的官員、地主也沒閒著,關於張居正的流言蜚語就流傳了出來。甚至有訊息稱,張居正和李太后有過一腿。李太后本名叫李綵鳳,出身平寒,但風姿綽約,年紀輕輕便當了寡婦,也是張居正的支持者,她比張居正小16歲。很難想象,一個風韻猶存、獨處深閨的俏寡婦,和一個成熟穩重、身強力壯的猛男之間會不會發生什麼。但是無論這訊息是否可靠,對於萬曆皇帝而言,這一定是最令人深惡痛絕的謠言。
那麼到底有沒有這事兒呢?歷史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件小事分析分析。萬曆年間,戚繼光稟報張居正,稱自己計程車兵缺乏東衣,難以為繼。張居正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其中必定有鬼。派人調查後發現,這批冬衣居然被李太后的父親給侵吞了。張居正沒有顧及其身份,當面與李太后對質,最終逼著李太后喚來其父親,令其在大雪紛飛的宮殿外,罰站了整整一夜。而後來的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有人曾向李太后求情,希望李太后幫忙說句公道話。可誰知李太后居然一口回絕:“當年我父親被罰站雪中,也沒見有人求情。”張居正與李太后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其實從事實上來看,這兩者更大的可能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
張居正在其任職期間,對於那些違法亂紀的現象,無論是官位大小、背景如何,絕不姑息。任何事都是有一股子的狠勁兒,甚至於有些睚眥必報。比如,那個殘害他爺爺的遼王朱憲㸅。在張居正掌權之後,立馬對其展開了調查。這遼王平日橫行鄉里,自然粘了一屁股的屎,沒多久便查出了數項罪狀。可他畢竟是皇帝的遠房親戚,皇帝在輿論壓力之下,只好派了刑部尚書洪潮前去調查。其實說到底,皇帝也不想把遼王怎麼樣,畢竟他們都姓朱。張居正對此也沒有抱太大的指望,教訓他一下,出口惡氣也就到頭了。
然而,他們都高估了遼王的智商。要說這明朝,那可是奇人輩出,有人被嚇死,有人玩女人玩死,而這遼王,那可真的是作死的。京城調查團還沒到,這遼王就先沸騰了。媽呀,張居正要來整我了,咋整呢?遼王這個人,沒讀過什麼書,這下子慌了神,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果斷做出了一個奇葩舉動——找了一面大白旗,上書“訟冤”二個大字,然後立在自家王府門口。大概就是覺得自己還能自救一下吧,就裝起了受害群眾。
沒文化,真可怕。你寫什麼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揭竿而起這種行為在古代通常只適用於造反。本來京城調查團也沒有發現什麼大錯誤,什麼強搶良家婦女,欺負欺負老百姓呀,作為一個王爺,這也正常對吧。可是一杆大旗可就惹大禍了,原先定的警告處分一下子變成了開除,廢除王位,終身監禁。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是複雜的,很難直接將其歸結為一種絕對的狀態。即使是敵人,也會有心心相惜的情況,何況是一對相處多年的師徒。█ 最初,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態度,直到張居正去世,都一直是言聽計從的。
當時萬曆尚幼,凡事不得不聽張居正的,而張居正也確實能把事情辦好。所以萬曆皇帝非常信任張居正,無論是考成法,還是一條鞭法,他都會全盤接受,給了張居正極大的定奪權。
在萬曆四年秋天,朝廷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事情,大學士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去世。按規定,張居正應當停職回原籍守制(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但此時,張居正改革正進入關鍵時刻,這要是三年耽誤下來,朝廷勢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萬曆皇帝當時雖然已經十五歲,但是他已經知道,無論是國家還是自己都離不開這位老師。再說過去由於地位重要而不能離職的官員,經皇帝允許而不丁憂守制,也不是沒有先例。於是在經過斟酌之後,萬曆決定留下張居正,在馮保的協助之下,黃帝以半懇求半命令的語氣要求張居正在職居喪。朝廷內外對此舉議論紛紛,反對張居正的人,抨擊他是“貪位忘親”,置“萬古綱常”於不顧。但張居正表面上還是反覆推辭,最終,直至次年三月份,張居正改革告一段落,才最終歸鄉葬父。
這件事也成為了他死後被論罪抄家的禍根。而張居奔喪完了之後,萬曆皇帝迫不及待地召見了張居正,並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對張居正說:“一別三個月,朕每天都是睡不著,夜夜思念,期盼張先生的歸來。”張居正也感動得一塌糊塗,立馬錶示要肝腦塗地,永報皇恩。從這兒可以看出,此時的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是無比的依賴、景仰,認為這是一位完美、博學、忠心耿耿、道德高尚的先生。
█ 隨著萬曆慢慢長大,品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加之一些朝廷上的瘋言瘋語,萬曆也逐漸認識到張居正的手實在是有些長。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重,此時的萬曆皇帝已經二十多歲了,像所有青少年一樣,逐漸有了逆反行為。他迫切地希望掌握大權。對張居正也從言聽計從變為心存芥蒂。而張居正的赫赫威名,卻使他不敢輕易挑戰。但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張居正在任期間得罪過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當然不會放過眼前的時機。彈劾的奏章如雨點般砸向了萬曆。你不是不待見張居正嗎?我們把臺階給你鋪完,你只要點一點頭就行。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神宗為此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可沒想到的是,在其死後第四天,萬曆皇帝就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甚至張居正還險遭開棺鞭屍。張居正長子張敬修自殺,全家被迫害致死的人有十餘人。張居正曾經提拔的官員,也一個一個地被撤銷殆盡,其改革方針也被悉數取消。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隨著張居正的病逝一同走向了墳墓,實在是令人惋惜。
有人評價張居正工於變法,拙於心計。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張居正如此聰明之人,無論是前期的隱忍,中期的結盟,都展現出了其極高的政治智慧。與其說他是拙於心計,倒不如說他根本就不在乎,那他在乎什麼呢?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生來就懷揣著濟世的抱負。或許他也知道明王朝終將迎來末日,知道腐朽的官僚主義無法根除,但是他沒有選擇放棄,以一己之力拯救萬民於水火,延長了整個王朝的壽命。他用自己的一生,讓那些對大明王朝仍然心存幻想的有志之士,看到了一絲光明。這些人我們稱其為民族的脊樑。當他意識到自己力量的薄弱時,就把全部的希望寄予在了年幼的萬曆身上。他迫切地想要敦促這個男孩兒快快成長,擔起一國之君的重任。然而,萬曆卻最終沒有明白他的心意。在張居正死後,還創下了連續近四十年不上朝的紀錄。當萬曆終於手握大權的時候,面對官僚不做為而無能為力的時候,大概也會想念曾經那個嚴厲的張先生吧。
總結:張居正執政的十年間,行使了萬曆皇帝的權力,損及了一些同僚的既有利益。雖然說這是張居正改革效國的需要,但是逐漸長大的萬曆帝也慢慢認識到自己在權力上的失位,再加上張居正得罪過的群臣一旁大敲邊鼓,於是,張居正在萬曆心中就逐漸站到了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掌大權,在萬曆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皇威的表現,清算他是早晚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順便籠絡了朝臣們的心。 -
11 # 頁人青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張居正死後朝廷依然未能擺脫張居正的影響,他任命的手下繼續在朝廷擔任要職,使得當年的政敵急不可耐,蒐集大量的證據想去推翻張居正的勢力。
有一次萬曆在宮廷內看戲,戲中的君王感嘆著唱到自己作為國君,只能主持祭祀一類的儀式,而真正的國事都由當時的輔助大臣處理。這樣的內容和萬曆的經歷不謀而合,深深的戳痛了皇帝的內心。因為雖然他的老師張先生已經離世,但整個朝廷並未擺脫張居正的影響,朝中有一大部分官員都是當年由張居正提拔的,這些人猶如張居正無形的手企圖繼續操控著皇帝的思想和行為,使得他並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做出決定。
也許是有人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也許是張居正當年的政敵已經急不可耐,但參劾已故太師張居正的運動就這麼順理成章的拉開了序幕。
他們羅列出張居正欺君毒民、賣官鬻爵、任人私用、放任奴僕凌辱縉紳等惡劣行為,並企圖把持朝廷大權、居心叵測。
二、一生被道德束縛的萬曆皇帝想擺脫張居正教給他的道德羈絆。萬曆皇帝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由張居正一手塑造的,當有人彈劾張居正種種劣跡時,那個高大偉岸的老師形象在萬曆心中轟然崩塌。
萬曆皇帝九歲登基,因為年紀小,大部分的事務都由他的老師兼內閣大學士張居正輔佐。
年幼的小皇帝不僅要處理國家大事,每天還需要學習經書、歷史和書法。教他的老師都是張居正一手任命的,甚至萬曆的教科書都是老師親自編訂的。正是這樣一個與皇帝密切接觸的機會,使得首輔張居正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年幼的皇帝並管理著這個國家。當時的小皇帝對老師的教導不敢有絲毫懈怠。
可以說萬曆的道路是由張居正一手鋪就的,當然他所設計的理想政治在小皇帝和太后的言聽計從下也慢慢步入正軌,當時的萬曆勤勉節儉、一心治國。
總之,在他即位以後的第一個十年,是明朝百事轉蘇、欣欣向榮的十年,此時的明王朝北方沒有外族入侵,南方倭寇絕跡,國庫日益充實。這樣的成就不得不歸功於首輔張先生的良苦用心。
但可惜的是張居正在這個時候突然齎志以歿,抱恨終天,一直被張居正束縛的萬曆一下子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三、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女人鄭貴妃。
張居正之所以被萬曆抄家,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萬曆的一個妃子鄭氏,萬曆當時特別寵愛鄭貴妃,甚至威脅到設立太子這件事上。因為本朝在冊立皇太子的事情上有個規矩,即:立嫡不立賢,立長不立幼。
在鄭氏的兒子朱長洵出生之前萬曆就已經有了長子朱常洛,按照規矩,立朱常洛為太子是符合祖宗家法、順應民心的事情,但由於對鄭貴妃的偏愛,萬曆一心想立常洵為太子。這樣動搖根基的大事,不會被道德的擁護者文官們所允許,而這些人當中有很多都是被當年張太師選拔出來的國家棟梁之才。
於是在兩年後,萬曆懷著無比複雜的心情抄沒了張居正的家財,撤銷張居正太師頭銜,褫奪了他三個兒子的官職,當年和張居正有瓜葛的官員或多或少都受到牽連。
-
12 # 那是這個大人物
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萬曆皇帝因為年少時候的事情記恨張居正,第二個就是張居正的門生潘晟連累他失去名譽。
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張居正雖然是勞累致死、兢兢業業,卻在時候沒有得到好下場的結果。
要說第一個原因呢,還要從萬曆皇帝十八歲的時候說起。因為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很小,所以依靠的是輔政大臣來治理國家。在萬曆皇帝十八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調戲了宮女,被太監馮保告訴了太后,太后知道以後特別憤怒,差點廢了萬曆皇帝的帝位,然後命令張居正勸諫皇帝要以身作則,改變自己的作風,還讓萬曆皇帝寫了罪己詔,並且罰他在太后的宮裡跪了好久,從那以後,萬曆皇帝就對張居正和太監馮保懷恨在心。要知道皇帝寫罪己詔就像我們寫悔過書一樣,很傷自尊的。
張居正還是首輔大臣的時候,曾經推薦了自己的門生潘晟入朝為官。可能是由於張居正輔政的時候樹敵太多,在他死後僅僅4天,一共七名言官聯合彈劾潘晟,結果潘晟被炒魷魚了,然而一切並沒有結束,由於潘晟是張居正推薦的人,所以那些言官又把矛頭指向了張居正,結果張居正也被抄家了,親屬要麼餓死要麼流放,結局很慘。萬曆皇帝甚至想要挖他的墳墓鞭屍,可是輿論壓力太大,最後放棄了。
張居正其實真的是一位賢臣,他輔政的時候,國家財力雄厚,百姓生活安樂,並且推行了很多惠民政策,只可惜死後萬曆皇帝放飛自我,使張居正沒有落得好下場,好在後來天啟皇帝為他平反,恢復了名譽。
-
13 # 日常刷下線
明朝首輔去職後被清算是常態,前有申時行,高拱,徐階,後有葉向高,趙南星,跟今天韓國首相一樣,處青瓦臺就進監獄或者自殺,屬於常態。不是什麼得罪了什麼權貴,在明朝首輔中張居正算是最會謀己,懈怠謀國的了!
回覆列表
如果父親在自己幼年過於嚴厲,成年後孩子多半跟父親關係不好。張居正與萬曆的關係基本上是事實上的父子關係,張居正曾經公開說,自己不是相,是攝政。
張活著的時候兒子還不敢怎麼樣,死了以後就不一樣了,畢竟不是真父子,而且這兒子還是皇帝,老傢伙既然不在了,就可以報復了。
萬曆在這上面,很不地道,張居正為他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難能的是,張並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勢為自家子弟謀取權勢,否則萬曆也不會歸政,給他清算的機會。可見,張居正為國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