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州往事
-
2 # 徐大聊史
帶領創業夥伴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汗國的人是愛新覺羅氏的努爾哈赤。
1636年把後金汗國更名為大清帝國的人是愛新覺羅氏的皇太極,稱呼由大汗改為皇帝的人也是皇太極,把女真族改為滿族的人還是皇太極,皇太極代表了整個愛新覺羅氏。
1644年進入北京城定鼎中原的人是愛新覺羅氏的福臨,擔任攝政王的人是愛新覺羅氏的多爾袞,此後的歷屆皇帝都是愛新覺羅氏的人,直至清朝倒臺中華民國建立。
所以,不是滿族其他姓氏就吃定愛新覺羅氏當皇帝,而是愛新覺羅氏自己爭取來的皇位,其他姓氏就是想當皇帝也沒這個機會。
-
3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滿洲愛新覺羅氏能一直穩坐大清江山,而不被滿洲其他姓氏取代主要有三個原因,八旗旗籍,宗室覺羅,分封爵位三大清朝制度。
第一,旗籍。八旗始於1601年,當時努爾哈赤只設置了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又增設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形成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太宗皇太極即位後,進行了黃、白兩旗的互換,換旗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後金國已受到漢文化的強烈影響,黃色是君主帝王的代表服色,只有君主才能使用黃色。另外此次換旗只交換旗幟和服色,各旗所屬人眾仍歸各旗主所有。在大淩河之戰前後八旗主要旗主(佔有大旗份的旗主)是正黃旗太宗皇太極親領,鑲黃旗旗主豪格,正藍旗住貝勒莽古爾泰、德格類(後改歸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正白旗旗主多鐸,鑲白旗旗主多爾袞,正紅旗旗主代善,鑲紅旗旗主嶽託(代善子)。
可以看出早期軍政合一的滿洲八旗以及滿洲軍馬皆掌握在愛新覺羅氏手中,而其他滿洲姓氏官民皆編於八旗旗下稱奴,沒有造反的土壤和空間。
順治五年,豪格被多爾袞囚禁暴斃後,多爾袞霸佔的豪格的正藍旗,並與多尼的鑲白旗對調,統領了兩白旗的旗主。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又把屬於多爾袞的正白旗歸為皇帝管轄,與正黃,鑲黃兩旗一起被稱為上三旗。清朝皇帝自此一統上三旗,分化各旗主諸王貝勒的旗權,也就是說愛新覺羅內部各旗主王爺也沒有了與皇帝抗衡的資本。
第二,宗室,依照清制,天聰九年(1635)正月,皇太極規定“遇太祖庶子,俱稱“阿格”,六祖子孫,俱稱覺羅”,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大宗,稱其直系子孫為宗室腰間繫黃帶子(杏黃色)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孫為覺羅,系紅帶子。所以說不是像演的清代電視劇裡什麼人都可以叫“阿格”的,叫“阿格”的一定是黃帶子。
二者身份是近親還是遠支,一看腰間所繫的帶子顏色就可以知曉。另外但覺羅在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方面都不如宗室優厚。
但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論黃帶子紅帶子,也無論是近支宗室還是遠支覺羅,都是姓愛新覺羅,所以大清絕對既得利益集團也只有愛新覺羅一家,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封爵。清朝爵位分宗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爵位三種。其中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分別是(主要說男性):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為超品),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爵位世襲,又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清初功封八大戰功王,及清中後期恩封四大鐵帽子王一共十二家為世襲罔替。
拋開蒙古爵位不說,功臣爵位最高的為公爵,其次分別為侯爵,伯爵(上三者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騎都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
清朝除愛新覺羅宗室,覺羅之外絕不異性封王,清朝唯一一個特例就是富察氏福康安,他親姑姑是乾隆摯愛的的“白月光”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傅恆之子,因戰功卓著,為國盡忠被乾隆皇帝賜封貝子(生前授封,最低王爵),同年5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
而像超等英誠公贈王爵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圖爾格,圖賴,圖海,鄂爾泰,海蘭察,索額圖,佟國綱兄弟,張廷玉,兆惠,傅恆,阿桂,和珅,和琳,施琅,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等這些在有清一代赫赫大名的功臣,能臣也只是公侯伯等功臣爵位,而劉墉,紀曉嵐這些人連爵位都沒有。這些金字塔頂端的愛新覺羅氏王公貴胄幾乎掌握著清朝中央各個衙門的命脈,滿漢各族其他姓氏之人,皆為其下屬。
清朝集天下權利,政務,軍隊,財政,皆掌握在愛新覺羅家族手中,所以推翻滿清必先推翻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也只能由外部勢力推翻,滿族內部的其他姓氏除了為愛新覺羅氏君王效力,享受八旗子弟福利外,幾乎沒有推翻其統治的途徑和能力。
回覆列表
因為愛新覺羅是清朝始祖努爾哈赤新創的姓氏,全天下只此一家,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朝,並只在其一脈傳承帝位,所以清朝皇帝必是愛新覺羅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