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雄悲歌

    這就是所謂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區別!大多數王朝都是這樣,打天下的費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奪得天下,自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執政,因為他深知江山來得不易。而守天下的就因為坐享其成,不勞而獲而繼承的家業,是不理解祖輩上的艱辛的,所以他們漸漸的麻痺,對江山不那麼珍惜,以至於昏庸無道,最後外部入侵,內部起義,江山逐漸守不住了,最終換了天下。

    朱元璋和他的子孫後代更是如此。身為一個窮苦的屌絲最後逆襲為一代君主,朱元璋堪稱傳奇,因此他更懂得窮苦老百姓的艱難,也深知江山來的不容易,所以朱元璋殫精竭慮,治理國家不敢有絲毫懈怠。而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取的天下,也是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常年跟隨朱元璋戰鬥,也知道打天下多麼的難,所以朱棣和父親朱元璋一樣,上馬打仗,下馬治理朝政,可謂工作努力。

    而之後的一代一代,漸漸的荒淫無度起來。有明一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皇帝稱職的不多,大多數是奇葩、胡作非為的,如武宗朱厚照,天啟帝朱由校,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帝等,這點與大清朝恰恰相反。這就是有些人所講的王朝定律,一般難超過300年。大明朝276年中,有作為的皇帝寥寥無幾,湧現出了一批愛好廣泛的皇帝,什麼木匠皇帝,老虎豹子皇帝,玩蛐蛐的皇帝,為了長生不老整日煉丹的皇帝,到最後的皇帝崇禎朱由檢時,大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了,崇禎倒是想有一番作為,重振大明,可惜他有心無力,好大喜功,性格倔強,猜忌心太強,且對大臣將領刻薄寡恩,對破爛不堪的大明朝無力迴天。

    平心而論,朱由檢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生活簡樸,常常工作到深夜,無不良嗜好,不貪戀女色,更不貪財,也從不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個人品質方面無可挑剔,但他目光短淺,缺乏帝王權謀和手段,也遠沒有寬大為懷的心胸,他性格妒忌,為人刻薄,猜忌心重,很難贏得大臣和武將的拼死效力,說來說去,崇禎沒有當帝王的能力和魄力,雖然他不是個壞人。不過,崇禎還是有骨氣的,遵循祖上傳下來的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終上吊而死。大明朝隨即滅亡。

    其實,李自成即便兵臨城下,也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這點他還不如崇禎),他派人與崇禎談判,提出的條件並不算過分:要崇禎封他為王,將陝西劃給他當封地,再給點銀子,然後他去關外替朝廷打滿清。然而這些崇禎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條件被卻被他一口拒絕了,他寧願死也不答應李自成,這就是骨氣!也算給自己、給大明、給祖上掙下最後一點尊嚴。

  • 2 # 半分品史

    其實主要是現代的明史已經被滿清改了很多,清軍入關之後,康雍乾祖孫三代一直大興文字獄,四庫全書都是這個背景下產生的!總之為了統治,清朝極力抹黑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容貌,朱棣的出身問題,後面的的皇帝那就更簡單了,努爾哈赤的祖先就開始造反,但是被明憲宗所鎮壓,我們看明史覺得他們很荒唐,其實明朝真正昏庸無道的還真沒有,葬送明朝的反而是天災人禍!反而清朝除了康熙和雍正父子倆算的上明君,後面的乾隆完全就是來敗家的!後面的皇帝那就不用說了,都是給他填坑,又都是才能一般!基本是因為外國入侵掩蓋了他們的無能!

  • 3 # 大東星耀揚哥

    明宣宗上戰場打蒙古,擒漢王,窩囊嗎?明武宗上戰場打小王子,擒寧王,窩囊嗎?明神宗三大爭全勝,窩囊嗎?明思宗君王死社稷,毋傷百姓一人,窩囊嗎?最後,你歷史是從地攤小說學的嗎?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指“為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呢。正所謂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因為創業者大多從青少年時期就經過磨礪,從而錘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才能,使他們能夠成就大業。而其後一代面對的是已經富裕起來的家庭,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很難懂得財富來之不易,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敗掉家業。因此,沒有人才輩出的家庭難以富過三代,沒有人才輩出的企業難以長盛不衰,沒有人才輩出的國家難以興旺發達。這就和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何很少有強爺勝祖的存在,幾乎絕大部分都是一代比一代差,最終國家滅亡。

    當然了,皇朝傳承過程中雖然絕大部分的繼承人都是庸才,但也還是會有特別優秀的人冒出來的。比如漢朝時期從漢文帝之後到漢武帝這段時期,漢朝的皇帝是一代比一代強。並沒有出現一代比一代窩囊的情況。除此之外,明朝也並非除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後代的帝王一個比一個窩囊。朱元璋和朱棣之後,明朝也出現過幾個厲害的皇帝,甚至差點兒一度中興了大明朝。如宣德帝朱瞻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嘉靖帝朱厚熜,崇禎帝朱由檢。他們這些皇帝都是非常出色,且能力出眾的。

    比如說朱瞻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朱棣非常喜歡朱瞻基,曾經多次帶著朱瞻基征討蒙古。也因為朱棣教育的好,朱瞻基在即位後,任人唯賢,大力整頓吏治和財政問題,在國內開始停止刀兵,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在朱瞻基的努力下,宣德年間明朝社會經濟得到力空前的發展,他統治時期明朝出現了“仁宣之治”。但朱瞻基也不是沒有缺點,他培養宦官讀書識字參政,這給後代宦官干政創造力條件。但這也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是朱棣率先開始重用宦官群體的。

    再比如說嘉靖皇帝朱厚熜,很多人認為嘉靖皇帝是一個昏君。但事實上嘉靖皇帝可不是一個簡單角色。其人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有可能是明朝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他當皇帝好像玩似的,剛即位時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但後來嘉靖皇帝也可能感覺到當皇帝實在沒什麼挑戰性,所以開始修道求長生。為了修道嘉靖皇帝十數年不上朝,但整個大明朝的所有事情他都瞭如指掌。嚴嵩厲害吧,大權臣一個,權傾一時。但在嘉靖皇帝眼裡,他就是一條忠犬。一個整天不務正業但皇帝,還能對整個國家的情況瞭如指掌,並且讓臣子們敬畏有佳。不得不承認嘉靖皇帝是真厲害。

    最後再說說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崇禎之所以亡國,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在崇禎之前的數代皇帝已經把明朝給折騰的不成樣子了。也就是說崇禎接到手的明朝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明朝。崇禎皇帝十七歲登基,之後迅速剷除了宦官魏忠賢一黨,當時明朝內憂外患,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崇禎皇帝兢兢業業十七年奮鬥。但最終還是無力迴天。後金政權、農民起義軍、東林黨好像山座大山一樣壓垮了崇禎皇帝。尤其東林黨、除了內鬥之外再無其他建樹。正因為多方掣肘崇禎才最終匡扶明朝失敗。可憐崇禎空有屠龍技,卻毫無施展之地。

  • 5 # 文史閱微

    “為什麼朱棣後個個窩窩囊囊?”這個說法有點不太客觀,明宣宗時出現了“仁宣盛世”,但他也為明朝出現昏君和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歷十二世,傳十六帝: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明惠帝(建文)朱允炆、明成祖(永樂)朱棣、明仁宗(洪熙)朱高熾、明宣宗(宣德)朱瞻基、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明代宗(景泰)朱祁鈺、明憲宗(成化)朱見深、明孝宗(弘治)朱佑樘、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明世宗(嘉靖)朱厚熜、明穆宗(隆慶)朱載垕、明神宗(萬曆)朱翊鈞、明光宗(泰昌)朱常洛、明熹宗(天啟)朱由校、明思宗(崇禎)朱由檢。

    1.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布衣皇帝,做過放牛娃、乞丐、行腳僧、皇帝。原名朱重八,這名字雖土卻意義非凡,“重八”即2個8共16,預示著明朝歷16帝。

    2.明惠帝(建文):朱允炆

    是個仁厚之君,他立志於削藩,將國力提升,結果他自己叔叔朱棣給削了,落得個下落不明!

    3.明成祖(永樂)朱棣:

    戰爭狂人、工作狂人,有軍事才能,和朱元璋一樣嗜殺。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但遷都北京、派鄭和七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建立內閣制度、疏浚大運河、北伐蒙古、南定安南、開始改土歸流,雖然上位手段不夠光明磊落,但也算雄才大略。

    4.明仁宗(洪熙)朱高熾

    是個先天不足的胖子+瘸子皇帝,性格沉穩內斂,喜歡讀書不愛運動,但比較好色,據說他短命也與此有關。但洪熙帝是個仁君,平反冤獄,廢除苛政,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開創了“仁宣”盛世。死後卻因為嘉靖皇帝要將自己的父親尊為皇考,牌位被移出太廟。

    5.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是個難得的會工作又會玩的仁君,藝術家和皇帝都當得相當出色。

    宣德得“三楊”輔政,平定朱高煦叛亂,解決藩王問題;北狩巡邊,追擊蒙古;罷交趾用兵,實行戰略收縮,穩定國防;七下西洋後,罷西洋寶船;完善內閣制度等,在位期間實行仁政,與民休息,經濟發展,政治清明,出現了“仁宣盛世”,史學家評價其“功績堪比文景”。

    藝術上書畫皆精,“始於玩樂終於藝術,遊於藝而不荒於政”,創燒了稀世珍品青花蟋蟀罐、宣德爐、灑藍釉等。

    但宣德也為明後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朱棣設內閣,官員的官職品級都較低,到洪熙時期內閣權利地位提高,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內閣成員可以參預決策,還開始擁有票擬權,即全國各地的奏章在呈送皇帝批示之前,由內閣先擬出供皇帝參考的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在各份奏章的前面呈送給皇帝。然後由皇帝或代表皇帝的司禮監太監用紅筆批出,下六科簽發執行。

    這項制度提高了明朝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但也是從宣德皇帝開始,宦官得以專權干政。

    洪武年間的宦官基本上沒什麼文化,即使是掌管典籍的CROWN也只有初等文化水平。朱瞻基於宣德元年(1426)設立了內書堂,調刑部主事劉翀為翰林修撰,專門教習一些小宦官識字,並選4名翰林院官員教習宦官,定為常制,使宦官專權干政有了文化基礎。而且朱瞻基讓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代替他來籤批內閣的票擬意見,客觀上使司禮監和皇帝一樣擁有了決策大權。

    有了內閣和宦官這兩大系統配合執政,皇帝完全可以長時間不處理政事而國家尚能執行,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大明王朝仍能正常運轉。

    一旦皇帝本人懶於理政,耽於玩樂,決策大權就會落到司禮監太監的手中。他們可以不按照內閣的意見批紅,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意見來決策政務,甚至變亂成法,擾亂朝政。明宣德以後的王振、汪直、劉靜和魏忠賢等大宦官無一不是利用司禮監的特權來為非作歹、禍國殃民的。所以後世也有人評論:“一代弊政,實宣廟(瞻基)啟之也。”

    而且,朱瞻基結束朱棣的西洋遠航,使明朝海軍力量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鄭和下西洋比西方新航路開闢早了半個多世紀),是東南的海防力量遭到削弱。有外國學者認為,宣德時期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與其他地方的聯絡,正因為宣德時期結束遠航,是明帝國孤立於國際事務之外的開始。

    而且宣德放棄交趾,以防守和收縮的政策來穩定國防,雖然短期內可以鞏固邊防,減少軍費開支,與民休息,但從長遠看,直接導致了以後明朝為了平定西南緬甸宣慰司之亂、東北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之亂、北方對瓦刺韃靼的長城守衛、南方倭寇海盜對東南富裕地方的侵擾破壞而不斷增加軍餉。

    由此可見明宣宗朱瞻基雖然開創了“仁宣盛世”,因為明朝的衰落和滅亡埋下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本人愛玩,其後世幾個貪玩的皇帝,是否多少也繼承了他的遺風?

    6.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

    御駕親征,寵信宦官王振,在土木堡被成了俘虜。但他也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廢除了殉葬制度。

    ……

    往後幾位明代皇帝,眾所周知,靠譜的不多,如:明憲宗朱見深搞姐弟戀,專寵萬貴妃,差點讓自己後繼無人;明武宗朱厚照建豹房大搞房中術而絕嗣無子;明世宗朱厚熜荒疏朝政,醉心於修仙長壽,差點被造反的宮女勒死;“木匠皇帝”朱由校寵信魏忠賢激起民變……

    所以居安思危,為國謀者當有長遠的眼光,政策的制定不能只看眼前,要兼顧長遠,否則盛世之下暗藏危機,必不長遠。

  • 6 # 地球上那些事兒

    朱元璋,明朝開國之君。朱棣,造反成功,搶來的皇位。登基後大事頻興。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五徵漠北等。而後面的皇帝就和這兩人差多了,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朱棣和朱元璋都深知皇位來之不易

    第二,朱棣和朱元璋在奪取皇位之前就經過各種艱難,鍛鍊了能力。

    你看朱元璋和朱棣當皇帝前的經歷,他們深知皇位得來不易,先說朱元璋,小時候窮的叮噹響,吃了上頓沒下頓,去當和尚也被欺負,拉著棍子要飯,天知道他受了多少白眼和委屈,然後老朱開始造反,四處搶地盤砸場子,先後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等南北梟雄,將元順帝趕出京城,並登基稱帝。

    我們再來看看朱棣,朱棣雖然比朱元璋條件好的多,但是朱棣的經歷比後來的皇帝苦的多。朱棣十歲時就被朱元璋派到鳳陽老家體驗民間疾苦。朱元璋還規定朱棣在鳳陽巡查期間不許騎馬,必須步行。就是為了鍛鍊他的毅力。再大點時朱棣就開始隨李文忠在邊境從軍。

    20歲時,朱棣就在北京城就藩,當燕王期間兩次帶兵出去砍人並獲勝。

    建文帝登基後,朱棣開始造反,朱棣當時兵力只有十幾萬,地盤也只有北京永平保定三府的賦稅,以一隅之地敵全國兵馬。難度可想而知。有史料說建文帝對手下說“別傷害我叔叔”,其實我是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的。因為朱棣登基後,將一面旗幟留了下來,時不時的拿出來給兒子們看,這面旗幟就是朱棣在靖難中打的最激烈的一場,旗幟被射了十幾個窟窿,朱棣的坐騎被換了三次。可見當時戰場之激烈。朱棣就是告誡兒子,皇位來之不易。

    朱棣和朱元璋的奪位之難,不但讓他們統帥能力不斷成長,取得皇位後也是倍加珍惜。

    朱棣後面的兩位皇帝,仁宗和宣宗還是可以的,因為仁宗隨朱棣經歷過靖難。宣宗十幾歲是就跟隨朱棣去漠北砍人。也算是得到了鍛鍊。這倆雖然沒什麼大作為,但輕賦稅,休養生息,民眾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史稱“仁宣之治”,他倆確實是合格的守成之君。

    再往下的皇帝就不行了,“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從小就在皇宮圈養著,再加上英宗的土木堡事件後,明朝的皇帝更是被大臣看的很嚴,想出宮一次是很難的。

    你就是個正常人,一輩子都在這片地方轉悠,心理上也多多少少有點不正常。

    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皇帝,一來不知皇位來之不易,二來能力得不到鍛鍊。使得仁宣之後的皇帝執政水平不斷下降。

    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單單存在於明朝,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幾乎都是這樣,開國的一代二代都是很厲害的,越到後期越不行,一直到朝代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中哪些事情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