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妞漫生活
-
2 # 寶媽正好有空
第一,家長的誠信感和權威感。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暫時的安靜,胡亂的答應孩子的請求,卻做不到,這就喪失了誠信感。有的事情你不讓孩子做,但是孩子做了,你又心軟了放任孩子做,這就打破了權威感。沒有誠信感和權威感,在教育孩子方面會力不從心。
第二,有效的教育措施。對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措施,打罵只有短暫的效果,不能長久。敏感內向的孩子要多溝通,不要傷自尊。好動的孩子可以用罰站罰坐的形式,因為罰站罰坐會讓他暫時安靜下來,思考剛才做的是不是對的。在懲罰結束後一定要讓孩子反省剛才是為什麼受到懲罰。
第三,在教育孩子的環境。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教育孩子,一是孩子也有自尊,二是會有人幫腔,不利於教育孩子。
-
3 # 等待某一天給我驚喜
跟他做朋友不能用命令的口氣跟他說話,用商量的語氣跟他溝通,以後不管他遇到什麼困難,想不明白的事都會給你說 ,這樣你就不會胡思亂性,擔心這,擔心那的。
-
4 # 王哥Vlog
教育孩子就是陪伴,在陪伴她的同時去發現她的與眾不同,發現她性格上的亮點與不足,將亮點放大,彌補不足,使她快樂的成長。
教育孩子不是單一的,是讓她多個緯度一起發展,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家寶寶有一個例子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幫助。我們家寶寶在4歲左右的時候,早上她媽媽去上班時,她就會哭鬧,經常不讓媽媽去上班,媽媽走了之後要哭鬧好久,送她去幼兒園的時間都會耽誤。我們的解決辦法是,每天媽媽走時不再只是說一下拜拜,而是換作去給她一個擁抱,給她一個吻,然後再去上班。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她現在完全不會再去哭鬧了,很配合的就起床上幼兒園。
寶寶,爸媽希望你快樂健康!
-
5 # 佛山小妹
1.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有耐心,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想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時候,自己是什麼心態,這種同理心是應該有的...
2.
與孩子一起學習,一邊教育孩子,自己卻完全做著相反的事情,並不是父母的身份就能讓孩子完全聽從家長的教育,這種老舊的思想與家長自己所追求...
3.
適當的激勵孩子,有一定的成果才能持續的發展興趣,有動力才會有結果。孩子的成績並沒有對錯之分,做對了一道題和做錯了一道題並不會影響到孩...
4.
信任孩子,聽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尤其是善意的傷害,家長沒有能力去評判這樣一種行為,如果是孩子的偏執造成了對某種事...
-
6 # 美食擺渡人阿飛
你好,這位朋友很高興能夠有機會來回答這個問題。您提的就是關於教育小孩,他有什麼高招?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個高招他是不存在的,我更加不傾向於去聽一些所謂的老師去教一些家長,應該怎麼去教育孩子應該怎麼樣,其實我個人認為的一點非常簡單,也是非常傳統和原始的,就是當你需要去指引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第一點,你要先從他的內心去了解他。如果說你都不瞭解他的內心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做好教育和指引的,因為孩子還小很多東西他都不懂心靈也是在一個生長髮育的一個過程當中,心智也是在慢慢的生長髮育。所以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父母也好,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在孩子的生活當中慢慢的去融入到孩子的心裡,然後呢,在這個環境裡面去抓住他的一些細節,慢慢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有增長性的那種好的教育和引導,而並非是那種就像網上經常有的打罵孩子,或者是很強勢的那個態度。如果說走反面的一個過程的話,可能會直接對孩子有一個心理的陰影,那對他未來的一個心智發育和生長髮育都是非常不好的。所以說,建議這位朋友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多大了,但是呢,我希望你能從內心慢慢的去了解孩子大人的內心和小孩的內心彼此之間有一個互通,那心和心之間不管年齡的大小和差距,都是能夠在一起進行了良好的互動。那在這個過程當中多瞭解孩子,關心孩子,慢慢的引導,慢慢的指引,我覺得這樣子孩子才會更加健康。謝謝。
回覆列表
0-6歲是孩子一生的基礎也是關鍵時期。那0--3歲又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所以這個階段對孩子至關重要。現在很多的的高知女性,職場女性全職帶孩子就是這個原因。
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所以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無奈,而這種情緒會員無意中傳達到孩子身上,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我們責任重大。
第一,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心理應該完全準備好。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用你的語言,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全部告訴孩子。為她的語言發育打下基礎。
第二,教會孩子表達情緒。孩子小的時候不會準備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會大哭大叫,讓父母很頭疼。那我們可以提前教會孩子表達情緒。透過做表情和語言告訴孩子什麼是開心,難過,悲哀,生氣等,這樣可以減少父母與孩子的衝突。
第三,培養挖掘孩子的特長。這個對於孩子的成長也很關鍵。可以幫助父母們減少孩子對你的依賴。
最後一點也可以放到首位:親密的親子關係。其實,以上所有動作的進行都得依賴親子關係。如若不然,可能會適得其反。
教育的好壞影響孩子的一生,願每對父母都能找到與孩子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