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活捉斯巴達勇士

    1.1839年鴉片戰爭一年了,英國使者驅艦北上談判,道光和官員都還認為這只是英國的挑釁,並不認為這是一場戰爭。所有人都沒有重視這是一場戰爭,所以註定失敗。2.不積極備戰,以天朝自居,軍備廢弛,當地官員與走私鴉片的英國人為伍。3.想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卻不改革自己的體質,是永遠不會成功的。4.認為國內的起義比外國人入侵中國還可怕,採用對內鎮壓,對外屈辱求和,導致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劇了國內的的各種矛盾。

  • 2 # 子夜羌笛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遜位,清朝政府主要依此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庚子之亂五次比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引發這些戰爭的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殖民者妄圖以武裝入侵的方式擴大在華利益。清政府統治者因其時代、認知的侷限性,每次都有較大失誤,我們依次分析。

    首先來看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次中英之間的戰爭是由清政府禁菸導致的。鴉片輸入中國不僅使得英國攫取了大量的白銀,還使得非常多的國人成為了身體孱弱的癮君子,朝廷痛定思痛決定禁菸當然是非常正義的。然而這事兒壞就壞在道光皇帝的意志薄弱,在英軍面對嚴陣以待的廣州駐軍無計可施從而轉攻浙江定海得手以後,道光皇帝的精神就崩潰了。撤換掉禁菸勞苦功高的林則徐以主和的滿清貴族琦善代替就是一系列失策的開始。搖擺不定的道光皇帝不滿琦善簽訂的《穿鼻草約》喪權辱國,後又以不學無術的奕山替換琦善。奕山主導的一系列荒唐舉動當然無法阻擋英軍,清政府不得不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收拾爛攤子。皇帝的搖擺不定和意志薄弱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再來看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首先,時隔第一次鴉片戰爭近二十年,清政府全然沒有汲取戰敗的經驗教訓。在如此長的時間中沒有絲毫的勵精圖治和整軍備戰,朝中百官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忙得焦頭爛額,皇帝也從志大才疏的道光換成了更加無能的咸豐。在西方數次要求加大通商、開放力度的訴求被清政府拒絕後,“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終於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尤其是“馬神甫事件”,清政府的地方官員居然在沒有與法國外交部門進行交涉的情況下擅自處斬了拘捕的法國神甫,真不可謂不是愚昧無知。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緊接著就是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國先敗後勝,雖然在初期的海戰中損失慘重,但黑旗軍協助下的清軍在後來的杭州灣和鎮南關都使得法國人損兵折將。出任臺灣巡撫的淮軍宿將劉銘傳在寶島臺灣節節抵抗,法軍拿下臺灣的意圖最終未能實現。在戰略局勢已逐漸有利於我時,清政府不但沒有陳勝擴大戰果,反而在談判桌上以委曲求全簽訂《中法新約》徹底放棄越南和擴大通商的方式與法國達成停戰。中法戰爭不敗而敗此之謂也。

    中法戰爭形勢圖

    至於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本來佔盡優勢的清政府也是由於自己的過度輕敵以及朝廷內的黨政導致了最終的慘敗。戰爭後期,即使清軍已經一敗塗地丟失了朝鮮和遼東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但為了戰爭大幅舉債的日本國內經濟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如果清政府在遼東戰場上還能堅持一段時間,或者把日軍阻值在山海關之外一段時間,國小民貧的日本必然無法繼續支撐。即使清政府依然戰敗,《馬關條約》也不至賠款如此巨大。

    甲午戰爭形勢圖

    最後是1900年的庚子之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統治者失誤就更是低階了。先是違背外交國際法慫恿義和團民殺死了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後竟然荒唐十足地向八國宣戰並圍攻相關國家位於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統治者的愚昧不僅造成了都城北京的又一次陷落,還使得全體國民一同背上了“庚子賠款”這筆中國歷史上數額最為巨大的戰爭賠款。

    “庚子之變”中的八國聯軍

    當人類歷史進入到公元19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和遠洋貿易帶來的巨大沖擊,國家與國家之間構成的近現代國際社會已雛形初顯,競爭激烈的大爭之世方興未艾。像清王朝這樣一個家族天下且失誤連連的封建保守少數民族皇室怎麼能夠有效領導一個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多達四萬萬的文明古國?隨後那一場場激烈的意識形態和制度革命的萌芽已在悄然生長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你帶來了什麼改變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