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北農村小哥
-
2 # 鳴戈
節度使一職是唐承襲北周與隋的舊制,在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排程,故稱節度使。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記載: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這個時間已至唐朝中期,府兵制與均田制都已經難以維繫,唐鎮府在的邊境線已經不是再向前推進,而轉為防守策略。
來自對手的壓力讓唐政府不得不設立軍事重鎮讓將領有決策之權。自唐太宗去世後,唐周邊軍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面對周邊軍事態勢呈現的這種新特點,變唐太宗時期的軍事進攻戰略為軍事防禦戰略逐漸成為唐統治集團的共識。
而此時面對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精銳騎兵,設立一個靈活且有當即立斷之權的軍事集團便是最佳選擇!
節度使一職便應運而生。
開始的時候,節度使只有統兵之權,後來為了不讓地方政府影響藩鎮軍事行動就逐漸放權,最終集軍政大權為一身!
當皇帝看到節度使爪牙之利時已經大勢不可逆!安史之亂撕開了唐王朝的盛世表象,此時的節度使已經是尾大甩不掉。
但王朝漸衰,對於雄踞地方的節度使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加以制衡,但這也只是飲鴆止渴,以官宦制衡節度使最後更一發不可收拾!
在唐王朝後期,實力雄厚的節度使還獲得的世襲的權利,這無疑把本就搖搖欲墜的唐王朝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唐朝設立節度使制度是為了更好的防禦邊疆,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各地節度使勢力的強大,最終成為了唐朝最大的威脅,造成了唐朝亡於藩鎮的結局。
與大多數朝代不同,唐朝是一個主張開放邊界和擴大土地的朝代。這在唐太宗時期尤為明顯。世界剛剛安定下來,但唐朝沒有實行國家休養生息的政策,而是直接投入了戰爭。唐太宗堅信最好的防禦是進攻。當時,唐朝有一支不亞於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可以在草原戈壁發起突襲。因此,初唐的對外戰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節度使的頭銜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出現了。這個稱呼指的是被授予外交使節的總督。他們可以控制各種軍隊。然而,這還不是一個正式的官方職位。直到唐睿宗時期,節度使的正式職位才被正式接受。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使者已經取代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然有總督的職位。因此,當初設立特使的初衷仍然是為了確保唐朝的邊境安全。
此外,為了讓各軍鎮抵禦叛軍,唐玄宗又廢除了採訪使,代之以我們的特使,從而增加了節度使的權力。唐肅宗執政時,世界仍不太平於是又效仿漢朝州牧的制度,讓節度使統管地方的軍政大權。這賦予我們的使者軍事、財政、行政和人事權力。時間一長,士兵們對於節度使的忠誠,往往會高於皇帝。到晚唐時,它獲得了世襲資格,最終成為直接威脅朝廷甚至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