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聖賢嘉言錄

    國學的核心是聖賢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誨無論何時都在端正人心,讓浮躁的人心寧靜下來。古人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華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讓我們投身於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的大業中,為中華文化復興不懈努力!

  • 2 # 小石了了

    國學文化,是我們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在文化領域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之後,累積而成的瑰寶。

    除了文 革期間出現的斷層之外,其餘時期,都是不間斷的吸收與完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發展到現今,可說已經非常完善了。

    但是比較悲哀的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注重國學,而是偏向應試教育中的,數理化。這也導致大陸的學生,在認知方面,是最沒有文化的。

    相比臺灣,大陸的教育確實應該反思一下了。作為中國人,不讀孔孟,不識中國歷史,反而一味迎合“聖誕節”、“愚人節”這種外來文化,是不是很可悲。

    現在小孩,只知道奧特曼、冰雪奇緣、灰姑娘。不知道夸父、精衛、炎黃蚩尤。以此下去,中國文化,勢必衰而沒落。

  • 3 # 瑞芯76876

    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中發展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具有穩定性,多樣性,民族性,繼承性

    什麼是文化?其本質性的、深刻的內涵是什麼?“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正因為如此,不論人們承認與否,文化從客觀上存在著一種極其強烈的、割不斷的歷史傳統性質。雖然,文化的歷史傳統,在長期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可以使其性質逐漸地得到改變,但這種改變,需要蔚成一種社會風氣,在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才能實現。文化傳統的歷史性改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歷史過程,往往是人們對它並不多麼在意。但是,這種文化傳統的性質一經改變,哪怕是部分的改變,就將反轉過來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或禍或福。無論何種文化,其本質性的、深刻的內涵是哲學,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生存思想與方法的各方面體現。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國的天道、地道、人道、時變四維一縶哲學思想理論體系為其靈魂的,這是它在世界各種歷史文化中顯著的特點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是與國家制度密切相關的,“五帝時期”形成的是以民為本、愛地親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國、選賢任能、刑德相養、執法有度、富民強國、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來,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極、以官為本、任人唯親、神道設教、愚民而治的獨裁專制封建文化;自百家爭鳴以來,民主法制與獨裁專權兩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而存於諸子之說中。因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就有一個分清精華與糟粕的工作必須仔細地進行;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節、悌等行為規範的社會教化相關聯的,抽去了社會教化,缺少了具體的道德規範,就無以傳承。不能進行歷史傳承,造成了文化的歷史缺位,就談不上文化的弘揚;第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相處,更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之道,這個特點不是如何教導別人,而是內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為仁”,此之謂也。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和諧,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文化的相容。中國傳統文化突出理學知行合一的學風,它以研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邁情感,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影響了幾千年飽學之士的價值觀,成為一雙無形的手牽動著文明的進步!文化,尤其是對一個民族的特點和歷史走向產生過明顯影響的有形文化是一種有機的活體,有她或她們的歷史生命和靈魂。看一個文化是不是活著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的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程序有呼應。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係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對於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思想認識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為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數主張天人協調,而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而這實際上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迴圈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之相區別的,西方文明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2.“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長期以來,中國各種傳統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值目標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3.“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民族進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從中華民族的漫長曆史長卷來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強盛和文化繁榮有重要意義。剛健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難之際,外族人侵、政權易手之時,也總是成為激勵人們起來進行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且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式的激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感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雄心,這些無不是民族自尊自信而表現出來的自強精神。所以,才會有文天祥的那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 和合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係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衝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係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過程、歷史過程、人生過程、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一思想特徵貫穿了“天人合一”觀念源起與演變的基本過程,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中。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具體準則,它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油條怎樣做?