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小學開始,各種排名、評比、升學等讓家長和老師不得不注重智力發展,而所謂的德育優先其本上是一句空口號。就算家庭教育和學校的養成教育嚴重衝宊,老師也無能為力。大家怎麼看這種現象?覺得人才評價與選撥制度合理嗎?
83
回覆列表
  • 1 # 臨流濯足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造成教育功利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你文中所說,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各種評比層出不窮,形式主義的活動應有盡有,而不是從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做教育,德育優先淪為一句口號,分數成為衡量學生成敗的最主要指標。

    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現為評比多、形式多

    教育的功利化表現為各種評比多,各種表彰多,但內在的激勵措施並不多,效果也不好。應試教育的分數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而忽視其它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對各項實踐活動的重視是表面上的,而不是內在的。對於各種實踐活動形式上豐富多彩,而對活動的過程和效果以及評價關注不夠。

    教育功利化危害很多

    這種功利化的做法,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導致學生成為應試的工具。

    原因分析教育淪為了各種工具,而不是著眼教育的本質一一人的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挖掘人的潛能,而今天的教育淪為了升學的工具,就業的工具,掙錢的工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社會大背景,“市場中心”,“經濟中心”,“金錢第一"有關,學校以分數、以升學為中心,片面追求升學率,社會以利潤為中心,造成“物質主義至上”的人生價值觀。

    讀書可以“掙大錢,娶美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態度盛行,導致追求精神追求少,追求實用主義的多,這背離了教育的本質。

    國情實際

    人口多,就業難,掙錢難的國情大背景,導致讀書不是追求全民素質的提高,而是淪為找工作、就業謀生的工具,追求多掙錢、體面工作的一個工具。

    讀書只剩下苟且,缺少了詩和遠方。

    讀書本應是全民素質的提高,不是就業的工具。

    解決對策

    要解決教育功利化的問題,離不開全社會的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

    把讀書當做就業的工具,只看到了讀書的結果,而忽視了讀書的過程,忽視了讀書對於豐富人生體驗的精神引領作用。

    正象餘秋雨所說,藝術使人可愛,如果一個人淪為讀書的工具,那麼他的生活是缺少情趣的,讀書應該是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公民素質,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追求快樂的精神生活,這才是更高的追求。

    你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

  • 2 # 小壯壯最可愛

    為人民建功立業,是有志青年的家國情懷。

    之所以導致功利主義教育抬頭,不僅僅在於學校,它是社會生活的一種現象,其原因也極為複雜。

    一,教育的目的性,產生了分化。培養人才是發展事業,還是賺錢,做官。這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最為複雜的問題。歷史上,學而優則仕,就是為官,博取功名。而如今,大學畢業之後,競爭崗位最激烈的是公務員考試,為什麼?在人們心目中的真正向往,不就一清二楚了,官本位的思想,仍然存在於很多人的頭腦裡。按正常來說一些科學家,是國家的寶貝,對社會貢獻大,不僅受人尊重,還應經濟上富裕,但真正最富的,不是他們這個階層,從反腐敗的情況看,小官鉅貪都超過他們多少倍。權力和資本的聯結,扭曲了利益的流向,雖然現在有所遏制,但這種理念,還沒有消除。

    二,社會層次分化的誘導。趨利,是人的基本屬性之一,這個利,不單單是經濟,而是一個綜合的好字,所謂好,包含了方方面面,而教育也自然包括在內,人們看到了高考是一個指揮棒,但走向社會舞臺的發展,那是人生的大指揮棒,牽引索。改革開放初期,一些膽大的,享受政策紅利富了起來,但隨之是一些有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的取而代之,再就是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脫穎而出,成為財富王國的上層,因而這些分化,分出了層次,拉開了距離,也真正起到了洗牌作用。這種分化既是新生力量所期待,也是一種對抗性的挑戰,與既得利益,固化層次的爭奪,因而這就不得不產生一種對教育的無形而又巨大的牽動,未來層次的期待,優先條件的準備,而在學校教育。

    三,思想觀念的模糊,淡化了理性思考,影響了人生的走向。一個人,思想上出了問題,可能是家庭沒教好,一群人思想上出了問題,三觀扭曲了,那無疑是整個教育上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到國外旅遊的,出國更愛國,那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把過去認為的西方,與真實的西方,把自己的國家與西方國家進行的一個綜合對比。但是為什麼那麼多的留學生不迴歸,尤其現在熱議的清華北大,百分之三十的低迴歸,那可是我們的眼珠子學校。這種現象,很多人說待遇低,科研條件差留不住,有一定道理,但是真正缺少的是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一些老科學家,老前輩們,在那特殊的年代,不避生死回國,才有了二彈一星的偉業,待遇,條件能比嗎?而且清華北大的公派生有一部分不回來,在矽谷為美國當了長工,雖說科技無國界,但人有國藉,誰家的孩子就是誰家的,不顧自家為他家,這有違常理。因而真正的問題,出在思想觀念上,有人說這是缺失,也對,也不對,他們的頭腦裡塞進了西方的或是利己的東西,並不空白,所缺失的是正確的思想觀念。

    四,矯正的重點,是三觀的教育和培養。不少人認為功利教育,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而最為突出的是學生的思想出了偏差,重視了知識才乾的增長,弱化了思想觀念,政治品德的培養,而一旦走向社會,就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在現階段,西方反華勢力把價值觀念輸出作為爭奪青少年的武器,以實現顏色革命,分裂我們的國家。因而重點培養學生確立三觀任務,已經成為重中之重,試想香港為什麼那麼多孩子捲入反中亂港,臺灣為什麼那麼多青年投民進黨的票,這不是偶然的。思想觀念決定一個人的行動,不主動培養正確的,錯誤的就乘虛而入,爭奪青少年的鬥爭在相當一個時期會更加激烈。因而全方位重視三觀教育,要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 3 # 一陣風雷

    這個簡直沒什麼問的。關乎生存和發展問題,這是最廣大人民,最根本,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最關心的問題。你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去抓群眾關心的升學問題肯定不行,所以不但要抓而且要突出地抓。依靠學校和自身的努力,使自己能夠在更加重要緊缺的崗位上工作,不但實現了自身價值,而且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所以學校的目標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是沒有矛盾的。至於一些人強調的德育問題和情操問題,當然也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所學校也是重視的,每一所學校、每位老師都會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學生在思想意識的形成上,不只是接受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更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比如人們痛恨的校園欺凌現象,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會鼓勵這種行為。欺凌意識的根本來源,是社會上的黑道現象和霸道行為。所以欺凌行為看自在學校,實質在社會。實際上,學校對德育、情操、品行的教育是成功的,絕大多數學生的品行是好的,出現問題的只是極少數。有些人之所以覺得學校沒有像抓文化課那樣抓學生品行問題,即存在所謂的功利主義問題,主要還是自身認識的偏差造成的。任何事物都有時間和空間的要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但沒人說身體不重要。當生命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時,哪一個不是先上醫院保命,哪裡還敢在學校學習?但也沒見過因為身體重要,就每天像上文化課那樣上體育課,因為此時沒必要,因為此時學生的健康沒問題。在可預見的一個時期內,健康問題沒有受到緊迫的威脅,品質問題也沒有因為教育不足而造成下滑的緊迫威脅。而能不能升學,能不能升入好學校,卻是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學校緊抓當前一個時期家庭和學生面臨的最緊迫問題,難道這就叫功利主義?如果偏要說這是功利主義,那這種功利主義就是極其正當的功利主義,就像你餓了要吃飯。吃飯是功利主義。

  • 4 # 向老師工作室135

    導致現在功利教育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社會大環境造成的。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什麼?人的德性比學問更重要。可是在這個大環境裡面,分數比德更重要了,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抄襲、作弊,還有冒名頂替的。其次,中國家長的盲目跟風。資訊化社會,各種資訊充斥著家長的內心,各種補習的宣傳廣告,以及各種各樣的教育大咖所謂的心靈雞湯。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就像一個快馬加鞭的騎士,用鞭子抽打著你的孩子,是天才也被你給毀滅掉了。內心焦慮的家長,連自己怎樣做家長都不懂,沒上過一天家長大學,隨波逐流,別的家長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從來不尊重孩子的個體意願來培養孩子。最後,教育體制的問題。老師職稱評定、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績效工資的分配等等分散著老師的精力。不是操心著怎樣把教學弄好,怎樣讓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而是操心著怎樣競聘上崗,搞好人際關係,拉幫結派,黑白顛倒,在教育界裡上演著一幕一幕的宮廷大戲。

  • 5 # 高瞻未必遠矚

    教育的功利性不能只怪罪於教師。教育是社會的,民族的,又是國家的。教師屬於教育的具體施行者,他們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影響,不是一個單純的獨立的行業。在教育的功利性方面,民辦學校尤為突出。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率是民辦學校的生命線,與學校的發展直接關聯。校長即老闆,或是老闆的代言人,抓質量就是抓產值。管理學校就像管理工廠,成績就是產品,生源就是金錢。要讓民辦學校取消功利性,除非這些學校關門才行。公辦學校的功利性表現在教育方針如何貫徹執行。有的校長每學期盯著行政區域內本校統考名次的變化,為學校在社會上的名聲以及自己系統裡的地位而努力著。這種功利性表現出政治上的短視,缺乏為民族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闊大情懷。還是讓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全社會共同努力,改革教育,辦好教育。

  • 6 # 育鄰人

    教育的使命——"承賢啟智"。教育最神聖的使命就是"承賢啟智",傳承先賢智慧,服務當前社會生活;開啟子代的智慧潛能,為未來社會建設儲備能量。

    教育:狹義專指有計劃、有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指對個人身心發展起到一切影響作用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以自身言行示範為榜樣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過程的統稱,“教育”一詞源於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個人與人類智慧相較是渺小的

    教育的使命是什麼?

    教育的使命是什麼?教會孩子學會學習、教會孩子做事兒、還是教會孩子做人?

    《智伯貪得而亡》

    原文: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無故請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為智氏質乎?”君曰:“善。”乃與之萬戶之邑,智伯大悅。因索地於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之外,趙氏應之內,智氏自亡。

    譯文: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給。任章問他道:“為什麼不給他呢?”宣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沒有緣由就索取土地,鄰國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滿足,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給了他,智伯必定越發驕橫。一驕橫就會輕敵,鄰國害怕就自然會相互團結。用相互團結的軍隊來防禦對付輕敵的國家。智伯肯定活不長了!《周書》上說:’想要打敗他,一定先要暫且輔助他;想要奪取他,一定先要暫且給予他。’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給他,以便使智伯越來越驕橫。”魏宣子說:“好!”於是就把一個有萬戶人家的城邑給了智伯。智伯很高興,於是就又向趙國索取土地,趙國不答應,智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從國外反擊,趙氏從國內接應,智伯於是滅亡了。

    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原本都是春秋大國“晉國”國內的四大氏族,智氏的勢力最大,因而在“晉國”國內相對其他氏族具有絕對優勢,甚至都不把“晉國”國君放在眼裡。智氏為了繼續壯大自身、削弱其他氏族,因此不斷的以各種理由打壓其他氏族,進而激起了趙、魏、韓三家的聯合反擊,也正是因為如此“晉國”被一分為三。

    《資治通鑑》在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被後世人稱之為:“有德有才,聖人;有德無才,正人;無德無才,常人;無德有才,惡人”。從古至今,無一不強調樹人先立德的重要性,“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的殷殷囑託意猶在耳。教導孩子學得智慧、學會處事兒、學會做人,既是社會、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期望,也是歷史賦予教育的神聖使命。簡單的講教育的使命就是——“承賢啟智”、教導人學會“為人處事”。

    教育繼承先賢智慧

    教育承賢

    教育是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以自身言行示範為榜樣引導學生成長進步的活動,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傳導的一切智慧知識都是人類先賢對社會生產、生活總彙的結晶,語言文字學、數學、物理、地理、化學、自然、政治、歷史、醫學等等都是人類從日常生產與生活中總結的智慧結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將人類先賢所傳導的智慧成果繼續傳揚下去,讓更多學生實現“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簡單的講教育就是傳承先賢智慧的系統性育人活動,就是將人類社會生產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智慧一代代傳遞下去。

    教育開啟未來智慧

    教育啟智

    人生如同一粒種子,擁有無限的成長、成才可能。但是,每一粒種子都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保障下才能實現成長、成才,並且環境對種子的成長起到關鍵的決定作用。人類同樣如此,每一個新生命都有無限的成長可能,生活環境為成長提供基礎保障,教育則起到對個人成長潛能的挖掘,進而提升個人成長潛力,簡稱啟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本身品行端正,就是沒有外部命令,孩子也會向著積極的方向成長;本身品行不正,即使釋出命令孩子也不會聽從。教育活動的基本形態就是“言傳身教”,身教是基礎、非常重要,它比言教更容易被接受、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方向引導更有實踐價值。

    “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要求孩子做的,導師一定要率先做到,導師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因此,作為導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帶領孩子穩健的行走在通往成才、成功的Sunny大道上。教育就是“影印機”,給孩子一個好的表率、榜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借鑑。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社會對所有導師的“殷殷囑託、切切期望”,“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孩子的導師”、“孺子可教”,關鍵是何以為教?俗話說:“上樑不正則下樑歪。”要為孩子“正性”,導師則必須從“正己”開始,在好表率的指引下孩子當自帶動力成長、成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個皇帝,不是上代皇帝親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