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鄺生24

    如果諸葛亮不六次北伐,蜀國也會滅亡的,只是時間而矣。一,北方太強大,蜀中心只四川一帶,地方擴大發展有限,如果孫劉聯盟好就可以延長較長時間,如果沒聯盟或關糸惡化,北方可能先滅東吳然後包圍滅蜀。個人愚見,不知當否,望指導。

  • 2 # 中國五千年

    蜀國肯定不會滅亡,因為諸葛亮不北伐。魏蜀之間不會有戰爭,曹魏的兵權肯定在曹家人手,司馬懿就不會有兵權,不會有威信,也就不可能奪取曹家天下。大家各過各的日子。蜀國和吳國不可能滅了魏,魏國的皇帝都沒曹操那樣有野心的人,將來怎麼回事誰也不知道。

  • 3 # 趣文談史吧

    起碼劉禪這一輩子蜀國不會滅亡。但是百年之後,就說不準了,只能看天命了。畢竟,國家永遠都是從分裂走向大一統得。

    理由有下

    1.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川蜀地理位置都有天險,易守難攻。是非常好的戰略位置。漢朝漢高祖劉邦就是佔據了川,才能夠與項羽一較高下,最後建立漢朝。

    2.物產豐富。古代稱川蜀為“天府之國”,上天眷顧之地,物產豐富,資源很多。所以不需要擔心被困,也不需要擔心經濟不會得到發展。

    3.文臣武將眾多。蜀國劉禪雖然昏庸,但是文臣武將能人很多,完全不擔心其他國家會進攻自己。

    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劉禪這一代蜀國命運。至於最後,則需要看天命了。

  • 4 # 迷途未遠12

    蜀國最終還是會滅亡,三國時期北方地緣潛力太強大了,北方一旦完成整合統一,整個蜀地之力根本無力抵抗,被中央王朝的綜合實力碾壓。諸葛亮五次北伐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報效劉備知遇之恩,興復漢室

  • 5 # 鄧眼看世界

    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但後來魏國休養生息恢復了國力,而諸葛亮又已經去世,所以蜀國最終滅亡。許多人將這次蜀國的滅亡歸在了諸葛亮身上。認為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將蜀國的國力耗盡,同時也因為沒有聽從魏延兵出子午谷的險計,奮力一搏,才使得蜀國失去了最後的機會。我們拋去魏延獻計子午谷之事,來看一下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其政治能力才是當時頂尖的,軍事能力並沒有被當時的其他謀臣智士高太多,即便是諸葛亮,也不能以一己之力扭轉整個的局勢。但沒有諸葛亮,蜀國也不可能堅持這麼久的時間。當時諸葛亮加強法制,並且鼓勵農桑等措施,極大的緩解了蜀國內部的矛盾,並且諸葛亮的執政使得蜀國逐漸的恢復,同時他平定了南中地區,使得蜀國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北上中原伐魏。

    有人說諸葛亮的北伐白白耗損國力,屬於窮兵黔武,但實際上北伐是迫不得已的。三國之所以能鼎足而立,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外,根本原因在於當時中國經濟中心在中原地帶,長江及南方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在大漢帝國經濟總量中比值有限。況天下十三州東漢中央政府有效控制十之六七。劉蜀居益州之地,半個荊州也於219年為吳所並,就益州一地也不能有效控制,南中屢叛,幾乎脫離劉漢政權控制。一旦魏國恢復了元氣,北方必將擁有碾壓性的實力。

    諸葛亮作為智謀智士,肯定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他知道如果只是一味的和魏國休養生息的話,無疑魏國發展的更快。到時魏國一旦恢復,蜀國一定難以阻擋。而諸葛亮的北伐成功拖慢了魏國恢復的速度,並且使得魏國在戰略上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甚至諸葛亮北伐時一度給魏國造成了危機,兵臨長安城。所以北伐雖然損耗的蜀國的國力,但是也拖住了魏國,延緩了蜀國的滅亡。

    那麼蜀國到底是因何而亡呢?歸根結底蜀國滅亡是因為人才少。人才少是因為人口少,人口少是因為地盤太小,那麼我們自然回想起219年的那場荊州爭奪戰,這一戰劉備慘敗,在曹操,孫權夾攻下,丟了荊州全部。當時荊州是人口眾多的,在之前劉表的治理下,十分富庶,自然人才眾多。

    當時的蜀國必須要坐穩荊州,依託蜀地,才可能與曹魏相抗衡。但是關羽最後還是丟掉了荊州,不但人才得不到補充,人力、物力、財力也得不到補充,而且失去了從江陵攻襄陽到宛城的北伐路線。這樣看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之所以能夠壓制曹魏,完全是因為曹魏休養生息,並不想盡全力與蜀國一戰,到時候肯定就便宜了東吳。

    綜上所述 ,沒有諸葛亮的五次伐魏,蜀國滅亡得更快!

  • 6 # 顛沛的獨角獸

    蜀漢還是會滅亡。

    蜀漢國力比魏國弱。

    雙方和平發展的話。

    結果就是魏國越來越強。

    比如大家的資產都是10年翻一倍。

    資產一百萬的和資產500萬的

    在十年後就變成了200萬對1000萬

    十年後,雖然還是五倍的差距,

    但200萬能投資的生意和1000萬能投資的生意可能已經不是一個級別了。

    說蜀漢又天險可守的。

    我只想說,各種創作的作品裡面,練金剛不壞、金鐘罩的,只要他的刀槍不入被破,他基本上就掛了。練不死之身的,只要不死之身被破,他也就掛了。

    反而是那些沒有不死之身,而是綜合實力更強的boss,更難對付。

    放在政權上也是如此。

    有天險的國家,只要解決了這個天險,一下就玩完了。

    不管是劉秀、曹操還是後來的苻堅,統一北方都花了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

    但劉秀、劉備、曹魏、桓溫、劉裕、趙匡胤等等,滅蜀地的政權,最長也就兩三年,

    容易點的一場兩場戰役就打到成都城下,然後就拿下整個成都平原了。

    除此之外,

    地方大族多是騎牆派。

    割據政權的首領就像是公司的股東,地方大族就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

    股東不管換誰,他們都是中層管理。

    地方的首領是某個政權的天子也好,還是統一王朝派到這的最高長官也罷

    這些大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

    協助這些領袖統治這些地方。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跟外來的敵人鬧得太僵。

    能守就守,守不住就降了。

    這樣才能保證當地人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諸葛亮伐魏,有非常渺茫的生機,

    萬一成功,那麼漢朝得以復興。

    即使失敗,魏國也必然消耗很多,魏國很難反手滅掉蜀漢。

    蜀漢建國四十幾年,

    魏國一共就兩次真的伐蜀,

    一次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率軍,但由於王平等人及時救援,守住了要害,雙方沒有真正打起來。

    第二次就是263年蜀國滅亡。

    不伐魏,更加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

    而且魏國更和平的發展的話,蜀國可能滅得更快

  • 7 # 蓮蘊佛心

    我認為,即使諸葛亮不伐魏,蜀國的結局也是一樣的,諸葛亮也不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一丶

    諸葛亮,未出隆中,就已謀定三分天下。他的目標是天下三分,而非全取天下。諸葛亮結廬,坐等劉備。因為他知道,他要實現人生報負只能依託劉備。因為,曹操勢大,不乏優秀的治世文臣,依託曹操只能錦上添花。而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外有周瑜,內有張昭,也無他大展鴻圖之地。唯有,劉備是他唯一的選擇。他也早已看透天下大勢,而生在亂世,又想展現自己的才能,只能選擇劉備,圖取三分天下之功,絕無可能全取天下。

    二、

    即使智如諸葛,一代雄主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用"仁義"套住諸葛亮。諸葛亮為青史留名,只能鞠躬盡瘁來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盡人事,聽天命",他選擇以進攻作為防守,也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無論諸葛亮怎麼去做,蜀國滅亡是定式。

    三、

    諸葛亮,事必躬親,做為一個高層管理者是大忌,這可能是諸葛亮身上唯一的缺點吧!這種情況,直接導致蜀國後備人才嚴重不足。"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就是真實的寫照吧!

    研讀歷史,發現天下大勢,重在勢而非人。就如,現代人講的"站在網際網路風口的豬也會飛"。但無論如何,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假設,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以史為鑑",以免重複歷史的悲劇。

  • 8 # 青春夢史

    如果諸葛亮不五次北伐,蜀國是什麼結局?我的答案是,蜀國還是會滅亡,而且極有可能會死的更快。

    讓我們看一看歷史上在巴蜀建立的政權中,有沒有不北伐,而能長久保住政權的?

    西漢公孫述建立的大成;十六國時期李雄建立的成漢;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以上這些政權,基本上都沒有北伐,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政權大都在短時間內被顛覆,沒一個能持續長久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無非是,這些國家原本綜合國力就不強,再加上長年累月休養生息,從來沒有擴充兵馬,又極少實戰練兵,如此一來,這些軍隊必然是兵少將寡,缺乏訓練,軍心渙散,這樣的軍隊能有戰鬥力嗎?這樣的軍隊不一觸即潰才怪。

    三國時期,蜀國也是當時國力最弱的,假如諸葛亮不堅持北伐,不擴充操練蜀軍,那麼蜀漢最終的走向,一定和大成政權、前蜀政權差不多,甚至比他們死的更快,因為諸葛亮的對手是更強大的司馬懿父子。

    很顯然,諸葛亮看到了前車之鑑,汲取了公孫述的教訓。同時諸葛亮也深深知道,歷史上之所以罕有政權能依靠蜀地建立大統一王朝,是因為蜀地雖然易防守卻難以擴張的地域特點決定的,如果想恢復漢室一統中原,除非在蜀地之外,再建立可靠的根據地。比如,高祖劉邦當年暗度陳倉,拿下三秦之地,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終才擊敗了項羽。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策略總體是正確的,只可惜天不遂人願,諸葛亮命短病死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如果諸葛亮命長一些,也許北伐成功也未可知。

  • 9 # 英雄歷史說書

    蜀漢還是守不住的,本來曹魏就兵強馬壯,人口,資源也多,土地更肥沃。

    如果兩國同等發展,魏國發展會和蜀國差距越來越大,兵器,人口資源會形成碾壓蜀漢的情形。

    諸葛亮自然是洞察了這一點,所以一定要主動出擊,打破這一個趨勢!

    5次北伐當中,諸葛亮都是有不錯的戰績的:

    一伐【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二伐【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三伐【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三點五伐【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

    四伐【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雖然都有收穫,但由於糧食問題不得不退回漢中,一直得不到更大戰果,可惜!特別是第一次北伐,眼睜睜的看著馬謖上山,本來大好局勢被攪黃!

  • 10 # 執筆灬寫史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諸葛亮沒有屢次三番地主動討伐魏國,蜀國依舊無法逃脫滅亡的結局,並且很可能是滅亡的更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毫無疑問世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作為三國時期唯一入選武廟十哲的英雄人物,諸葛亮的確有著笑傲的資本,為了實現復興漢室的遠大理想,他夙興夜寐一邊要處理各大政務,另一邊又要對外作戰,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死後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支撐住了蜀漢是根基。

    縱觀諸葛亮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五次主動出擊攻打魏國的行為,可現代有些人認為就是因為諸葛亮窮兵黷武一步步耗盡了蜀漢的國力,最後才會加速蜀漢的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諸葛亮沒有主動攻打魏國,蜀國的結局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筆者認為,蜀國不拼死一搏而是選擇與魏國和平發育同樣不可能逃開亡國的命運,並且這種消亡可能會來的更快。具體理由如下:

    一、修養生息戰略僅僅適用於強國

    劉備死後,託孤大臣主要有諸葛亮和李嚴兩位,而兩人的立場觀點完全不同。諸葛亮主張主動出擊攻打魏國,爭取短時間內實現漢室復興;而李嚴則是主張休養生息,先一步步壯大蜀國的綜合國力再與魏國相抗衡。

    然而想要透過修養生息的策略來填補蜀魏兩國之間的鴻溝幾乎比登天還難。

    要知道,赤壁之戰後魏蜀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三國彼此之間的實力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中曹魏集團佔據大半個江山,坐擁北伐廣袤而肥沃的土地,兵多將廣,糧食充足。

    其次是以長江作為天險的東吳集團,他們所佔領的土地雖然比不上中原地區,但是也勉強算得上是優質,而且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他們水軍的實力格外強大,再加上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哪怕是強大的曹魏也不敢輕易前來冒犯。

    相較之下,蜀漢只能躲在土壤貧瘠、條件落後的西南地區求取自保。很多人將蜀漢領土的富饒吹得天花亂墜,可如果事實真是如此東漢末年那些軍閥勢力為什麼竭力爭奪這片土地呢?事實證明蜀漢的領土完全不能和中原地區的相媲美,所以大多數戰役都是發生在中原附近地區。

    領地的繁榮程度直接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實力。據統計,在曹魏勢力滅亡的時候,魏國的人口有440多萬,而兵力高達40多萬;吳國滅國的時候,人口總數有200多萬,兵力有20多萬;蜀國後主劉禪出城投降的時候,蜀國只有94萬的人口,兵力也僅僅只有10萬多。

    很顯然,蜀國的底蘊根本就和魏國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如果蜀國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那魏國自然也很樂意跟隨,由於人口基數上存在明顯差距,蜀國與魏國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到時候他們再想要拿下蜀國就輕易很多了。

    諸葛亮正是看到這一點, 才打算以弱攻強,趁兩國之間的差距還沒有那麼大,主動揮師北伐,搏一搏尚且有一線生機,坐以待斃無異於慢性自殺。

    二、若無外戰,蜀國很可能亡於內亂

    我們知道,起事前劉備本只是一個依靠編制販賣草鞋維持生計的底層人民,機緣巧合之下他才遇到關羽張飛開啟自己轟轟烈烈的創業之路。

    不得不說,從一無所有的草民一躍成為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劉備的人生經歷稱得上是傳奇。然而短時間內實現白手起家的傳奇同樣會帶來不少問題,比如根基不穩。

    蜀漢政權中存在三股勢力。一股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他們是最早跟隨劉備走南闖北打天下的一股勢力,所以建國以後他們執掌蜀漢大權;另外兩股是被迫臣服於劉備集團的東州派和益州派的勢力,在蜀漢政權中他們掌握著次要的權力。

    由於被征服的時間太短,東州派和益州派的勢力對於劉備以及荊州派的誠服遠遠比表面看上去要少的多,只不過礙於形勢他們不好發作。

    夷陵之戰後沒過多久,劉備就病逝白帝城。而繼位的是劉禪,他的能力遠遠不如劉備,甚至在常人眼中他有些痴傻,憑藉這副姿態他完全不可能使幾股勢力的人都誠服。

    荊州派的實力堅定不移地站在劉禪身邊,但是東州派和益州派的人就不這麼想了,雖然他們可能沒有造反的心思,但至少想要將權力從荊州派的手中奪回來。也就是說劉備死後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蜀漢政權變得不穩固。

    面對這樣的局面,諸葛亮只能選擇主動討伐魏國,將國內想要爭奪權力的各方勢力的注意力都轉移到對外作戰上,換句話說,如果不這麼做蜀漢很可能會亡於內亂。

    總而言之,諸葛亮主動攻打魏國的行為並沒有錯,因為休養生息只會加速蜀國滅亡,而且劉備死後蜀漢政權變得不穩固,只能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的矛盾。不得不說,諸葛亮為了蜀國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誠之心天地可鑑。

  • 11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會是什麼結局?

    我的答案是,蜀國有可能更早的滅亡。理由如下:

    不北伐,蜀漢將失去最大政治資本

    蜀漢最大的優勢就是政治正確,匡扶漢室。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漢獻帝衣帶詔... ...蜀漢對比曹魏,孫吳最大的優勢就是政治資本,匡扶漢室的政治資本

    曹魏雖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但是世人皆知,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尤其220年11月13日,曹丕正式篡漢後漢朝的正統就完全轉移到蜀漢這邊了。221年,劉備正式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漢昭烈帝。

    蜀和魏就像電池的正負極,只能互斥,如果蜀國不北伐,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朝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低。所以,蜀漢只能透過一次次的伐魏來向天下人彰顯蜀漢正統的政治地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的一次次的北伐。他很難,也很無奈。

    不北伐,蜀漢綜合實力將相對更弱領土對比: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人口對比: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

    對比,領土和人口,蜀國都處於絕對劣勢,如果不北伐,正常和平發展。按照人口增長率相同,取23‰(中國20世紀50年代人口增長率)來算。計算公式為:

    式中:Mn,第n年預測期人口數;Mo,為基期人口數;V,人口自然增長率;n,年數。

    如果30年不北伐魏國將比蜀國多出550W人,50年不北伐魏國將比蜀國多出1087.9W人。和平發展,只能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拖個三十年,蜀國將毫無勝算!

    另外,如果曹魏進一步經營好雍涼二州,鑿通西域,擴大屯田等,那麼魏蜀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北伐

    蜀國不北伐看似可以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增強本國國力,但是同時也給了魏國喘息的機會,加之魏國大而蜀國小,同樣的休整時間,魏國將獲得更多的積蓄。另外,長期的不北伐,蜀國政治上的優勢也將逐漸殆盡

    所以,儘管很難,明知不可,諸葛亮還必須北伐!不北伐,坐以待斃,蜀國將滅亡的更快。

  • 12 # 尷不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算諸葛亮不進行五次伐魏,蜀國也只是慢性死亡罷了。

    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來,魏國擁有最大的戰略縱深,將整個中原的包括其中。 資源上魏國的優勢太大。和平發展,蜀國和吳國只會被魏國慢慢蠶食掉。

    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有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荊州,那個蜀國的門戶。可是荊州丟了,蜀國也就失去了外出中原的重要通道,在戰略上失去了先機,蜀國雖佔據了天府之國,漢朝的龍興之地但卻始終是困獸之鬥,終是不能長久。

    蜀國高層雖有諸葛亮,姜維等一批能臣,當劉禪貪玩貧庸,與曹丕孫權相差太多,亂世之中領袖的能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諸葛亮就算不五出岐山,伐魏討曹,蜀國最終也會被吞併。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不合,蜀國不管是地勢上,戰略上,領袖上都不佔優。天時、地理、人和一樣都沒有,滅亡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你會減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