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是端午節,要懂得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哪裡
25
回覆列表
  • 1 # 仙人掌8000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當時屈原看到了國家處於危難的邊緣,而朝中權貴們卻過著歌舞昇平、安逸無憂的生活,看不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危機。為了國家安全,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都遭到當時朝中權貴的強烈反對,他竟被陷害遭流放。屈原在流放中,懷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農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 2 # 老崧

    心惰如同孔子,卻沒有孔子明智。

    孔子週轉列國,不得用,何償不是屈原這種感受?

    一個人醒,又怎麼了?

    不能讓大人們醒,難道也不能讓後輩子孫們醒?

    國家的事情,從來都是眾人的事情,不是個人的事情。

    這批人不行了,換一批人就是。

    孔子能想到從事教育,讓一個人醒變成民族醒,不是很好嗎?

    關鍵在於屈先生沒有孔子小時候那麼苦。

    富貴中人,總比貧寒出身的脆弱性,哪怕是勇猛的項羽亦是如此。

  • 3 # hwl何文龍

    醒與醉誰能分,醒的人認為醉酒的醉了,醉酒的以為醒著的醉了。屈原的才能不能施展,反而遭到迫害流放,這是多麼的無奈,也許他只有自嘲,或許自我安慰,自嘲自慰都不能排解心中壓抑,活著還有何用,投江而死以明志。如果他昏昏然,苟且餘生,生不如死。

  • 4 # 廣陵散公子

    無奈

    痛心

    絕不妥協

    因為不甘平庸

    欲有所作為

    無奈 小人當權 奸人當道

    看著大好河山漸漸淪喪

    卻無能無力

    空有一身才華

    只能做離騷 問九天

    因為志難酬

    意難平

    學富五車 滿腹經綸

    鄉間遊

    買酒醉 廟堂人

    醉生夢死青樓嬉

    國事大事浮塵事

    痛心疾首

    天下獨醒我一人

    因為夢想

    絕不妥協

    豈能因世人皆醉

    我也要隨波逐流

    醉臥於這危機重重的大楚王國

    貪戀這短暫的

    如掩耳盜鈴般

    過眼雲煙的榮華富貴

    我不能

    我心亦不能

    夢之所在

    是我畢生所求

    豈能因世間的魑魅魍魎

    而放棄 葬送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忘卻來時路

    我死不足惜

    豈能與爾等同流合汙

    玷汙了一身的聖潔

    汨羅江啊

    汨羅江啊

    你會永遠記住我屈原的

    不是嗎?

    我會與你同在

    我屈原 願以身殉國

    似無奈

    更痛心

    當絕不妥協

    後記

    於是千百年後

    成了絕唱

    供後人憑弔

    就成就了端午節

    也成就了自己

    成了千百年來

    文人騷客 愛國赤子

    永遠難以繞過的傳奇

    悲情的世界

    總有溫情的記憶

    或曰傳奇

    或曰奇蹟

    三尺佩劍尚在

    無離騷

    何以問九天

    江水有幸葬忠魂

    不絕朝拜人

  • 5 # 梟雄愛說書

    壯志凌雲卻無法實現,楚國謀士都恐戰,怕秦國來犯,當時楚王又膽小,聽信別的謀士,不管屈原怎麼說,哭都沒用,只能在河邊長嘆,慢慢走到河中心,結束了自己。

  • 6 # 浴火重生chy

    這是屈原對當權者無奈的控訴,面對君王昏庸奸臣當道,屈原空有滿腹治國安幫的抱負。卻無法施展,報國無門,眼看著國家淪陷,國王客死他鄉。

    他心中的悲憤、絕望之情,無人可訴,才發出這句悲涼無奈的嘆息,而後投汨羅江而死。他的愛國情操和憂國憂民之情,世代為人們所尊敬懷念。

  • 7 # 愛唱歌的飛雲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都在為楚國命運擔憂!向楚王獻了很多救國的良方,但都被奸臣阻撓,未能被楚王採納。後來楚國果然如屈原所料,分崩離析而衰亡,屈原是萬分悲痛,跳江自盡。屈原是一位真正愛國的忠臣,與楚國同命運,共呼吸。楚國內部開始出現烏煙瘴氣的時候,屈原就即時警覺到了,獻出良方勸楚王改革,可楚王已被漢奸間諜洗腦,聽不進去了,後來楚國悲劇也就旡法避免了!屈原本可以救楚國,無奈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冷落排斥,只能以淚洗面,仰天長嘆!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句話是屈原最真實的寫照。屈原不願苛且偷生,更不願脆著活,萬念俱灰的他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8 # 學而拾之

    眾人皆醉我獨醒其句出自《楚詞•漁父》中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從文中屈原與漁父分別代表道家出世與入世二種觀點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屈原被放逐後的心境:充滿對現實無奈的愛國忠君之情。大家都汙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恰恰是屈原被放逐原因。試想,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於是被排擠,被放逐了,還要落下奸邪的罪名。正所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世間之事,悲愴莫甚於此了。

    其實,縱觀歷史的發展,從眾心理一直是社會主流。不管你多想出淤泥而不染,但在遇到聚堆、人云亦云時,每個人心裡都情不自禁地想服從跟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剋制內心慾望的,不隨波逐流,遵從自己的本心,堅持並堅守自己的信念,是尤為難能可貴,令人欽佩的。

  • 9 # 阿蒙學易

    高處不勝寒。超越眾人或超越時代的,沒人能夠理解,其苦衷有誰知?。就如伯牙鍾子期,如果知音沒啦,彈琴給誰聽呢?心情一定是孤獨寂寞冷。一旦心如死灰,對塵世就沒有任何可留念的啦!

  • 10 # 熱愛讀書跑步的大叔

    屈原投江殉國前夕作《懷沙》,這首詩,可是屈原一生最後的泣血之作啊!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徂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鬱結紆軫兮,離愍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任過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餘之異采; 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在這首詩裡,屈原寫道: 和煦溫暖的暮春初夏時節,草木茂盛,一片蔥蘢。可是我的心裡充滿著永遠都無法擺脫的哀傷,如同這條大江,一路向南流淌。我看見前方的路一片迷茫,寂靜得如同死亡。這幾年來,滿心的委屈和痛苦堵在胸間,在窮困的生活中又遭受著病痛的折磨。我質問自己,心中的志向和情感是否有錯,可我只覺得蒙受冤屈,而且始終自我壓抑,黯然神傷。那些小人儘管可以把方的削成圓的,但即使如此顛倒是非,正常的法度和公正的天理還是無法遭到廢荒;而改變當初的志向和立場,這是每個君子都應該鄙棄的事……

    擔重任、居高位的人,卻因沒有起碼的才能而耽誤了國家大事;才德在身的君子,卻處在窮困冷落的境地而無法展示他的才華。如同村莊裡的狗在一齊狂叫,它們的狂叫其實是一種責怪;宮中小人總是這樣刁難有才華的人,這是卑劣者們的慣用伎倆。我一向不願在表面上自我誇耀,很多人因此不知道我的才能超乎異常;如同有用的木材不應該被無情地砍斷,眾人其實還不知道我所具有的才幹……

    我真想朝北行進,走向郢都,可天色漸暗已近黃昏;我要排解心頭的哀怨和沮喪,越過生死之間的界限,從容地為國殉葬!……

    荊楚大地養育的優秀兒子屈原,對這片土地的愛戀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的胸中始終懷有一個美麗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讓楚國成為華夏大地上最富饒、最強大的國家,讓另外的六國歸順楚國,以最終統一中國,讓天下和平繁榮,讓所有老百姓都能過上平安富足的生活。

    一個已經七十六歲高齡的老人,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愛國愛民、富國強兵、追求和平的事業,最後又以壯烈的一躍以身殉國! 屈原雖然以投江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但這決不可理解為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使命感和責任感方面,他忠於自己的國家,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屈原始終做到正直、清廉,從不隨波逐流,還把自己清白的人格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時間雖已過去了近兩千三百年,但屈原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光輝,至今仍然照耀著,仍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哲學題,也就是從哲學層面回答一下,人類會滅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