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夢琦俠
-
2 # 東白啟明
現在人們評價屈原,主要有集中在他的兩個身份:一個是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說起這個身份,我不得不說下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我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背誦古詩詞及古代的經典文章,我感到背誦難度最大的就是《離騷》。後來,經人指點和自己的摸索,我找到了背誦《離騷》的一些竅門。在那些苦澀拗口的詞句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奧秘。如這一段: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翻譯過來就是:“我是古帝高陽氏顓頊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我出生在孟春月的庚寅日。父親算了我的生辰八字,給我起了個美好的名字。我的名字叫“正則”,我的字叫作“靈均”。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當然,我還在不斷加強自己的內部修養。”這不就是屈原的自傳嗎?還有,他在離騷裡,對自己的外形和打扮,他有著細緻的描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不就是說:自己身披香草,腰間也佩戴著香花,身體是香的,靈魂也是香的嗎?另外,細細品味《離騷》,屈原在裡面提到許多香草的名字,如江離、白芷、澤蘭、杜衡、留夷、艾草、瓊枝、扶桑、秋菊等,也許屈原正是透過這些香氣撲鼻的描寫,抒發自己“出汙泥而不染”的特立獨行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屈原的第二個身份是政治家。這就和我們的題目貼近了。屈原在楚國的官場上也有著几上幾下的經歷,為什麼會這樣?按現代的話來講,主要是屈原搞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屈原改革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提倡“美政”,包括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這還要從當時的時代大背景說起:春秋戰國初期,楚國是個強國。到了中後期,楚國就越來越不行了。與此同時,秦國透過商秧變法,在北方一帶崛起,國力強大了,就有了逞強發狠的動機,秦國動不動就派兵南下,侵犯楚國邊境。公元前321年,秦軍南侵。那時候,屈原只有19歲。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激發出了強烈的鬥志。他將當地的青年組織起來,對秦軍進行抵抗。事實證明,屈原不但會寫詩,在行軍作戰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利用各種戰術,給予秦軍沉重的打擊。很快,出生貴族的屈原得到提拔,楚懷王召集屈原進京,任命他為左徒。左徒是一種僅次於宰相的官職,掌管楚國內政外交。屈原在這個職位上乾得很出色,並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意圖變法圖強。在對外策略上,屈原意識到秦國將成為楚國最大的敵人,堅決主張聯齊抗秦。然而,改革的願望是好的,推行起來卻十分艱難,因為改革要讓既得利益者損失部分權益。公元前314年,屈原因為上官大夫的讒言,被楚懷王貶為三閭大夫。第二年,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內鄉一帶)。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沒多久,楚國就在主動進攻秦國時連吃兩次敗仗。看到損兵折將,楚懷王還是認為屈原工作有成效,所以又重新啟用了屈原。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楚國與秦國的關係出現了好轉,楚懷王好了傷疤忘了痛,公元前304年,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漢北地區。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盟。當時,屈原已經被楚懷王召回來,他極力勸說楚懷王不要前去武關,以免中了秦昭襄王的全套。楚懷王在幼子子蘭的慫恿下,最終去了武關。結果,楚懷王一到武關,就被秦軍扣留下來。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異國他鄉,只留下一具屍體,被秦國送回來安葬。那時候,楚國的新國君是楚頃襄王。楚頃襄王更加不信任屈原,索性罷免他的三閭大夫職位,先後兩次流放到偏僻的南方地區。流放屈原,並沒有讓楚國躲避掉來自秦國的攻擊。相反,秦國加緊了攻打楚國的步伐。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部攻陷了楚國都城郢都。楚頃襄王不得不四處逃竄,像喪家之犬。國破家亡,讓屈原徹底絕望了。就在這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跳入汨羅江自盡,時年62歲。
屈原對於楚國的愛是發自肺腑的,這種愛國精神是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大力提倡的。我們絕不能說他的愛阻礙了國家的程序,試想一下,如果楚國變法成功,說不定也會有與秦國掰手腕的實力,誰統一誰還不一定呢。但是歷史沒有假設,當下的我們還是用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偉大的先輩吧。
-
3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在端午節十分應景。屈原對楚國的愛不僅沒有阻撓中華民族的統一程序,反而這種愛國主義是促進中華統一的有利因素,是中華民族始終統一的精神支柱。
一 看待歷史的角度
我們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應該是迴歸到當時的時代和情景,用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分析歷史工作,而不是以上帝視角來看待歷史。如果用上帝視角來分析歷史,根據歷史後期發展的結果來對歷史前期的人物和事件進行分析,那就不夠客觀和公平。
二 屈原與楚國
屈原對楚國的愛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秦國吞併楚國的程序,但屈原的所有行動都是在對楚國純粹的愛國主義下指導的正常行為,對中華民族統一程序沒有任何影響。再說戰國時代尚未形成中華民族的概念,更不用提阻撓中華民族的統一了。
毛澤東同志評價屈原時說
“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
4 # 樂樂777777
,
,
l
卜
l
,
一
丁 /
了
一
,
回覆列表
不是的,這是中華民族在大一統時期迸發出來的文化底蘊。
戰國七雄同根同源,只是天下分就必合的趨勢讓七個國家都不得安生。更何況,稱霸、大一統等等的雄心壯志也在刺激著各國君王的心,同時也刺激著當時天下最大的階級——士族們的心。諸如張子、蘇秦、範睢、黃歇等等的名人士子都是如此。借用張子的話就是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這是國家之間爭鬥的一部分蠻重要的原因吧。
但是,這其中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敬佩的事情,諸如屈原投江、荊軻刺秦、武王舉鼎等等的事兒。
這些人都或多或少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統一歷程。有的促進了,有的阻礙了。
重點來了
這個阻礙雖然客觀上阻斷了統一的步伐,但是並沒有改變了統一的結局。反而,在這種一己之力阻礙歷史程序的英雄主義也令人嚮往,令人十分敬佩。
比如荊軻刺秦以求大秦帝國之劍停止揮舞,再比如屈原投江以求君王能幡然醒悟,他們身上閃爍的為國為民的英雄主義是值得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