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京川

    那時康熙雖然還年輕,但身邊不乏有大臣們的支援,還有孝莊太后的支援,把鰲拜騙到宮裡,幾個年輕力壯的人跟鰲拜搏鬥,最後拿下鰲拜,否則拫本鬥不過鰲拜勢力。

  • 2 # 賈甄矜

    鰲拜是大清朝的大忠臣,康熙太不厚道,陰了人家鰲少保,還不斷往人家身上潑髒水。冤,十分的冤,可以說是清朝第二大冤,(第一大冤是被多爾袞整死的康熙的大伯豪格)

    14歲,可不小了,這在古代都可以當爹了。康熙從小就人小鬼大,又有“老祖宗”孝莊太皇太后撐腰,以一個帝位穩固的君王,對一個忠心耿耿的當權派搞突然襲擊,有什麼難的?!這連“粉碎四人幫”的難度都比不上。

    鰲拜是蠢,真蠢,有了那麼大的權力,還不懂得收斂,還跟皇帝直來直去!想當年,周勃也是給漢文帝甩臉子,而漢文帝毫不顧及周勃擁立自己的傑出貢獻,愣是把周勃整得鬱鬱而終。相比較而言,康熙就更厚黑了,他奪了權還不罷休,還囚禁虐待有擁立、託孤之功的鰲拜,忘恩負義的程度直追萬曆皇帝。

  • 3 # 小島知風

    康熙除鰲拜的時候大家都把一位老佛爺給忘了,那就是孝莊太后,鰲拜當時實力和權力確實很強盛,但是他並沒有完全脫離孝莊太后掌控,康熙當時是年幼,但是康熙政治智商成熟的非常早,鰲拜其實是孝莊太后送給康熙親政的磨刀石而已。如果康熙連鰲拜都鬥不倒,還何談治理天下。

    在這裡要說一下,歷史上真實的鰲拜還是忠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並沒有多大的野心,這也是他能輕易被康熙扳倒的原因,再有就是康熙確實政治天賦過人,有極高的政治智商,再外加孝莊在旁為康熙壓陣,所以康熙很輕鬆就扳倒了鰲拜。

    鰲拜其實忠於愛新覺羅氏,只是權力威脅到了皇權

    歷史上的鰲拜其實一直是忠於愛新覺羅氏的,鰲拜和歷史上的權臣比如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可不一樣,他根本沒有像曹操那樣的野心,而且一介武夫出身的鰲拜更沒有曹操那樣的政治手段。

    所以說歷史上的鰲拜就是武夫掌權以後開始狂造驕橫,歷史上的鰲拜本身就是性情剛愎,氣量狹小之人,所以這樣人註定掌大權以後就會驕橫狂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自皇太極時就誓死追隨效忠皇太極,後來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位之時,鰲拜堅決的站在了皇太極後人這一邊,他甚至敢和權勢滔天的多爾袞直接對著幹。

    鰲拜帶領一幫忠於皇太極的武將堅決反對多爾袞繼位,揚言皇太極的皇位必須由他的子嗣繼承,如果多爾袞繼位,他們就全都回老家。

    正是鰲拜對多爾袞剛硬,才使得多爾袞最終擁立了年幼的順治帝繼位,可以說沒有鰲拜的堅持,順治帝都很難繼位,所以說鰲拜對順治帝有擁立之功。

    順治帝繼位以後也是非常信任鰲拜,臨終前更是向鰲拜等四人託孤,鰲拜也由此成為康熙初期四大顧命大臣之一。

    康熙繼位後,鰲拜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依仗著三朝元老的身份,不尊重年幼的康熙皇帝,雖然康熙當時很年幼,但是人家畢竟是皇帝,鰲拜在輔政之時權力極大,曾經不顧康熙不同意,堅決處死了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其實這只是排斥異己,這才是最讓康熙忌憚的地方。

    鰲拜欺康熙年幼,遲遲不肯還政給皇帝,而年幼的康熙必須把鰲拜除掉才能殺雞儆猴,收回皇權。

    當時鰲拜的實力雖然很強大,但是並沒有超脫孝莊太后的掌控,外加鰲拜根本沒有想過康熙會對自己動手,因為鰲拜自認為是愛新覺羅氏忠臣,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也沒想過皇帝要整他,所以鰲拜可以輕易被康熙扳倒。

    如果鰲拜真是有野心想對康熙皇位產生威脅,那他早就提防康熙了,即使皇帝年紀在小他也會很忌憚,畢竟你有野心想奪人家位置,而鰲拜只是武夫的囂張跋扈,權力過盛而已,所以他很輕易被康熙所剪除。

    康熙幼年非常早熟,政治智商要比鰲拜高得多

    康熙自幼繼承皇位,在孝莊太后的培育下,相對肯定要比一般孩子更加早熟,而在政治環境薰陶下,康熙的政治智商也是非常高。

    在鰲拜囂張跋扈,大肆剷除異己的時候,年幼的康熙一直選擇隱忍,最終等到時機成熟他才決定剷除鰲拜。

    其實更重要的是康熙身後還有孝莊太后的支援和激勵,鰲拜很有可能就是孝莊太后送給康熙的磨刀石。

    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如果不能在那天一擊抓住鰲拜,那麼孝莊肯定也會繼續對鰲拜下死手,因為畢竟康熙和鰲拜撕破臉,鰲拜會威脅到康熙,那麼孝莊就會親自出面對鰲拜下死手了。

    總結

    鰲拜的剛愎自負和氣量狹小的性格註定了他掌權以後勢必囂張跋扈,剷除異己,狂妄自大,因此即使鰲拜前期忠心耿耿,後期肯定會和皇權產生衝突,所以鰲拜其實是敗於自己的性格之下。

    而鰲拜實力雖然很強大,但是畢竟是一介武夫,缺少頭腦,所以年幼但政治智商極高的康熙可以剪除鰲拜及其黨羽。

    其實鰲拜在歷史上更多的是擔當了康熙踏上親政之路的磨刀石,鰲拜就是康熙收回皇權和警示大臣的經典案例。

    康熙晚年也覺得對鰲拜的罪名扣的太重了,念及當年鰲拜對他父親順治帝的擁立之功,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在鰲拜被囚禁去世44年之後,康熙在良心覺悟下又為鰲拜平反,恢復了鰲拜生前一切名譽。

    到了康熙兒子雍正之後,雍正更是親自祭葬鰲拜,並追諡鰲拜為“超武”,恢復鰲拜一等公爵位,還允許世襲罔替,這已經是非常顯赫的殊榮了。

    所以說鰲拜其實倒臺更多是做了康熙的政治磨刀石,康熙和他的後人後來也都認為鰲拜畢竟對愛新覺羅家族忠心耿耿,在後世又恢復了鰲拜的名譽和爵位。

  • 4 # good1296

    居功自傲,必然招惹了眾怒,在朝廷的官,都是高尖者,合力可就通天了,支撐康熙的,暗中大有官在,鰲拜怎麼不倒呢?

  • 5 # Y路程

    順治病亡駕崩,將皇位傳給了年僅八歲的康熙,並由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四個輔政大臣輔佐。其中鰲拜仗著掌握國家兵權,經常欺負年幼的康熙皇帝。這也為康熙必滅鰲拜打下了基礎。

    鰲拜掌權後侵佔大量土地。遭到地方官員反對。鰲拜對這些不順從自己的官員,進行誣陷,其中蘇克薩哈因與鰲拜有過爭執,最後被鰲拜勾結同黨汙告他,最後康熙為安撫鰲拜不得不打蘇克薩哈處死。從此康熙就下定了決心要除掉鰲拜。

    康熙首先選了一些家庭背景清白的少年,練習摔跤並把他們留在了身邊,這就是日後除掉鰲拜的骨幹。鰲拜進宮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在御花園練習摔跤,只當是孩子在玩鬧,並沒有任何懷疑。

    康熙就這樣把他輕輕鬆鬆地就被抓進了大牢之中。康熙帝馬上就要大臣去調查他的罪行。大臣們都知道,鰲拜這個人平時是一個特別飛揚跋扈的人。最最主要的是他喜歡濫殺無辜。殘害了不少無辜的百姓。他的罪行已經進入了史冊。所以他罪該萬死。但是可惜一直不忘他,曾經輔佐自己從政。你是不忍心將他處死。就把他釋出到偏遠的地方去。然後去掉了他的官爵。讓他自生自滅。

    對於康熙來說,在他早年時期,鰲拜就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如果他不把他除掉,他就無法立足於天下。一生過著傀儡般的生活。所以在他能夠掌權的時候,他透過這樣的方式,除掉了阻礙他發展的鰲拜。這樣以來,最大的好處是。以後自己可以掌權。第二個好處是他在朝廷中樹立自己的威信。第三個好處是可以起到警示在作用。但是透過這個事情,我們也不難看出。康熙是一個特別聰明的皇帝。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除掉對國家有這不良想法的大臣。並且我們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個特別正直的人。

  • 6 # 大白白野

    1、康熙智擒鰲拜時16歲,是年輕,但是康熙聰明,有智謀,在古代君王中也是出類拔萃的。三國時期曹衝是神童,做岀許多成年人都想不出來的事情。“有志不在年高”康熙屬於大氣早成之人。

    2、康熙奶奶孝莊太后是清初一位女政治家,能夠很好把控大局,獲得滿蒙漢大巨們擁護。索尼臨終前上書14歲康熙親政,蘇克薩哈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許多大臣支援康熙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以及多爾袞在世的時候做了許多事情,奠定了滿清基業,沒有哪個家族的威信、影響力能夠超過愛新覺羅皇室的。

    3、鰲拜是權臣,對康熙的皇權有威脅,但是鰲拜作為三朝元老,總體來看還是忠心耿耿,只是專權,對皇權產生威脅,從內心不一定想造反,取代康熙帝。像司馬懿想政變表面上看並不爭權奪勢,只是暗地裡偷偷養一批死士。劉裕、朱溫計劃造反奪權,是注意建立軍功,控制朝廷的。鰲拜爭權奪勢,對不順從的同僚進行無情打擊,不願意失去權力,但是沒有流露出篡逆,當皇帝的野心。多爾袞在世時對鰲拜進行了幾次打擊,順治帝時期重視鰲拜,鰲拜軍事方面擅長,政治能力不十分突出,不一定太得人心,倒臺失勢後沒人同情,基本呈現“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 7 # 端木建

    鰲拜是清朝非常有名的權臣,看過金庸小說《鹿鼎記》的人對鰲拜這個人物一定不會陌生。順治去世的時候,康熙年紀還比較小,所以國家大事都交給大臣來處理。當時順治皇帝選了四個人做輔政大臣,這四個人都是八旗中的貴族,對皇帝還算比較忠心。

    順治帝鑑於多爾袞的所作所為,於是這次長心眼兒了,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這四位既有實力又對自己比較忠心的官員,他覺得很放心。

    當時的小帝王,還是一個小孩,整日就知道玩耍,於是朝廷主要的事物都在這幾位大臣手裡。於是這幾個人利用自己的權力,不斷地謀取好處。在這四個人當中最囂張的就是鰲拜了,他將自己的親信都安排在朝廷比較重要的機構當中。

    朝廷裡的許多事情也都是自己在家裡跟親戚商量好之後,再跑到宮殿上與其他大臣宣佈。很多人早就看他不順眼了,但是因為沒有對方權力大,也只能忍著。後來康熙逐漸地長大,才知道原來自己手中的權力少的可憐。

    只要鰲拜決定好的事情,那麼康熙必須要同意,不然的話鰲拜就會鬧得不可開交。康熙在背後策劃了好幾年,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有一天他把鰲拜照進宮來,此時的鰲拜就跟平時一樣,十分囂張地在宮殿裡走著。

    這個時候皇帝安排好的一干人等一起衝上前去將他五花大綁,並且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之後對他進行審訊,將他數條罪狀羅列出來。鰲拜被判終身監禁,他的同黨全部被殺掉,權力終於回到了康熙手中。

    其實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無二心,影視作品中杜撰了鰲拜想要當皇帝的情節,這一盆髒水真是潑的毫無理由與證據。影視作品為了情節需要本來就有虛構的成分,但將影視作品中的鰲拜,當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的真實的鰲拜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在征戰時期鰲拜與皇太極結下了深厚的主僕情誼,鰲拜對皇太極忠心不二。

    清朝早年並沒有立皇太子的傳統,皇太極死後,偌大的江山由誰繼承,這成了一個大問題。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才沒有父死子繼這一傳統,皇太極死了,多爾袞也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多爾袞勢力極強,無論是在軍方還是政界都有一批人支援他當皇帝。鰲拜卻沒有被多爾袞的權勢嚇住,他堅定的站在皇太極長子豪格這一邊。多爾袞要當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邊都有人支援,兩邊的人僵持不下,最後各退一步。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不是長子豪格繼承,而是由九子福臨繼承。多爾袞答應由福臨繼位可能有福臨母親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看福臨年幼,比較好控制。

    多爾袞攝政期間一手遮天,但是鰲拜還是沒有向多爾袞屈服,他堅定的站在順治帝一邊。多爾袞變著法的整鰲拜,有功不賞是常事,無過而罰也不少見。但無論多爾袞怎麼對鰲拜,鰲拜還是對順治帝忠心不二。順治帝親政後,對忠心的鰲拜極為看中,所以在死前任命鰲拜為顧命大臣。

    康熙繼位,鰲拜依舊忠心,但是此時的鰲拜卻有些自大,他太小看康熙的能力,也過於誇大自己的力量,最終他觸犯到了康熙的底線,被康熙除掉。

    鰲拜雖然被康熙除掉,但是並不意味著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親政路上的絆腳石,他擋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繼位後,感念鰲拜的功績,不但恢復了鰲拜的爵位,並且追封鰲拜為超武公。

    康熙所以要除去鰲拜,只是臥榻之畔豈容他人安睡,唯我獨尊的皇權豈容他人掌控!!!!

  • 8 # 古今歷史匯

    金庸先生有一本小說叫《鹿鼎記》,在那裡面du,鰲拜是滿族的第一勇士,囂張跋扈,最後是由韋小寶擒住的。在真正的歷史裡面,鰲拜確實很厲害,但他卻是由康熙用計除掉的。具體的計策其實很簡單,就是暫時隱忍,然後用武力對抗武力,鰲拜雖然厲害,但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的。

    康熙在八歲的時候就繼承皇位了,因為年齡很小,所以他的父皇給他留下了四個輔政大臣。在這四個大臣裡面,鰲拜是最囂張的,他不但迫害了其他三個輔臣,到了後來甚至連早朝都不上了。因為鰲拜在朝臣裡面一枝獨大,在朝堂的勢力也很複雜,所以康熙即便是再生氣,也拿他沒什麼辦法,只能忍著。

    後來,康熙在貴族裡面挑選了十幾個擅長摔跤的男孩子,他們的年齡和那時候的康熙差不多,都在十幾歲左右,他們沒事就在一起摔跤。鰲拜看到過幾次,他感覺這就是男孩子閒來無事的娛樂活動,就沒有制止。相反的,他還特別高興,因為皇帝越貪玩,他在朝堂的權力就越大,所以他巴不得康熙多練幾次。

    其實康熙並沒有玩,他是在訓練這些少年,讓他們來對付鰲拜。等時機成熟之後,康熙宣鰲拜覲見,到了宮殿門口,他又讓人拿走了鰲拜的隨身兵器。後來鰲拜一進殿,那些早就埋伏好的少年就朝他猛撲過來,最終制服了鰲拜。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小皇帝即位的例子,最成功的就是康熙這種,先隱忍再爆發,最終成為了真正的帝王。

  • 9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大多數人對鰲拜的印象,多出自於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和二月河歷史小說《康熙王朝》中,書中所描寫的鰲拜以造反為己任,陰謀推翻康熙的皇位。這兩部小說還都被改編成影視劇,在普通人中影響極大,所以就有了鰲拜是想造反,康熙忍辱負重,然後用計除之的經典故事和固有觀念。

    很對人其實都有疑問,既然鰲拜那麼強大,為何除掉他卻是那麼容易?真是康熙龍威齊天?在鰲拜如何被抓的問題上,《鹿鼎記》還好,基本上延續了史書上的記載,只不過插進去了男主角韋小寶的作用,《康熙王朝》中的描述就有些胡說八道,雖然也是侍衛擒拿鰲拜,但卻讓鰲拜發動了叛亂,皇宮內是殺得血流成河。

    實際上,歷史上的鰲拜倒臺還真就是很簡單,整個過程就是康熙宣鰲拜進宮,然後用早就訓練好的侍衛拿下鰲拜,隨即宣佈他的罪名,鰲拜被終身囚禁。這個不是因為康熙有多麼英明神武,而是鰲拜本來就沒有造反的心思,對於康熙要拿下他,也沒有任何抵抗,反而是康熙心虛,擔心鰲拜“多力難制”。

    康熙為何要在十六歲時就迫不及待地除去鰲拜在朝堂上的影響力?說穿了,就是為了立威,康熙親政時才十四歲,擒拿鰲拜時也才十六歲,這麼年輕的小皇帝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執政,難免受到老臣們的抵制,這個抵制不是對康熙不忠,而是擔心皇帝年輕,經驗不足,擔心他年輕氣盛,但這卻是心氣無比高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鰲拜為首的老臣希望康熙多學習,等到畢業了再來管事,康熙哪受得了這個?他要的就是高度集權,一切都由皇帝說了算,清朝的體制也給了康熙勇氣,鰲拜為什麼不會造反?因為他從名義上來說是愛新覺羅氏的奴才,以奴欺主,別說當時本就對滿人不感冒的漢族士紳,就連滿人內部也不會支援鰲拜,

    鰲拜倒臺後,康熙指使親信給他羅列了三十條大罪,其中沒有一條是說他造反,前幾條主要罪名中有“以欺朕躬”“於朕前辦事不求當理”“引見時在朕前施威振眾,高聲喝問”等語,其實就是在怪鰲拜對康熙不尊重而已,沒有在康熙親政後趕緊的交權,有鰲拜帶頭,其餘的老臣也在這方面有所疏忽,讓康熙非常不滿。

    為了打破這個局面,讓一切都變成以自己為首,康熙才向鰲拜開刀,他心裡清楚得很,拿下一個奴才,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奴才,也是輕而易舉的,既然鰲拜是奴才,那麼為自己立威犧牲,也是理所當然的。

    縱觀歷史,權臣如果想造反,皇宮護衛肯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太監、宮女也全部會換成自己人,劍履上殿,帶著護衛見皇帝也是應有之意,如曹操、司馬昭等權臣,莫不如此,哪有像鰲拜這樣孤身一人,大大咧咧的去見皇帝的造反權臣?

    康熙也知道鰲拜是冤枉的,本來就是借鰲拜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到了康熙晚年,他自己就給鰲拜平了反,後來的歷任皇帝都知道鰲拜是冤枉的,鰲拜子孫的官職是世襲,一直延續到晚清,《清史稿》中也說鰲拜是“功不掩罪。聖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所以,康熙輕鬆除鰲拜,和康熙的能力無關,而是鰲拜對主子康熙毫無防範之心,被抓後,也甘願為康熙立威出力,奴才嘛,雷霆雨露都得聽主子的。

  • 10 # 勇戰王聊歷史

    先說康熙如何擒鰲拜的。

    據《南亭筆記》記載:"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 如律。"

    大概意思就是:康熙讓人準備了一張瘸腿的椅子,讓鰲拜坐。這把椅子是根據鰲拜的坐姿習慣定製的,左前方一條腿被鋸斷了。鰲拜正常坐的時候沒事,但是,向前傾的時候就會倒下。

    等康熙和鰲拜聊一會以後,由一名侍衛假扮成太監給鰲拜端來一杯茶。不僅茶水是燙的,茶杯也一直在熱水中煮著。鰲拜手被燙傷的同時,椅子也倒了。站在鰲拜身邊的假太監馬上撲上去假意攙扶鰲拜。同時,索額圖等人高聲呼喚其他布庫少年前來“扶鰲拜”。

    就這樣,鰲拜被擒住了。

    鰲拜被擒住以後,為什麼他的黨羽沒有反抗呢?這是因為,鰲拜和康熙的矛盾,還沒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鰲拜專權,但不謀逆!只是,鰲拜的眼界太窄,只盯著“兩黃旗”的利益。而康熙想的是加強皇權!所以,康熙必須讓鰲拜退出。

    在皇太極死後,曾發生過八旗爭奪皇位的事。(皇太極的弟弟、掌正白旗的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就聯合兩黃旗的人一起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在鰲拜看來,他和皇帝都是兩黃旗的人,這是一家人。在鰲拜等人武力威脅下,最後才有了老九福臨繼位。

    等順治死後,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分別是: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其中,鰲拜是鑲黃旗人、索尼是正黃旗人、蘇克薩哈是正白旗、遏必隆是鑲黃旗人。也就是說,四位輔政大臣,三位是“兩黃旗”的人。

    蘇克薩哈跟多爾袞都是正白旗,於是,蘇克薩哈被鰲拜殺了。。。兩黃旗中的三人,索尼資歷最老,但是,死的早了。於是,就剩下鰲拜和遏必隆這兩個鑲黃旗人了。

    再看康熙和孝莊一方,對同是“兩黃旗”的索尼和遏必隆很拉攏-----遏必隆的女兒嫁給康熙做妃子; 索尼的孫女嫁給康熙作為皇后。有了這份關係,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必然會跟愛新覺羅走到低。而對實力很強的鰲拜,康熙一方卻是故意放縱,任其善殺大臣,四面樹敵。

    不過,鰲拜雖然殺人,圈地。但是,說白了,還是在擴張兩黃旗的“勢力”。鰲拜還停留在後金時代的概念,認為必須發展自己所掌握的“旗”。而兩黃旗旗主可是皇帝!也就是說,鰲拜也是在給康熙辦事。

    然而,康熙的眼界已經看的更長遠了,他要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利,將軍政權從八旗中分割出去,加強中央皇權!所以,康熙首先要收拾的,就是八旗之中實力最強的鰲拜!

    於是,這才有了後來擒鰲拜的事。鰲拜的滅亡,也標誌著八旗開始遠離政治中心。而其他各方勢力:各旗、漢族官員和愛新覺羅氏肯定都是支援皇帝的。沒了鰲拜,他們更舒服。並且,這都是皇帝自己“旗內”的事。

    總之,鰲拜只是不適合康熙的國策了,所以才會被幹掉。並不涉及“皇位”之爭。

  • 11 # 劉小新lyx

    原因由一下幾點:

    1.鰲拜並沒有謀逆之心。鰲拜在清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在順治即位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因此深得順治信任,被授以輔政大臣。雖然,到了晚年鰲拜的權勢滔天,日益驕橫,但最多隻是威脅到了皇權,但是鰲拜沒有能力也沒有野心去自己上位。因此,鰲拜的警惕心不高,被輕易制服。康熙也知道他並沒有謀逆之心,因此只將其免死禁錮。

    2.鰲拜的實力並不牢固。鰲拜的權力是皇上給予的,他本質上是個權臣而不是軍閥。由於鰲拜是權臣,導致了他雖然可以調動部隊,但這些部隊不聽命於他,只聽命於皇帝。如果鰲拜想要謀反這些部隊根本不會聽他的指揮。鰲拜雖然權傾朝野,但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那些大臣們就會倒戈。鰲拜的情況和和珅很類似。而與之相反,吳三桂看似權力沒有鰲拜大,但是他的手下是完全聽命於吳三桂的,皇帝一削藩吳三桂就能夠起兵,給清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3.康熙出色的政治才能。康熙在時機不成熟時,面對鰲拜的挑釁沒有選擇與之正面碰撞,而是選擇隱忍,讓鰲拜放鬆警惕。等到時機成熟後,果斷下手進行斬首行動,抓住鰲拜。這充分體現了康熙的政治能力。

    綜上所述,由於鰲拜沒有篡位之心且權力並不牢固,再加上康熙的能力,最終使得鰲拜被年輕的康熙迅速除掉。與之相反吳三桂有篡位之心且權力基礎牢靠,導致康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

  • 12 # 觀今經

    康熙皇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智擒鰲拜。為中國歷史書寫了一段濃墨重彩的奇文趣事。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順治十八年(1661),八歲的康熙皇帝即位。當時的國家政務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4個輔政大臣掌管。鰲拜雖居4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他獨斷專行,經常在少年天子面前示威震眾,而且多次揹著皇帝出假旨,事事凌駕於其他輔臣之上。

    康熙皇帝決意剷除鰲拜集團

    第一 康熙親政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雖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鰲拜的勢力,但他臨死前的一個動作卻為解決鰲拜問題創造了良好轉機。這年,小皇帝玄燁14歲。索尼上書請小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皇帝雖然已經親政,但仍無法應對鰲拜的威脅。蘇克薩哈於是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這一招觸及到鰲拜的要害。鰲拜並不想就此退出政治舞臺,於是羅列罪名處死蘇克薩哈。康熙深知蘇克薩哈並無罪,雖已親政,但仍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於是促使康熙下定決心要剷除鰲拜。

    第二 智擒鰲拜

    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不以為奇。這次一召,他就毫無提防地來了。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康熙皇帝年輕有為,深謀遠慮,不露聲色的剷除了熬拜集團。其意義深遠,值得我們深思。康熙親政,奪取政權,為解決鰲拜專權問題埋下了鋪墊。然後面對實力強大的鰲拜集團,康熙懂的隱忍,不與之正面衝突,先是迷惑對方,而後運用孫子兵法智慧: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終以智取勝。

  • 13 # 窯洞飛哥

    鰲拜是滿清第一勇士,“巴圖魯”,大家從金庸作品《鹿鼎記》或《康熙王朝》熱播,瞭解當時清朝康熙初期政治形態,鰲拜權傾朝野,已有不臣之心,康熙當時年僅16歲,在危機四伏服情況下,如何智除鰲拜。歷史上是如何呢?

    公元1661年,順治突然病逝,年僅8歲康熙登基為帝,順治遺詔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四大輔政大臣,鰲拜排位最未,在受“顧命”之初尚能謹小慎微,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不甘人後,越位抓權。首先與蘇克薩哈不相容。

    公元1667年,首位輔政大臣索尼病逝,同年7月,康熙14歲正式親政。十幾天後,鰲拜矯旨處死蘇克薩哈,與遏必隆狼狽為奸獨覽朝政。

    康熙經常和小侍衛在宮中玩“布庫”之戲。公元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他逮捕。念及鰲拜曾有功於清朝,赦其死罪將他終身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

    鰲拜實力那麼強大,年幼康熙怎麼就除掉權臣鰲拜呢?

    一、鰲拜掌握軍政大權,眾臣都避其鋒芒,不敢與他爭利,造就自己自大自負,放眼天下,無人敢動,更沒把16歲康熙放在眼裡,認為康熙還是小孩,愛玩愛鬧。殊不知,功高蓋主,輔權大於帝權,皇帝必除之。

    二、康熙在那種環境中長大,心智成熟,懂得隱忍,繼續讓鰲拜決斷軍國大事,麻痺鰲拜誤以為康熙無主見。鰲拜排除異己,打擊忠直之士,專斷專權,已威脅其他朝臣利益,敢怒而不敢言,欲除之而後快。等康熙拿下鰲拜,政局穩定,朝臣擁護。鰲拜自己貪贓枉法,胡做非為,被判殺頭都不為過,心服口服,年幼康熙處事極為老道。

    三、鰲拜只是一位無謀略粗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喜歡獨斷專行,貪戀權位,囂張跋扈,並沒有想取代康熙,謀朝篡位,在他心裡他還是大清“巴圖魯”,忠於大清,所以他沒有去防備康熙怎麼對付他,也沒有佈置康熙把我拿下,安排下屬怎麼行動。真有謀朝篡位,間諜佈滿宮中,康熙不敢拿下鰲拜,像曹操、司馬昭等。

    四、此時清廷雖是鰲拜獨覽朝政,但是臣屬、八旗子弟忠於愛新覺羅氏,鰲拜也只是愛新覺羅當下權臣、清廷執政者,脫離這些也就幾個親信,翻不起什麼浪,鰲拜真敢造反,那就成為他人為清廷建功立業基石。

    鰲拜有勇謀略不足,更無謀朝篡位之心,他是奸臣不是奸雄,康熙在佈置抓拿鰲拜,調動他的親信離京,安排自己親信接管京城衛戍等要職,他豪無察覺。他性格囂張跋扈,敢矯詔處死蘇克薩哈大臣等,膽大妄為,使朝臣天怒人怨,康熙忍無可忍,天做孽猶可活,自做孽不可活,此時處理鰲拜是康熙和朝臣共同訴求。康熙膽略過人,隱忍不發,年青而善謀,鰲拜儘管位高權重,康熙做好安排,拿下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此時皇權高於一切。

  • 14 # 玉虛子說影史

    原因很簡單,粗心大意,有心算無心而已。鰲拜自恃武功高強根本沒有把康熙小屁孩放在眼裡,其實不知道康熙早就養了二十多個不怕死的小太監。

    謀劃很久之後才把鰲拜叫進去,二十多個小太監用石灰粉,迷藥等下三濫手段一擁而上才把鰲拜抓住。如果鰲拜有所防備的話康熙根本不可能成功。這說明鰲拜還是太單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一下最讓你熱血沸騰的電影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