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說歷史的貓
-
2 # 超哥聊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三國志這樣記載道,足以見得關羽在三國時期那個風雲動亂時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作為撰寫《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描述的故事裡,對於關羽、關二爺的描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可後來的人卻說關羽並不是那麼完美,何出此言,跟著刀掌門不妨一探究竟。
關羽的英勇形象,後世譽為“關公”
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封神的第一戰,一戰成名。
關羽當時還只是公孫瓚手下區區一個馬弓手,名不見經傳。所以眾人聽說關羽要出戰,袁術等人都是不屑一顧。最後,只有曹操賜熱酒一杯以壯行,戲劇的結果是酒還尚溫,關羽那時就已經斬下了華雄的人頭來到眾人面前報捷。可謂是真勇般的實力,不得不佩服。
誅顏良斬文丑,一諾千金。
關羽一諾千金,言出必踐的人格透過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得到了特好的展現。也正是因於此,曹操也對關羽施出招攬之心,可關二爺哪裡還有這門心思,二話不說想都不用想,就選擇定要找尋大哥劉備。哪怕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在所不辭。
千里走單騎,報恩後尋舊主。
“明褒暗貶”中的貶,因何而起
官渡之戰,誅顏良斬文丑引眾人議。
少數人可能在這兒,就想用筆墨與之較量一下了。萬軍之中刺顏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個文丑真的是無關痛癢,且是偷襲制敵。對於此番說法,你怎麼看?
《三國志》曾記載:”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看到《三國志》的記載之後,很多人便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美化了關羽“,小人是也。那麼,可以建議您去讀讀孫子兵法,要知道這可是戰場,春秋三國,戰火紛飛,每時每刻都需要兵家的技巧運用其中,才能活命。生逢盛世,便不知戰場險惡。其中智慧,都在刀光血影,頃刻之間。
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實則褒“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也有讀者解讀作者”實貶“關羽優柔寡斷,可這些都並非史實記載。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沒有責任嗎?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三國人物的美化或醜化,都不應成為”笑柄“
說到褒貶,其實在《三國演義》當中,多處都已出現。羅貫中先生在書中進行美化和醜化的人都不在少數,不為誇張的說,幾乎沒有一個聖人,大家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這鍋不應該都由羅貫中背,畢竟羅貫中寫演義不光是要參考史料,還得借鑑民間傳說。
小說所反饋出來的現實意義或理想狀態,才顯得更加栩栩如生,耐人尋味。
而對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無論褒貶都好像成為了一個談笑風生的”笑柄“。這些人不去查閱相關史料,只憑幾句他人的妄自菲薄,就對一部著作,一個歷史人物發表評價。殊不知,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自我否定的過程,說出來的話都輕飄飄,沒有一絲重量,極其乏味。
至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用心閱讀優秀的歷史作品,知根知底去找尋最接近真實的文化底蘊,接近生活本質的哪些瞬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於三國有過這樣一句點評:“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或詳細或簡單,或正面或側面地多角度將關羽的形象躍然紙上。
更足以見得,關羽義勇之氣,凜然天神的威武精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君子風範。
-
3 # 青年禪心
一個人太完美,就會召來更多的禍患!美中不足才能讓後人感嘆。太完內就會讓後人是費盡心思找他的缺點,一點缺點就會誇大!
回覆列表
綜觀演義裡關羽一生事蹟 斬華雄--神化 三戰呂布--醜化 平紀靈--弱化 約三事--美化 偷襲顏良--醜化 誅文丑--神化 赤兔馬--醜化(戰績全靠赤兔) 過五關--神化 長板坡--弱化(相對張,趙) 華容道--美化 被黃忠射--醜化 和馬超比武--醜化 單刀會--神化 虎女犬子--醜化 不聽王甫--醜化 末路--醜化 (走麥城寫的比狗還狼狽) 多次中箭--大丑化 讓程遠志措手不及--醜化 懼怕呂布--醜化 平紀靈--醜化 被夏侯敦圍困--醜化 在黃忠的神箭下狗延殘喘--醜化 輸龐德--醜化 綠帽子--醜化(威嚴全靠綠帽子) 拿不下徐晃--醜化 欺負手無縛雞之力的魯肅--醜化 孔明知我心也--醜化 被荀正看穿武力不如紀靈--醜化 不自量力想和馬超比武--醜化 罵黃忠--醜化 羅貫中好象並不喜歡關羽,虛構了好幾個敗績,如:三戰呂布, 平紀靈,在黃忠的神箭下狗延殘喘等。演義趙雲從無敗績。
“明褒暗貶”中的貶,因何而起
官渡之戰,誅顏良斬文丑引眾人議。
少數人可能在這兒,就想用筆墨與之較量一下了。萬軍之中刺顏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個文丑真的是無關痛癢,且是偷襲制敵。
《三國志》曾記載:”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實則褒“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也有讀者解讀作者”實貶“關羽優柔寡斷,可這些都並非史實記載。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沒有責任嗎?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說到褒貶,其實在《三國演義》當中,多處都已出現。羅貫中先生在書中進行美化和醜化的人都不在少數,不為誇張的說,幾乎沒有一個聖人,大家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這鍋不應該都由羅貫中背,畢竟羅貫中寫演義不光是要參考史料,還得借鑑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