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廿由八曬
-
2 # 空谷幽蘭yyh
生活中不乏其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毫無做人原則。這種人為官,則擾亂黨紀國法;這種人為民,則敗壞風氣,蠱惑民心。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不仁、不義、不信,左秋明和孔子怎麼能不厭惡呢?
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修身立德之根本。古之先賢聖人哪個不是大德之人呢?雖然現在社會發展了,但溯本求源,不忘初心,才是文明昌盛的根本。利慾薰心,見利忘義,巧言令色,若成了一種風氣,這個民族的魂,也就沒了。樹正風,揚正氣,要做事,先做人,是我們每一個人,面臨的課題。
-
3 # 231086428728海闊天空
認識是表面,理解是恭維。
認識要深刻,理解就深透。
認識自知錯,理解理不解。
認識兩個字,見了就認識,
不見不認識,理解兩個字,
有理才能解,沒理還能解。
古人把字聯在一起,意正意反都能聯在一起,對聯,詩詞,寫書,從認識到理解到運用,都是字意正反聯出來的,認識理解透了,才出現好和美,例,好壞,臭美,都相反。美好,真美,都相正。
-
4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巧言令色足恭"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解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以這樣做為恥,孔丘我也這樣認為。關鍵點"隱藏心中的怨恨還要裝做很友好的樣子"這個左丘明和我態度也是一樣的以此為恥。 孔子認為“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勢,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孔子一直認為要“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就是別人以德對我,我也以德對人,別人給我留下怨恨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對他。又反問道:如果以德報怨,那麼別人以德待你,你還能怎麼待人家呢?孔子也講因果律。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過份的忍讓謙卑就是一種過,天地的理是中庸平衡恰如其分的。過猶不及,不可僭越。孔聖的教誨合情至聖完全契合人理
-
5 # 寂語堂齋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25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巧言令色斷句時不能分開,因為其本身就是一句成語,但是足恭要分開,不能與巧言令色連在一起,足恭是另外一個意思。
足恭的足字,我認為並不是過分的意思,巧言令色怎麼會過分呢?巧言令色本身是花言巧語的意思,即然是花言巧語那麼就不會過分。
這個足字應該是圓滿、滿足、完備、充足、足夠的意思,足恭就是恭敬別人做的非常圓滿、滴水不漏,但是用的方式卻是花言巧語即巧言令色。
孔子是反對花言巧語的,在《論語.顏淵篇》12. 3司馬牛問仁,子日:仁者,其言也訒,……。這個訒的含義就是說話要慢慢的說,不要急三碼四的,如果巧言令色,就鮮矣仁了。
左丘明是魯國太史,相傳是《左傳》的作者,以褒貶善惡著稱。孔子拿這個人物來相比較,含有讚揚左丘明的意思,把自己劃為與左丘明是一個道上的人,故此說左丘明恥之,我孔子也認為是可恥的。
總之,理解這句話的關鍵之處就在足恭兩字,理解了足恭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意思。
-
6 # 紹興李珍
答: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後人把“巧言令色”當成一個成語了,實際上是兩個概念:
巧言——花言巧語,是嘴巴的功能,善於迷惑人;
令色——諂媚臉色,是指面上的表情,點頭奉迎之狀。
這裡還有一個“足恭”——曲意恭順,是指身體的表情,猶如曲身之狀態。
古文六個字,就把非君子的面貌寫得活靈活現,這種文字功底,後人難學。
回到題目,孔子就開始表明態度了,左丘明恥之,這個左丘明之“左”,是史官的名稱:“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實際姓姜,氏丘,名明,姜太公三子丘穆公之後裔。
魯春秋是左史丘明寫的,孔子當成教材範本,講給弟子們聽。
後面還有一句:“藏匿怨恨而裝友好,左丘明不恥,我也不恥。”
什麼叫“知音”?用現代話是“三觀”相同,真乃惺惺相惜之贊,孔老夫子此言奠定《左傳》的歷史地位,同時也是倆人互相珍惜印證才德之楷模,聖賢者心意相通也。敬奉!
-
7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註釋】
左丘明:魯國史官,姓左丘,名明。相傳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裡藏著怨恨,表面上卻同人要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解讀】
本章中孔子表達了他鮮明的是非好惡態度。左丘明為魯國吏官,相傳是《左傳》的作者,以秉筆直書、褒貶善惡著稱。孔子把他認同為自己的同道中人,對巧言、令色、足恭的行為深感憎惡,認為這些行為是可恥的。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裡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古往今來,偽君子的危害是最大的。偽君子最大的特點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他挖空心思,要將世界上的好話都說出來,又把最好看的臉色裝出來示人,表面上慈眉善目,可是他做事的時候心狠手辣,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管客觀效果有多壞,犯了錯誤從來不承認,自認是萬能上帝,一意孤行,甚至打倒反對者;他離經叛道,逆天而行,其最後必受天譴。
-
8 # 潮千躍
這一段,反映的是孔子的求真精神。
巧言令色,在論語中出現過兩次,孔子都是大力加以批判的。第一次說:鮮矣仁,其實就是說巧言令色的人,大部分不是出自真實的心意,甚至是‘沒安好心’。第二次,說‘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批判程度已經上升了。第一次說‘鮮矣仁’,他並沒有絕對說這裡面沒有仁,只是少。第二次就用‘恥之’來說了,鐵板釘釘的反對。左丘明是史官,左氏春秋就他寫的。在春秋時期的史官,是要臉的,也是負責的。史官一般都是家傳的活,亂寫的話,不單會讓先祖蒙羞,也會讓家業無法傳承。所以史官是必定求真的。
孔子本人,對求真是很執著的。論語裡面相關的例子很多。如:知之為知之。還有,孔子病重,子路用了僭越的規格,搞了個類似治喪委員會,被孔子罵得不輕。顏回死,孔子是極度傷心的,但他不肯給顏回操辦超過禮儀的喪禮,後來同學們(子路子貢估計是領頭的)用了棺材外面套棺材的喪儀葬了顏回。孔子說:我自己的親子死,都是用一付棺材的,顏回啊,不是我不當你是兒子,是那幾個小子亂來。
人在世間,巧言令色足恭固然能得一時之好,但違背本心,日久了,就會成為偽人,失其本心。這樣代價太大,因小失大,是短視行為,故孔子認為這是恥辱。
稚子為何美?天真爛漫。
荷花為何美?出汙泥而不染。
夫子為何美?因我心折服。
回覆列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對下冷漠對上諂媚!冷漠則無情,諂媚則卑劣。心口不一行事乖戾!不一則存奸,乖戾則私歹。(說說:理解!對於事物的思考和認知,人的觀念只要成為一種習慣就很難改變其習慣了的固有觀念,這是思考和認知的弊端。弊端是因為思考和認知不能排除原有的固有觀念,所以,當思考和認知遇到新觀念的出現時,其固有觀念則難以接受新觀念的出現。固有觀念若不排除也就沒有了主觀的獨立思考和認知,沒有主觀的獨立思考和認知也就不能發現新的事物存在。意識匱乏,新意就匱乏。缺少新意,那來創意!?)
(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