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橋頭樹

    鬼媽媽影評精選:

    電影《鬼媽媽》,又名《卡洛琳》,是一部改編自旅美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同名暢銷書《卡洛琳》的布偶動畫片。資料講述一個名收卡洛琳的小女孩,隨父母搬到新的城鎮後,在新家的客廳裡發現一個神奇的門,透過門後的通道,她到達了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一樣的映象世界(鬼魅世界),在那裡她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小夥伴及鄰居,但他們的眼睛都被縫上鈕釦,鬼媽媽為了永久留住卡洛琳,準備給她的眼睛也縫上鈕釦,卡洛琳在黑貓和小夥伴的幫忙下最後戰勝了鬼媽媽,回到現實世界。

    鬼媽媽,很難想象一部兒童片會用這樣有些恐怖的名字,說老實話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午夜驚慄片,怎樣也不會想到是一個兒童片,這部片子在美國也是在今年2月才公映,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公映,我想中文版本還是譯為卡洛琳本來的名字為好,雖然平庸了一點,但至少透過片名,就能讓中國觀眾瞭解其是一部好萊塢動畫片,即使不是迪斯尼出品,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如果用鬼媽媽這樣的片名,其本意有可能是為了出奇,但也可能會嚇倒很多小朋友(包括他們的父母),何況電影的資料並不是兒童不宜的恐怖片,取鬼媽媽這樣怪名字,如果影響到電影的票房,也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鬼媽媽》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電影的資料也是十分的詭異,也許是太西方元素,所以東方人理想起來有一些難度,如果父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一齊到電影院去觀賞此片的話,父母親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課,否則會被孩子問的啞口無言的,父母親連動畫片都看不懂的話,今後在孩子面前還不威信掃地啊。不明白看過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時有沒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沒有弄明白,個性是那個系在眼睛上的鈕釦,根本不明白有什麼個性的含意?還有所謂哥特式風格,還是之後上網搜尋,才明白就是鬼片呀。也許我是多慮了,小孩子看電影也就是看個高興、看個熱鬧,他們只要看到好人戰勝壞人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會去探索銀幕背後的什麼大道理。

    如果真要試著詮釋影片的主旨,我覺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比較適合,所謂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出身時的嬰兒的精神知識由本我構成,自我是透過父母的訓練與外界打交道構成的人格一面,簡單的說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讓本我隨心所欲,以至毀壞了自己。《鬼媽媽》的原著就是作者寫給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書,小說中的卡洛琳的父母十分忙,沒有時間陪她玩,為她作可口的飯菜,所以對現實很不滿,當然就渴望自己的慾望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就透過客廳裡個性通道,進行了一個映象世界,在那裡她的父母對她十分的好,滿足她的所有要求,當然小女孩本我的慾望是不可能無止境的得到滿足的,所以她務必付出可怕的代價,最終她還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慾望,回到自我的狀態。因為兒童的人格正在構成、建立的過程,所以和父母親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無數次的衝突後,孩子的自我得以構成,如果試圖逃離父母親的掌控,有能夠帶來的後果也就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該片的傳統制作風格,導演摒棄了現代電腦製作工藝,嚴格按傳統的逐格拍攝,這種懷舊風格也許只是為了和影片故事風格相一致,這部電影本身並不是靠技術作為其買點,因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經是十分暢銷的書籍。本片主要觀眾群鎖定為兒童,所以採用布偶動畫片的形式,如果採用真人表演,也不失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許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樣,火爆全球電影市場,成為老少咸宜的大片。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設計的並沒有什麼特色,不可能產生什麼經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許就是卡洛琳的小夥伴韋伯,形象很是怪異,給人印象還算是較深刻,能夠作為電影衍生物推向市場,其它的形象有的不僅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厭惡,在卡通形象這方面該片能夠說並不成功。

  • 2 # 有點東西吶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想象一些美好的場景,覺得如果我的媽媽是這樣這樣就好了,或者我的爸爸是這樣這樣就好了,或者我住這樣這樣的房子就好了,我有這樣這樣的東西就好了。這樣的想法是沒錯的。但是是不是這些東西就是一定對你有好處或者你真正需要的呢?

    當我們總是對現實不滿足,諸多埋怨的時候,就是我們陷入危險的時候了。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很難改變現實生活裡面的種種,所以開始有自憐,自己怎麼遇上這樣的父母呀,自己怎麼起跑線沒有別人高呀,自己怎麼沒有別人的好身材呀...所以總是其他人欠自己的,自己是受害者,所以會縱容自己做一些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的行為,因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要補償自己,怎麼做都不為過。但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電影中的卡洛琳對現實中的父母很不滿意,他們不太會傾聽她的心聲,他們忙於工作,他們沒有時間跟她玩。她的鄰居也很奇怪,不是非常友善。所以當卡洛琳遇到另一個世界的人物時,極大的反差馬上吸引了她。直到最後她意識到這是一個處心積慮的一個局,是鬼媽媽為了吸引她才按照她想要的樣子設計所有的東西。卡洛琳是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但是也一步一步落入了圈套。

    我們現實中不也是這樣嗎?當我們對身邊的人或事產生厭倦或者覺得無力改變時,就去尋求另外一些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東西,縱慾,金錢,聲色犬馬,以為自己真的找到了快樂,但其實是陷入了圈套,那是一個無底洞。是“鬼媽媽”的圈套。

    那麼我們究竟可以怎麼做呢?

    帶著感恩的心,在不幸中找到幸運。無論你遇到了怎樣一副爛牌,你總是有選擇的權利怎麼打。至少我們還有打牌的權利呀。試著去感激你所能想到的好的東西,有瓦遮頭的房子,能填飽肚子的食物,讓你上學的父母,能教你知識的老師...然後用所有的這些機會心存感激地接著打好這副牌。如果這次輸了,沒關係,下一次期望得到一副更好的牌,相信那時候你的牌技也已經進步不少,會打得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IT背景的人,怎麼系統的學習web後端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