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類群星閃耀時
-
2 # 國家記錄
戰國的戰爭是人才的戰爭,是創新和改革的戰爭,錯失太多人才和機會!秦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收復失地報仇!對待人才格外重視,去除繁文縟節!給予百分百的支援!歷代君主都奇蹟般地沒有一個昏庸!能不強大就怪了!
-
3 # 小楊話談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面積的大小往往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實力。楚國無疑是春秋戰國時代面積最大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透過兼併戰爭吞併了“漢陽諸姬”,將伏牛山以南地區納入了疆域,覆蓋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河南部分地區。戰國時代,楚國又兼併了越國魯國,其疆域面積將近100萬平方公里。
因為土地廣闊,因而楚國人口是諸侯中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歷史學家估計,楚國約有500萬人口,和戰國後期的秦國並列戰國第一。因為面積大,人口多,楚國的軍事實力也十分強盛。《史記》中提到楚國“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通常來說,面積最大的割據政權是最有可能完成國家統一的。然而,面積最大的楚國最終在列國爭霸的舞臺中走向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這是什麼原因呢?
楚國在政治上實行“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的世卿世祿制,羋姓各氏族把持著朝中大政,以至於賢才得不到重用。整個楚國曆史上,只有在春秋早期早期啟用了都俘觀丁父和申俘彭仲爽和孫叔敖等庶民輔國。清人顧棟高在分析春秋楚令尹的史實後說:“楚以令尹當國執政,而自子文以後,若敖氏、成氏、芮氏、陽氏,皆公族子孫,世相傳授,絕不聞以異姓為之售。” 除了令尹之外,楚國的司馬和莫敖等要職皆由公族成員擔任,即使是地方的縣公也多為王族成員出任。到了戰國晚期,楚國的政壇一直由昭、屈、景三族控制。《呂氏春秋》曾用“刻舟求劍”來隱喻楚國政治落後於時代潮流。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呂氏春秋·察今》
貴族政治主要有兩大弊端,一是貴族長期壟斷政治,不利於社會階級流動,不利於統治階層的更新。由於楚國貴族政治氣息濃厚,導致楚國大量的賢才得不到重用,他們許多流向中原諸侯,因此楚國成為人才流失最多的國家的之一。春秋時期就有“楚才晉用”的現象,楚國的百里奚、范蠡、文種、伍子胥等流入了他國,戰國時代又有魏冉、甘茂、李斯等到了秦國擔任丞相,佔據秦國丞相的三分之一。不僅庶族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就是公族的賢才也有很多鬱郁不得志,其中屈原因為得不到楚懷王、頃襄王的重用,被貶沅湘。
第二個弊端在於貴族政治是一種分權政治,不利於中央集權。楚國世代實行了分封制,貴族擁有相當數量的軍隊,而楚王直接控制的軍隊有限。因此在對外作戰過程中,楚王必須要獲得各公族的支援才能調動數量龐大的軍隊。即使軍隊能夠調動,但是在作戰過程中也難以統一號令。地方貴族甚至會擁兵自重,公然叛亂,楚國曆史上多公族叛亂,春秋時期就有若敖氏、白公等叛亂,戰國有“莊踽暴郢”的事件。
貴族的勢力的強盛阻礙了社會變革。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吳起在楚國效仿李悝變法,實行了“明法審令”, 實行法治;虛弱貴族的特權和俸祿;加強軍隊訓練;整頓吏治等。吳起的變法使得楚國迅速強大起來。然而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反攻倒算,將吳起殺死。新上任的楚惠王只能恢復貴族封地,吳起變法就此夭折。戰國中期有屈原進行改革,然而也因為觸犯了其他公族的利益遭到排斥。
北望中原,同時代的北方諸國紛紛推行變法,打破了貴族政治的傳統模式,魏國有李悝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等。其基本的內容都是廢除貴族特權,推行了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以法治國。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因此成為戰國後期最強盛的國家。除了變法之外,各國還積極招納賢才,甚至設定專門的機構,如如齊國有稷下學宮,燕國有碣石宮、秦國有咸陽宮。而楚國的在這方面嚴重落後,最終只能走向衰亡了。
當然,政治的原因只是楚國走向滅亡原因的其中之一,還有其他原因也非常重要。例如楚國的疆域雖然大,然而經濟發展卻十分滯後。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這裡“地薄,寡於積聚”“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也就是說,楚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許多地區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國的外交方針不堅定,國王較為昏庸。戰國時代是一個縱橫捭闔的時代,外交的選擇可以讓一個國家興盛,也可以讓一個國家處於四戰之地,最終衰落。戰國時代的魏國和齊國曾經強盛一時,但因為外交的失誤,最終被多國圍攻,最終國家被削弱。從戰國中期開始,秦國就逐漸成為最強的國家,為了對付秦國,東方六國結合為“合縱”,共同對付秦國。其中楚國和齊國是合縱的核心,楚懷王曾被推舉為合眾縱長。秦國為了瓦解合縱,便聯合東方一國形成連橫。
如果楚國能夠堅持合縱不動搖,就能夠成為東方六國抗秦的核心。然而楚懷王目光短淺,因為“六百里商於地”而背叛齊國,不僅使得齊國和楚國關係陷入了僵化,而“六百里地”也沒有獲得。楚懷王得知被秦國欺騙後,不惜舉全國之兵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再慘敗於藍田,前311年,秦攻取召陵。前201年,齊國又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以報楚國背叛之仇。
前299年,秦國攻陷楚國八座城池,並約楚懷王到武關盟約。楚懷王不顧昭睢、屈原的勸告,決定赴會,最終被秦國扣留一直到去世。懷王之後,楚頃襄王沉湎於畋獵和酒色。《戰國策》記載他“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前278年,秦國軍隊長驅直入,攻陷了楚都郢(荊州),楚國被迫遷都陳(淮陽),這宣告了楚國正式走向了衰落。考烈王時,楚國為了躲避秦國的兵鋒再次東遷首都到了壽春,當然這最終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楚國在戰國時代走向衰落,最終統一的大任交給了秦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完成了六國統一,建立了秦朝。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先進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取代落後的社會體制。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因而能夠統一天下,楚國面積最大,但是社會經濟落後,最終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當然,楚國雖然滅亡,但是卻創造了瑰麗的楚文化,產生了老子、屈原、宋玉等傑出的學者。到現在,這裡出土的許多竹簡成為了研究先秦歷史的新資料。楚人還成為了推翻秦朝的主力軍,陳勝、項羽、劉邦、韓信都是楚人。漢朝建立後,楚文化成為主流之一,楚歌盛行,楚辭經過發展成為了漢賦。
-
4 # 蘭靈笑笑生
題主這個問題不對,楚國一直都很強。且不說吳起變法後楚國的國力強盛。就是進入戰國中期也是秦齊楚三強,只是在戰術戰略上距離秦國差的太遠。
單論國力,楚國可以和任何一個國家打。就算是秦國滅楚國也不是那麼輕鬆打贏的。王翦親自出馬,而且率軍六十萬,也不是輕鬆贏的,也用了戰術。
且不說王翦之前,李信率軍滅楚反而大敗。
另外,楚國的私兵甚多,雖然整個國家是病多將廣,五千裡楚地。可是私兵,族兵卻不能真正為國出力,勝了功勞屬於貴族的,死了,命是自己的。
所以,楚國雖然國大兵多將廣,資源充足,然而不是秦國那樣的戰爭機器。另外楚國國內朝政混亂,而秦國代有明君賢臣。秦軍受秦國體制的激勵,那是虎狼之師,兇悍之及啊,而楚軍反而是那種貪生怕死的那種。而且秦國先是有戰神白起,然後有王翦,試問楚國有誰能敵。
-
5 # 楊凌講歷史
楚國一直王權不振,導致楚國的整體實力雖強,但是楚王能夠呼叫的力量卻一直不夠強,楚王能夠呼叫的力量還不足以和中原對抗,所以打不過晉國領銜的中原天團
-
6 # 何運超
春秋戰國時候的楚國,不能說不強,人家既當過春秋五霸,也位列後來戰國七雄。只是楚國強的時候總體在春秋後期,進入戰國以後並沒有特別突出,且不斷在削弱。
楚國發源在今天湖北境內,在春秋戰國時候屬於南方,而都知道我們古代早期文明和先進地方是北方,要到唐代後期,南方才開始超過北方。
所以,楚國的地盤擴大很容易,主要和南方百越部族打交道,要佔據南方蠻荒之地也不難,可那個時候南方地廣人稀,並沒有多少力量開發,所以楚國實際的核心地區是在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蘇一帶接近北邊的地方,春秋時候江蘇大部分地方則又屬於吳國了。
春秋之際楚國爭霸的對手一直是晉國,兩強來回拉鋸,晉國不算削弱,但是培養了強大的內部巨頭,所謂四大家族,最後把晉侯給分家了。
所以春秋後期楚國的削弱首先就是和晉國長期在中原爭奪今天的河南,但楚國沒有太多優勢,只是吞了一些小國,把北邊牢牢進入河南的南部地區,所以後邊南陽、宛城、鄧州、淅川等地,一直是楚國地盤。
第二次削弱就在都知道的,吳國和楚國關於伍子胥的恩怨。有孫武伍子胥的吳軍一度打得楚國暈頭轉向,受到重創,幾乎被滅。所謂連楚王墳都給打開了云云。不管真實性有多少,但楚國被嚴重削弱則是事實。
吳國又是被越國消滅,楚國僅僅是趁機收回一些地盤,楚國與越國比也沒有多少優勢。
戰國開始以後,最先強大的是魏國,先稱王,趙魏韓都知道就是原來的晉。
楚國後來是佔據了大部分吳越之地,但並不是多強大的力量,僅僅是欺負後來的衰弱,因為越國恰恰是與齊國經過拉鋸削弱。
在楚國過於往東部地方發展的時候,西部毗鄰四川重慶的地方,還被巴蜀兩國撿了一些便宜,所以像宜昌這些湖北西部地方,原本所謂古巴國文化,其實與楚文化有很密切關係,但後來被巴蜀文化吸收。
所以最後可以看到,所謂戰國七雄的出現,其餘重要的幾大強者,如魏國、趙國、齊國,更不用說秦國,全都是經過各自擴張再加改革強兵的產物,唯有楚國,除了戰國早期短時間接受過吳起投奔,稍微有過一些整肅,令楚國有過一些興旺跡象,時間頂多就四五年。也正是吳起任令尹,楚國拓展南方到達蒼梧等湘南廣西境內,但是當時欺負百越不算什麼優勢,只是初步進入嶺南,根本沒有什麼時間留給楚國經營南方。楚國在戰國階段居然確實沒有什麼好的印象,完全就是靠著地盤吃老本的感覺。
在吳起死後約20年,商鞅在秦國上位,開始變法圖強,都知道秦軍最後東出,開始令宿敵魏軍急劇削弱,佔據商洛之地,開始也和楚國相鄰。
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滅蜀,秦軍佔據巴蜀兩大地盤,總體實力就開始超過東部六國,初步具備以一敵六的實力。跟著李冰治水,蜀中變得富庶,秦國實力大大增強。尤其張儀對楚國行使連哄帶騙,帶綁架勒索的伎倆,導致楚國大量丟失地盤,而秦軍挫敗魏軍的銳氣,楚國連魏軍都不如,根本不是秦軍對手,相比之下弱勢就非常明顯了。
秦軍單獨比東方任何一國都強,但當時張儀蘇秦合縱連橫還算勢均力敵,所以秦軍在一段時間是靠著不斷蠶食拓展為主。
到昭襄王時,有魏冉、白起、王齕等一系列牛人,將東方諸國連連挫敗,尤其白起基本打破合縱的威脅,秦軍在昭襄王時期已經初步具備統一的條件了。
楚國雖然還有東方較大的地盤,是體現楚軍可以有迴旋餘地,好比都城為了躲秦軍也搬來搬去,不像北方諸國相對地盤較小,好比齊國實力一直也算強,但實際上基本就侷限在山東半島,佔據相鄰江蘇安徽河北地界從來不算多。
加上負責滅楚的老將王翦比李信穩重,所以最終出動很龐大軍隊才完成滅楚。這也是因為楚國後期貌似參與中原的行動已經不算多,軍隊實力雖然不太強,但身家底子畢竟還是有的。
-
7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楚國的實力要分為幾個階段,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這個時期它非常的強大。當時的楚國是最早自行稱王的國家,也是最早脫離了中原禮樂文明的國家。這個時期,它瘋狂的兼併周圍的小國,不斷將觸手北侵。有一種說法是“春秋史就是晉國率領北方諸侯抵禦楚國北侵的過程。”晉楚爭霸是當時的主題,這是沒有疑問的。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幾場大戰,晉國最終自我分裂了,楚國也元氣大傷。歷史也進入了戰國時期,在這個階段,楚國就逐漸開始固步自封。因為楚國的方針政策受到了國力的左右,加上國內的宗族勢力亂政,導致政策敗壞。因此楚國給人的感覺就是戰國時期戰鬥力不強了。
其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末年,伍子胥協同孫武攻破了楚國,楚國的都城被佔領,楚平王的墳墓被毀。這對於楚國的整體國力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此之後,楚國雖然勉強復國,但是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在戰國時期,基本上就只能消滅像魯國一樣的二流諸侯,已經無力與新崛起的秦國一較短長。到了後期,楚國只能夠聯合其他六國對於秦國進行合縱式進攻,相較於春秋時期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北方的楚國而言,這時期的楚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最後,楚國的面積雖然最大,但是楚國的經濟政策卻乏善可陳。簡單說來,楚國的經濟政策不是百分之百為戰爭服務的,基本上還停留在春秋乃至西周時期的經濟政策。這樣一來,遼闊的國土只能給楚國帶來相對優勢的戰略縱深,能夠讓他有苟且求安的資本。就好像郢都被攻陷後,楚國可以遷都於陳。但是,這樣的國土並不能讓楚國再度富強。政治經濟政策才是亂世中的發展之道,並非是國土。
-
8 # 跪射俑
第一,楚國雖然看起來大,但開發程度很低。當時的南方還沒有開化,到處遍佈著原始森林,湖湘地區到處是鱷魚和猛獸,荊州地區還是大片沼澤地(雲夢澤),很多地方瘴氣瀰漫,開發難度非常大,開發程度也非常低,和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中原根本沒法比。
第二,楚國地處南方,沒有養馬之地,缺乏騎兵。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具有碾壓的優勢,而楚國的優勢是水軍,楚軍擅長水戰,但水軍在騎兵和戰車橫行的中原根本沒有什麼作用,楚國只能靠來自北部申息之地的步兵,楚國申息之師曾橫行中原。
第三,楚國和秦國不同,秦國基本是秦王室說了算,而楚國除了楚王室還有屈、景、昭等大族,楚王室的統治離不開三大族的支援,同時受到三大族的嚴重製約,他們不僅排斥外來人才而且排斥變革,所以在楚國變法非常困難。吳起曾試圖進行變法結果觸動了貴族利益,吳起遭到迫害,變法失敗,此後楚國再也沒有經歷較大的變革,自然落到了其他國家後面。
第四,楚國雖然領土廣闊,但地廣人稀,人口不多,全國人口僅僅比彈丸之地韓國多一點,而楚國地盤太大,各大要塞都要派兵駐守,所以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和行政資源分散到全國各地,如此一來楚國在人口和兵力上一點優勢都沒有了,領土面積大反而成了包袱。
第五,楚國看似強大,其實一盤散沙。楚國就像一個聯邦國家,地方勢力非常強大,很多部落和藩屬只是名義臣服,不僅不聽中央號令,還經常反叛,不像秦國那樣牢固的控制著地方。楚國和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很像,幅員遼闊,但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無法形成合力,大而不強。
-
9 # 舊書齋
楚國是資格相當老的諸侯國,楚國的第一代君主名叫熊繹,先後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在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被封到丹陽這塊地方,爵位是子爵,雖然和四大諸侯國級別相差很遠,但也算是西周開國諸侯之一。
從僅僅方圓幾百裡的丹陽,到戰國初期的楚國,楚國曆朝歷代君主都在瘋狂的擴張,據統計,楚國光滅亡吞併有名有姓的諸侯國,就超過三十個,即使在楚國臨滅亡只有十幾年的時候,還吞併了魯國。可見,楚國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春秋時期,始終保持相當旺盛的發展勢頭。沒有誰敢說楚國不強。那麼為什麼楚國會給人感覺不強呢?原因在於楚國錯過了三次變法高潮。
第一次變法高潮戰國時期第一次變法高潮出現在魏國,魏文侯利用李悝,在魏國範圍內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變法,這次變法,圍繞著打壓氏族大家的勢力,富國強兵,收回國家權力而進行。李悝的嘗試,無疑在北方掀起第一輪變法高潮,魏國一躍成為整個東周最強的諸侯國。李悝變法之後,楚國其實趕上了第一輪變法改革的尾巴,魏武王時期,吳起逃亡楚國,在楚國主持變法。吳起的變法思維,和李悝變法一脈相承,對內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對外,富國強兵開疆擴土。但這次變法觸犯了世家的利益,五年後,楚王死去,吳起遭到清算,變法戛然而止。
第二次變法高潮而在吳起死後,沒過幾年,北方開始了第二輪改革變法的高潮,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齊威王改革。這一輪變法高潮,將國家權力進一步拉攏到君主手中,而這時候的楚國,卻因為吳起之死,在楚國出現內訌,各個氏族開始爭權奪利,錯過了第二次改革機會。如果說,第一次變法楚國錯過了,對於這個龐然大物的楚國而言,影響還不算深遠。第二次變法高潮,讓楚國徹底落後,由一個超級大國,淪為二線國家。
不要說和如日中天的秦國相比,即使和魏國,齊國這些國家相比,楚國也只能憑藉自己的根基來抗衡,差距不斷加大。
第三次變法高潮第三次變法高潮,延續的時間很長,由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開始,一直到燕昭王改革,這次改革,讓北方出現了四強並立的局面。可這時候的楚國,再次錯過機會。也許,錯過第三次變法高潮和楚國沒有關係,只是因為秦國對楚國的政治攻勢,軍事打擊,外交攻勢太過兇狠,短短數十年間,楚國失去了黔中,丹陽,被白起燒了郢都,掘了祖墳,大片大片的國土淪喪,楚國都城從丹陽一路動遷,最終定格在淮南一代的陳地。
曾經的滅國達人楚國,面對變法結束後的秦國,簡直不堪一擊。這也可以看出,錯過第二輪改革的楚國,完全淪落到二流戰國水平,成了一個虛弱的胖子。可是面對秦國咄咄逼人,楚國再想改革,已經沒有機會。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楚國從一個地廣數千裡,足以威懾北方諸侯的大國,一步步淪為一個虛弱的胖子,只是因為,他們一直躺在西周一直春秋時期的功勞簿中生活,那時侯楚國的確很強,但北方經過三輪變法改革後,遠遠超過楚國,戰國大爭之世,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只能越來越弱。
戰國時楚國疆域圖
-
10 # 石十拾
春秋時期還可以說楚國不強,戰國時期,此話已不合時宜,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楚國融合了邊夷民族的英勇好戰、中原民族的禮儀詩樂。強大到中原諸侯惶恐不安,以致齊桓公號召七國聯盟,才可與之抗衡,和談。再致後來的宋襄公鬱鬱寡歡…… 只可惜,融入中原民族,甚至引領中原文化,卻迷失在禮樂文明之中,直至邊陲秦國的一步步壯大……
-
11 # 愛胡扯的老馬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算得上是老牌勁旅,能夠始終屹立在這兩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可見楚國人才鼎盛,政通人和。就您提出的問題,可以非常明確的講,楚國在戰國時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土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應該是直到被秦國滅亡後,秦國才取代楚國成為面積最大的國家。至於另外一個問題,戰國時期的勢力強盛與否,可能就需要好好嘮一嘮了!
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大概的時間段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國曆史上列國諸侯爭鬥最激烈的一個時期,這一場世紀大亂鬥持續了大約兩百多年,直到秦國滅掉其他六個國家統一之後才結束了這場歷史浩劫。
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七個力量相對強大的國家,這七個國家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它們依次佔據著華夏大地的各個區域。秦國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魏國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趙國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韓國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齊國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楚國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燕國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從這樣一個勢力劃分來看,楚國確實在我國的南部區域佔據著最大的地盤。
戰國七雄勢力分佈圖
春秋末期,楚國幾乎亡國春秋末期,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學習過吳越之爭的故事,在那個時期,華夏大地的南方區域,一直盤踞著楚國、吳國和越國三個大國和其他一些小國,在這幾個國家中,吳國兵強馬壯,實力最強,先是把把越王勾踐打的臥薪嚐膽;然後吳國大軍繼續橫掃楚國,大破楚國都城,幾乎讓楚國滅國。幸虧這時候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大功告成,從側面襲擊吳國,使吳國腹背受敵,同時楚國名將子西率領大軍回擊吳軍,接連取得勝利,光復了楚國,這才避免了楚國被滅的下場,否則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就沒有楚國什麼事兒了。
夭折的吳起變法和逐漸強大起來的楚國到了戰國初期,楚國相繼迎來了幾位頗有建樹的大王,先是楚惠王透過合縱連橫的策略,重新讓楚國強大起來,成為華夏大地南方區域勢力最強的一方,同時也使其成功步入戰國七雄的序列。而到了楚悼王時期,則大膽任用魏國名將吳起在楚國實施變法,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起變法,這次變法是在新興政權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質的改革。因此變法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正當變法順利進行、楚國又朝氣蓬地快速發展起來時,楚悼王卻不幸病逝。
沒有了統治階層的支援,使得早就對吳起變法懷有刻骨仇恨、利益蒙受損失的舊貴族勢力,乘機作亂,殺害了吳起,使得楚國曆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此夭折。雖然這次變法以失敗告終,但變法帶來的實質效果為楚國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同時在戰亂頻發的特殊時期,接下來繼位的幾位楚王都能夠很好的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讓楚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戰國初期幾乎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屈原也曾想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
內憂外患使楚國日漸衰敗到了戰國中後期,也就是大約公元前329年左右,楚國迎來了一位愚蠢的大王,也就是楚懷王。這位楚大王也算是一位挺有想法的傢伙,先是在楚國內部實施革新變法,啟用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就是這個端午假期我們正在紀念的那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可惜的是在這場變法中,因為楚懷王的立場左右搖擺,導致中途流產,變法失敗。而在隨後的合縱連橫決策中,幾次都因為這個楚懷王的愚蠢行事,導致楚國利益受損。而在這些愚蠢的案例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張儀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待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
張儀劇照
有了這麼一個愚蠢的大王,再加上其他七雄都在抓緊強大己身、變法革新,很快楚國就在實力上落後於其他幾國,甚至成為了齊、秦兩國交戰的彩頭。也正是從楚懷王開始,楚國日漸衰敗……
楚懷王劇照
-
12 # 胖了我的哥
其實這個問題我認為很簡單,面積大卻不是綜合國力最強的,就像現在俄羅斯面積最大,可是不是最強!戰國時期,中國的經濟實力還主要體現在農業上,中原各國雖面積不大,可是處於平原地帶,農業發達,經濟實力較強,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楚國雖大,耕地面積卻很少,人口不多,所以實力不強!可能有些人會說,那麼多土地不會開發呀?看官們,你現在到湖南那邊看看,有些地方對於戰國時期的農民而言,就是窮山惡水,別說種地,走出來都難!
-
13 # 歷史的星光
楚國在進入戰國時期,國土面積確實最大。
最大的國家並未最強,以致最後被秦國消滅,有著深刻的原因。
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中國進入了戰國時期,形勢劇變。
各囯內部在變。奴隸要解放,平民要翻身,地主階層要權力。 三五家貴族集團統治國家、控制經濟的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腐朽的生產關係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國家之間的關係在戰國時期也為之一變,從春秋時期的爭霸演變成了如今的相互吞併。中國事實上走上了逐漸統一的道路。弱肉強食、你死我活,是戰國時期的生動寫照。
形勢逼人,這就迫使各國統治集團必須改革,也就是俗稱的變法。誰改革徹底,堅持改革成果,誰就強大。誰改革膚淺,或者頑固反對改革,誰就會逐漸滅亡。
最先改革的是魏國,成了戰國時期最先強大的國家。可惜改革不徹底,魏國在魏文侯之後就迅速地衰敗了。
最大的楚國也面臨著外部緊迫的壓力, 到了楚悼王王時期,戰國的車輪已經滾過了將近百年。楚悼王決定任用從魏國來的衛人吳起為令尹,開展大規模的變法。
經歷過魏國改革成功的吳起,分析了楚國的敝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這段話中吳起向楚悼王提出了四條切中肯綮的改革舉措。
一是捐不急之官。精簡政府機構,大量裁減冗官庸官,提高政府效率,減少國庫開支。
二是王族經過三代,一律奪俸。即楚王家族直系旁支,三代以後一律取消國家的供奉,不能白吃白喝,不能靠血統白白佔據重要崗位。
三是將在京城無所事事的貴族家庭,強行遷移到荒蠻之地,為國家墾荒開邊。
四是加強國家專職軍隊建設,削弱貴族家族的私人武裝。
這些變法舉措可謂直擊時敝,命中楚國要害。多少年來,楚國的政權一直由以國王為核心的幾大貴族家族所把持。由此產生了種種弊端:講血統,論出身。無能之輩,佔據朝堂。有為之士,難得重用。不戰的,非帥即將。流血的,難得軍功。 這樣的政治制度,壓抑窒息了人才,所以惟楚有才卻楚材晉用。
吳起的變法,剝奪了貴族的特權,和他們無償佔有的國家財富,自然受到了貴族集團的強烈反對。
這種休克療法,在楚悼王的強力支援下,推進了不到兩年,但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惜的是,楚悼王突然死去,吳起變法失去了強力的支撐。楚國貴族齊起造反,射殺了吳起,並將他殘忍車裂。
楚人車裂了吳起的肢體,也拋棄了他的靈魂。吳起變法失敗,楚國又回到了萬馬齊喑的時代。
二十年後,同樣是衛人的商鞅,也是從魏國來到了秦國,幫助秦孝公變法圖強,變法內容幾乎和吳起一樣。
商鞅最終的命運也是被車裂,但 商鞅變法,卻被秦國全面傳承。秦人車裂了商鞅的肉身,卻保留了他的靈魂。
秦強楚弱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對此,韓非一針見血的指出: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
(吳起縣吳起像)
同是衛人,同出魏國,同樣被車裂,同樣的變法,卻有不同的結局,這就是歷史最殘酷的玩笑!
-
14 # 藍色記憶CC
楚國是春秋戰國的老牌國家了,也是眾多諸侯國中敢第一個稱王的國家。到戰國時期,南方的疆土基本上都是楚國的,是戰國七雄中國土面積最大的。
但是楚國到最後被王翦滅國時,國內的各項管理都是很混亂而且分散的。楚國四大家族,熊昭景黃勢力極大,以致整個國家無法形成聚合力。楚悼王曾經任用吳起在楚國開始變法,楚國在那一時期也成為了強國。可就是吳起的變法得罪了原有的貴族,甚至連太子都覺得變法有問題。最後在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殺了吳起。
楚國這樣一個看似強大,內部卻異常虛弱的沿用了很多春秋時期政策的“大國”是無法抵擋強悍的秦國的。
-
15 # 蘇漢澤
楚國,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初佔神州一角,其餘六雄,秦魏(都河東的前期)一角,趙燕齊一角,韓魏(都大梁的後期)據中原(後來楚國幾乎佔據南部的淮河),曾經的吳越佔一角(後來併入楚國)。
換言之,楚國疆域最大時,佔據半個中原和其中兩角,從面積而言,幾乎是半個神州。如此巨大的疆域,為何楚國給人感覺在戰國時大而無當呢。我認為分內外兩個方面分析:
外部的,是戰略失誤兩個關鍵轉折事件:首先是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
其後是前312年,張儀詐楚( 楚懷王)六百里地,引發齊楚交惡,進而楚懷王怒而興師,三戰皆北,失去了在南陽盆地對秦國的優勢。
秦楚兩國,戰略緩衝地主要是兩個,南陽盆地與巴蜀。楚國佔領巴國大部分地區後,就認為後院穩固,放棄染指蜀國,而秦國則是跨越艱難的蜀道也要伐蜀。所以,司馬錯伐蜀,讓本來在巴蜀佔據一定優勢的楚國失去了先發優勢,同時讓秦楚兩國完全失去了戰略緩衝地。
張儀詐楚,楚懷王怒而興師,讓本來在南陽盆地(漢江中游)佔據幾乎絕對優勢的楚國,幾乎完全喪失了憑藉南陽盆地壓制(抵抗)秦國的可能。正是這兩個戰略性的轉折,讓秦國對楚國的核心地區江漢平原在兩個方向上都取得了上游之勢。
由於地形與河流走向,黃河的上游地區完全沒有參與中原逐鹿的可能,而長江的上游(巴蜀)成了神州西方兩角(長江中游,黃河中游)的緩衝地區(神州四邊之一)。因此,對應秦楚之爭,廣大的中原以及吳越地區幾乎是沒有多少助益的。
且不說中原跟江漢地區各了桐柏山-大別山,後勤運輸是個不小的難題,只中原本身四戰之地,能自保就不錯了;至於下游的吳越,在河運尚未成規模的先秦時代,即使吳越地區統治穩固,能給上游江漢輸送的支援也有限,更別說楚國對吳越是否實現了有效統治都不好說。
內部的,變法與有效統治。這方面,本題下的很多答主已經指出,特別是變法方面。其實從統治制度看,楚國比較接近是小一號的西周,由於河流分割與河運水平限制,楚國的核心根基其實侷限於江漢平原,淮河干流附近的中原南方雖然也富足,但一馬平川之地,不能作為立業的根基。
至於長江中游的湖南與江西兩地,由於造船技術水平限制,沒能與江漢緊密聯合。因此,江漢一失,楚國只能遷都四戰之地的中原,而不能憑藉長江中游的力量重新奪取核心根據的江漢地區
綜上楚國大而無當,一個是戰略方面的失誤,沒能儘早兼併整個巴蜀進而牽制秦國的力量,楚懷王怒而興師失去南陽盆地,讓江漢平原完全暴露在秦國兵峰之下。另一個問題表面看是變法問題,但更深層次的,是造船技術升級問題,在長江中下游,要發揮出廣闊國土帶來的戰爭潛力,至少要以河運將長江中游乃至下游連成一體。然而,楚國對吳越的進攻,其實是透過中原,並沒有走長江方向。
前者,是楚國的生存基礎,後者,是楚國強大的關鍵。然而,楚國在這兩方面都沒有交出漂亮的答卷,因此,楚國在戰國時雖然佔有了廣闊的面積,但沒佔據到核心戰略要地,更沒能將廣闊的國土中的潛力變現。
-
16 # 南閣水哥
楚國在戰國時期最終 沒有成為霸主的關鍵在於,國君的一系列的騷操作最終讓這個外強中乾的龐大國家無法取得優勢。當然背後的另外一條脈絡叫做君權的爭奪。
君權的內鬥,讓楚國強而無用別看楚國疆土那麼大,實際上真正管用的就是最初的南陽盆地那一小塊地方。戰國時期開始的南方大開發戰略,不過就是各宗室為了自己的地盤做的爭奪。
楚國和秦國一樣實行郡縣制。這一點就決定了他們的疆域只會越來越大,沒有分裂的問題。
而正因此,公室之強也就決定了,對於王位爭奪的殘酷性。
有人專門統計,楚王非正常死亡者有10位,弟弒兄4例,叔殺侄3例,子弒父1例,為盜所殺1例, 客死他國1例。這絕對不是正常現象,而是王權爭奪中的利益沒有擺平最終的結果。
這恰好也說明了楚國的國君無法出現秦代的六世英明最終雄霸天下的局面。
可以這麼說,楚國就是被內鬥搞垮的。
吳起改革開始,富國強兵卻最終瓦解了宗室利益吳起的改革在當時看來也是不錯的、至少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是不錯。
可是正因為吳起本質上撬動了貴族們的利益,在楚悼王死後吳起也被射成了篩子
但是這個並不是致命問題,而後繼承者又對宗室舉起了殺招,一下子幹掉74名宗室。這下楚國內部的平衡階段打破。宗室和王權的關係徹底打破,就進入了另外一個狀態。
在秦國開始商鞅變法的時候,楚國也開啟了最燦爛的一幕“宣威盛世”
這60多年。楚國專注於南方的鶴東方的征服運動,而秦國齊頭並進。
楚宣王一方面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面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併戰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強盛的局面,為楚威王和楚懷王在後來的爭霸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楚國的強盛是建立在秦國吸引大量仇恨之後的偷偷摸摸,那就是小看了楚國
至少,對於魏國的蠶食在楚宣王時代做的不錯,而魏國也無可奈何,畢竟他的最強時代已經過去,合縱連橫成為生存的必然選擇。
盛極而衰,自懷王始楚懷王接手的是一個最龐大的楚國,可以和秦國齊國並立的三巨頭
然而很不幸,這位懷王就是一個缺心眼。
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懷異心,合縱為秦所破。
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與此同時,秦也出兵大敗楚國。楚國進一步沉淪。
再後來被騙到武關會面導致被俘。而楚國之後就無力爭霸天下。
春申君和李園導致的楚國最終衰敗雖然我們都說戰國四公子非常不錯。
但是春申君掌權之下的楚國卻進入了全面倒退階段。
更有趣的是,春申君還把自己懷孕的小妾送給楚王。這就是後來的楚幽王
這種操作之下國家更加腐敗。而秦國剛好又進入了秦始皇真正執政時代。
所以快速垮掉的楚國無力阻擋秦國的進攻,最終失敗可想而知。
結論楚國並不是不強大隻是後來出現的權相和其他的歷史問題最終到底楚國的徹底沉淪。
-
17 # 依稀說史
高中時,老師讓我們記戰國七雄的時候,曾經這樣記:秦國最強、齊國最富、楚國最大。如果僅從面積來看的話,楚國確實是趙國七雄中最大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楚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50萬平方千米,人口多達500多萬。秦朝鼎盛時期的面積也就是340萬平方千米,人口為2000萬。
秦滅六國之時,楚國的領土面積並不小於秦國。戰國中期時,楚國的面積更是遠遠大於秦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楚國一度是戰國各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一個諸侯國。楚國不僅領土面積廣大,而且人口也非常多。所以秦國滅楚國的時候,需要六十萬大軍。楚國當年也號稱可以勝兵百萬,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國。
首先我們需要界定一個問題,楚國到底強不強。其實楚國並不弱,曾經也是一個強國。戰國前期,楚國是能夠和魏國媲美的強國,戰國中期秦國、齊國、楚國可以排前三,戰國後期秦國、趙國、楚國為三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楚國並不算是弱國,甚至可以算是一個強國。從春秋到戰國,楚國前後消滅了四十多個國家,為戰國七雄之最。楚國滅的國家,包括越國這樣春秋大國。
如果拿楚國跟秦國相比的話,楚國確實算不上強國。秦國的崛起實際上伴隨著楚國的衰落,秦國強大之後多次打擊楚國,楚國一步步衰落,最終成為秦國統一的物件。藍田大戰之後,楚國在秦楚關係中開始處於劣勢。此後楚國一步步沉淪,秦國則一步步強大。楚國為了躲避秦國的兵鋒,不得不多次遷都,最終被秦國攻滅。
楚國擁有成為頂級強國的國土和人口,為什麼始終沒有成為頂級強國呢?我覺得主要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楚國許多地方沒有開發楚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大,但是不少地區卻沒有得到開發。楚國領土的湖南、江西、貴州、浙江一帶都是未開發的地區。這些地區雖然大,但是人口卻不多,經濟也相對比較落後。如果開啟三國地圖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吳國的版圖並不比魏國小,但是吳國的國力卻遠遠弱於魏國。
南方地區開放較晚,一直到六朝時期才逐漸得到了開發。隋唐以後,南北經濟才逐漸趨於平衡。戰國時期,南方不少地區就是一片荒涼。雖然面積非常大,但是根本不能轉為有效國力。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留下了實力最弱小的長沙國。長沙國的實力弱小,但是領土面積卻不小,甚至為各個諸侯國之最。
楚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國土面積廣大,但是有效國土卻比較少。廣闊的國土難以轉化為真正的國家實力。即使楚國的領土面積並不比秦國小,但是國家實力卻遠遠不如秦國,最終也被秦國吞併。
楚國未能進行徹底變法當年的秦國不僅人口稀少,國土面積也比較狹窄。但是秦國卻逐漸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秦國之所以強大,主要因為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徹底的變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當年楚國也曾經任命吳起變法。但是吳起變法並不徹底,而且最終以失敗告終。吳起變法以失敗而告終,楚國遺留的一些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
戰國期間只有秦國進行了深刻的變法,其餘各國變法都不夠徹底,所以這些諸侯國只能強大一時,卻不能長久強大。趙國胡服騎射、齊國鄒忌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都不夠徹底,所以這些國家也沒有長時間強大。楚國的變法不僅不徹底,而且還以失敗而告終。楚國等於帶著許多春秋時代的“負擔”進入戰國時代,所以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國。
楚國未進行深刻的變法,未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也是楚國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楚國空有廣闊的國土和眾多人口,卻始終無法將這些資源牢牢地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諸侯國。
楚國無明君能臣秦國之所以能夠長時間保持強大,和秦國的明君強臣有很大關係。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出現了四位雄主,其餘三位也並不弱。秦國君主賢明,也使得秦國能夠聚集人才,聚集秦國的力量。秦國依靠明君能臣,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強敵,使得秦國逐漸成為戰國最強國。
楚國曆史上的明君並不多,楚莊王這樣的君主非常少。進入戰國之後,楚國的明君也不多,能夠出現楚悼王這樣的君主非常不容易。從楚懷王之後,楚國昏君、庸君輩出。楚懷王曾經有過一定政績,但是後期很昏庸。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等都是非常一般,都可算是弱君。
這些國君不僅不能整合楚國的力量,而且也不能聚集人才。楚國不但不能聚集他華人才,本華人才也流失了不少,比如張儀、甘茂等。戰國中後期之後,楚國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君主,也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名臣、名將。春申君也是名聲大於能力,並不是真正能夠振興國家的能臣。
楚國沒有明君強臣,就無法長時間維持競爭力,最終楚國在秦國的打擊之下一步步衰落。
楚國內部矛盾較多一方面楚國變法非常不徹底,氏族勢力始終比較強大;另一方面楚國就像貪食蛇一樣滅掉了太多國家,也使得國內的情況比較複雜。楚國內部氏族林立,國君的權威受到一定牽制。這些氏族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候與楚國並不是一條心,甚至為了集團利益出賣楚國的利益。楚國比較著名的氏族有項氏、屈氏、景氏等。這些氏族有的忠於楚王,有的卻成了楚王的掣肘力量。
楚國內部情況比較複雜,國內矛盾相對比較尖銳,難以將楚國所有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也難以集中所有力量發展國力。所以楚國雖然比較龐大,但是內部卻相對比較鬆散。楚國並不像秦國那樣,內部擰成一股繩,國君能夠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也能一致對外。楚國內部矛盾較多,直接影響了楚國的發展,楚國也一直大而不強。
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土面積一直都非常大,但是卻總是大而不強。楚國就像是一頭老水牛,雖然龐大,殺傷力卻不大,偶爾能夠雄起一下,很快又會歸於平靜。秦國則像一隻老虎,一點點長大之後,露出了自己的獠牙。齊國則像是一隻貔貅,雖然非常有錢,卻沒有呈現出應有的強大。燕國則像一隻綿羊,一隻默默無聞,只能任由別國宰殺。趙國則像是一隻平頭哥,戰鬥力超強、無所畏懼,但是整體實力大不如秦國。南韓和魏國則像是貓和狗,只知道討好秦國,偶爾有所反抗。
-
18 # 趣味海賊王
楚國不強??楚國從春秋強到秦國統一近500年!!
春秋時期楚國已經稱王了,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稱霸後,九合諸候,主要目的就是對抗楚國,這時候秦國還在西邊穿開襠褲。
晉文公稱霸後,對手也是楚國,雄才偉略的楚莊王,幫助重耳奪得晉國的君位,後來晉楚爭霸一直是重頭戲,而且還問鼎中原!
後來的霸主晉悼公,宋襄公等等,稱霸後都是在跟楚國幹仗,可以說春秋所有國家強大後,對手都是楚國,跟楚國幹架成了中原國家的主要任務。
戰國時期,楚國依然強大,所有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是跟楚國結盟,甚至到了秦滅六國時期,楚國是最大的障礙,秦始皇舉全國之力才勉強滅了楚國。
所以整個東周,春秋和戰國,楚國是絕對的男二號,沒能統一全國是很多方面的原因,這裡不詳述!!
-
19 # 滄桑短笛
不請自來。先說三個結論:第一,楚國,曾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第二,在戰國七雄中,楚過是文化上最落後的國家,沒有之一。第三,劉邦是秦華人。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是秦人再次建立了一個朝代,不過,此秦人非彼秦人。
一、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眾所周知,武帝時期有三個最強大的種族群,黃帝、炎帝、蚩尤。其中,以蚩尤武力上最為強悍。哪是再國家建立之前,這種強悍體現的,往往是戰爭。與後期人們評價一個國家的強大有文與質兩個方面不同,早期的國家強大主要體現在質的方面,也就是種族群的戰場能力。眾所周知,黃帝炎帝聯手,打敗了蚩尤。然後,黃帝炎帝又發生戰爭,黃帝又打敗了炎帝。但黃帝打敗炎帝與黃帝炎帝打敗蚩尤又不同,黃帝打敗炎帝的結果是妥協而不是完全的殺戮,於是就有了炎黃之稱。
所以,楚的祖上,曾經是最強大的種群之一。
二、嚮往中華文明的典型從夏立國開始起,中華一路穩步的、及其先進的富裕強大起來。到周推翻商,各種群的聯合已經被逐漸取代為王權的分封。同為諸侯國,夏主要是諸侯國的戰隊和聯合,體現的是一種妥協和認同。而周,種群的實力遠超其他種群,諸侯國基本上都是由周王分封的。楚,不屬於周的組成種群,自然也沒有得到周的分封,這時候的楚,已經不是一個諸侯國了,雖然實力比周的很多諸侯國強大很多。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很長一段時間是楚國的爭取目標。文的、武的,為了得到周王的分封,楚國可沒少打仗。被楚國揍一頓的周朝諸侯國,也不是一家,甚至有的被楚滅了。得到周的分封之後,楚國依然強大、活躍。春秋五霸有楚國,戰國七雄依然有楚。楚國的強大由此可見一斑。
楚國融入周朝,顯示了中華文明的優異和吸引力,也體現了楚國對中華文明的嚮往和主動融入。但是,楚國的眼光雖然高明而簡單,“格局”還是小了點、文化上還是低了點。比如戰國時期,山河廣袤的楚國,眼睛始終盯著淮北這款北方的土地;而廣袤的南方,有更大片的土地,更容易征服、增長自己實力的土地,楚國卻始終不回頭看看。
三、文化上的欠缺始終拖累楚國早在春秋時期,諸侯國就已經出現變法了。到春秋末、戰國初,“列國爭相變法”,積極探索更高、更強的治國方式和制度,已經成為有識者的最熱。而這時的楚國,卻處處“姍姍來遲”。各諸侯國都在強化國家權力,最佳化治國方式;而楚國,依然是族群林立,甚至不乏望楚王項背的超級族群。比如項羽、比如屈原、比如春申君,背後都是有著強悍的族群實力:軍隊、糧食和土地、人口。
不怎麼恰當的說,戰國時期的楚國,儼然早期周初、甚至更早的商末。楚王為首,其他族群數量眾多、實力強悍。楚國王族並沒有遠超個族群的強大實力。體現在國家治理上,楚國王族並沒有一言九鼎的實力,重大決策還是需要國內強大族群的認可和支援的。而各族群自身需求,不同認識,自然就導致楚國內部,強大族群尾大不掉。
這,歸根結底是政治文化上的落後。
四、文化上有檔次之差戰國七雄,可以從文化上(主要是政治文化或者叫治國文化)分為三檔。
1、秦國為最高檔。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法治國家比人治國家,有級差的存在。體現在治國上,國家權力被逐漸穩固強大;族群和士大夫,逐漸衰落,最終成為民。不要小看這個民,國家和民眾是更現代的社會形式。
2、齊燕韓趙魏為中間檔,既不先進也不落後,跟著時間同步跑。國家有最強大的權力,族群、士大夫也有自己的權力。華人有民、也有三六九等。
3、楚國最落後,跟第二檔的齊燕韓趙魏為有明顯的差異。國家權力不夠強大,所謂國家權力,實際上僅僅是最強大的族群力量。甚至,所謂楚王,不過是楚國各族群的霸主而已。最大,但並非唯一。體現在戰場上,面臨戰爭壓力時,萬眾一心,實力強悍;需要合力進取時,分贓不均,力量渙散。
總之:
諸侯擁戴是分封制的最低檔,比如夏;
部分諸侯擁戴、部分王權分封諸侯是中間檔,比如商;
基本都是王權分封諸侯是分封的最高檔,比如周。
而秦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到秦朝才完善,但商鞅變法後已經逐步實踐),比夏商周的分封制,高出一級。
楚國不強,根源就是治國制度的落後。是政治文化上的原因。 -
20 # 世界人文通史
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中面積最大的,鼎盛時期號稱“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國不僅地盤大,還滅掉了南方的40多個諸侯國,因此說楚國不強大是錯誤的。
不過,楚國雖是南方最強大的諸侯國,卻在戰國時代的兼併戰爭中輸給了秦國,落得元氣大傷。此後,楚國幾乎“逢秦必敗”,一舉喪失了上庸、房陵、巫山等地,漸漸成為秦國欺凌和攻伐的物件。
楚威王熊商統治時期正是楚國的鼎盛時代,南方的楚國與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是戰國中期最強的三個國家,總體實力差距不大,各有優劣,不存在絕對碾壓的情況。
楚國面積最大,幅員最廣,但是真正的統治核心卻在湖北北部和河南中部一帶,像廣袤的湖南、江西等地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人跡罕至。
史書記載,楚威王熊商、楚懷王熊槐統治時期,楚國的疆域西到重慶巫山,東至江浙沿海,南起嶺南地區,北到河南省中部、山東省西南部,比齊國、秦國的疆域都要遼闊得多。
嚴格來說,楚國並非不強大,只是在大爭之世中輸給了秦國。
首先,楚國沒有完成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所以無法集中各種資源來對抗秦國,在農業和軍事上總要遜色秦國一籌;
其次,楚懷王因為貪圖小利,最後內外交困,耗盡了祖先留下的資本,導致楚國從此失去了統一的資格。
一、變法失敗是楚國的先天不足之處楚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是客觀事實,可是內部派系林立、守舊貴族勢力龐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楚悼王時期,楚國為了效仿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也舉行了一次針對楚國政治、軍事改革的變法運動。可是,吳起變法的內容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集體利益,遭到他們的普遍反對和率軍攻殺。
吳起最終慘死,這場“轟轟烈烈”的吳起變法宣告失敗,楚國也未能像秦國一樣透過商鞅變法打破國內守舊勢力,加強本國軍事與農業建設,所以客觀上存在“先天不足”。
此外,楚國的國力固然能夠威震南方諸侯,但如果與東方的齊國、西方的秦國等強國進行碰撞,就很難在短期之內取勝,不得不依靠變法才能積蓄實力、循序漸進,甚至要經過好幾代楚華人的努力才能初見成效。楚懷王急於求成,最後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場。
二、楚懷王強攻秦國失敗導致雪上加霜要知道,楚國原本是與秦國、齊國實力相當的強國之一,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楚威王熊商也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密切關注著秦國、齊國的動向。
正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楚國的歷代國君都是靠著穩紮穩打的方略,才在南方建立了霸業。
到了楚懷王統治時期,因為戰略短視破壞了“齊、楚聯盟”,給楚國帶來了外交危機。楚懷王目光短淺、貪圖張儀所承諾的六百里秦地,結果兩次攻秦都遭到慘敗(楚軍孤軍深入、先勝後敗),這是楚國霸業崩潰的開端,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由於楚懷王昏庸無能、盲目開戰,大量的楚國精銳白白消耗在藍田、丹陽等地。楚軍在丹陽之戰中損失慘重、傷筋動骨,幾乎被秦國軍隊全殲。秦人反而趁勢南下,攻佔上庸、房陵,既切斷了楚國西進重慶、四川等地的機會,也打開了秦國將來進攻湖北、湖南的跳板。
(丹陽之戰,楚軍大敗)
楚懷王的外交失敗與軍事失利,可以說一舉耗盡了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這幾代人所積累的國勢,令楚國從一個正面能夠硬拼秦國的國家,變成了一蹶不振、苟延殘喘的弱國。
到了楚頃襄王統治時代,楚國甚至連自己的首都和先君的宗廟都淪陷了,氣得大臣屈原投江而死。到了這個時候,楚國便已經完全失去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和資格,連自保都成了大問題,完全沒有了當年楚威王時期的雄厚國力。
回覆列表
楚國在戰國時期一直都很強,當年秦滅楚也是用了六十萬軍隊才滅掉楚國,之所以顯得不怎麼強,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沒有秦帝國的統治者那樣有雄才大略,並且在春秋戰國時期 ,河北和江東發展都不夠充分,秦國後期獨佔關中、四川兩個糧倉,再加上函谷關、崤山的天險,不是以平原丘陵為主的楚國可以相比的,秦國的地理是最有利於耕戰的。
還有就是楚國的宗族勢力太強,受傳統影響比較大,因此楚國錯過了好多次變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