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風堂李銘強
-
2 # 關山聽風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嫁女要不要寫橫批,地方的婚俗文化不同,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一種是寫對聯,大門上就要寫橫批;一種是不能寫對聯,自然就不用寫橫批了。
嫁女不寫對聯的習俗按我國民間古俗,大部地區分嫁女,並不像新郎家那樣,寫對聯、貼喜字、搭花拱門、整理神龕(用紙貼的神位要換新的),就像過年一樣,把房屋重新打扮一新,顯得喜氣洋洋。而嫁女則不用寫對聯,也不用貼紅雙喜字,也不用精心打扮房屋,就像平常一樣,除了辦酒席,什麼也不用做。因此,嫁女也就不用寫橫批。
(廣西嫁女,不貼對聯,門上的對聯仍舊是春節對聯,橫批:吉星高照)
嫁女稱為喜事,俗稱為“紅事”,但對女方來說,卻是從家裡出去一個人口。對新娘來說是喜事,對父母來說既是高興事也是傷心的事。過去很多地方嫁女時,並非歡歡喜喜,而是哭哭啼啼,稱之為為“哭嫁”。舊時,我國民間大多數地方均有哭嫁習俗,至今有一些地方依然儲存了這一習俗。比如中國的西南地區,既有漢族的哭嫁,也有少數民族的哭嫁,表達出嫁女與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別離之情。可以說,舊時凡是有哭嫁習俗的地方,一般來說都不會貼對聯(入贅的婚禮除外),尤其以農村地區這種情況最多,這些地方嫁女自然也就沒有寫橫批之說了。
(湖南農村嫁女紙貼的神龕沒有換新,這裡習俗嫁女不寫對聯)
嫁女寫對聯及橫批過去民間嫁女寫對聯主要是受官宦人家及城鎮居民的影響。不過現在習俗在變化,很多農村地區,因子女少,把女兒和兒子一樣對待,不再是過去“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那種觀念了,慢慢地也有一些人家嫁女時開始寫對聯。這種習俗的改變,也說明女兒在孃家的地位比以前提高了。
舊時嫁女一般都用“于歸之喜”作為橫批,意思是女兒就要出嫁了。典出《詩經·國風·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指女兒。于歸,古代指女子出嫁。朱熹集傳:“婦人謂嫁曰歸。”
這一橫批在古代是最恰當的,既無嫁女的過分喜悅之情,也沒有過度悲傷之意,屬於中性之語。舊時,嫁女忌寫“百年好合”或“鸞鳳和鳴”之類橫批,這類橫批是新郎一方專用的橫批(親戚贈送家嫁妝的可貼,因為嫁妝要與新娘一起到新郎家去)。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習俗就允許,孃家忌諱。古代習俗,我國大部分地區嫁出去的女,回家後與新郎禁止同房,這類橫批含有此意,因而忌諱。
二是新郎一方忌諱。如果女方家貼出“百年好合”或“鸞鳳和鳴”之類的橫批,新郎一方上門來接親,感覺是入贅當上門女婿似的,認為兆頭不好。舊時的主事人不會犯這類貽笑大方的低階錯誤。
不過現在與過去不同了,家裡的孩子少,兩邊要照顧,有的新婚後,兩邊都有房子住。特別是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婚姻,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嫁”和“娶”,其習俗也就自然跟著改變。
因此,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嫁女的橫批怎麼寫,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創新,與時俱進,但有一個原則,橫批的內容一定要與對聯內容相匹配。下面是一組民間嫁女經典橫批(僅供參考):
之子于歸 春華秋實 嬌女出閣 天風玉宇
奎壁聯輝 鳥樂同林 琴瑟永偕 于歸葉吉
瑞木交柯 美滿良緣 鳳締良緣 五世其昌
回覆列表
就題主的問題,好的橫批有很多,只能在下方列舉一些個人覺得比較好的。橫批的要求是以橫寫的書寫方式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
1、作用上的要求:橫批即如文章的標題,它能標示出一副對聯的主題思想,是畫龍點睛之筆,是錦上添花之筆。一般說來,橫批對於聯文有著概括、揭示、補充、說明等作用。
2、表現形式上的要求:對聯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貼掛於楹間(因之又泛稱為楹聯)。上下兩條聯文,再配以門楣上的橫批,便呈“門”之勢。
以下附上相關的嫁女對聯和橫批,僅供參考
上聯:金秋玉滿飛來喜;
下聯:大家閨秀得郎君。
橫批:百年好合
上聯:聯誼攀親,何必求門當戶對;
下聯:擇郎嫁女,只須要志同道合。
橫批:春華秋實
上聯:此去有家,公婆同樣知冷熱;
下聯:思鄉常記,父母永遠不炎涼。
橫批:喜上眉梢
上聯:一兒冠笄出繡閣;
下聯:半子登門伴華堂。
橫批:喜氣滿門
上聯:廚內精心調五味;
下聯:堂前聚首會百朋。
橫批:同喜同樂
上聯:嫁女喜逢良好日;
下聯:送親正遇吉祥年。
橫批:佳音訊傳
上聯:嫁女婚男處處從簡;
下聯:移風易俗事事當先。
橫批:新事新辦
上聯:繡閣女紅止今日;
下聯:廚司婦道始明朝。
橫批:之子于歸
上聯:繡閣昔曾傳跨鳳;
下聯:德門今喜近乘龍。
橫批:珠聯璧合
上聯:良宵鶯笙伴鳳語;
下聯:早春鴛錦映紅妝。
橫批:之子于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