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efoo大呲花
-
2 # 書香書色
真的好。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徵前給劉備之子——劉禪的表文。諸葛亮是三國鼎立時期蜀漢的丞相,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出師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透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向劉禪進言,希望劉禪能夠在朝政上有所作為。
透過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國家的擔憂、對劉禪朝政的支援以及憂國憂民之心。透過《三國演義》等影視作品,我們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氏江山的匡扶,而這份《出師表》更是將諸葛亮的心聲、為人展示在了我們面前。
《出師表》無論是從表文的結構還是諸葛亮自身所表達的感情上,都可以說是非常絕妙的。陸游在《病起書懷》中還寫到:“出師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燈更細看”,可見《出師表》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認可。
表文結構:先分析局勢,再針對局勢出謀劃策表文中,諸葛亮首先向劉禪分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將天下形勢、蜀漢江山所面臨的困境等告知劉禪。畢竟我們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只有瞭解問題本身,才能夠針對這些問題作出解決方案。對於個人是這樣,對於國家也是這樣。
瞭解了國情以及天下大勢,諸葛亮隨即將如何治國興邦的方法也寫在了表文中。諸葛亮在表文裡將對內、對外的方式方法、獎懲原則等都仔細說明,有的還具體到了人員。可見諸葛亮思維縝密、心細如塵。
生活中我們面臨困境或是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也要學會像諸葛亮這樣,站在更高一層去思考這些問題。只有從大方向上找到了問題的原因,才能夠了解問題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像諸葛亮這樣身為一國丞相的人,他的思維必須活泛、也需要細心。
清楚了形勢之後,諸葛亮便提出了對劉禪自身以及處事的一些建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下吧!
諸葛亮對劉禪為人的建議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建議劉禪作為帝王,應該多聽取一些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將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鼓舞那些有志氣的人們的氣勢。諸葛亮讓劉禪不能夠輕視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
諸葛亮說的這些話就像是在語重心長地教導一個不經世事的孩子,如此細緻用心。劉備走去世後,其實劉禪作為蜀漢的帝王,確實需要學習許多帝王之術。畢竟管理國家不能兒戲,帝王的言行稍有差錯便會寒了大臣乃至百姓的心。
作為帝王,劉禪如果妄自菲薄的話,也會滅了整個蜀漢將士的氣焰。如同在戰爭中主將想要投降一般,這會導致下面計程車兵也失去氣勢。帝王也是整個國家人民的表率,要有自信才能夠受到臣民的敬愛。
對於治國治家,諸葛亮也向劉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維持公證是一個國家穩定人心的重任,《出師表》中也表達了諸葛亮對於劉禪處事應該公正嚴明的建議。試想一下,如果整個國家的人都護短,將公證擯棄在一邊的話,整個國家也會變得混亂不堪。只有嚴明立法,獎懲分明,才能夠安穩人心。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蜀漢政權的建立離不開群臣和百姓,如果說將群臣百姓置之不理的話,也會導致蜀漢政權的崩塌。因此,諸葛亮也提出的了親賢遠佞的觀點。
從古至今,人們都常忠言逆耳利於行,而那些奸臣大多都善於花言巧語蠱惑人心。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多數亡國的君王們都是聽信了讒言,導致國家面臨重大的危機,才促使了朝代更替。雖然忠言逆耳,但是卻是忠臣們對於朝政有利的一些觀點。
影視作品《封神榜》中的商紂王就是如此,比干如此忠心的一個人,卻受盡讒言導致被挖心。商紂王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寒了無數忠臣的心,以至於王朝覆滅。蜀漢政權建立不久,而且也是劉備的心血,諸葛亮不願意劉禪步了那些亡國之君的後塵,便將親賢遠佞的想法寫到了表文中。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向劉禪舉薦了不少人才,這些有才之士都是忠義的人。可見諸葛亮也非常會識人,朝廷所用之人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用對了人才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倘若讓一個書生去帶兵的話,大概也只會戰敗而歸。
真情流露,諸葛亮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便希望諸葛亮能夠好好輔佐劉禪。諸葛亮也是臨危受命,沒有辜負劉備的囑託。他為了蜀漢江山鞠躬盡碎,在表文中諸葛亮也寫出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臨危受命之後的兢兢業業。
倘若沒有諸葛亮對劉禪的輔佐,可能蜀漢政權早已覆滅。諸葛亮一直記得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望,也一直透過自身的努力,幫助著劉禪。因為劉備對諸葛亮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便為此付出了自己後半生的努力。
結語《出師表》這篇表文,從結構上講,諸葛亮先是分析總體形勢,再分別對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表達了諸葛亮對蜀漢發展的期望,對劉禪當政的一些治國意見。在最後,諸葛亮也抒發了劉備對自己知遇之恩以及信任的感激。
縱觀整篇表文,諸葛亮對劉禪提出的治國建議是非常具體、全面的,他在表達自己對劉備的感激之情也都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因此,《出師表》是一篇非常好的表文!
注:回答中部分內容引用《出師表》原文。
-
3 # 了無痕軒
從作者、丞相、亞父、忠臣角度上都是千古名篇。
但是從劉禪角度,不一定聽得進去。
如果他是個勤勉、胸懷大志的明君,《出師表》定能振奮他的精神,克己復禮,成就大業匡扶漢室。可是,後主劉禪早年顛沛流離,又被劉備在長坂坡摔壞過腦子。童年陰影讓他極度厭戰,對戰爭有著濃重心理陰影。所以對亞父的諄諄教導特別逆反,重用哄他玩兒電子遊戲的黃皓等人。
所以亞父如果堅持不取而代之,從教育者出發,更應該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寓教於樂,逐步克服他的心理陰影。從行為打獵開始,讓他打打兔子、野豬,再讓他御駕親征,慢慢建立信心,徐圖北伐大業。父慈子孝,君臣和睦,漢室或有復興之機。
-
4 # 快樂的拉布拉多
《前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建興五年,蜀漢國力有所恢復,諸葛亮深知蜀國弱小,若想生存必須對外征伐方可延續政權。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魏國。
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內容有規勸君王、委託政事、回顧經歷、表明北伐決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蘇軾評《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
前出師表《前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建興五年,蜀漢國力有所恢復,諸葛亮深知蜀國弱小,若想生存必須對外征伐方可延續政權。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魏國。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內容有規勸君王、委託政事、回顧經歷、表明北伐決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蘇軾評《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文章不收錄於《三國志》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註釋的時候,卻註明:“出張儼《默記》]《漢晉春秋》收入。 清代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表示懷疑。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主要名句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中有“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經常為後人引用。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偽作爭論李敖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收錄《後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而且,《後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另外裡面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另外,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為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製的偽作。至今尚無定論。
成語兩文中尤以《前出師表》的文學水平甚高,所以有很多成語為後世所用。
《前出師表》中為後世所用的成語:危急存亡之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三顧草廬和不知所云,名句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後出師表》中也有經常被引用的名句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和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麼厲害的文章,影響深遠,難道還不好嗎?
-
5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有人說出師表好是因為文章結構還有描述手法之類的,我認為不然。
能讓出師表流傳千古的,是其中濃濃的愛國情懷!
文中句句血淚啊!
這是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生怕自己走後,後主會對國家事務鬆懈,所以其中有著“尚父”對後主的諄諄教誨。他從各個方面,都委婉的對後主進行了教育,還有給後主留下了在他走後如何治理國家的策略。最後竟然“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見其情真意切。
諸葛亮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興復漢室上,正是這種真情,才能讓他,以及出師表流傳千古啊!
南宋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清丘維屏:“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
6 # 墨升
《出師表》是好文章。
文章的品第,一半在質,一半在文。
質是文的本體:立意、主旨。《出師表》的意圖、主旨、姿態,或者說,三觀與用途,無可置疑。其忠誠懇切,勸善抑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千古表率。
或者有中二少年叛逆心強,覺得這種詞采是道德文章,覺得一切三觀正的文章都是虛有其表,覺得抖機靈耍詞句的才是好文章。然而諸葛亮以行踐辭,這文章的意圖勸諫,他最後以生命踐行了。
-
7 # 信陵小司徒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表》的好,不僅僅是文學意義上的好,更多的,是歷史政治意義上的好。
於文學意義上來說,《出師表》將表這種文體運用到了極致,而在這表文之中,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瀕危集團的種種艱辛溢於言表,一幕幕忠臣悲歌的上演,一處處真情實感的流露,都使得《出師表》在文學史上佔據著獨特的地位。
使得人們也知道,建安文學以及三國時期,並非只有三曹七子,散文角度來看,諸葛丞相亦是不甘落後,所以蘇軾才說,讀《出師表》不哭者,是為不忠,雖然此話難免有失偏頗,但是這也足以看出《出師表》的文學影響力。
但是,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和諸葛亮的個人求索來看,《出師表》更多的,是政治現實意義,在當時,諸葛亮輔佐時年剛滿二十歲的劉禪,經過三年多的休養生息,南征南中,整軍演武,與民生息,他的目的,便是要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因為在他看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嗣吾二祖、恭行天罰,這是季漢想要重新擎起政治大纛、重申政治綱領的必須要務。否則,久而久之,信念喪失,漢室,便是真的中興無望了,所以 《出師表》更是一篇政治宣言,就像是當初劉備剛剛駕崩,諸葛亮所作《正議》來回復曹魏的勸降,是一個道理。
諸葛亮更多的,是藉助著《出師表》來重申大漢的政治綱領,是在從法理上、宣告上來重申來闡明季漢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今天的人們,往往在劉備集團前面加上一個蜀,稱之為蜀漢,實際,這是不準確的稱謂,這是一個地方政權而不是正統政權的說法。
諸葛亮明白,季漢只有益州一隅,實際就是地方政權,可是,別人能說,他們自己卻絕對不能說,如果自己都把自己降低為地方政權,那不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大纛、政治號召嗎?這樣一來,被人兼併,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所以,《出師表》的問世,恰恰有著這樣的目的,文中處處不在鼓勵著後主劉禪,不要忘了先輩創業的艱辛,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迷安樂,我們大漢還有人才,還必須要努力下去!因此,讀懂《出師表》,這一層面,是必須要了解的。
《出師表》還有一個現實意義,那就是一片動員檄文,一篇討賊正議,諸葛亮於北伐之前,以此文,恰恰能夠鼓勵全國,同仇敵愾,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確做到了這一點,雖然說,最終季漢的結局,人人盡知,落幕悲傷。
可是,自從劉備起兵以來,直到季漢滅亡,整整八十年的時間,從劉備諸葛亮到姜維,一直沿襲的一個傳統便是威武自強,以弱圖強、以弱圖存的一個傳統,這也是為什麼今人同情季漢集團的一個重要原因。
後《出師表》雖然作者有爭議,但是其中一句話,是對的: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可以說,諸葛亮,並非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出師表》的最終理想,也是諸葛亮的畢生心願,所以,他甘願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就是這種精神與理想的最好見證!
故而,竊以為,《出師表》,真的無愧於千古名篇。
-
8 # 8雙8雙
江湖話版《出師表》
你亮叔我有話要跟你說幾句:你爹出來混,半道上給孫權那小子搞死了;現在地盤分成了三塊,咱們雖然佔有益州,但好像也有點要罩不住了,孫權曹操兩個傢伙都瞧上咱這塊肥肉了,咱們眼瞅著就要杯具啊。
不過我大哥,也就是你爹留下的保鏢還是很忠心的,出去砸場的那些二桿子也都是不要命的傢伙,他們這樣做,都是看在你爹還活著的時候給錢給女人的份上,現在想報答罷了。你叔我現在就希望你丫的放機靈點,完成你爹的遺願,也好讓兄弟們能繼續揚眉吐氣;你小子千萬不要把自己當成不值錢的蔥,把弟兄們的心給涼了啊。
在家裡,咱幫理不幫親,都是一起的兄弟,該批評誰該扇誰,都有一碗水端平才行;無論是那些個不好好幹的,給咱整天惹事的,還是那些為人忠厚實在的,都要交給保衛科處理,該剁手的剁手,該獎賞的獎賞,這能說明你對大夥都一樣,誰也不偏向,要是讓大夥感覺有親疏差別,那就麻煩了。
小郭、小費、小董這幾個人,做人都很實在,事情辦的也周全,你爹就特別依仗他們,所以叔認為幫裡的大事小情就交給他們管就行了。
二桿子老向,性子急,但人品還是很好的,也猛地很,能打能殺,你爹生前就經常誇他“能幹”,不行你就提拔一下,叔覺得砍人的事你就交給他,肯定能擴大咱的地盤,以後沒人敢惹咱。
咱幫裡開始為啥紅火的很,還不是你祖上一直拉攏實在人,攆走沒本事的;後來為啥又被人逼得走投無路,董卓、袁紹、曹操這些本來的小弟都敢造反,不再把幫主當回事,還不是後來的幫主用人不行了,尤其是桓、靈兩位幫主,不用能人,光用小人。你爹每回跟叔喝酒聊天說到早先幫裡的事的時候,把個胸口都能捶青啊。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們,咱發揚光大就有戲了。
叔本來是一個種地的,在南陽有一畝三分地,在這個人流行砍人搶地盤的時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爹卻不嫌叔慫,三天兩頭的往叔屋裡跑,問我如何管理幫派,擴大地盤,回覆咱幫過去的輝煌。你叔我感激得眼淚嘩嘩的,從此鐵了心跟著你爹四處砸場子搶地盤,想早點恢復咱幫過去的輝煌。
後來咱幫被人火併,你叔我死命硬抗,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個猴似的,所以在掛之前把大事都交代給我。自從換了你當上幫主,叔那是天天睡不著啊,害怕把你爹的心給屈了,所以五月份領著弟兄們開著船過了瀘河,到那個鳥都不拉屎的地方,把該擺平的都擺平了。
現在咱地盤南邊已經沒人再敢惹事,咱幫也兵強馬壯了,是時候好好讓兄弟們出去放鬆一下,奪個夜店啥的了。等把咱幫原先的核心地盤中原奪回來後,一定要把那些沒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統統拾掇了,把咱幫重新發揚光大,搞成天下第一大幫。這樣叔也就對得起死去的你爹了。
這一回你叔我要親自帶隊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砍不成回來你咋辦都行。至於幫裡的事,有小郭、小費、小董他們幾個在,叔也放心,你有事搞不定,就讓他們去辦。
你丫也老大不小了,是時候該好好的想想你爹的事了。你叔我這裡肯定很感激。行了,叔馬上就要閃人了,眼淚嘩啦嘩啦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別過了。
回覆列表
以下內容純屬腹黑之想法,一家之言僅供娛樂。
首先諸葛亮那句“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欺騙劉禪的彌天大謊。劉備三顧時,諸葛亮和盤托出《隆中對》,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對劉備戰略步驟策劃的具體得當,都不是信口而來的,是長期梳理思慮,甚或同他人一起仔細推敲而來的方案。如果不想出山研究點琴棋書畫唄,老是關注軍閥形勢幹嘛,說明諸葛亮早有投奔軍閥實力派人物的打算。
《出師表》開言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說明諸葛亮還是很清楚形勢的,先帝(劉備)剛死了,天下分成了三塊,而且我們有累又窮,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而且不久以前到很遠的地方打了一戰。那麼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了,當然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了,應該“高築牆,廣積糧”。但是諸葛亮是怎麼做的了先吹下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前面還說“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轉眼就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拼命鼓動出兵打仗。這真是反覆無常了。
然後諸葛亮要劉禪廣開言路,也算是丞相之言了,但是後面“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這話說的就越權了,宮中之事,那是劉禪家事,打狗還得看主人了。諸葛亮既然和皇帝說“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習慣,就是要干涉皇帝宮中之事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諸葛亮這是想往皇帝后宮裡插人啊,還“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這還是皇帝嗎?這是傀儡啊。
諸葛亮要往皇帝后宮插人,還不滿足,還想往軍隊插人“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營中之事,怎麼可以全委於平庸之向寵。
在然後諸葛亮開始粉飾自己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臣後,就開始逼宮要權了“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在看看《後出師表》,前表吹了牛“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上次北伐失敗了,損兵折將。後表決口不提“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表》中,諸葛亮洋洋灑灑一篇大論,主要目的當然是輔政不歸的權力。當時劉禪已二十二歲,盼親政已盼了整整四年,然而諸葛亮毫無交出皇權,退歸臣位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