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滄桑

    首先,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透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透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可是權貴階層依然有辦法透過各種手段偷稅漏稅,結果就是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

    第二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燒錢的就是戰爭。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爭給拖垮的。僅僅是一場大型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家底,可是倒黴的明朝卻偏偏要應對兩線作戰,即北方的滿清和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軍。

      打仗要花錢,沒錢就只好多徵稅,稅賦加重又導致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越來越多,要鎮壓越來越多的起義軍,就要花更多的錢。明朝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迴圈之中。

      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東北的戰事才是關鍵。只要東北戰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爭。然後再讓國家休養生息,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只要不發生戰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東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過,這種有損天朝威嚴的事情,作為明朝著名“鍵盤俠”的東林黨人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在東林黨一次次阻撓之下,明朝和滿清最後的和解希望也破滅了。

    第三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後期的那幾位奇葩皇帝了,其中第一責任人當屬萬曆皇帝。這位爺在位48年,但卻有長達30年不上朝的紀錄。在萬曆皇帝的長期怠工影響下,原本家底豐厚的大明王朝終於被徹底掏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終於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

      萬曆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僅一個月就去世了。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爺爺萬曆帝還要奇葩,他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卻熱衷於做木匠活,還以自己是“魯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這七年時間裡,大明王朝從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檢,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幾乎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是對崇禎帝在位期間生活的最貼切的評價。不過,崇禎帝雖然拼盡了全力,明朝最終還是在他手中被滅亡了。後世許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觀地說,當時崇禎帝手中的“底牌”實在太爛,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種情況下都未必能力挽狂瀾。

    第四個原因小冰期”造成的糧食減產,這隻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事實上小冰期影響最大的時候,是明朝滅亡後的1650年(清順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這也是清朝國力蒸蒸日上,統治基礎不斷穩固的階段。

    第五個原因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明朝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可以從明初的靖難之役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奪得皇位後猜忌功臣,賦予鎮守各地的藩王節制將帥的權利,造成了“尾大不掉”的隱患。洪武末期朱元璋立已故太子朱標之子朱允文為皇太孫。1398年朱允文(建文帝)繼承皇位。因感其皇位受到個藩王的威脅,在大臣齊泰 黃子澄的幫助下,著手削藩,在一年之內連削周 齊代湘 岷五王,致使皇族內部矛盾激化。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京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建文帝內無良相,外無良將,舉措一再失當,先後敗於普沱河溝河 鄭林壩 白溝河 夾河.1402年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靖難之役是在明朝統治階級皇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而產生的一個歷史事件。因在靖難之役中得到宦官的幫助,更加信任宦官,其即位後給與宦官出使 出征 監軍 偵緝等權利,這些宦官利用與皇帝親近的機會博得皇帝的歡欣,加之明中後期皇帝昏庸,往往讓宦官代自己處理朝政,宦官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拉邦結黨,陷害異己更加激化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而這個原因直接引起了明朝中後期的黨爭。 明朝末年的黨爭始於明神宗萬曆中期,終於南明朝滅亡,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半個多世紀的黨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神宗萬曆中期至明熹宗天啟初年,這一階段是黨爭的起始時期,主要是代表中小地主機商人階級的東林黨與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齊、楚、浙等黨之爭。因為這些黨派鬥爭與宦官專權產生矛盾,所以引發了一些列宮廷事件。

  • 2 # 劉駿律師

    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自由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明王朝的逐步衰亡,也是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官僚階層的日漸沒落,百姓生活的日漸困苦,這些都是導致明王朝滅亡的具體原因,因為後世所借鑑之,

  • 3 # 右耳先生dx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筆者經過整理分析如下: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南京;1421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具體滅亡過程如下:

    永樂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君權,遷都北京,從此開始“天之守國門”。然而蒙古帝國雖然被摧毀,但是北元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威脅。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開始了北伐戰爭,十四年間,明軍五次北伐,朱棣也多次御駕親征。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時,明朝國土面積達到歷史新高,共計約1100萬平方千米。

    然而,盛極必反。雖然兩百年間明朝不斷地有外敵入侵(蒙古、倭亂等),也經常發生農民起義,但是總體來說,版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是到了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建州發生了一場不起眼的叛亂,卻導致了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由於不滿明朝的不公平待遇,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了造反之心。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他統一了女真諸部。

    明朝末年,腐朽的國家機器漸漸無法正常運轉,國內農民起義蜂擁而起,李自成逐漸成為實力最強的一支隊伍,在經歷了長年的征戰後,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闖王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明朝基本滅亡。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兩萬進攻臺灣,臺灣請求向琉球、朝鮮一樣只稱臣納貢而不剃髮易服,這遭到了清朝的反對。在一番爭論之後,鄭克塽向清朝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朝旗號正式消亡。

  • 4 # lx的小觀點

    朱元璋時期為防備方國珍,張士誠餘黨海禁,被任為是祖宗之法就砍掉了財政的一條臂膀,商稅過輕,有削了財政一塊肉,嚴苛戶籍制度讓人才流失,軍隊作戰能力下降。土木堡又讓勳貴失去了與文官制衡的能力,從此以後文官權利過大,武官不受重視,導致軍隊毫無戰力,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與文官對抗嚴重消耗國力,文官為了保證自己利益創造了很多潛規則來吸國家的血,一步步的這個國家被削弱最終滅亡

  • 5 # 你好龍灣

    明王朝是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的,至1644年崇楨帝朱由檢吊死於煤山(今景山公園),明王朝覆亡,明朝享國276年。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封建王朝都經歷了由興起、昌盛、衰落,直到覆亡的過程,始終沒有跳出歷史週期率。雖然各個王朝由盛至衰的個體原因不盡相同,但是深層次的原因是一致的。

    明朝是從嘉靖帝朱厚熜時期開始走下坡路,嘉靖帝30餘年不上朝,一代奸臣嚴嵩把持朝政近20年,都對國家治理帶來惡劣的影響。促使明朝急劇衰落是在萬曆十五年後,也即明亡清興用了大約60年的時間。

    萬曆十年,一代中興名臣張居正病逝。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廢止,他本人和家人遭清算。萬曆帝親政初期還想有一番作為,但是自萬曆十五年始,他僅僅因為冊立太子問題與大臣們意見不一,競拿朝政大事賭氣,居然30多年不上朝理政,致使朝政荒廢,吏治衰敗,民不聊生。

    就在此時,在中國北方的白山黑水間悄然崛起了一支少數民族力量,也就是女真族勢力。建州女真人的首領努爾哈赤經過30餘年的東征西戰,於1616年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開始了攻明作戰。而幾乎同一時期,由於朝廷橫徵暴斂,自然災害頻繁,農民們苦不堪言,各地民變四起,尤其是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烽火燎原。

    明朝的天啟皇帝也是一個奇葩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弄出一個千古奇葩的大宦官魏忠賢,而且這一時期朝廷中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黨爭已不可開交、不可調和,延誤了許多朝廷的軍機大事。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楨帝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了。他想挽救大明王朝,也非常勤奮、節儉,但是他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

    在崇楨帝時期,北方的後金政權已建立大清國,時刻威脅著大明王朝。南方的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非但剿不滅,而且呈燎原之勢,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推翻明王朝。崇楨皇帝在這兩股強勁勢力的擠壓下,兩邊顧不過來,尤其是崇楨帝自身的原因,頻頻犯戰略錯誤,頻頻出錯著,特別是冤殺了袁崇煥後,等於是自毀長城。

    在經歷了明亡清興的60餘年時間,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城,崇楨帝上吊於煤山,存在了276年的明王朝覆亡了。不久後,多爾袞率大清八旗鐵騎與明朝降將吳三桂聯手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大清朝遷都北京,入主中原,開啟了滿清王朝統治中原、統治中華的時代。

  • 6 # 愛特特的瓦瓦

    任何朝代都有興盛也有沒落,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第一代皇帝眼中一直研究怎麼樣能把皇位傳給千世萬世,但最長久的朝代不過四百年爾。

    明代相對於漢唐有很大的不同點,一個是對待外敵的態度,就是打,打到服為止;另一個就是對經濟的貢獻,明朝的經濟雖然沒有唐太宗時期強,但在成祖朱棣的精心治理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到了萬曆朝,江南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若不是明朝滅亡,可能會比西方更早的走向資本主義的時代。

    下面來說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有的人說明朝毀於熹宗,有的說毀於萬曆,甚至有說是嘉靖或武總的過錯,反正明朝中後期沒有幾個好皇帝,而崇禎顯然是給前面幾個大佬背鍋的。明朝的滅亡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氣數已盡的表現——旱災、蝗災、起義軍、清軍,比如明末大將孫傳庭,都把“闖王”高迎祥抓住問斬了,張獻忠也投降了,李自成帶著十八個人躲進大山裡不敢出來,好像農民起義軍被平定了,但等李自成出來時帶著十幾個人去河南招兵卻特別順利,因為河南——又來一波旱災……這就是氣數已盡的表現。為什麼說有必然性呢,一個朝代存在時間越久,他的內部就會有蛀蟲,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剛出生的每個器官幾乎都是好的,但到老了器官就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朝代也是。存活了二百多年,黨派林立,貪官橫行,崇禎想反腐卻太晚了,從內閣首輔到知縣大老爺,幾乎沒有不貪的,像海瑞那樣剛正不阿的已經是傳說人物了,所以很難不走向滅亡。

  • 7 # 賞與罰

    在古代封建王朝,總是逃脫不了歷史的宿命。他們的興衰除了歷史規律以外,人為因素佔領部分,制度設計也是一個原因。中國有句俗話講一個人和一個家族,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而一個王朝也是如此,明朝建國初期,那也是經歷了千辛萬苦,血與火的洗禮。人們常說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不易。為了維護這個朱姓家族,給子孫留下一個穩定的朝廷,朱元璋對開國元勳進行了逮捕和屠殺,為了維護清廉,殺了不少人。而且重文輕武,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政權埋下了隱患。一個朝代開國時兢兢業業,二代守城不錯,三代發揚光大,到後面開始懈怠,享樂。甚至有的不務正業,不再關心朝政,不關心百姓生計,不顧及百姓死活。大肆增加稅賦,國家和百姓無力承受。慢慢腐敗透頂,即使最後的一個皇帝崇禎想要力挽狂瀾,國家大廈將傾,已經無力回春。最終吊死在媒山一顆歪脖子樹上。而龐大的明朝最終應了歷史的宿命走向滅亡!終年276歲。

  • 8 # 不嚴肅問題研究室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些奇葩,朱元璋是苦出身,深知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所以自己當上皇帝以後就玩命的工作,還把丞相給廢了,為的就是不讓下面的人忽悠自己,但也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他的子孫沒他那麼精力旺盛,而且興趣也比較廣泛,比如擼大貓的,玩修仙的,幹木匠的,還有曠工幾十年的,明朝在很多時候都是內閣和閹黨在把控朝政,皇帝只是一個王權的象徵,和祭祀時需要的吉祥物。

    明朝原本可以就這麼吊兒郎當的混下去,可是大的歷史潮流不可逆,明朝的滅亡更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究其滅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沒錢。任何朝代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沒錢。明朝自建立以來,200多年的時間裡稅收一直變化不大。朱元璋吃過元朝橫徵暴斂的苦,在戶部立了個類似“用不加賦”的牌子,明確寫明瞭各項稅收的具體數字,但是200多年的通貨膨脹,再加上公務員和藩王的繁殖能力,財政開支必然會不斷增加,這就是為什麼《大明1546》裡嘉靖天天琢磨著搞銀子。而且吧,明朝的收稅能力很差,每年能收上來的不足80%。200多年裡,明朝一直就是3000多萬兩銀子在那撐著。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財富和權利向某個階級集中。最明顯的就是東林黨的崛起。明朝中後期,南方沿海出現了商業大繁榮,南方的地主,士紳有錢了,肯定就會給自己的孩子請牛逼的家教,或者打通公務員晉升的通道。大量的南方新貴透過科舉進入朝廷,進而形成了東林黨。這部分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罵街,看誰不順眼就罵誰,這就造成了朝廷根本沒人敢提向江南大戶收錢,東林黨就更不會提了。所以,明朝末期整個社會是非常有錢的,但是國家收不上來,因為財富集中一部分人的手裡,而東林黨代表的就是這部分人的利益。崇禎想要搞錢,就只能向底層農民要錢。不巧的是,明朝遇到了幾百年才一遇的小冰河時期。糧食大面積減產,農民為了活命,跟著馬伕李自成去吃大戶。因為沒錢賑濟災民,也沒錢發放軍餉,李自成的隊伍是越繳越多。最後直接把北京城給破了。萬曆年間,張居正曾試圖透過改革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但封建體制下的官僚集團關心的不是國家發展,而是怎麼幹掉政敵。隨著張的突然去世,反對勢力開始瘋狂反撲,萬曆不僅發配張的兒子,還徹底推翻了張的改革,明朝的滅亡變得不可逆。

    縱觀歷史,王朝的興衰基本上都在300年左右,這不光是個巧合,更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個政權一定會經歷出生時的躁動,青年時的蓬勃,中年的猥瑣以及老年的萎靡。這其實不光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也存在於世界歷史,其原因就在於,財富和權利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這些人又能想法設法的不交稅,國家收不上來錢就把重擔壓在底層人民身上,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美國,每天都在有人喊美國破產,而且吧,美國也已經200多年的歷史了。

  • 9 # 龍行龘龘

    明朝的滅亡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一樣,相同的制度本性使它同樣也無法擺脫“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週期律的支配。

    從根本上說來,是因為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同樣是剝削階級的代表。他們在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初期,雖然是生氣勃勃的,是很有作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轉,他們所固有的剝削階級的劣根性或快或慢必然要滋長,階級矛盾也會日益發展乃至激化,結果他們的統治“其亡也忽焉”也就不可避免了。

    考察明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我們還可以發現,它逐漸走向滅亡是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橫徵暴斂,奢侈腐敗變本加厲的結果。統治集團的腐化墮落,往往是與廣大人民生活的惡化相伴隨的。所謂階段性出現的“盛世”,說到底無非是統治集團比較勤儉,加在勞人民身上的賦役負擔比較輕一點而已。而這樣的“盛世”,在漫大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只不過是曇花一現,階級本性和制度的反動裹挾著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 10 # 東方未白

    說起明朝,不得不提起《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讓歷史變得不再枯燥。我讀完了這一本書,對明朝歷史也有點自己的下看法。

    首先,我對明朝皇帝做了一個分類,分為三類:

    一、打天下的皇帝,如朱元璋,有一介草根出身,透過鬥爭建立大明朝,農民出身能知疾苦,明朝初期國力才能恢復;猶如朱棣,透過造反奪得皇位,想證明自己,所以永樂年間堪稱盛世之一。

    二、守天下的皇帝,如明仁宗、明孝宗、明穆宗等,在前代皇帝手上繼承皇位,雖然繼承的時候有的比較輝煌如明仁宗,有的千穿百孔如明孝宗,但這些皇帝在位時國力雖達不到頂峰但也沒有太過孱弱。三、昏君一類,如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等,這些皇帝疏理朝政,朝綱崩壞,國力遭到大幅削弱。

    其次,明朝對繼承人的教育沒有做到位,例如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沉迷木工,不理朝政,閹黨專權,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又如明神宗,對萬曆年間的功臣張居正抄家,張居正的改革沒有得到繼續,國力逐漸衰弱。

    明朝的國力是在昌盛和衰敗之間迴圈往復,到萬曆年間成為轉折點,明神宗不理朝政,黨爭成為國家的主流,沒有發展國力;再到明熹宗時期宦官當政,國力再次衰敗,最後崇皇時期,雖崇禎皇帝勤於政事,但無力迴天,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腐化,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自此明末民變漸起,走向滅亡。

  • 11 # 奧地利落榜美術生1

    主要原因還是崇禎吧,他先是失去了對文官集團的控制,性格又是那種多疑善變的,在位十七年就換了好多大臣,而且亂殺人才,他這等於把有才華的和沒才華的人都用遍了,咱也不知道他咋想的[笑cry],所以他手下的大臣們能幹事的儘量不說話,不管崇禎說什麼都拍手叫好,你說明朝怎麼不亡?其實要是當時他們及時遷都南京的話可能也不會被滅了。。。倒是這崇禎可憐也可恨,提心吊膽過了十七年皇帝日子,最後還落得個吊死煤山的結局,但那麼多的滅國之君裡,可能崇禎還算做得好的

  • 12 # 大飛收藏

    明朝滅亡原因在於近百萬的藩王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不管周邊百姓的貧困死活。在周邊爆發農民起義,攻到城池時,也不出糧,出銀贊助守城的官兵。激發兵變。和起義軍一起,殺死藩王家小。全國各地都是這樣的結果。

  • 13 # 山雨欲來風滿樓35

    五行有個十二節律。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哀、病、死、墓、絕、胎、養。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按著五行這個節律執行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 14 # 良I記

    第個階段往往都是從君暗臣諂開始,當權派和這個國家在吉盛情況下超級自信,直到自滿自負,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天下無敵。比如漢武帝后期和西晉晉武帝后期。第二個階段,自信自滿之後然後國家上下開始是非不分,沒有對錯,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有錢的更有錢,沒錢的更沒錢,中產階層進一步壓縮。比如宋朝宋徽宗後期。南宋中後期。第三個階段就是政治顛倒,派系林立,黨爭加劇,一切錯誤開始合法化,光明化。最典型的明朝中後期。第四個階段,就是禍亂天災橫生,最終導致民眾反抗和國家權利重新洗牌。比如明朝後期。當然這四個階段不是一蹴而得也不是一個個發生,有時候是一兩個,兩三個一起來,所以導致國家即便開始衰敗有時候可能療法,有時候是溫水煮青蛙,經歷三四十年才慢慢消亡。接下來我們具體說說明朝是如何經歷這一切的。明朝從萬曆開始,政治越來越趨於腐朽,朝堂之上各種政治紛爭與權力爭奪不斷,特別是到了崇禎一朝,已經是烏煙瘴氣,崇禎皇帝自己都感嘆:“諸臣但知黨同伐異,便己肥家!”,最後的結果就是“卒之君子盡去,而小人獨存,是思宗之所以亡國。”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從外因上是由於李自成和後金的致命一擊,而從內而論,黨爭便是重要原因之一。就像現在的漂亮國一樣,漂亮國現在經歷的黨爭和天災,一切像極了明朝從盛至衰的過程。明朝末年,國庫空虛,戶部入不敷出,稅收不上來,皇帝像從富人和權貴哪裡徵稅,但是富戶和文官聯合控制朝政,聯合抵制不讓對富人少徵稅或者不徵稅,他們的做法是將稅負轉嫁給本來已經很窮的窮人。而大量窮人在明末大量的土地已經被兼併,無地耕種卻要交大量的稅,而有功名計程車紳、地主和富商卻不用交稅,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富人不交稅,農民的賦稅更重,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財富向富戶集中,而政府沒錢,國家慢慢無力抵抗外敵入侵和平息內部叛亂。而現在的漂亮國也比較類似,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停擺也時有發生,貧富差距加大,曾經巔峰時期,漂亮國是窮人和富人少交稅,中產多交稅,曾經我們很羨慕漂亮國這種葫蘆型社會結構,即兩頭的窮人和富人數量很少,中間是龐大的中產階級,曾幾何時,漂亮國中產階級人口占全部人口總數接近80%,但是到了2008年次貸危機時,這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數量在急劇減少,降到了50%。2018年,漂亮國最富有的10%家庭掌控著國家所有財富的70%,而這一數字在1989年是60%。而在同一時期,最富有的1%人群的財富份額已經從23%升至32%。與此同時,很多富人和跨國企業為了少交稅也是絞盡腦汁,有各種各樣的避稅方法。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國家財富向富人集中,而政府沒錢。所以川普2018年頒佈了稅改計劃,將漂亮國企業的海外稅從35%減到迴流只收10%,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跨國企業利潤迴流,向政府交稅,而政策實際的效果並不佳,跨國企業的利潤只回流了不到20%。而川普我覺得有些類似於崇禎,他的共和黨就類似於皇權黨或者閹黨,川普提出“讓漂亮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和崇禎前期一樣也是勵精圖治,試圖讓大明中興。可惜他很倒黴,經濟經過他的努力表象看還可以,只是沒想到一場新冠病毒就看出了誰在裸泳誰是外強中乾。而明朝崇禎年間也是很倒黴,碰到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就發生了水災、旱災、雪災、蝗災,還有鼠疫。漂亮國的民主黨就類似於東林黨,只要是共和黨要乾的事情,他現在都反對,新冠病毒類似於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病毒來了不分富人窮人,大家一律平等,該倒下就倒下誰也不含糊。當然病毒雖然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畢竟不是真實的戰爭,從長期來看,病毒肯定會被攻克,不管持續多長時間,這場疫情終究會結束,病毒終究會被人類打敗,其結局就像闖王李自成一樣被消滅,最後塵歸塵,土歸土。而我們就類似於後金,而且是幹倒李自成後,入關的大清。從目前來看,我們取得了進步和成功。而漂亮國近年來在走下坡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君暗臣諂、是非不分,派系林立,黨爭加劇,所有衰敗的亂象都出現了,而且更甚者,一個崇尚科學和自由的國度,竟然很多人相信疫情是被人為造出來的是比爾蓋茨造出來的,很多人也相信地球是方的不是圓的。這是多麼讓人驚掉下巴的事。雖然換屆了,但是黨爭不會停,尤其選舉票數那麼微小,說明國家是多麼的撕裂,黨爭是多麼的嚴重,這個不會因為換個人,就會所有一切都平息掉。所以衰敗是不可逆的。就像崇禎像改變一切,想再造中興一樣,最終上限有可能像晚清李鴻章一樣成了一代有名的裱糊匠,改變不了一切,只能延緩衰落的時間。而如果處置不當,有可能下限就是快速消亡就像前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一樣。我推測有可能拜大帝如果登基有可能像李鴻章一樣成為有名的裱糊匠,泥水工。其實質改變不了什麼。只能延緩衰落的時間。漂亮國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極度自信國力達頂峰,而2008年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中國有句老話,國無外患則恆亡。漂亮國也有一句格言:“沒有偉大的敵人,便沒有偉大的國家。”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而我們正在積蓄力量,慢慢崛起。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世界各國的本來面目,一方是萬眾一心,一方是兩黨內耗,政出多門。當然一個帝國的衰落不是一蹴而得的,興起不是一兩天的,衰亡也不可能是一兩天的事,這也是需要時間的,崇禎1644年在歪脖樹上吊後,南明朝還廷堅持了18年才滅亡。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朝堅持了72年才滅亡。日不落帝國,堅持了50年才將世界的話事人移交給漂亮國,1894年,漂亮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經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直到二戰後1945年,才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整整50年的此消彼長,而我們現在算上今年的疫情影響,最多也只能漂亮國的70%,整體的工業生產總值還遠遠沒有超過漂亮國,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15 # 行者

    明朝滅亡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多人認為是統治集團的混亂、紛爭;也有人認為是生態環境變化導致(崇禎時期的小冰河時代);也有的說是明末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因為白銀流入少導致明朝滅亡。

    但是我認為明朝滅亡額原因還是統治體質和社會經濟中存在的矛盾,這才真正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1. 貧富差距極度懸殊

    明朝中期后土地惡性發展,造成了富者富,剝削民眾,貧者極貧,民不聊生。當時也曾有人提出賦役改革,為了解決賦役產生的問題,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在明朝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建議取富者的錢財來緩解國難,但是這種提議更遭到強烈的反對,因此也無法實施。

    2.區域性的差異巨大

    唐朝後期江南的經濟水平已經超過北方,進入明朝南北方的經濟差異更加的明顯進一步誇大,因南北方的土地差異,產量差距甚大。而明朝政府從不考慮北方土地貧瘠的條件,執行以南方的生產標準,強行的平攤賦役。進而南北發的差距越來越大,北方的百姓生活水平,承受自然災害能力差,所以北方更容易成為農民起義的活躍地區和爆發戰亂的中心地。

    3.統治集團內部的全面腐敗

    張居正的改革夭折後,明朝的通知集團極速腐敗,特別是皇族。明神宗怠政貪財;明光宗一個月就死了;明思宗性格剛愎自用。明朝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葩皇帝,統治階層再也沒有培養出一個力挽狂瀾的真命天子。致使官員從中央到地方貪汙腐敗已無藥可救。萬曆是趙南星就說過:“現在的各級衙門,撈錢就跟強盜一樣”,再這樣的環境之下百姓怎能好好生存正能冒死揭竿起義。

    4. 統治集團黨派鬥爭激烈

    萬曆以後朝廷的黨爭劇烈嚴重影響了朝廷處理政務和解決百姓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很多人認為黨爭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活動朝廷話語權,但是這幫打著為民請命的人沒有安邦治國的良策,只有結黨營私的詭計,專研個人利益。甚至國家生死攸關時刻,這些萬貫家財的偽君子都不捨得為國家出一分錢籌備軍餉,只顧自己,最後國家滅亡。所以崇禎才會悲嘆到“朕非亡國之君,汝等乃是亡國之臣”。

    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也需說明,就是明政府後期對軍士、驛卒等這些特殊群體的利益過於忽視。這些群體已經和土地脫離關係一旦收入不穩定或者失去職業,只能用非法的手段維持生存。

    農民起義計程車兵英勇善戰,就是因為軍事、驛卒加入的原因。明末為了緩解財政危機,過度忽視了這些群體的利益,導致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起義軍中,這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 16 # 夏蟲欲飲冰

    明朝之所以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財政困境。

    大明初期,賦稅制度沿用前代的“兩稅法”,按貧富分等徵稅,徭役則以戶丁而徵。此時按丁徵役,按畝徵賦,賦和役的分開徵收,使得整個過程極為繁瑣。而為了使賦役制度能夠順利進行,明朝政府創造出了黃冊和魚鱗冊來掌握全國戶丁和田畝資料。

    小貼士:黃冊相當於戶籍冊,記錄每一戶的田產和人口等資料。魚鱗冊相當於土地登記冊,記錄了每塊土地的編號、位置、等級和形狀等等,因為其所畫的田地堆疊,十分像魚鱗而得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戶籍和田產在不斷變化,但是黃冊以及魚鱗冊的修改卻難以跟上變化的節奏,並不能及時反映民間真實的戶籍和田產情況,讓官府照實收稅,並且各地的豪強地主們對國家的政策還多加以破壞,勾結不法官員,篡改圖冊,逃避賦役。

    相比於去和豪強地主,以及士紳們鬥爭,本就出身於士紳地主階級(在職或已退休的官員、取得功名但尚未做官的讀書人都在此列)的官員們更喜歡將賦役壓在百姓們的頭上。而與此同時,明朝徵收賦稅和徭役又是分物件的,擁有大片田地計程車紳們有稅收優免。

    自洪武皇帝開始到嘉靖,明廷對士紳的優免幅度越來越大,從自身到丁數,從徭役到田租。到明朝中期時,士紳能享受的優免幅度越來越大,加上吏治的腐敗,制度設計的缺陷,搞到士紳們可以鑽空子一分錢都不用交,不當差、不納糧。最後舉人和官員,極其家人們,包括奴僕都是不用納稅不用服徭役,不繳納田稅。

    明朝廷定下的稅賦和徭役都由百姓獨擔,這就造成貧富日益分化,災荒年月一來,貧民要麼賤賣土地,要麼借高利貸,最終的結果都是土地兼併,這裡還要說明一下,徭役其實就是一種“人頭稅”,百姓要麼給國家幹活(即“服徭役”,修河堤、修城牆啥的苦活累活都要幹),要麼交錢給國家(即交“丁銀”),由國家請別人替你去幹活。當然最後請不請人,百姓也不知道,反正這個錢交了之後,他就被免去當年徭役了。

    明前期有徭役無丁銀,明中期以後,各地開展賦役制度改革,徭役折算為銀,一部分派入地畝,另一部分按丁派徵,開始出現了丁銀(丁稅),並逐漸轉為單一徵收丁銀的趨勢。對於百姓來說,富裕人家繳納丁銀給朝廷這沒什麼,但對於許多少地和無地農民來說,丁銀又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貧民

    為了躲避賦稅、徭役,許多自耕農甚至將自己的田地投獻給有功名計程車紳,所謂“投獻為奴”說的就是這個,或是無可奈何的直接賣了土地,去給地主當佃戶,以此逃脫沉重的負擔,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卻是當時非常可行的一種操作,這裡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

    “我成不了官員和舉人,我成為他家家奴總可以了吧。我種地,你收田地稅是不是,那我不種國家的地了還不行嗎,舉人官員之家的地不是不收稅嗎,那我就把我家的地給舉人官員之家不就行了嗎,正好連丁銀都不用交了。”

    其實在經過投獻之後,變身為奴僕的原自耕農們,種的地還是自己家原來的地,只是那些地名義上屬於士紳的了,這樣原自耕農們既有地種,又不用向國家交稅了,只需要向官員和舉人家繳納租子就行了,而這些不用交稅的人家為了多收土地多賺錢,收的租子要比國家收取的稅賦少很多,以此吸引更多人的投獻。而為了避免許多人害怕自己投獻的田地直接被吞了,主家還會跟他們簽訂一些條約,比如允許對方永遠耕佃,不限年月多少多少土地等等,徹底解決其後顧之憂。

    明朝的這方面問題非常嚴重,洪武二十六年,全華人口賬面資料為60545812人,在此之後,明代人口賬面資料很少增長,甚至還往往下降,有明一朝,人口一直在6000萬這個值上下徘徊,至明後期賬面人口亦僅是六千餘萬,明末天啟三年(1623年),全國在籍人口甚至僅有5165萬多人。這當然不是明代人口的真實數量。據相關學者估計,明代人口巔峰當在1億兩千萬以上,至少也是賬面資料的兩倍。而明朝初期造冊登記的賦田約有857萬頃,但是經過地主豪強的佔領和兼併,到了弘治十五年,在冊的賦田居然變成了422萬頃,足足減少了一半多。

    大量土地向官僚階級聚集,賦田地數量大減,而正所謂“賦從田出”,作為一個農耕帝國,明朝主要的財政收入就是田賦,可現在是有田地卻收不到賦稅,政府財政收入自然就嚴重縮水。

    而明朝廷後期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起義農民軍和關外的女真政權等勢力,財政消耗急劇增加,不得不多次加稅,比如為了籌措遼東駐軍的餉項,明廷就加派了田賦款項,下令每畝加派3釐5毫。這看起來不多,但問題是因為種種不良政策和官員貪汙腐敗等因素的影響,百姓實際要付出的花費遠高於朝廷加收的田賦,此外朝廷和地方為了維持運轉,官員為了中飽私囊,還設立有諸多雜項,田稅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因此最後逼得無數小農破產,走到了明朝廷的對立面。

    除了有遼餉外,明朝還有著名的剿餉(用於鎮壓農民起義)和練餉(用於操練地方武裝),三者合稱為三餉。這三餉加派的總額超過了明朝正賦的一倍以上,此外還要再繳納各種雜稅,面對這些稅賦自耕農常常是被逼得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

    明朝廷無法根本解決財政問題,只會不斷地加劇土地兼併問題,國內最有錢的群體根本就不交稅,交稅的都是些榨不出幾滴油的倒黴小民,這就造成賦役失衡,造成大量農民破產。但對此明朝廷無能為力,官員們都是既得利益獲得者,怎麼可能會自己割自己的肉呢?甚至為了能夠中飽私囊,他們反而還藉著加稅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對下壓榨,明朝的財政結構因此被摧毀,不斷失血。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或淪為佃戶、奴僕,或成為流民、饑民,進一步加深矛盾,壯大了農民起義,並最終擊垮了明朝,稅收問題絕對是大明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明朝也不是沒有掙扎過,比如在明中期時,為解決財政難題,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此前有類似政策,但規模不大),稍微緩解了財政問題,但無奈張居正死後,利益被損壞的既得利益者們紛紛反攻倒算,將以往的好政策破壞,進行各種曲解和束之高閣,為了明朝接下來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對於明朝的滅亡原因,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們門清,他們早期雖然直接承接了明朝的稅收政策,但隨著天下較為安定,清朝的土地兼併問題也開始變嚴重起來時,面對稅賦的年年減少,雍正帝以極大的決心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更是直接廢除了流行中國兩千多年的人頭稅,避免了重蹈覆轍。

  • 17 # 日常刷下線

    張居正一鞭法單一火耗肥貪官200年,夏秋兩季糧食價格最低的時候收貨幣稅,逼死小自耕農,方便大地主兼併土地,迫害高拱讓1570年代改革開放無疾而終,廢常平倉餓死天下一半百姓!

  • 18 # 榆木疙瘩牌慧根

    關鍵在於接最後一棒的人不合格。

    崇禎遠遠算不上好皇帝,豈止剛愎自用,他犯了歷史上差勁兒皇帝所犯的一切錯誤。

    重視情份不分好壞,以至於姑息洛陽福王直到中原大地天怒人怨的地步,對身邊的國防部長倒是說殺就殺,連袁崇煥這樣精忠幹臣都不覺得金貴,偏偏那麼寶貝疙瘩小吏之才楊嗣昌;既然天天喊無人可用,卻不知善待盧象升、孫傳庭、賀人龍這樣起碼還有膽做事的實幹之臣。

    所有的大敗局都是一個個小區域性錯誤攢成的,崇禎之昏在於把自己的急性子用錯地方!

    不著急火燎,不忠奸不分,不朝令夕改,不偏聽偏信……,不集合所有這些人類壞毛病於一身,換個大差不差的誰都不會讓大明如此輕易的關張!

  • 19 # 湖南老呂

    明朝能堅持270多年已經是極限了。

    它首亡於太祖皇帝對於帝國總體設計。其一皇室宗親的圈養制度。到了明中後期,各地用於供養宗親的費用一度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七成以上!其二,明初的稅源窄,稅收過低。地方財政一直不富裕。其三,官員的工資太低,導致這些聰明人想盡一切辦法來貪腐。

    其實幾乎所有組織的崩潰都源自財政的崩潰,太祖皇帝這一套看似合理的設計卻直接最大程度的使大明的財政日漸勢微,直至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復旦女教師陳果的教學水平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