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瓜智哥侃大片
-
2 # 百味寫春秋
您的這個話題是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一般詩歌愛好者,對這些歷史變遷都有些不太瞭解。準確、通俗地說:李白所處的唐朝前、中期正是詩歌“轉換”時期,大的氣候是,駢體文正在被淘汰,像李白所作的“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這些“古體詩”形式,已走到了末路,一種全新的“講究押韻、講究平仄、講究對仗”的律詩正在盛興開來。
像岑參、王維、李白、杜甫等都經歷了“古體詩”向“格律詩”轉換的時期,因此,他們留存下來的詩歌作品都分為兩種:一種是“古體詩”作品;一種是“格律詩”作品。
唐朝朝廷(國家)為了劃分清楚舊詩與律詩的界限,是這樣規定的:凡是不講格式,不講押韻,不講平仄,不講對仗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予以限制出品。
凡是講究押韻、平仄、對仗的格律詩歌,統稱為“近體詩”,也就是今稱的“格律詩”。給予支援倡導。
您提到的“李白作新體詩,文壇革新了嗎?”那屬於時代的大勢所趨造就的。李白前邊有高適、岑參、王維等一大批名家,他屬於後來者,也就是說,不屬前,不靠尾,當時還沒有影響力。您說的“新體詩”,在當時叫“律詩”。
按照當今國家文化部門的說法,唐以前(包括唐前、中期)的“古體詩”屬“非格律詩”,唐以後的講格律的詩歌、詞、曲、對聯都屬於“格律詩”範疇。
現今,出現的不講押韻、不講平仄、不講對仗、不講字數句數格律的“自由詩”即“新詩”,屬於“非格律詩”。
解答至此。
《將進酒》大氣磅礴,傳唱千古,是李白早期舊體詩佳作的經典代表,膾炙人口的《贈汪倫》也是舊體詩,為何不把這種風格繼續下去,改寫了新體?原因很意外:
李白詩風的轉變背後潛藏著唐代文化壁壘的形成詩仙太白出生於當今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個富商之家。
大唐的富餘強盛、好吃好玩吸引了這位年輕人前來這個國家淘金學習,並且獲得了國籍。
儘管李家很富,但當時的主流文化就是做官,李白也想當官,於是學了科舉晉升之法唐詩。
不想這一學,天賦異斌的李白竟然一鳴驚人、文壇登頂,名耀青史,成了一代詩仙。
然而唐朝的法律是商賈之家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
於是李白進朝之後再度離朝,終身漂泊遊蕩。
李白的早期作品基本都是舊體詩,由於這種體裁靈動活潑,容納能力強,李白那些膾炙人口的驚世之作多屬於這種經典,比如《贈汪倫》、《將進酒》,而《贈汪倫》屬於民間流行的竹枝詞的體裁。
李白後期也開始寫新體詩,寫了很多,但那種婦孺皆誦的作品越來越少了。
新體詩嚴格的平仄韻律的嚴格要求,導致其在敘事以及抒情時詞庫裡能用的詞彙大大減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壁壘。
唐詩文壇變革,詩歌作為科考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舊體改新體,肯定是唐朝的管理層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至於當初是誰做出了這樣的要求,我們不得而知,反正肯定不是李白。
連詩仙太白的後期創作都要屈從這種改變,這種力量不可謂不大————而做這種要求的居然是給李白這樣的大師連提鞋都不配的一堆人,唐朝的文化壁壘就這樣形成了。
至於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文壇領秀李白被逐出,杜甫等人趕考被“零錄取”。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