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故鄉

    端午節並不是最早起源於屈原。端午一種節氣節令。端是開始的意思,五月初一為端一,以此類推,五月初五為端五。按天干地支推算,五月為午。故端五又名端午。五月按古代演算法是惡月,加之五月天氣原因,故五月要掛艾草驅出毒氣。端午賽龍舟傳說是紀念屈原,但一說是紀念伍子胥,莫衷一是。吃粽子也傳說是紀念屈原,但是據史料記載,在遠古人們就有在夏至日吃角粟,也就是粽子的習俗。因此端午和端午的一切習俗不能說起源屈原,至於曹娥投江,傳說因為端午的更少了。

  • 2 # 渴茗茶人

    現在的大多數觀點是以紀念屈原投江的,其實屈原在《九歌》裡就有端午節的記錄,江浙一帶也有說是紀念伍子胥的,當然也有說是祭龍神的,但是歷史形成端午節,應該是綜合各種民間傳說,以屈原投江而最具代表形成的節而流傳的!個人觀點、不一定對,請方家賜教!

  • 3 # 雪舞霜飄

    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他出生在楚國,又很不幸正逢硝煙瀰漫的戰亂的年代,他空有滿腹的絕世才華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得不到國王的重用,後來又受到了一些舊貴族們對他的陷害造謠中傷,被流放的日子裡,他憂國憂民寫下了《九歌》《九章》《離騷》等著名的文章,公元前278年楚國國都被秦國佔領,屈原悲憤交加才產生了以死殉國的決心。他於五月五日抱著一塊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人民為了紀念他,才逐漸地有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

  • 4 # 讀春秋思無忌

    端午節的起源在我國主要有三種說法,伍子胥、屈原以及孝女曹娥。

    那麼,咱們先來回顧一下三種起源說。

    一、伍子胥起源說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的大功臣,尤其是對闔閭一家而言,那絕對是股肱之臣。

    他首先幫助闔閭奪取了吳國政權,然後請來孫武,打造出一支吳國精銳,最後佔領楚國都城郢都,吳國因此威震諸侯。

    等到闔閭考慮立儲時,伍子胥又極力保薦夫差,夫差因此才能在諸公子中脫穎而出。夫差為了得到伍子胥的幫助,當時曾經許諾以一半江山相贈。

    就這樣一位有大功於吳王夫差父子的人,卻在滅越國還是攻打齊國的問題上,與夫差意見背道而馳。夫差自以為羽翼已豐,非但不採納伍子胥之言,還聽信佞臣伯嚭對他的誹謗,將其賜死。

    伍子胥臨死之時,囑咐家人將其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將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夫差聞訊大發雷霆,將其屍首用鴟夷革包裹,並棄之於江中。附近的老百姓知道後,便在江邊為他立祠,命名為胥山。據說伍子胥是於五月初五被扔於江中,因此,吳地百姓便自發在每年的那一日紀念他。

    二、屈原起源說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臣,主張透過變法來中興楚國,起初得到了楚懷王的支援。然而,未過多久,屈原推行的變法舉措就觸及了楚國貴族們的利益,他們強烈反對,並且聯合當時楚懷王的寵妾鄭袖,在楚懷王面前不斷中傷屈原。楚懷王最終決定放棄變法,便將屈原流放。

    之後,楚懷王被張儀忽悠,毀壞齊楚盟約。當楚國遭遇秦國的軍事打擊後,楚懷王一度想重新修復齊楚聯盟,於是召回屈原,命其出使齊國。但是,就在屈原回國之時,楚懷王又中了張儀之計,再此相信秦國,並接受秦昭王之邀將赴秦談判。屈原勸諫無效,楚懷王客死他鄉,不久,楚頃襄王將屈原再度放逐。

    屈原流亡在外十多年,心中始終放不下楚國,渴望有朝一日能再回朝堂,輔佐楚頃襄王恢復楚國昔日之霸業。然而,他等來的卻是白起攻佔了郢都,楚頃襄王帶著大臣們被迫遷都到陳地(原陳國)。

    那天正是五月初五屈原感覺人生夢想已經徹底破滅,便綁上石頭,投身於滾滾的汨羅江中。老百姓得知後,爭相划著船前來營救他,但是江水湍急,屈原早已不知所蹤。老百姓往江裡扔下米粽,寄希望魚兒飽餐後,別去驚擾屈原的屍身。

    三、曹娥起源說

    曹娥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孝女,他的父親在迎伍神(紀念伍子胥)的活動中,在五月初五那天不慎溺水身亡。曹娥年方十四,但是非常孝順,晝夜沿江哭泣。十七天後,未等到父親回來,便也投江,五日過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當地人為之感動不已,併為其刻石立碑。

    那麼,端午節到底最早起源於哪種說法呢?

    我個人傾向於伍子胥,下面來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伍子胥的時間最早

    伍子胥死於公元前484年,屈原亡於公元前278年,曹娥據說是公元143年。

    二、屈原和曹娥之死都與伍子胥有關

    從曹娥父親之死也可看出,東漢之時,五月初五在嘉興所舉行的活動早就是為了紀念先人伍子胥。其父既然是溺亡,那活動必然與水有關,大概可以推斷為賽龍舟。

    曹娥不難解釋,那麼,屈原為何與伍子胥有關呢?

    其一、伍子胥原為楚國大夫,其父、兄皆死於佞臣誹謗,他這才被迫投奔吳國。屈原也遭遇佞臣迫害而被流放在外,因此,他感同身受,常在其作品中提起這位楚國古人。

    其二、伍子胥成就了吳國霸業,卻被誣陷,最終浮屍江上。屈原也試圖中興楚國,卻被再三流放,無奈之時,他常在江邊徘徊,曾在《悲回風》發出這樣的感嘆: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意思是說,我願隨著江淮漂流入海啊,跟從伍子胥以滿足自己的心意。由此可見,屈原非常尊重伍子胥,之所以選擇投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漂江入海,追隨他而去。

    三、屈原投江時,楚國早已吞併了原吳國

    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乘越國內亂之時,聯合齊國攻打越國,將原吳地據為己有,其中包括原來吳國在浙江的土地,並在江東設郡。

    幾十年的時間,原吳地文化漸漸地影響到楚地,等到屈原投江時,吳人紀念伍子胥的那些活動,被楚人轉而用到屈原身上,也並不奇怪。

    因此,我個人覺得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之死,你怎麼看?

  • 5 # 明悅讀歷史

    我們一般知道的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而流傳下來的,也有一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之死或者孝女曹娥的。但其實最早的端午節源自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的祭龍儀式演變而來的。

    因為端午節一般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年中最當中的一天,所有又叫天中節。

    依照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記載,我們一般認為端午節源自對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的紀念,相傳,屈原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小小年紀就做了很多事情,深受百姓的愛戴,長大以後為官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但是遭到貴族們的反對,多次遭到流放。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離騷》。

    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悲痛至極,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著一塊大石頭投了汨羅江。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用吃粽子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但是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當時,龍已經是吳越民族的圖騰,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有了划龍舟的習慣。

    雖然端午節的習俗有可能與屈原無關,但是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都已經深入人心,人們習慣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絡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如何為農民百性謀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