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古識今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1,首先歷史上把他和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歸為晚清“四大名臣”

    2,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華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

    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3,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4,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5,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

    6,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是個大孝子。

  • 2 # 歷史神秘人

    曾國藩這一生真的挺傳奇的,很多人都評價他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第一人。曾國藩之所以達到這樣的高度完全是靠他自己親手打出來的,他一生都在修心,終於修到了境界也就成功了!

    其實曾國藩這個人挺執拗和笨的,初入官場的他處處受排擠和打壓!曾國藩自己也說自己是挺笨的,不懂得人情世故,在京城做官時,處處得罪人,就因為他執拗正直過頭了,碰到不好的事就上書,同僚都不喜歡他,皇帝也反感他,天天上書有意思嗎?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給了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也讓他開了竅!清朝無力鎮壓,就允許地方官員搞團練!曾國藩認為自己就應該保家衛國啊,也許回到老家搞團練!說實在的曾國藩搞團練真是苦啊,朝廷不給錢不給人,都靠自己搞定,這就是白手起家啊!別人幫不了,就靠親人朋友啦!曾國藩首先讓自己的弟弟親戚朋友加入,然後讓親戚朋友們再去拉他們的親朋好友,就這樣透過裙帶關係,曾國藩的湘軍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湘軍的軍費也是曾國藩自己求爺爺求奶奶求來的,以前的他肯定做不了低聲下氣,可是現在不同了,他變得圓滑世故,知道怎麼和人打交道,要想在世俗社會出人頭地,只能適應世俗的遊戲規則,曾國藩學的很快,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曾國藩不會打仗的,可是他有不放棄的精神,屢敗屢戰,在戰敗中獲得勝利的營養!開始湘軍是打了許多敗仗的,可曾國藩每次給皇帝上書說,戰敗沒事,我下次再打就行了,總會勝利吧,皇帝也被感動了!曾國藩會籠絡人啊,只要會打仗的人他重用,手下犯錯了他包容,允許手下貪小便宜,而他卻一點都不貪,手下送錢不收,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給手下的獎勵確是豐富,這樣的人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大家都敬重曾國藩的為人,最後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保住了清朝江山!而曾國藩也急流勇退,解散了湘軍,晚年讀書修心,死後沒剩下什麼財產!

    曾國藩就是如此的一個人,他由一個笨人修心成了一個聖人,透過世俗的鍛鍊成就了他內心的昇華,世俗的一切曾國藩從來沒有在意,他在意的是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名利如塵土,終究成了心靈的淨土,曾國藩被人稱讚是因為他修心修到家了,教會大家如何得到內心的平靜,聖人也許就是這樣吧!

  • 3 # 隱者康司馬

    曾國藩的地位是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拿命換來的,後來他在上奏表的時候也把朝廷給欺騙和忽悠了。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為了鎮壓風湧雲起的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准許地方組織團練。湖南湘鄉大官僚曾國藩趁機組織了湘軍,專力從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湘軍分為陸軍和水師,大小將領多是曾國藩的鄉鄰、親屬、學生和朋友,相當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

    曾國藩剛組織地方武裝時,學習和效仿戚繼光當年的方法,招募了一些體格健壯的農民,然後是嚴格的訓練。但是和朝廷軍隊不同的是,曾國藩任命的將領都是讀書人。一開始招募的人不是很多,不超過千人,號稱“湘勇”,但是這支幾百人組成的地方軍隊,後來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力量。曾國藩是廣招賢才,不管投奔他的人地位如何的低微,他都以禮相待,很快他手下就聚集了非常多的人才。曾國藩怕當地人和太平天國互相響應,所以來個殺一儆百——殘酷鎮壓那些起來反抗的人。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殺害了200多人,當地人給他起個綽號叫“曾剃頭”。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11年時間裡,也是幾經生死:

    第一次,是靖港兵敗,他心恢意冷、跳水自殺,被部下章壽麟救起。

    第二次,是兵敗回長沙時,聽說朝廷要解散湘軍,曾國藩頓感人生無望,寫下遺書準備自殺,後聞湘潭捷報,於是放棄自殺的念頭。

    第三次,在江西南昌與石達開決一死戰時,差點被石達開的軍隊抓住,所幸是天京被清朝的軍隊圍困,石達開是匆匆忙忙的撤兵,去解天京之圍。

    後來,天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為爭權,兄弟相殘起內訌,洪秀全把韋昌輝調回天京,韋昌輝率領大軍殺進東王府,一共屠殺三萬多人。洪秀全責備韋昌輝殺人太多,韋昌輝是一不做二不休,又要殺洪秀全。韋昌輝的亂殺無辜引起了廣大太平天國將士們的不滿,大家群起而攻之,殺死了韋昌輝。天京裡是亂成一鍋粥,天王洪秀全又把石達開調回京城主持軍國大事,為了監視石達開,洪秀全把自己兩個庸庸碌碌的哥哥都封了王,來牽制石達開。石達開一怒之下率領十萬大軍出走,在四川被清軍殲滅。

    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曾國藩率領大軍趁機攻破天京,活捉了太平天國主要將領李秀成。當時,太平天國的大量金銀財寶在“幼天王”等倉皇逃命的時候,是不可能全部帶走的。湘軍入城後,對這些金庫是搶劫一空,不可能再“報部備撥”了,就是少有劫餘,曾國藩也不願意上交。

    還有就是曾國藩抓住李秀成後,沒有馬上押送到京城,而是在半個月後匆匆忙忙的把李秀成殺了。原來曾國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押送到京城,李秀成的供詞與自己上報朝廷的奏摺不符,這樣曾國藩就犯了欺君之罪。舉個例子:曾國藩上報朝廷的奏摺說:破金陵當日,殺“賊”十萬,而當時城中連居民也不過三萬多人,怎麼來的十萬?至於天京的“金庫”,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這些事情,老奸巨猾的曾國藩自然是不會把李秀成押解到京城的——必須殺人滅口!

    所以說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後,還真的把朝朝廷給忽悠了!曾國藩更高的一招是,天平天國滅亡後,他主動的把湘軍裁撤了——因為他知道功高震主,這樣朝廷就對他一百個放心了。

  • 4 # 趙立波

    撰文:趙能靜

    題記: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啟超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是拜上帝會洪秀全的生日。各地團營的首領見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正號太平天國元年”。此時正是大清年輕的咸豐皇帝登基不久,然而此前清朝已經面臨巨大人口壓力,官吏腐敗,鴉片橫流,清廷的矛盾問題如同火山一般集中爆發。加之連續不斷的外國侵略,割地賠款,使得太平軍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打到了南京,穩坐半壁江山,清廷一時之間搖搖欲墜,更為重要的是支撐清朝執行的精神支柱已經逐漸傾斜。

    洪秀全金田起義

    剛剛登基的咸豐帝,在七天後得到確切訊息,他調湖南提督向榮、雲南提督張必祿率兵入廣西進行鎮壓。隨即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赴桂督師。林則徐接到詔書後雖然重病在身,毫不猶豫立即上路,然而幾天後病情急轉直下,在路上“昏暈難起”,隨即病逝。假如天假以年,得以到廣西履職,憑他的能力、經驗、名聲、威望,是有可能在拜上帝會未成氣候之前,加以瓦解。即使來勢兇猛,林則徐也不會像後來的欽差大臣賽尚阿那樣無能指揮。清朝的根本問題甚至不在於多少天災,而是在於道德滑坡和上百年積累下的壅蔽全面噴發。

    林則徐畫像

    二、文人出身如何掛帥出征?屢次失敗數次自殺,曾國藩靠什麼戰勝數百萬的太平軍?

    咸豐二年(1852)當太平軍從廣西一路勢如破竹並揮師北上,情急之下,咸豐命令各地在籍官員協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正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國藩接到咸豐旨意後開始了十一年的苦難生涯。滅亡的太平天國的首功之臣,非曾國藩莫屬。他依照朝廷的命令,在自己家鄉選練湘軍,成為太平天國最可怕的敵人。雖然曾國藩善於練兵、用人,但他並不擅長臨陣指揮。若親臨戰陣,總會輸的灰頭土臉。在湖口之戰中,曾國藩被石達開打得狼狽不堪,曾多次準備投湖自盡。善於自省的曾國藩痛定思痛,決定離開一線戰鬥指揮,主要負責戰略制定工作。經過他的苦思冥想,終於制定了一個克敵制勝的妙法。

    曾國藩畫像

    針對太平軍的優勢,曾國藩總結出一個“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所謂“結硬寨”,就是修築碉堡、戰壕等防禦工事,步步蠶食太平軍領地;所謂“打呆仗”,就是以防禦工事為依託,抵抗、消耗太平軍實力,同時謀求切斷敵軍糧道,最終達到耗死對手的目的。相對於太平軍,清軍的火力更猛,糧食供應更穩固。在之前的戰鬥中,清軍揚短避長,在毫無遮蔽的野外與太平軍交戰,發揮不出火器的優勢。而在堅固的防禦工事中,就能將太平軍衝擊力強的優勢化為烏有。

    在安慶之戰中,湘軍發揚了他們一貫善於打“呆仗”的特點。他們挖著戰壕,一步步將安慶包圍了起來,甚至連當地的地貌都被他們挖得改變了。由於安慶是天京的門戶,因此太平軍不斷向當地投入兵力。但在湘軍堅固的工事面前,這些這些援軍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當時,中國雖然是落後國家,但是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卻被西洋人學會了。以英華人戈登為例,他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充分見識了曾國藩的戰術。之後他離開中國,到蘇丹擔任總督。面對彪悍的蘇丹遊牧騎兵,戈登也同樣利用了“戰壕戰術”。更絕的是,他還利用起了機關槍,讓戰爭變成了屠殺。

    一次世界大戰

    到了一戰時期,“結硬寨,打呆仗”終於大放異彩。交戰雙方用“鐵絲網+戰壕+火炮”組成了立體防禦,成為一個不可攻破的屏障。在那個時代,任何一場攻勢都會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華人強行進攻德軍陣地,結果在機槍與火炮的攻擊下,一天之內便戰死六萬人。之後,在法國發動尼維爾攻勢中,僅在九天內,法軍就被德國打死了10萬人。

    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呆仗”。由於協約國國力雄厚,最終活活拖死了德國,就像清朝拖垮太平天國一樣。而在這場“呆仗”中,雙方有1000多萬名軍人戰死,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三、曾國藩為何要掀起洋務運動,打造軍事裝備不惜花大錢。此前多次因為外國侵略而多次痛苦落淚。

    1860年的九月初三,當曾國藩集中全部精力與太平軍爭奪安慶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陷京師,咸豐帝倉皇北逃。當這一訊息傳到曾國藩處時,在當天的日記中他悲痛地說:“接恭親王諮文,敬悉鑾輿已出巡熱河,夷氛逼近京師僅二十里,為之悲泣,不知所以為計。”老朋友搭檔胡林翼不久也給他寫信講述京城近況“接胡宮保信,知京城業被擬夷闌入,澱園亦被焚,傷痛之至,無可與語。”此後當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北京條約》後,曾國藩不覺痛哭失聲:“閱之,不覺嗚咽,比之五胡亂華,氣象更加難堪。”

    一次世界大戰

    在前線,他已經感知,未來對於清朝的最大威脅不再是洪秀全和他的太平軍,而是“不怕柴狗子,只怕洋鬼子。”《家書》早年他對洋人的厭惡與一般封建官僚並無二致,認為他們是“蠻夷”,不通教化。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徹底改變了曾國藩對洋人的認識,由此掀起他力圖學習西方的強烈願望,認為“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並在安慶成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成功製造出一臺輪船用蒸汽機。由此給曾國藩增強了巨大信心,認為“洋人之治巧,我華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他一直把造船與“自強之道”緊密聯絡,這時候他不光是為了對付太平軍,從長遠來看,就是要達到對付洋人一雪前恥的目的。直到同治七年,在曾國藩的不斷支援下,終於案情終於製造出“中國初造第一號輪船,而速且穩如此,殊可喜也。”在他主持下的洋務運動下,平素謹慎的曾國藩出手極大,捨得花錢,目的就是要透過自主創造達到自強,不再受制於西方。

    江南製造局

    四、儒家信徒,理學修養培養下的典型忠臣,個人心志淡泊,“稱帝”只是一個偽命題。

    曾國藩從人生最初的奮鬥目標就清晰明確,不是做官,而是學做聖人。認為“不聖則狂,不上達則下達”,在他的人生目標上沒有中間迂迴折扣,“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在通往聖賢的道路上,曾國藩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在道光二十二年的一封信中,他深情地向父母保證要做一番大事,“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由此才不愧對父母生養,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他的精神導師就是儒家的頂尖人物。直到多年後,已經身處高位的曾國藩對兒女們提出人生要求,“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吾有志學為聖賢。”

    曾國藩書法

    平定太平軍是曾國藩的歷史宿命,咸豐五年,在人生最為困頓之時,他寫信勉勵弟弟們的同時自己也進行表態:“餘食祿有年,受國厚恩,自當盡心竭力,辦理軍務,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對清朝的高層地位他毫無雜念,由此也遭遇後世的唾罵,殊覺遺憾。對於曾國藩平定太平軍後,關於他的謠言隨即而起如渲染他即將“稱帝”云云並進行大肆渲染,野史更是不遺餘力進行輿論包裝。對於曾國藩的價值觀來說,權位是被他看得最輕的一個,他追求的是“聖賢”,這種至剛至大的境界比做皇帝要更有吸引力,對物質毫無渴望的人,權位如同“倚天照海花無數”都是過往雲煙。作為儒學滋養起來的理學大家,再也沒有比“亂臣賊子“更讓他反感的詞彙了。其實對於外界對他的權重的猜測,曾國藩均以實際行動作為迴應,可以稱之為光做不說。與早年急需事權不同,進入事業巔峰之際,他主動要求朝廷收回對他的任命,敏感地指出這種任命無疑會導致中樞過於放權,使得地方做大,不好控制。

    曾國藩書法

    在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經常予以警示:“餘家目下鼎盛之際,餘忝竊將相,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並對外間所傳弟弟貪財進行敲打。在平定太平軍幾十天后,就將自己和弟弟所轄軍隊全部遣散。早在功成的前一年,他就說:“餘自經咸豐八年一番磨礪,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始知自己本領平常之至。”他以實際行動表示“功成身退”,也正因為曾國藩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光做不說”,不久就將謠言徹底消弭。

    五、曾國藩生前不編撰文集,預感身後名將掀起巨大爭議,希望後人能夠給出公正評價。

    同治六年(1867年)的八月酷暑的一天,曾國藩與幕僚弟子趙烈文談天,看到曾國藩兩江總督的辦公地連一幅有款的字畫都沒有,趙烈文問他說:“人得無笑其苟簡乎?”不會有人嘲笑您太簡陋了吧?曾國藩說:“足下以後如果給我寫墓誌銘,可以加上這句話。”趙烈文謙遜地回答說:“老師您編書和年譜數十年,這樣的道德文章千萬歲的後事銘都寫不過來,恐怕沒再沒有大手筆能把您的身後裁剪得準確。”曾國藩未接話,而是說其了去世多年的胡林翼:“他日見《胡文忠集》,選刻多不當,且多代筆吾身後亦不免此一劫。

    曾國藩

    他頗為憂慮地問趙烈文說:“足下何策以善其後?”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嗎?趙烈文回答說:“請老師您先定論,我願意做您的編纂。”曾國藩說:“吾無所有,不足編纂,惟望他日持正論耳。”曾國藩深諳歷史評價是後人的蓋棺定論,而非自己主動去做這件事,並頗為樸實地希望身後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雖然兩個月前,二人已經談過這個方面,趙烈文就希望曾國藩將自己作品結集,認為“觀人之事,不如觀人之言”。“老師為何不把平生所寫編纂出來?否則千載後只靠形跡相求,失公之神矣。”而曾國藩卻謙遜地對他說自己什麼都沒有。其實此時曾國藩已經寫了幾十年的日記,光是書信已經多大數十萬言,各種奏摺和處理軍政大事的文章比比皆是,這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蔚為大觀的《曾國藩全集》。但他卻謙虛說什麼都沒有,說明了他願意將自己的身後名拋給後人,只求“他日持正論”。曾國藩到底是怎樣的人呢?由於其在近代地位重要,他的整個人生是複雜的,多面的,我們只能選取人性的普通一腳對其解讀,或許也不失一種務實的“以善其後”。

    參考史料《曾國藩全集》、《能靜居日記》、《曾國藩傳》等

  • 5 # 天海雲端航拍

    曾國藩的地位到底是靠軍功掙來的,還是靠寫奏章忽悠皇帝騙來的?

    提起升官提拔,現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有關係有內幕。但曾國藩卻以他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不送禮不求人,只要你掌握了4個秘訣,一樣可以在職場官場青雲直上。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晴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謂是位極人臣。但曾國藩的起點其實很低,他出身草根,並非官二代、富二代。他腦子也不聰明,考了6次才考上秀才。

    可是,從道光20年到29年,短短十年時間裡,現在很多人連副科都還沒有解決,我們的曾國藩卻從一個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正處級)升為正二品的禮部侍郎(正部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個升遷速度創造了道光年間的記錄。為什麼曾國藩能在官場上如此官運亨通呢?

    一、高度自律,提高能力

    任何時候,要想得到提拔,都先要讓自己有價值。曾國藩是翰林出身,像今天一樣,翰林升官最主要的還是靠考試,所以翰林最重要的仍然是學習。

    二、廣泛交友,拓寬人脈

    在古代,通訊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很多訊息都只能依靠人的傳播,因此交友就顯得尤為重要。曾國藩深諳此道,他到北京之後迅速結交了一批好朋友,並樂於助人,設身處地為朋友著想。

    同鄉舉人鄒興愚在北京病死,曾國藩為他料理後事並撰寫墓誌銘;摯友陳源兗大病,他甚至通宵達旦照顧身邊;好友梅霖生患病咳血,曾國藩多次請人前來診治,並出錢處理身後事。

    由於曾國藩以誠待人,交友廣泛,他很快就在同鄉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南官員的領袖,聲望日隆,人脈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寬。

    三、與上級交往,拿捏好分寸

    人在官場,除了自身的能力,貴人提拔至關重要,但與上級交往的分寸更重要,搞不好就會一損俱損。

    穆彰阿是道光年間最得寵的大臣,他雖然沒什麼才能,但十分愛才。他十分賞識曾國藩,在曾國藩前期的升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位貴人就是肅順,正是在肅順的建議下,曾國藩才當上兩江總督。

    曾國藩在與上級貴人的交往中,顯得非常聰明。他從不會去“抱大腿”,而是十分注重分寸,從不失態,完全保持在正常的走動範圍內,所以後來穆彰阿、肅順倒臺,曾國藩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四、得到一把手的賞識

    在這四點當中,如果要說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這一點了,正所謂: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一把手是掌控小人物命運的操盤手,只有得到一把手的賞識,才真正算得上青雲直上。很幸運,曾國藩就得到了一把手道光皇帝的賞識。

    道光皇帝是一位比較平庸的領導人,他自身沒什麼魄力,因此也喜歡那些老老實實的人。當時的曾國藩剛才湖南鄉下到北京,沒見過什麼世面,一副老實巴交的面相,而道光皇帝就很討厭那些油腔滑調的人,因此曾國藩在性格上和一把手很投緣。

    進入道光皇帝的視線後,曾國藩認真工作,盡職盡責,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從不眼高手低,這給道光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曾國藩後來的升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6 # 唯戀無名

    曾國藩的地位到底是靠軍工掙來的,還是靠寫奏章忽悠皇帝騙來的,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不過對於曾國藩,我覺得忽悠是帶有一點,但是他的地位絕對是靠軍功掙來的,不管怎麼樣,曾國藩對於清朝的統治,鞏固,續命絕對是有深遠影響的。

    一,忽悠帶有一點,要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地位用錢買來的,就是說的關係戶。

    以前是說騙皇帝,現在的關係還不是一樣的,只是說話不一樣而已,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關係戶是最恐怖的東西,因為我覺得在哪裡都能見到這種關係戶,以前也是如此,你以為以前那個年代就沒有我們現在這種情況了嗎?以前也是送錢,所以才會有什麼貪官這些,我們假設如果曾國藩的地位是靠忽悠皇帝換來的,那麼就說明他已經和皇帝身邊的“紅人”也就是比較受寵的人有關係,這就是一層關係戶,就算不是我們說的親戚關係,那也是透過錢來找的關係,這種現象真的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就沒有改變過。

    二,很多人普遍認為,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學過歷史的就知道洋務運動是怎麼一回事了,隨著人們對洋務運動的重新認識,從而對其首領曾國藩也必須重新認識。

    洋務運動被論證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運動,因此曾國藩就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的近代化運動雖然一開始就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洋人的參與,但其主流是華人自己的活動,它的愛國性和進步性已經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同。所以對曾國潘的認同是得到很多人的支援了,從洋務運動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而且還是個很愛國的人,他帶領著人們去了解近代化,這讓人們對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當然是靠自己的努力來提高自己的地位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如果一個人在為國家奉獻,那麼他就是個愛國之人,人們對他的評價就會很高很高,也就是因為這樣,曾國藩的地位才不斷的慢慢提高的。

    三,曾國藩的外交,過去多少年內一直被簡單地認定為是妥協、投降的外交。

    10多年來,史學界開始提出異議。在外交這方面,曾國藩做得確實是挺不錯的,這極大的促進我們中國的進步,提高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也讓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一起融合,這對推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很大的幫助,從這方面來說,曾國藩還是挺不錯的,他鎮壓了太平天國有功有過。歷史假他之手對南北兩個封建政權進行了選擇。曾國藩發動了洋務運動,使中國歷史運動與世界近代化運動合流。中國歷史由此走上一個新的階段。歷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艱難,但歷史並不是倒退,而是前進。曾國藩在外事的處理上,表現了能審時度勢應付鉅變的才能,他堅持民族正義立場,忍辱負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戰禍,這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確實是挺不錯的。

    對於曾國藩的整體評價都還是挺好的,雖然曾經他有過,可是他也有功,人人都會犯錯,關鍵就得看這個人犯錯之後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曾國藩對中國的發展還是起到促進作用的,他的歷史地位應劃在近代進步的愛華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國近代歷史前60年裡幾乎無人可與之相比。

  • 7 # 史學發微

    1.曾國藩的人生軌跡,既不能說考軍功,也不能說是忽悠來的。

    2.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脈動總是息息相關。

    3.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樣,並無過硬的靠山。

    但後來,透過科舉制度,漸入官場。可以說曾國藩能夠有後來的人生,和他初期認識官場貴人不無關係。有了貴人的推薦,便慢慢有了認識其他權貴的機會。

    但僅僅靠嘴皮子功夫是不行的。

    其學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眼緣也算一部分。所以有運氣的成分。

    4.所謂軍功。的確軍功非常重要,但並不是上戰場殺敵。而是作為指揮官的功勞。

    所以說,要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歲半小孩能喝金典有機純牛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