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巷裡的回憶

    有看了,兩眼,我記得還是樊登老師推薦的,我覺得看似裡面講了很多的技巧,但是他講那些成功的案例大部分人都有很高天賦(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勿噴)

  • 2 # 森嶼嶼

    《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你帶來了什麼改變或啟發?

    《刻意練習》這本書出版於2016年11月,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也正是這本書把“刻意練習”這個概念讓大眾熟知,而首次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K·Anders Ericsson

    《刻意練習》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套練習方法,核心是假設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刻意練習需要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刻意練習”的理論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

    刻意練習的核心是給予訓練者一個練習天花板,在一次次的訓練中,不斷提高天花板的高度,這也是區別於之前風靡社會的“一萬小時定律”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真正的瞭解了學習的機制,我們才能最大效率的去學習,也就像書中心理學家提到的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巢狀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高或者過低的能力天花板都是不能幫助成長的,這也就是書中提到的第二個學習區的重要性,不至於打擊學習的積極性,但也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才能提高能力的上浮25%左右

    只在學習區練習,是一個非常強的要求,這就需要練習者較為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進而選擇合適的學習區來進行自我的突破。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科學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確切的說是師傅帶學徒的模式。

    為什麼《刻意練習》這本書能火起來,首先是因為它不同於以往的成功學的復刻定理,其次是它符合人類的發展

    現如今的社會,教人如何成功的書籍可以稱之為氾濫,但真正的成功又又多少能被複刻的呢?答案不言而喻,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馬雲也只有一個,他們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

    這本書的成功在於教會人們怎麼去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而非不切實際甚至口出狂言的複製別人的成功。其他的成功學書籍的理論性倒是很強,但到實際的操作中卻無法實現,而《刻意練習》這本書不同,透過科學的理論解釋了人類學習的機制,讓其明白原理,進而在符合人類的特性前提下進行學習和提高,具有可操作性,且並非盲目的和他人攀比,參照物僅僅是過去的自己,自己的能力上限也在合理的操作下被重新整理和突破。

  • 3 # 藍衫藍

    你好,我來為你回答。本書顛覆了我一直以來的三個認為。

    一、認為人的能力受基因限制

    有句俗語你可能聽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仔會打洞。這句俗語就是人們相信人的能力受基因限制而總結的口頭經驗。身邊也不缺乏這種聲音:“看看你父母現在走的路,以後也會變成你的路。別折騰了,你生在這樣的家庭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書中寫到1908年約翰尼.海耶斯奪得奧運會馬拉松冠軍,成績是2小時55分,而換成今天這樣的成績只夠馬拉松比賽的入門門檻。以此說明人類的基因在不斷被突破,並沒有受到基因的限制。

    反觀一下說這話的人,他們也沒有錯,人類天生喜歡穩定,也天生喜歡抄捷徑,也許他們年輕時過多的漂泊、走過不少彎路、吃過不少苦頭,最終向生活屈服。於是抱著“我是為你好”的心態選擇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告訴孩子別折騰啦,相信命運,安安穩穩才是最好的結果。

    知足常樂沒有錯,但這種類似於貼標籤的話,還是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說,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需要他們自己來創造生活,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而基因中的限制就是從一次次的挑戰中來進行突破。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二、認為用足夠長的時間做一件事一定會成功

    書中寫到富蘭克林有很多愛好,都是用足夠長的時間去堅持。比如寫作,他透過長時間堅持達到了作家的水平。再比如下棋,他也長時間堅持這個愛好,朋友拜訪必然擺好棋局,不過他卻沒有在下棋方面取得成就。

    都是長時間做一件事,為什麼寫作能成功,下棋卻沒有成功?因為他在長時間堅持寫作的前提下,還加入了刻意練習,而對於下棋他只當娛樂,沒有去刻意練習。所以結局迥異。

    再舉一個接地氣的例子,不過提前宣告,沒有貶低的意思不要產生誤解。那些一干就是幾十年的保安、門衛也是足夠長的時間做一件事,為什麼沒有獲得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我們要看一下這些工作的本質:每天都是機械的重複。

    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機械的做某件事。不但得不到進步,而且會使人們停下前進的腳步緩慢的下滑。

    不過現實社會中尷尬的是,有的事情能讓人堅持卻不能成功,有的事情能成功很多人卻堅持不下去。現代人充滿了焦慮和浮躁,都想獲得捷徑,撇開那些長期堅持的機械工作,真正能長期堅持做一件事的人值得敬佩。

    三、認為只要足夠刻苦就會更加優秀

    原則上是這樣,可是下面的故事也許會有新的啟發

    《清醒思考的藝術》書中提到:職業游泳者體型完美,並不是因為他們鍛鍊充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之所以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身材,他們的身材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他們運動的結果。

    這就說明刻苦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比起有先天優勢的人,普通人就多了一個門檻。必須透過刻苦拿到入場券,想要更優秀,還需要其他條件的加持。

    讀過生物學的都知道,孩子的身高30%靠先天,70%靠後天。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有長成好身高和好身材的潛能,關鍵是看孩子的父母有沒有了解促進孩子生長的因素,有沒有督促孩子的飲食、運動和睡眠。

    如果父母督促的好,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比如早睡早起、跑步運動,擁有符合標準的身材自然能直接入門。

    所以,這麼看來,他們並不是“天生麗質”也沒有走捷徑,而是比普通人多了父母教育的加持。優秀的人往往是別人培養出來的,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結合。

    結語:這些觀點有沒有顛覆你平時的認知呢?亡羊補牢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如果我們還在用這三種錯誤的思想左右我們的人生,那麼是時候調整一下你的認知。也許一點點的改變就能給你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都不會說不的人,所以總會多受累不討好,要如何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