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塗燃
-
2 # 壹指流年
家訓是與宗族聯絡在一塊的,只要宗族在,家訓才有威懾力,才有作用,一旦宗族關係淡化,家訓隨之也淡化。
封建社會時期,皇權不下鄉,鄉鎮地區都是依靠有威望,德高望重的長者來進行管理,這時候的管理靠的是宗族,有時候甚至宗族家訓凌駕於法律之上。犯了錯在家族中有家規家訓進行處理,人們也對家規家訓充滿敬畏。
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宗族特權逐漸被延伸到鄉村的國家政權所代替,鄉人或是出外謀生,或是經商務農,家族抱團在一起所形成的特權階級逐漸消失,當不能給家族中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時,這個家族的向心力也就沒了,逐漸失去權威,家規家訓自然也就沒了作用。
建議你去看一下白鹿原這部電視劇或小說,前期,白嘉軒作為白鹿原上的族長,在白鹿原說話可以算的上是一言九鼎,一口唾沫一顆釘,到了後期,隨著觀念的逐漸開放,以及鄉約什麼的設立,族長的權力越來越小,對族人也越來越失去教育控制作用,其所代表的家訓家規也逐漸淡化。
-
3 # 小綠熊
家訓,又稱為家誡、家範、庭訓等等。
家訓指父母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直接訓示、親自教誨,也包括兄長對弟妹的勸誡,夫妻之間的囑託。它屬於家庭或家族內部的教育。—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發展軌跡基本可以概括為:萌芽於五帝時代,產生於西周,成形於兩漢,成熟於隋唐,繁榮於宋元,明清達到鼎盛並由盛轉衰。
確切來說,中國傳統的家訓文化於清朝後期開始衰落,至現代終歸於沉寂。主要源於三個原因:一是傳統家訓文化賴以生存的家族、宗族系統的崩塌;二是傳統家訓文化信奉的大部分價值理念在新時代的不合時宜;三是近現代日益普及的學校教育,逐漸取代了從前的大家族教育的地位。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直開後世“家訓”的先河,被譽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一、傳統家訓文化產生的土壤及核心內容早期社會中,氏族、家族為了維持秩序穩定,制定出各種制度和規範以限制和約束家族中的人,這就有了最早的家訓。特別是在國家統治不穩定的時期,家訓無疑成為了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
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家天下”制度,信奉的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法是用來維護“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家規則用來維護“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二者唇齒相依、命運相關。也因此,傳統的宗法制度、家族制度成為了傳統家訓文化產生的土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念成為了傳統家訓文化的核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傳統家訓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徵,就是重視宗法制度下的血緣關係,強調道德秩序和政治自治,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以及文化上的自我認同等。
▲北宋名臣、史學家司馬光不僅寫過《資治通鑑》,他的《溫公家範》亦被歷代封建文人士大夫推崇為家庭教育的範本。
二、傳統家訓文化由盛而衰的原因分析由以上關於傳統家訓文化產生的土壤以及核心內容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傳統家訓文化走向衰落的三個原因:
一是封建家族制度的解體,導致傳統家訓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清朝後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國家面臨存亡之際,反封建的思潮逐漸興起,強調忠君子孝、婦順夫義、保家全身的傳統家訓思想面臨了極大的挑戰。而對於傳統家訓文化最致命的一擊,則是辛亥革命為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王朝統治劃上了句號,徹底撼動了傳統家訓文化生存的根基。伴隨著封建制度與官僚制度的衰落,傳統的大家族制度開始解體,並逐步被一個個小家庭取代,適用於大家庭的傳統家訓的規範和約束作用也隨之減弱。
二是傳統家訓文化信奉的大部分價值理念,在新時代越來越不合時宜。
傳統家訓文化的內容包羅永珍,但核心始終圍繞著治國、齊家、修身、讀書、做人等內容展開。這些內容,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鞏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隨著封建社會與宗族體制的瓦解,在科學、自由、民主的新思潮衝擊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很多內容都顯得那麼不合時宜,比如過於強調大家族與大家長的專制式權威,宣揚讀書仕官、鄙棄一切雜藝的功利性,要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不平等的人倫關係等等,自然被時代所拋棄。
三是近現代日益普及的學校教育,逐漸取代了從前的大家族教育的地位。
在古代,孩童們常常囿於家庭之中,家庭對他們來說,是處於第一位的,而且古代的學校教育往往是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權。因此,家訓教育成為當時教育中的一種重要的形式。
與古代相比,近現代的學校教育日益普及與發達,當前基本人人可以接受學校教育,多數人要接受長達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在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面前,家庭教育或主動讓渡、或被動被“剝奪”了大部分的權利。傳統家訓文化在教育中所處的的主流地位也一去不復返。
▲宋代袁採所著的《袁氏世範》,一反前人,立意“訓俗”,從實用和近人情的角度來看待立身處世的原則,被《四庫全書》稱為“不失為《顏氏家訓》之亞也”。
三、傳統家訓文化的現實意義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中說到:“中國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學究。倘有人做一部歷史,將中國曆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被薰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可見,魯迅先生對於“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是相當重視的,這裡面當然有傳統家訓文化的一席之地。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凝結了我國幾千年以來家庭教育的經驗與教訓,是智慧傳承的一種重要形式。對於傳統家訓文化,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其價值,既要看到它的價值內容中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中的糟粕。剔除糟粕的一面,將積極的一面傳承下去,這才是面對傳統家訓文化應有的態度。
▲清代朱柏廬所著的《朱子家訓》僅524字,卻精闢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成為家喻戶曉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的警句,比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在今天仍然廣為流傳。
-
4 # 觀棋逸人
這歸功於網路,自古以來家訓家規在於前傳後教,許多規矩都是耳聞目染傳承的,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用沉默,獨享,自樂代替了溝通,這裡文化的悲哀,更是文明的流失
回覆列表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家訓文獻資料的國家, 幾千年來家訓影響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思 想與行為方式。 從家訓的出現一直到近現代家訓的淡化, 家訓有過四種形態的變化: 隱藏在其它文獻中 的語錄體形式、 規模完善的專著形式、 法規條文形式和家信形式。 而這四種形式的變化 是權力作用的結果。 家訓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文字與方式, 也是控制古代生活的 策略與技術。 因此, 雖然近代以來隨著大家族的瓦解,家訓的作用淡化了, 但是以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來看, 家庭的影響力依然未減, 而家訓也將走出低谷, 以更加泛化的形式對現代 社會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