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輝哥聊影
-
2 # 小草先森
軍閥、藩鎮 、幕府在特定環境下指的或可是同一種狀況。
此題如果不論日本幕府,那就要簡單一些。
軍閥以軍事領袖為主,佔據一部分地區,財政或可獨立,或仰食他人,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如虎據數州的袁紹、曹操或寄人籬下的張繡、劉備,都可以稱之為軍閥。
藩鎮更傾向於“獨立”,軍政一體,足兵足食,與中央之間或聽命,或合作,或背叛,或為個人領導,或為家族把持,或為軍官集團維護,日本歷史上的各藩大名,等同於獨立王國,李唐時期的河朔三鎮情況比較特殊。
幕府是一個很早的名詞,並非單指日本幕府大將軍那般掌控天下之權,
如陳琳文: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
以將軍等名號開府,置其僚屬,實行軍政一體者,皆可稱幕府。
師古曰:幕府,大將軍也。
李善注引《漢書音譯》曰:衛青徵匈奴,大克獲,帝就拜大將軍於幕中,故曰幕府。
錢大昕曰:漢制,將軍出征有莫府,而列將軍在京師者亦有莫府之稱。
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軍閥未必是藩鎮,因為軍閥未必有足夠的地盤,但軍閥和藩鎮一般有幕府。
這個三詞並非對等,
軍閥指割據屬性,
藩鎮一開始指國家行政體制,不過後世多指藩鎮割據,而藩鎮必然是有固定地盤,而且軍政一體的,只是有強藩與弱藩的區別,
而幕府則更寬泛,指的是一種行政結構,無論文武官職,如有僚屬為其處理文武之事,皆可稱其幕府門下。
-
3 # 王朝興替
我們一個一個介紹。
軍閥“軍閥”一詞在唐朝即已出現,《新唐書》載:
“郭虔瓘,齊州歷城人,開元初錄軍閥,遷累右驍衛將軍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總管。”
《玉海》記載:
“郭瓘,開元初錄軍閥,累遷左驍衛將軍兼北庭都賜衣一襲薛訥,破吐蕃於武階帝命紫舍人倪若水即軍陟功狀拜訥左羽林大將軍。”
兩則史料的記載稍有出入,但均顯示唐人所謂的“軍閥”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意思為軍功,但與社會的上層地位有很大的關係。這顯然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有關。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據康有為的學生任啟聖記載:
“某年徐在滬請天遊同學三數人晚餐,餘亦在座。餘偶提軍閥二字,徐高聲說:‘軍閥’二字,由梁任公翻譯而來。日本軍人可稱閥,概皆幕府子弟。若中國軍人都是窮光蛋,何閥之有?只可稱軍人,不能稱軍閥也。”
近代“軍閥”一詞與古代“軍閥”一詞形同意異,但其意蘊在古代亦有,只不過不是以“軍閥”這樣一種字面表達方式,而是以“諸侯”“群雄”“閥閱”等字形的面貌出現。
總得來說所謂軍閥,是指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或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認中央政府,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
比如
以武力割據一方的政權,民初時的武力政權,像張作霖、段祺瑞等北洋軍閥。以武力作為政治資本、擁兵自重,佔有國家土地、國家資源,以擴充地盤為唯一目的。由掌握軍事、經濟的名士演變成軍閥。因中央勢力衰弱,出現能壟斷權力的人。很多被消滅或勢力不夠而失敗或被招安的政權或割據勢力,很多都被視為軍閥。比較著名的有漢末、隋末、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
【東漢末年】
藩鎮藩鎮,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朝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
在唐朝之前藩鎮
地方方面長官。《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張子云﹞今雖臨荒域,不能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論三逆》:
“命吳三桂……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
藩衛鎮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
“願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
唐玄宗時期有的節度使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比如安祿山。
安史之亂後的藩鎮節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資格自擅一方的,其財政基礎依賴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憑藉是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既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統治。
幕府日本封建武士透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稱幕府將軍。
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
諸藩士各挾其藩之力,合縱以革幕府而獎王室,及幕府既倒,大勢既變,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謀而廢之。
區別:軍閥,藩鎮,幕府,都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
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藩鎮是在割據一方的同時,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政府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幕府是一種權力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
-
4 # 當代曹植
軍閥非常態,藩鎮與幕府都可常態化,軍閥出現說明國家混亂,藩鎮則是朝廷統治下的一部分,幕府則駕空皇權,成為實際主宰。
軍閥,藩鎮,幕府,都是中央政府衰弱的產物。
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軍閥以軍事領袖為主,佔據一部分地區,財政或可獨立,或仰食他人,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如虎據數州的袁紹、曹操或寄人籬下的張繡、劉備,都可以稱之為軍閥。
藩鎮更傾向於“獨立”,軍政一體,足兵足食,與中央之間或聽命,或合作,或背叛,或為個人領導,或為家族把持,或為軍官集團維護。
藩鎮是在割據一方的同時,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政府的政策法令。
幕府是一種權力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
回覆列表
但是實際上,兩者有著巨大的差異。
何為利益共同體?
以漢唐為例。漢朝時實行名田制,全民皆兵且土地按爵分配,對於普通士兵而言,上升渠道就一條,砍敵人的腦袋,用軍功獲取土地。這樣計程車兵不僅對外聞戰則喜為虎狼之師,對內因為和朝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任何理由反叛,所以忠誠度極高。
唐朝實行均田制,土地分配二八開,二成世業田歸個人,八成口分田由個人耕種但是死後交還國家,自耕農的生存既要依賴自己,也要依賴國家,因此具有生產積極性和對國家的依附性,國家才能夠驅使這樣的人當兵打仗而且聽指揮,這就是府兵。
但是,無論漢唐,無論名田還是均田,到後來都要面臨各自的問題。名田自然是無田可分——爵制的輕濫,人口的增加和墾田擴充套件的趨緩,朝廷手中的土地終有一天不足以對士兵構成激勵;而對於均田制,隨著唐朝戰線的拉長,士兵大規模遠征和戍邊的時間增加,無暇顧及自家的耕作,導致土地荒廢的情況愈演愈烈,朝廷只能將兵農分離。
所以漢唐到後期,開國的兵制都無法實施,最後全換成了募兵。朝廷對於士兵背後的家庭,不再提供生產資料方面的庇護扶持獎勵,而僅對士兵個人的基本生存負責。這對於財政上是一種減負,但隨著負擔一起減掉的,還有朝廷對於士兵的控制。
所以募兵只是朝廷維持國防和治安的代償品,不具有兵民一體和府兵的那種與朝廷共生的特性。這樣的軍隊,其忠誠性在根本上就無法得到保障。
這樣,軍閥和藩鎮滋生的溫床就這樣誕生了。
然而接下來,漢唐卻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產物:漢生軍閥,唐生藩鎮。為什麼?
1、漢生軍閥
一個原因:漢朝尤其是東漢後期,地方上有著僅次於朝廷的世家。世家不同於普通的豪族,除了經濟上的高度集中的土地之外,又壟斷了知識因此也壟斷了話語權和官職。在東漢末之前,世家已經是經濟與政治一體的龐然大物。而黃巾之亂,在黃巾軍面前脆弱的還不如秦朝時章邯的刑徒軍的漢朝中央軍隊,讓朝廷不得不把鎮壓黃巾軍的任務交給世家豪族,這樣,世家豪族又取得了軍事上的獨立性。而世家的力量過於強大,當自耕農和流民依附於世家時,由於體量過度懸殊,方方面面都被世家所把持,因此世家對這兩者的控制力相當驚人。所以世家自己或其扶持的軍頭,形成的是軍閥,軍閥的軍隊,對於軍閥和軍閥家族的忠誠度,是能夠得到保證的。2、唐生藩鎮
而唐朝中後期,尤其是唐朝末期,世家的力量已經被極大的削弱了。地方上不存在如同漢末世家那樣集經濟政治一體的巨獸,自耕農和破產農民所依附的豪族,既無法像世家那樣裹挾足夠多的底層人士,也不足以像過去的世家那樣對這批人有足夠強大的控制力。因此,藩鎮能夠憑藉武力壓制碎片化的地方勢力,而非地方勢力控制藩鎮。因此藩鎮的軍隊的軍事主官身後往往沒有足夠代代壓制軍隊的經濟政治背景,那麼軍隊對於自己的軍事主官,自然不具有軍閥軍隊對軍閥的那麼強的依附性和服從性,也談不上那麼強的忠誠度。此外,說起軍閥,還具有代表性的是民國軍閥。而民國軍閥能形成和漢末軍閥有著一個本質上的類似點,就是民國雖然沒有世家,但是有帝國主義這座大山。中國本土無法在地方上自行出現體量上等同於漢末世家那樣的勢力,但是帝國主義國家用遠超過還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的生產力,在中國扶植其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也就是民國軍閥。
日本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幕府,該詞始自於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檔案的地方。其用法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
但也有人認為"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鎌倉和室町的政府機構為"幕府"。
在日本,幕府時期相當於中國的南宋至清末時期。
自鎌倉幕府以來,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共6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