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堯情—儒

    今天是端午節,回答這個問題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名

    屈原

    別稱

    屈平,屈子,屈正則

    字號

    字原,一字靈均

    所處時代

    戰國末期

  • 2 # 白梓琪

    關於屈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從司馬遷寫成史記開始,從沒有懷疑過。

    一直到了清末,有一位先生叫廖季乎的先生,首次提出了疑問。後來的胡適先生更是對屈原是否存在提出了全面的質疑。五十年代,有學者更是將《離騷》等名篇全部收錄在了淮南王劉安及其臣子的名下。這位淮南王就是漢武帝的叔叔,造反的那位。編撰了《淮南子》。據說還是豆腐的發明者。

    這些學者提出質疑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原因:

    1、史記之前的任何書籍都沒有留下屈原的記載(不要提戰國策,戰國策的成書晚於史記)。如果像司馬遷描述的屈原那麼牛逼,不可能什麼都沒留下。

    2、在史記中屈原的傳和賈誼在一起,合傳為《屈原賈生列傳》,而賈誼是漢文帝時期的人物,這也是認定屈原不是戰國時期的基礎。屈原是楚國人,漢朝時期屬於淮南王的轄區。這些學者們恐怕是根據賈誼的生卒年和淮南王的位置,才將離騷歸給了淮南王

    3、淮南王曾經造反,一些事情不能直接提及,所以,將淮南王劉安的一些好事得化名說出。

    4、司馬遷寫的屈原都是來自於對楚地的民間採訪。並非官方正統檔案。這個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承認過。

    以上就是屈原不存在的理論基礎。

    關於以上說法,我覺得單薄了些

    1、先秦文獻本來就少,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這個已經很苦惱了。不能以史料沒有提及就否定屈原的存在。

    2、再加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對史料又是一次重大的打擊。說不定秦始皇一把火就把屈原所有的記載都給燒了呢。

    3、清朝的文人是抱著“莫談國事”的心態混跡於事的,開始流行樸學,也就是對各種文字,典故,出處窮根究底,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恐怕那會的學者也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對於他們的質疑,不可太過相信。這種態度一直影響了很久,前幾年去世的周汝昌先生,在治紅學,考究西遊記的時候,也是採用了這種態度。

    關於以上說法,我覺得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屈原的原型應該是有的。漢朝那會應該沒有統一的普通話,方言應該很濃重,作為一個不是楚地的司馬遷來說,有可能將某個人的讀音聽錯了,才留下了一個貌似杜撰的人物。

    作為一個後世的讀者,而且不是一個學者的讀者。所以,這些事情還是留給專家給出統一的答案吧。我們也只是一個旁觀者。

  • 3 # 時光隧道2019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王的同姓貴族。因為祖先封在“屈”這個地方,所以就以屈為氏。

    屈原年輕的時候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至左徒,是君王左右的高參。他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不久,在他的努力下,楚、齊、燕、趙、韓、魏六國的君主在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一帶), 結成聯盟,並一致推舉懷王為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抑制住了秦國的擴張勢頭,也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屈原也因此成為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後來,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蘭等人因妒忌屈原的才能,就不斷在懷王面前進讒言,說屈原不但居功自傲,自認為朝野上下除了他就無人有如此才能,還一直把別人的功勞據為己有。於是,懷幹一怒之下就疏遠了屈原,

    免去他的左徒之職,轉任為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秦國的國王聽到屈原在楚國已失寵的訊息,認為是天賜良機,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唯有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到那時,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秦國抗衡,他願意趁楚國內部發生矛盾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秦王聽後大喜,準備了許多金銀珠寶,交給張儀,作為賄賂之資。

    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進發。張儀人楚後,不惜重金賄賂佞臣靳尚、公子子蘭和懷王的寵妃鄭袖等人。

    在他們的幫助下,贏得了懷王的信任。張儀還向懷王許諾:若絕齊聯秦,秦國願獻商於一帶的土地六百里。於是,懷王貪利,楚、齊聯盟就這樣被破壞。

    要兌現承諾之時,張儀卻對懷王說,當時約定的是土地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楚懷王一怒之下,大舉發兵攻秦。可是,此時的楚國已是勢單力孤,不但丹陽、藍田戰役相繼失敗,而且還丟掉了漢中的土地。

    此後,又由於懷王在外交上的舉措失當,楚國接連遭到秦、齊、韓、魏的圍攻,陷入困境。

    楚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於武關。屈原極力勸阻,但公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而不得返,三年後客死於秦。

    懷王被扣後,頃襄王繼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一級的官職,楚秦邦交一度斷絕。

    但在頃襄王繼位後的第七年,為求暫時的苟安,竟然與秦約為婚姻。屈原極力反對頃襄王的這一做法,並指責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懷恨在心的子蘭又聯合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於是,屈原被流放到邊遠的地方。

    屈原憂國憂民,無奈國勢日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已陷入絕境,躊躇中來到汨羅江畔,披頭散髮在水旁邊走邊吟,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老漁夫見了,驚問他道: 大夫嗎?怎麼會落魄到這種地步?”

    屈原慘笑一下:“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被放逐。”

    老漁夫不禁勸慰:聖人就應該不拘泥於外在事物而能夠順應時俗。既然世間都是混濁的,為什麼不隨波逐流,推波助瀾呢?既然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跟著吃那酒糟,啜飲淡酒呢?難道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清白而招致流放嗎?”

    屈原說:“我聽人家說,剛剛洗過頭髮的人一定要彈掉帽子上的灰塵,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裳上的塵土,既然如此,人又怎麼能以自己的潔白之軀去蒙受世俗的玷汙呢?我寧願投江,葬身魚腹,也不願意讓自己高潔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汙染。”

    於是作了首《懷沙》賦,自沉於汨羅江中。

    屈原的一生,悲慘而不得志。於是投入全部激情,創作詩歌,其中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離騷》,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屈原在詩作中敘述自己的身世、品德、理想,抒發自己屢屢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楚王的昏庸、惡人的猖獗與朝政的每況愈下,表達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並表現堅決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藉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

    《離騷》是在楚地民歌歌詞的基礎上,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創造出句子長短不一、變化靈活的一種新的詩體-楚辭體。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彙編成一書,書名即題作《楚辭》。

    這是繼 《詩經》之後,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此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 4 # 夜光拖鞋1號

    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從血統來看,屈原是貴族。同時他也是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屈原幼時酷愛讀書,也非常同情平民百姓,於是屈原當官時非常痛恨貴族官員魚肉百姓。楚懷王時期,屈原力主變法,增強國立。

    可惜屈原的變法觸動了貴族體系的利益,在集體誣陷和打壓之下,屈原遭到了流放。

    屈原在流放期間創作了《離騷》。

    在公元前279年,屈原遭到了第二次流放,第二次流放期間,創作了《九章》。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都”,屈原在極其絕望之下,憤而投江,以身殉國。

  • 5 # 久醉長安

    今天很適合談這個話題。被魯迅曾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屈原留下的楚辭和為人,都對後世之人留下深遠的影響。

    屈原是湖北江陵縣人,即當時楚國國都郢。

    屈原投汨羅江自殺成仁,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來紀念他追思他。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詩詞來述說屈原,如:年年端午風吹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毛主席也曾為他寫詞: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頃濤。

    首先,屈原不姓屈,屈是他的氏,羋姓屈氏。屈氏史載出於楚武王之子屈瑕。封於屈,所以以屈為氏。這個地方離楚國發家之地丹陽(河南淅川)不遠,可以看出楚武王很寵愛這個兒子的。但屈原生於國都郢,所以他是江陵縣人。

    又有傳言說屈原是秭歸人,但從出土的文物證據和史籍記載來說,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很多地方都在爭名人家鄉,就是為了拉動當地的旅遊經濟。但是假的真不了。屈原,從種種證據來看就是郢都人(湖北江陵縣),祖籍丹陽(河南淅川)。

  • 6 # 白羽居士

    現在有市面上有著大量的文化碰瓷現象,韓國人碰瓷中國端午節,湖北襄陽碰瓷南陽諸葛亮,現在又有了湖北秭歸碰瓷南陽屈原的現象。

    對於湖北秭歸屈原地說,到現在都沒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證明此事。江陵地區曾出土過一批楚墓,從時代上來看,就沒有春秋以前的,所以,至今都還有沒人任何有說服力的證明

    目前學術界最支援的是河南西峽說。關於這裡有屈原廟與屈原崗碑文和大量文獻記載。關於屈原廟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後漢書·延篤傳》中,早在東漢時期,南陽地區即有屈原廟,這是現存歷史文獻中關於屈原廟的最早記載。

    南陽人延篤“後遭黨事禁銅。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卒於家。鄉里圖其形於屈原之廟

    延篤是東漢南陽犨縣人,他在漢桓帝時期擔任議郎,先後擔任侍中、左馮翊和京兆尹之職。在擔任京兆尹期間,延篤抓獲了大將軍梁冀手下賓客私賣牛黃的事情,得罪了大將軍被免職回家。

    他的經歷與不畏權貴的屈原很相似,所以當地群眾把他的畫像也擺在了屈原廟中一同供奉。這個記載說明南陽人自古以來就有把家鄉忠烈之士一同供奉於屈原廟的習俗,這個記載似乎也道出了屈原與南陽的地理關係。

    屈原崗在明清時期,已是南陽的名勝古蹟,許多官宦達人、文人騷客在屈原崗留下了筆跡,明代後期詩人李蓘曾在此曾賦詩一首:

    靈脩何到此,古蹟問應難。

    試向高崗想,將無是屈原。

    東漢王逸注《楚辭章句》中註釋道:“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丹水又經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戎也。春秋之三戶矣。“

    《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三戶城,在淅川縣西南,丹水之陽。” 直接標明瞭屈原故里在淅川或西峽境內。

    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一個地名的形成,都有它的文化內涵,或源於一個故事傳說,或以其自然地勢,或以某族的姓氏,甚至一樹一廟一河一灣都會成為地名。

    據南陽、內鄉、西峽的地名志記載,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在這段歷史,把當年屈原勸諫楚懷王回車郢都的一帶叫“回車”, 現為西峽縣下屬 的一個鄉鎮 , 把屈原勸諫楚懷王的地方 叫“屈原崗”,現為回車鎮的一個行政村。回車、屈原崗的地名在 明清以前已經存在了。

    清朝內鄉縣96任知事高袖海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為屈原祠題寫牌位和祠聯,牌位是:“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屈原崗碑文是清內鄉縣知事邱銘勳於清宣統三年(1911)撰寫的 ,以碑褐形式儲存至今。

    祠聯是:清節表三閭想當年芷澤行吟香草空徐騷客賦;忠魂昭一代悵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猶是楚臣餐。橫批:清忠一世。

    高袖海,江蘇宿遷人,舉人出身,1878 - 1879 年任內鄉縣知事 , 後升任同治銜調外地 。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可能是二人受屈原精神之感動而為。

    為屈原大夫原生地樹碑立傳,可能是這兩位古人的無意之舉,卻神奇的預料到了幾百年後的文化碰瓷現象。如今神位、祠聯、碑文都在,為求證地名留下了依據。想碰瓷的湖北秭歸,要文物沒文物,要資料沒資料,要遺蹟沒遺蹟,空口無憑的就跑來硬碰。

    這可不是你湖北人隨便改改教科書就能把諸葛亮強拉硬拽過去的時代了。湖北秭歸當地政府斥巨資修建了一個嶄新的,金碧輝煌的現代“高配版”屈原祠,過不了幾百年估計沒準還真就成了一個“古董”了。地下挖不著,地面上蓋新的,真不錯。

    湖北人現在發表的論文,十篇有九篇中提到“燮國”。這就有意思了,戰國時期秭歸從來不屬於巴國領土,秭歸在春秋時期一直都是“燮國”,楚國後期曾多次遷都,一直都沿用舊地名。加油,沒準還真能像韓國棒子一樣碰瓷成功。

    西峽和淅川幸虧有大量出土文獻和古物在,要不然這瓷現在就快被碰成了。由此可見古蹟、古物的重要文化價值還在於是佐證它本身的歸屬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吃什麼型別桃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