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巍巍水泱泱
-
2 # 竹窗剪影
我的家鄉在陝西,小時候端午節一到,我們兄妹三人都特別開心,因為那不僅意味著可以吃粽子,還有新衣服穿。細細總結下來,有以下習俗:
一,走親戚。
在陝西寶雞,每到端午節,舅婆家也就是外婆家,會來給外孫子孫女送粽子吃,也會買一些布或者新衣服穿。若是中秋節,就要反過來,嫁出去的閨女要給孃家送月餅。
從小生活在舅婆家,我是由舅婆親自帶大的,那時候舅婆要帶舅家表妹,還要帶我,還要做農活,很辛苦。長大後,我和舅婆比爸爸還親,快到端午節,每天盼著舅婆來我家。
二,縫香包。
香包裡面有艾草和乾花,通常都是家裡的長輩,奶奶,媽媽,或者舅婆給孩子縫,香包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綠的,粉紅的,大紅的,黃色的,紫色的等等。有粽子形狀的,有桃心的,有香袋。大的小的縫很多,將美好的祝願透過一針一線全部縫入這小小的香包中。
小小的香包,聞起來很舒服,可以掛在衣服上,褲子上,也可以掛在書包或者床頭上。後來我上小學長大點後,也會跟著媽媽學縫香包。然後送給家人或者要好的朋友。
現在長大遠嫁了,再也沒有人送我香包了,自己又沒有時間做,只能買,再也找不到童年過節的氣氛了,有點小失落。
三,擰彩繩
端午節彩繩也是傳統習俗之一。將幾根細細的彩繩編在一起,然後擰成一股,有時候會串幾顆珠子或者一個銅錢,或是幾個鈴鐺,然後系在手腕上,或者腳裸上。
四,割艾草
端午節來時,家家戶戶都要割點艾草回來,立在窗戶上,有人說辟邪,有人說驅蛇,還有人說是驅趕蚊蟲。我記得特別清楚。小時候奶奶會把艾草點燃,煙燻屋裡的蚊子,煙很大,燻的人不敢進去,我猜蚊子估計被燻暈過去了。
五,吃粽子
陝西人喜歡吃甜粽子,粽子一腳包有一顆紅棗,吃的時候要把蜂蜜用溫水化開,將蜂蜜水澆在粽子上,若是沒有蜂蜜,也有人撒上一層白糖,吃起來甜甜的,軟軟的,糯糯的,涼涼的,特別舒服。
六,炸油糕
粽子並不是每家人都做,因為粽葉很少有,也沒有單賣的,但是油糕大多家庭都會做。油糕要燙麵,燙完後,要包些白糖和芝麻進去,再用油炸起來。外皮酥脆,咬開後有糖汁,但小孩不能多吃,吃多了消化不好。
七,看秦腔戲
家長的廟很多,幾乎每個村都有廟。每到過節,比如端午,中秋,七夕,國慶這些日子,各個村裡都輪著舉辦廟會,老年人拜神,小孩子和走不動路的人看戲。一般唱三天,白天晚上都有戲看。唱戲的時候有廣播,老遠就聽到聲音。
年老的人端個小板凳坐在戲臺子底下看,我們小孩子就擠在舞臺角角的欄杆邊,經常擋住了老年人的視線,還要挨幾柺杖。我們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擠在前邊,主要是看唱戲人的衣服和頭飾,還有臉。那時候覺得他們穿的帶的畫的真好看。就是太熱,戲服都是厚厚的兩層。唱的人熱,看的人好看。
當然了,要數最好奇的,還是看他們如何化妝,所以我們經常偷偷跑後臺那邊去看人家化妝,穿衣。後臺一般不對外開放,但一有機會,我們就擠進去了,直到別人來趕我們,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有一次,我看到有個女演員和一位貌似領導的男的打起來了,模糊記得是因為排戲不多,所以女演員不服氣。幹什麼都不容易呀,演員當時睡得還是我們教室的桌子,幾張桌子拼一起就是一張床,我們教室簡陋,也沒窗簾,夏天沒風扇,教室裡沒有電燈,大夏天的住裡面真難受。
不是所有時候都唱大戲的,有時候資金不夠,就唱燈影戲,也就是皮影戲,就沒有大戲那麼熱鬧了。
家鄉的端午節大概就是這些,因為陝西缺水,村裡也沒有賽龍舟的地方,也就沒有這個風俗,偶爾會舉辦一些拔河的活動,促進下鄰里感情。也算是熱熱鬧鬧的,真是讓人忍不住懷念呀。
回覆列表
記憶中的端午是充滿希望而美好的,雖然那時物資方面簡單些。記憶中的端午節,在人心中所激起的愉快、希望、幸福感是當下無法比擬的。那時的世道、人心都很安靜、乾淨。現在太混亂、嘈雜了。
那時,是原生態的糯米和原生態的粽葉包的粽子,其味道,現在已渺不尋了。那時,艾蒿的藥香味比現在的艾蒿至少要濃5倍以上……
端午,叫人萬千慨嘆,也叫人萬千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